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邓稼先优秀教案四篇10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3-08-08 19:09:57 来源:高考在线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邓稼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杨振宁、邓家先两位科学家的相关资料及一些相关背景资料,并体会生活的写作意图。

  图。

  2. 把握文章的重点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的感受。

  3.掌握本文的特点,即通过字幕链接,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和相互关联,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4. 理解句子的可变性和文本中真挚的情感,体验适当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 学习邓佳首先把一切都奉献给科学,奉献给祖国,不顾个人的名利,并在他死后用他的奉献努力成为一个资本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邓家先在描述、评论和选择他生活中的横截面人物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对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做出的贡献——更具有典型性,更注重他非凡的经历和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2. 了解语言,掌握句型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叙述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抒情的优势。

  教学方法:

  1. 文档的方法

  2. 五步阅读法:朗读课文,积累单词;默读文本,感知文本的整体意义;思考文本,整理全文思路,理解文章的六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文本,深入探索;审美文本、品位与鉴赏。

  3.讨论法

  4. 发现阅读

  教具准备:书面材料

  新课程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及内容)

  一个节

  教学要点:收集和交流材料,了解课文背景信息;朗读课文,积累重要单词;默读文本,感知文本的整体意义;思考文本,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其余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教学步骤:

  即介绍设计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深刻而伟大的变革。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是普通人无法替代的,但有些人却默默无闻。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贵而伟大的。邓家贤就是这样一位崇高而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纪念散文邓家贤。(黑板主题)

  2. 数据收集,交流,了解相关背景

  1. 关于“两颗炸弹和一颗星”

  1999年9月18日,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郑重称赞23科技专家曾作出杰出贡献的原因”两个炸弹,一个明星”,并授予他们“两个炸弹,一个明星功勋奖章”。王赣昌、邓家祥、赵九章、姚彤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获“两跳一星”荣誉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导弹和卫星。“两颗炸弹”之一是原子弹,后来演变成原子弹和氢弹的组合;另一个是导弹。一颗恒星是人造地球卫星。

  2. 关于邓稼先

  邓家贤,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是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家贤毕业于西南联大。1947年,他通过了美国研究生考试,次年秋天进入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学业成绩优异,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修完了学分,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当时,他只有26岁,被称为“娃娃医生”。1950年8月,邓家贤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他拒绝留住老师和朋友,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家先以研究员的身份来到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研究了中国的核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邓家先从物理学论坛上“消失”,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发展的前沿。

  邓稼先教案

  【设计简说】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探索名人足迹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训练朗读,理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评价人物的精神品格,品味语言的灵动精妙,学用写作技巧描述人物。本文文化底蕴深厚,作者具有诗人情怀,文如史诗般豪壮深沉,写作手法巧妙。教学此文可运用诗意教法,营造诗意氛围,用五种阅读方法去把握文章特色、品评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语,导入诗意背景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朗读,读出满堂诗情

  1、精选文中富含感情的句段,教师作示范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语调、语气、感情)等。

  3、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满堂诗情:读中国百年屈辱,读出满腔悲愤;读中国巨人站起来,读出扬眉吐气;读中国爆炸两弹,读出欢欣鼓舞;读作者对稼先的赞语,读出热情赞美;读作者读信后感情震荡、热泪满眶,读出为民族自豪、为朋友骄傲的真情;齐读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读出苍凉悲壮;男生齐读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读出壮怀激烈;女生齐读《永恒的骄傲》,读出深切怀念。

  4、教师评说。

  三、浏览,探究诗的眼睛

  1、师:下面我们运用浏览法来读课文的小标题。浏览法就是大略地看一看,把握大致的内容。小标题,就像这部史诗作品的诗眼,请大家浏览各个标题,说说这些标题各有什么特色。

  2、同学们活动。

  3、教师明确:

  标题一:对比历史;标题二:引用赞语;标题三:人物对比;标题四:发出疑问;标题五:引用原话;标题六:引用唁电。

  4、教师小结: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拟写标题的方法,如对比、引用等。

  四、速读,理清诗人思路

  1、师:下面我们运用速读法来读课文。速读法就是1分钟500字,快速阅读,快速捕捉文中主要信息的方法。请大家速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各节内容。

  2、同学们活动。

  3、教师评说并明确:

  ⑴ 略说背景,引出人物;

