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中期,心理学才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的。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应用
描述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心理学家一般把这种观察称为他们的数据。行为数据(behavior data )是关于机体的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当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时,他们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并且设计出能保证客观性的度量行为的方法。
解释发生的事情
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谨慎地超越了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中,中心目标都是找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常规模式。心理学家希望发现行为是如何工作的。
心理学的解释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一些因素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构成、智力水平或自尊。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作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 )。它们是关于机体的一些特殊内容。就人类而言,这些决定因素是所谓的秉性变量(dispositional variables )。而有一些因素在外部作用。对行为的外部影响是环境变量或情境变量。
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学家,可以通过用他或她对人类经验的洞察力和以前的研究者对同一个现象已经发现的事实,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确定几种解释中的哪一种能最精确地解释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
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要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对一个潜伏于特定形式行为下的原因的精确解释,常常能让研究者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精确的预测。
控制发生的事情
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的目标。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引发它,维持它,停止它,并且影响它的形式、强度或者发生率。如果一个对行为原因的解释能创造控制行为的条件,那么这个解释就是有说服力的。
控制行为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为心理学提供了帮助人们改进他们生活质量的途径。
心理学家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得出结论。心理学家有这样几个目标: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地描述行为,解释产生行为的原因,预测行为何时会发生,以及控制行为以改进生活质量。
心理学研究目的
一、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学习了遗忘规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单词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你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心理学除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性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再如,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试卷等;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街上流行的"打折风"就是一个应用实例;再如经理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等等。这方面的应用很多,各位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体会和利用。
心理学的概念知识
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它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中期,心理学才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的。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91%E5%AD%A6%E5%BF%83%E7%90%86%E5%AD%A6">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
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individualmind)
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3)意识(consciousness)
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
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
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
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matememory)现象。
(4)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是指现时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以记忆为例,有时我们并没有某方面内容的记忆目的,也没有想着要记住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甚至还很牢固。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记忆。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是无意识记忆,后者是内隐记忆。
研究领域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胎儿出生到年老死亡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
学习心理学:探索人是如何发展成为如今的状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发生过程和原因。
人格心理学:关注包括人格特征、动机和个体差异。
感觉与知觉心理学: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周围世界,如正在研究人类是如何识别面孔的。
比较心理学:研究和比较不同种系的动物行为。
生理心理学:研究行为与生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活动。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思维问题,试图了解推理、问题解决、记忆及其他心理过程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性别心理学:研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探索生理因素、儿童扶养过程、教育、社会刻版印象等各种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涉及态度、说服、骚乱、顺从、领导行为、种族歧视、友谊、婚恋等问题。
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人类行为的作用。
进化心理学:研究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各种进化方式对行为的影响。如男性与女性之间的配偶选择方式。
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行为心理学:研究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
研究目的
一、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学习了遗忘规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单词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你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心理学除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性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再如,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试卷等;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街上流行的"打折风"就是一个应用实例;再如经理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等等。这方面的应用很多,各位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体会和利用。
心理学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的结构: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学产生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
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17世纪唯理论(笛卡尔)、英国17-18世纪经验论(洛克、霍布斯)
2.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 1879年,【德国】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因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
种元素;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
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
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920s-1950s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6.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1950s“第三势力”——重视人格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
7. 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为标志、【瑞士】皮亚杰——研究信息加工
过程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 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是感觉。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用于度量感受性的高低的值。
?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两种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痛觉适应较难发生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 视觉后像(正后像、负后像):彩色视觉多为负后像
不同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噪音下,视觉会受影响
2.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盲人听力敏锐
3.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
1.按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2.按人脑所认识事物的特征分:
1) 空间知觉: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2)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即事物运动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似动: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运动。 主要形式有:
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剪个和时距相继呈现时,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2.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3.自主运动:暗室里,注视光点,感觉在动
4.运动后效:注视一个运动物体后,注视静止物体,看到静止物体在向相反方向运动
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包括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 知觉与感觉的联系:
1) 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2) 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
1)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3) 从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合作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分类: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3.外显记忆、内隐记忆;4.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系列位置效应: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特点:1)时间极短(小于1s);2)容量较大;3)形象鲜明;4)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图像记忆(主要),声像记忆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特点:1)时间很短(小于1min);
2)容量有限:5-9个项目,平均值为7、
米勒提出组块的概念:指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所组成的单位;
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主要),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储存:复述——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3.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特点:1)容量无限;2)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意义编码(双重编码)——表象编码、语义编码(最主要)
? 语义编码的特征:串行加工(节点和线:节点代表概念或事件、线代表有意义的联系)
长时记忆的储存: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1. 识记: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2. 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3. 回忆:是把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重新呈现的过程。
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识记的分类:
1. 按照识记有无目的分:
? 无意识记:是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 ? 有意识记:是有明确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和意志努力的识记。
2. 按照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方法分:
? 机械识记: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 意义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主要方式)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节约粮食心得感想范文10篇2023-08-07 07:06:33
大型会议主持稿开场范文模板五篇2023-08-16 13:02:17
感恩节的帮助初中优秀作文7篇2023-08-18 19:34:57
胃炎相关知识大全2023-08-01 13:23:44
身体免疫知识大全最新2023-08-05 18:55:37
关于眼睛的基础知识都有哪些2023-08-09 07:35:24
恐龙那些知识最新2023-08-01 07:01:13
怎样养狗知识大全2023-08-06 01:44:57
中华鲟鱼知识最新大全2023-08-12 12: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