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热门必修课教案1
第一学时:紧扣“冤”整体感知
第二学时:紧扣“冤”研读悲剧
第三学时:紧扣“冤”品读语言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箍;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儿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取,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儿道上走!
二、剧情梗概
全名《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主要情节:窦天章欠蔡婆高利贷,不得已将窦娥送与蔡婆作童养媳,自己应试去了。十三年后,窦娥也成为寡妇,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他骗至野外意图杀害,张驴儿父子救了蔡婆,逼迫蔡婆招赘他们,蔡婆无奈领二人回家,窦娥怒斥张驴儿的纠缠。张驴儿从赛卢医处索来毒药,要毒死蔡婆,反毒死了其父。张驴儿贿赂桃杌太守,将窦娥屈打成招。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巡查地方,窦娥的冤情才得以昭雪。
第一学时:紧扣“冤”整体感知
※自读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剧情,重点分析第三折。
一、结合注释,朗读第三折,整体感知
思考:
1、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2、课文一开头的舞台说明对写窦娥“冤”有什么作用?
3、作者写了窦娥临刑前的哪些场面来展现窦娥之“冤”,试用七个字概括场面。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窦娥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4、结合注释(1)中戏剧梗概介绍,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体会其作用。
明确:
1、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2、课文一开头的舞台说明对写窦娥“冤”有什么作用?
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
锣鼓声缓慢沉闷,舞台氛围阴森紧张
营造戏剧悲剧气氛
戏剧节奏紧张急促
凸显人物悲剧命运
3、作者写了窦娥临刑前的哪些场面来展现窦娥之“冤”,试用四个或者七个字概括。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窦娥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窦娥:
(1)绑赴刑场婆媳诀别临刑发誓
怨悲恨
(2)指天斥地窦娥“怨”清浊不辨善恶不分两泪涟涟
诀别婆婆窦娥“悲”后街赴刑婆媳诀别
感天动地窦娥“恨”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性格:刚烈善良
4、结合注释(1)中戏剧梗概介绍,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体会其作用。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个人悲剧:高利贷剥削流氓地痞横行贪官污吏草菅人命→社会悲剧
二、作业:
典故补充材料翻译并理解: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第二学时:紧扣“冤”研读悲剧
阅读《滚绣球》思考:
1、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是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化身,何况窦娥冤是昏官所致,窦娥却指天斥地,为什么?
明确:
1)、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2)、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的社会现实使她觉醒,认识到所谓天地也清浊不辨,善恶不分。
3)、“相信——怀疑——否定”的精神历程使窦娥把矛头直指人民心中秩序的象征——天地,人物的精神又进一步上升到“反抗”
这是一声呐喊,喊的肆无忌惮!字字血泪,句句檄文!通过自身的遭遇,她看清了这个世界。这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
既是窦娥呼天抢地的血泪控诉,又是关汉卿对宇宙人生、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问题经过一番痛苦探索之后用极度悲愤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它既震撼人心,又发人深思,引发人从窦娥的悲剧想到彼时彼地一套固有的所谓善恶、贫富、清浊等世俗观念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何等程度!
2、在这一曲词中作者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指天斥地抒发窦娥“怨”的?
1)、直抒胸臆,,指天斥地,表达对黑暗社会强烈的悲愤之情。
2)、运用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抒发了人物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深化了戏剧冲突,强烈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阅读戏剧第三层思考:
1、窦娥为什么发这三桩誓愿?三愿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可否调整次序?用典对写三桩誓愿有什么作用?
血溅白练:昭示冤情(长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伸张正义(飞霜六月)
亢旱三年:惩治邪恶(东海孝妇)
千古奇冤层层递进
2、这三愿的要“感天动地”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与第一层有什么关系?在思想内容上与第一层赴刑场的“指天斥地”是否矛盾,该怎样理解?
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思想的局限性。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美好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3、三愿在生活中是不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与事理不和,为人情所求”
三桩誓愿的艺术手法:
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运用典故比较映衬,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却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板书:
窦娥—冤—反抗精神—悲剧意义
主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个人悲剧→高利贷剥削流氓地痞横行贪官污吏草菅人命→社会悲剧
※剧本中还有哪一层没赏析,它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阅读第二层思考:
1、窦娥的善良表现在什么方面?