  ⑵ 纵观一生,鞠躬尽瘁;

  ⑶ 横向比较,无私奉献;

  ⑷ 澄清谣言,自强不息;

  ⑸ 环境艰危,生死度外;

  ⑹ 元勋千古,永恒骄傲。

  五、精读,评说诗中形象

  1、师:评说邓稼先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下面我们运用精读法来评说人物形象。精读法即对文中精段进行多角度精细的品味。就本文而言,就是从精段中提炼人物灵魂精髓;评说人物形象,要聚焦人物身上的亮点,评出人物的特点,语言要简洁,评论要中肯,形式要多样(可用排比、对联、引用等)。

  2、教师示范:

  (精读一、二节)两弹一雪百年耻,一星放飞千秋梦。横批:民族精魂。

  3、同学们精读,评说邓稼先:

  (精读第二节)呕心沥血造两弹,鞠躬尽瘁报国家。横批:血荐轩辕

  (精读二、四节)两弹之父,民族之子

  (精读二、五节)两弹元勋,精忠报国

  (精读第三节)他比奥本海默更拔尖

  (精读三、六节)忠诚纯正,坦荡大度,无私奉献

  4、教师小结。

  六、比读,发现诗之神韵

  1、师:把握文章特色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们可用比读法来突破这一难点。比读法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

  2、师:请同学们从人物、选材、组材、结构、语言等方面比较课文与徐焰的《邓稼先小传》写法之不同(注:《邓稼先小传》课前先发给学生)。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研讨。

  3、同学们活动。

  4、教师评说并明确:《小传》按时间顺序行文,条理清晰,资料翔实,但选材庞杂,人物是平面型。

  课文的神韵在于创新:

  ⑴ 底蕴深厚。课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深厚友谊为基调,开篇写百年国耻,中间引古文、歌词,增添了文化的厚度。

  ⑵ 诗化材料。作者从情感角度酝酿、渲染、营造了一个诗意氛围,烘托邓稼先的精神情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形象。

  ⑶ 课文采用片断式结构,各节环环相扣,气韵贯通。

  ⑷ 语言平实,饱含深情,读来荡气回肠。

  全课收束。

  【点评】

  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诗意盎然、细节精美、逐层渐进、手法新颖的特点。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个教学环节目标明确、易于操作,让这篇三千余字长文的教学有了抓手,落实了单元教学重点;学生对五种阅读方法的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全课的教学思路严谨,自然、和谐。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体会他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2.知识目标: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获得有用信息;组织材料表达观点。

  教学重点 概括邓稼先的性格特点,把握本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将邓稼先放在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中来写、与奥本默海对比着写的作用,弄清本文作者的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学情分析 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中国,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感知

  四、局部探究

  五、拓展延伸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导入

  屏幕上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电影画面

  师:同学们,这是关于什么的电影画面?

  生:原子弹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在西北大漠,罗布泊那惊天动地的一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这是足以让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的场面;这是一个醒来的民族震天动地的呐喊!就是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彻底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当晚10时,消息传来,北京街头,万人空巷,尤其那些饱受外国侵略者凌辱的老一代人更是热泪盈眶、奔走相告。

  原子弹是一个民族“铁的脊梁骨”。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你知道吗?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欧洲的一个餐馆里,中国的服务生再也不向外国人下跪;就是从这一天起,国民党的前代总统李宗仁的门前再也不见垃圾如山(他们说有如此智慧和力量的民族应当赢得尊重)!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说话有了分量!全世界每个人心灵的天平上都称出了 “中国”这两个字的重量!……

  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 的人──中国的 “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

  本文的作者是谁?干什么的?他和邓稼先什么关系?

  他们俩从小在清华园就是邻居,又是中学、大学一直到留学美国的同学,一对有着50年与友谊的朋友,情同手足,亲如兄弟。

  那么他写的这篇回忆录一定别有一种真切的情感在里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的2-3个关键词语。

  1、速读全文,在其基础上,勾画出2~3个关键词。

  2、按照“我发现……词语关键(好、重要),因为……”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发言交流。

  示例: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词重要,因为他写出了旧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压迫的现状。 读来让人悲痛、伤心,也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写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还写出了邓稼先的历史作用和“巨大贡献”。

  如果我们想为邓稼先拍个电影,你认为该怎样拍呢?

  步骤:

  1、确立你的电影最想表现邓稼先的什么特点?

  --爱国,默默无闻,纯……

  他是祖国的好儿子,女儿眼中的好父亲,工作中的好同事,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他舍弃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享有的生活,把毕生奉献给了国家。

  2、构思

  以杨振宁的这条线贯穿。这样讲述,主要原因是邓稼先和杨振宁是同窗好友,有着50年的深厚友谊。但是过多地突出杨振宁先生的重要性,杨振宁居住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拥有着令无数科学家羡慕的名声地位和成就,邓稼先,他牺牲了个人的名利地位,30年内忍着不能与妻儿子女一起生活的精神折磨,艰辛地完成各项研究工作。

  3、思考特写镜头

  示例: 1971年,经过周恩来总理的精心安排,杨振宁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祖国。他列出的最想见的人员名单里,第一个就是同窗挚友邓稼先。然而,此时邓稼先正在西北试验基地的学习班蒙受“批判”。当他接到中央通知,千里迢迢地赶到北京,见到老朋友杨振宁,却无法回答“你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回国后没有任何消息”等简单的问题,处境十分尴尬。于是杨振宁换了一种提问方式,问到:“听说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是两个美国人帮助搞出来的,是否属实?”,这也让邓稼先欲言又止。杨振宁满怀疑虑和遗憾,离开了北京前往上海。周总理很快得知此事,特地安排人打电话告诉邓稼先,并请他转告杨振宁,“中国的‘两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当杨振宁在上海大厦宴会厅读到邓稼先来信时,顿时激动得不能自持,躲进卫生间里泪流满面。他坚定地相信,才华横溢的邓稼先必定是中国“两弹”的研制者和大功臣。

  备注:在拍电影的过程中解决以下问题

  1、开头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的?

  2、为了表现邓稼先崇高的人格,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了哪些事情?

  1、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者概括叙述了近一百年来中国近代屈辱史。这里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将人物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它的意义和价值。

  2、对比。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写了两件事:一、说服两派不对打对吵,突出表现邓稼先没有私心。

  二、“我不能走。”,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得气概。

  采访活动

  场景一:1950 年,邓稼先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普读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极其刻苦,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完了博士论文,1950年在他获得博士学位的9天,面对美国高薪待遇、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挽留,毅然决然的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在普度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邓稼先和普渡大学的校长有这样一番话:请小组讨论设计一下。

  三分钟准备,前后四人一组,推选一个校长,和一位同学扮演稼先,大家设计约几句台词。

  场景二:假如你是《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组的记者,(为了保护元勋的身体)只允许5分钟,深入病房进行突击采访。请你精选问题,尽可能地“浓缩(元勋)一生的精华”(从核弹事业名利地位性格情趣等方面)。

  同学们,记得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在一首写给邓稼先的词中说:“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是的,就是凭着这种不图名利、精忠报国的品格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为我们新生的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今天我们的国家仍然生活在别人的威胁下,我们比起欧美国家还有差距,同学们只有象邓稼先那样赤诚报国,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为邓稼先写颁奖词

  示例:

  杨利伟:中华飞天圆梦人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中遨游五天五夜,再次见证中国实力飞跃的神六航天员

  颁奖词:谁能让世界1/5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时代。

  见作业纸08

  1、速读全文,在其基础上,勾画出2~3个关键词。

  2、按照“我发现……词语关键(好、重要),因为……”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发言交流。

  分组讨论:如果我们想为邓稼先拍个电影,你认为该怎样拍呢?

  请小组讨论设计一下:

  三分钟准备,前后四人一组,推选一个校长,和一位同学扮演稼先,大家设计约几句台词。

  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设题意图是,从课文出发,引申、深化课文主题,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

  2、背景说明。

  a、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b、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c、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目前核弹研制也属于最高的国家机密。核弹之父邓稼先的秘密一直保守着,直到整整28年后的1986年──

  (高度激情和沉痛地)1986年5月,我们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由于常年超负荷工作,由于超过常人成千上万倍核辐射,内脏和身体都已经严重损伤,他的癌症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他的生命已经到了终点!顶多还能支撑一个月的时间!虽然国家组织的最好的专家予以抢救,可是已经无力回天!我们的核弹之父知道后只是说:“我知道之一天回来的,没想到回来得那么快。”──他这时正忙于撰写我国未来核弹发展建议书……