剧中窦娥的善良具体表现在:不走前街走后街上,也表现在窦娥决别婆婆时对婆婆的安慰上。
前街里去心怀恨(遗憾)细语柔声
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注意窦娥与婆婆的关系。对蔡婆来说,窦首先是商品,买来的儿媳;危难之时,又变成了牺牲品。但娥对婆婆仍是生而养之,危而救之,死而念之,这种救助老人、见义勇为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以柔写刚,愈见其刚;以悲写壮,愈见其壮。
2、作者写她的“善良”对表现人物、刻画主题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凸现人物的善良也就凸现人物的冤屈,越显社会的黑暗,其抗争和反抗也就越不同寻常,令人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力度就更大!
明明是与婆婆幽明永隔的诀别,却是以小别数日的口吻嘱咐;明明是代替婆婆受了刑,却一心挂念着婆婆。多么可贵的精神,多么纯洁的品格!作家正是极力刻画出这一美好形象,使之毁灭,唤起人们对善良者的同情,对邪恶者的憎恨!鲁迅:“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此刻主人公灵魂世界的美好强烈的反衬了后文中人物的“毁灭”。深化了主旨
艺术的一张一弛,为最后的高潮奠定基础
总结:
作者紧扣一个“冤”字:
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写作特点)
刻画了刚烈、善良、尤其是充满反抗性的窦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
以窦娥个人的毁灭揭示了善良的人与险恶的社会间的矛盾冲突,个人悲剧直指社会!
以指天骂地的怨气表达了对天(封建统治秩序的象征)、人关系的思考;
以感天动地的誓愿抒发了对公平、真善的呼唤。
第三学时:紧扣“冤”品读语言
古代戏曲语言的鉴赏:曲词宾白
1、理解其通俗明白、口语化的特点;
2、借助分析修辞手法理解曲词的抒情性;
3、注意曲词的音韵美
A、曲词可以在规定发字数以外添加衬字以加强声情或补足语意;
B、曲词常用灵活多变的对仗加强音韵美。
朗读全文曲词与宾白,就古代戏曲语言鉴赏的要点任意点评并品味1到2处曲词或者宾白的语言特色。
关剧语言特点: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点评一:
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1、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用韵;
2、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曲白相生”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3、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
点评二:
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滚绣球》的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点评三:
通俗明白、口语化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点评四:
通俗明白、口语化
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点评五:
通俗明白、口语化
关汉卿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于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如剧中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从中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鲜血淋漓地揭示了这个童养媳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高中语文热门必修课教案2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朗读方式: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
高中语文热门必修课教案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4、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准确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体味契诃夫作品幽默,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作家契柯夫的小说。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胆小保守的危害性。
介绍背景资料:
契河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正是沙皇卫道士的典型。课文是原小说主要部分的节选。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介绍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有一个装在套子中的人,他的“套子”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位特殊的人物。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俄国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少见的典型形象。
(可用幻灯或电脑显示以上资料。)
三、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故事情节,说说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4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一倒数第3自然段):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最后失败。(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别里科夫之死。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别里科夫”。
四、要求学生细读第一部分,讨论文中写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学生默读,找出关键词语,然后展开讨论。)
〔明确〕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①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②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
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提问]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
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旧秩序。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也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
五、布置作业
①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选出的一组,下次课上读,以激发学习兴趣。
③归纳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六、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晴天穿雨鞋,带雨衣歌颂过去;
穿棉大衣,戴黑眼镜,用所教的古代语言
耳朵用棉花堵,脸藏躲避生活;
在竖起的衣领里,伞、只信政府的告示和
表、刀装在套子里,报纸文章;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对不合规矩的事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闷不乐
帐子只求不出乱子
因循守旧畏首畏尾保守反动
扼杀一切新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最后分析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研读课文,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二、同学讨论划分出这一部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
第二部分: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
开端(从“可是”到“就讨厌他”):结识华连卡
发展(从“现在”到“回家去了”):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从“第二天”到“哈哈哈”):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从“这响亮”到“从此再也没起过床):恋爱最后失败
[提问]
作家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来,好像与前文连接不紧,这一故事情节的设置妙在何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绘和议论,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对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就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别里科夫”都不敢承担了!”甚至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了!在别里科夫枯竭了的心灵里,连“该结婚”的念头也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所无法理解的。仅仅是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契诃夫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三、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
〔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归纳。〕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套子去约束别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1.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代表了两股历史潮流:专制主义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专制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专制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遏制着民主自由潮流的发展。
2.别里科夫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许多人受着专制主义的辖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别里科夫显然跟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还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宽,唯恐别人出乱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别人进忠告。这样他把整个中学乃至全城辖制了整整十五年。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类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一种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成犬。