  一颗科学巨星行将陨落!中央紧急决定:对这位已经隐姓埋名28年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核弹之父的生平资料予以“解密”──让公众和国人在他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刻,了解到,认识他!(教师眼睛模糊热泪奔流声调哽咽颤抖)也表达一下28年来──一个日益强大起来的伟大国家──和他10 亿儿女,──对于这位默默无闻的民族英雄的深深敬意

  板书设计 邓稼先

  烘托 对比

  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邓 稼 先←―――→ 奥本海默

  教学反思

  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导入课文。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刘丹

  邓稼先教案

  知识与技能:积累并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1、 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以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2、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方法:

  1. 文献法

  2. 讨论点拨法

  3. 发现阅读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

  2课时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教 学 内 容

  一、设疑创境:

  多媒体(图片)显示1964年10月,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图片。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彩,再次让炎黄子孙欢欣鼓舞,世界各国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那么,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呢?请铭记这样一个大写的名字-邓稼先。

  二、课前热身

  由学生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事迹(多媒体出示邓稼先和杨振宁画像)

  三、整体感知

  1、在读课文之前,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徨 鲜为人知 锋芒毕露 选聘 元勋 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 殷红 宰割 筹划

  2)解释词语并造句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huánɡ xiǎn lù pìn

  xūn cuì rú yān zǎi chóu

  2、学生读课文,在读课文时,注意勾画圈点、并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1)文章共有六个大段,六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2)各大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部分是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

  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

  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略)

  4)根据你们找出的对邓稼先评价的句子,概括一下在你眼中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教师板书)

  四、问读探究

  我们对课文的内容整体上有了把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还会有一些疑惑,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就文章内容和形式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2)为什么说奥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3)“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我所认识的”能去掉吗?为什么?

  4)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 骄人。

  2)因为他才华出众、聪明过人,所以人们佩服他、仰慕他;但由于他经常打断别人的报告、锋芒毕露,所以不少人也不喜欢他。

  3)不能去掉。因为作者不可能全部认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这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写作态度。

  4)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第二课时

  五、揣摩语言,发现美点,展示美点

  1.揣摩精妙词语。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妙的词语用“FK”标示出来,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_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发言。

  生1:我觉得“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中国处境担忧。

  生2:我觉得“可歌可泣”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使20世纪人类历史发生巨大转变的千千万万英雄人物,他们生得伟大,他们是大写的人。同时与下文“鲜为人知”相照应,突出了邓稼先平凡中的不平凡。

  生3:我觉得“鲜为人知”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对比鲜明。一位“贡献巨大”的科学家却“鲜为人知”,这看似矛盾,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邓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做人原则和高尚品德,愈见其人格的伟大。

  生4:我觉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作者用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教育。

  2.揣摩精妙语句。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用“我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生1:我喜欢“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它的精妙在于这句话用在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长焦距逐步缩短、拉近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是他带来了民族的新生,是他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生2:我喜欢“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一句。它的精妙之处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生3:我喜欢“我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一组句子。它寓已知于未知,更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对老友的真诚关心和担忧,着实感人至深。

  生4:我喜欢“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它的精妙之处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邓稼先进行了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努力奋斗的辉煌人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赏析文章的修辞、句式、描写手法、结构特征。

  教师提示:同学们在修辞手法、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生1:我发现本文的修辞用得好。运用排比,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如第一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这种紧凑、短促的结构和重复出现的“强占”“租借”两词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把触目惊心的历史摆在读者面前,令人惊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生2:我发现本文对比手法用得好,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课文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生3:长短句结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如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短句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种气势;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生4:我发现文章的结构很有特色,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形象性的文学作品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美趣。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出色,张扬个性,让鉴赏成为自己的事。希望以后再接再厉,让学习呈现独特的个性,让课堂绽放七彩的花朵。

  六、体验与反思,畅谈学习感受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针对内容来谈,也可针对形式来谈。如“你认为邓先生的哪些品质最值得你学习?邓先生给你最大的震撼是什么?”,如“文章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文章,有新意,你有尝试的想法吗?”,如“作者丰富的人文素养、开阔的眼界和胸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如“走近大师,你悟到了什么?”等等。

  学生自己发言,畅谈学习感受,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也有反思。

  七、整合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