3.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我们教师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虚弱,尽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还是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画就把他弄得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这样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击。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他丧失了一切生活之乐趣,成为一具活僵尸。作家用别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辖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触即清。
4.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作家把别里科夫写成一个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连睡觉也藏在套子里。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怪人。作家把别里科夫完全漫画化了,显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诞,他唯沙皇意志是从,没有丝毫主见。
别里科夫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恋爱,而且差点结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连科的训斥,他心慌意乱;被华连卡大笑,他无地自容,以致一命呜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个性气质,他有他的生活逻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四、分析文章语言的特色
〔先由学生概括归纳,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
契河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描写套中人的外貌,就竭尽夸张之能事,特别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还要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你看,简直是个神经病,荒唐、滑观可笑。这是艺术的夸张变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质特征,因而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小说写一个促狭鬼画的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使得别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到楼下安然无恙,而响亮清脆的几声“哈哈哈”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够夸张的,够幽默的。
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例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何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诞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荒谬的言论与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反差,加强了讽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柯瓦连科与华连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们联系起来,幽默讽刺就掀起高潮。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这边诚恳忠告却是满嘴荒唐,那边毫不领教,严词斥责,把别里科夫推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
那边纵声大笑;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五、如何理解最后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是写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说明只要沙皇专制制度存在,就有别里科夫的存在。要消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胆小保守的人,就要消灭适合他们生存的那种制度。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是要不得的,应该勇于开拓创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通过上面问题,明确胆小保守的危害性及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文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幽默讽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刺艺术3.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高中语文热门必修课教案4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进入高中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实词和虚词的积累,这个阶段,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会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②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
2.过程与方法
①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
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③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
②抓关键词句,掌握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
2.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1.把握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五、教学策略
①以读代讲,采用读、议、辩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课文。
②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廉蔺交欢”的对比深度。
③立足语言文字本身,引导学生品味《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④选择要点,确定三个故事中的各自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发散,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情趣,导入新课。
1.英国的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雅,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无独有偶,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话,都说明了“历史”对后世的厚重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部重要史书著作中的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多媒体显示以下关于《史记》的知识:
《史记》诞生于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
同时,《史记》还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找出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通假字、活用词类、特殊句式。
2.梳理课文情节,说说作者讲了哪几个故事,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教师明确: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
教材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粗犷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以国家之急为先的爱国精神。
第二课时
(三)梳理人物事迹,把握性格特点。
1.学习“完璧归赵”部分:从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问题(1):课文中,蔺相如是怎样出场的?
教师明确: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赵国君臣“予”则深恐上当,“勿予”则更恐秦国发难,这是两难;“求人”不得,这是第三难。正是这样层层铺垫,再通过缪贤荐才之举,方使蔺相如露面。露面也仅仅是侧面描写。
而对蔺相如的正面出场的描写中,他的一番分析,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更为人信服。
问题(2):蔺相如出使秦国之后,围绕着和氏璧,与秦王展开了一场怎样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教师明确:蔺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蔺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蔺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意偿城,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辞谢”。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考虑到秦王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还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主问题:请从本节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蔺相如性格的一句话,并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让这句话提纲挈领的。
教师小结:应该是“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2.学习“渑池之会”部分:从语言描写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主问题:这一节,课文是如何体现蔺相如的“智”、“勇”的?
问题(3):“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是怎样分别描写秦、赵两国御史表现的?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谋略?
教师明确:史官记载渑池之会的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蓄谋已久的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是“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实力和智谋的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应变能力的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不凡。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智谋勇气的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问题(4):“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词语?有怎样的不同?
教师明确: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体现了不同的含义。“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置赵王于优伶之地,逼迫赵王就范。赵王几近优伶,颜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瓦制容器,其为乐器,则质量劣、品位低。秦王无奈,击缶助兴,已是等而下贱!两个动词,也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献丑。可以说,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问题(5):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教师明确: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因为在这里,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二、在秦王面前,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生死已经置之度外的人。其中的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勿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使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问题(6):在与秦国的多次较量中,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教师明确:
【大屏幕出示:时代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秦国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但由此,秦人生发怨赵之心。由于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强的实力,且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秦国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只能施以蚕食瓦解、威逼利诱之策。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着楚国,所以它虽对赵国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也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时,能够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赵国能挫败秦国的阴谋,此点背景相当重要。
另外,“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等语句,说明,赵国早已预见了事态的严重性,也早已充分做好了军事和人事准备。这也是赵国能挫败秦国阴谋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为了国家的威望和利益,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是更重要的因素。这再一次证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
3.学习“廉蔺交欢”部分:从写作手法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主问题:这一节,是怎样体现廉颇、蔺相如的“智”“勇”的?
问题(7):“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划蔺相如形象的?
教师明确: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群,等等。这样,可以使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所有这些说明,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大屏幕投影显示蔺相如的“智”和“勇”:
知人论世之智,随机应变之智,争取主动之智;
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隐忍退让之勇。
这里的“智”,是大智若愚的“智”;这里的“勇”,是大勇若怯的“勇”。
(四)联系前后课文,总结写作手法。
问题(8):课文中的三个故事,都提到了蔺相如,那么,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否相同?
教师明确: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用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交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截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营造起伏;对比反衬,贯穿始终。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
(五)布置课后作业,提高鉴赏水平。
问题(9):试以“完璧归赵”为例,分析司马迁的语言艺术(或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师明确:
可体会语言之美。如“相如持璧却立”的细节描写、秦王群臣“相视而‘嘻’”的一字传神之妙等。
可体会手法之美。如在秦廷之上,秦王的计拙和被动,与蔺相如的机智和主动,形成鲜明地反差和对比,更显蔺相如的智勇过人。
第三课时
(六)继续分析文本,学习刻画人物手法。
◇主问题: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廉颇的段落,分析其性格特点。
教师明确:总共有这么几处。
①首段: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渑池之会”部分。“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以绝秦望。’
③“廉蔺交欢”部分。
问题(10):作者一开头就写廉颇,目的是什么?
教师明确:一是突出廉颇地位之显赫,与蔺相如低贱的出身形成鲜明的对比;且与后文廉颇的宣言“……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形成前后的照应。二是突出廉颇彼时之“勇”,不过是匹夫之勇——好狠斗勇之“勇”。这与后文廉颇的勇于认错之“勇”,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问题(11):课文的中间段落,介绍了廉颇的哪些事情?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教师明确:一是与蔺相如“计”。表示赵王作为一个大国,不应该示弱、示怯,否则会有损国威。二是与赵王诀别,为不测的后事做周全的安排。这显示了其远见卓识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大局观,后文的负荆请罪、勇于认错,才有思想基础。这也是一种伏笔。三是“盛设兵以待秦”,竭力做好军事准备,使秦国在渑池之会会场外,毫无可乘之机,不敢轻举妄动。
这些事例,体现了廉颇的能力、眼界和胸怀。
问题(12):渑池之会中,赵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是否完全归功于蔺相如一个人?换句话说,廉颇是否也有功劳呢?
教师明确:蔺相如有外交之功,这是大家看得到的。但是,这种外交上的胜利和斗争中的底气,应该源于强大的军事实力。就在蔺相如在渑池唇枪舌战的时候,廉颇带领着强大的赵国军队,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仅从“秦不敢动”这一句,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廉颇是有功劳的。不过,这种功劳,往往被世俗所忽视。
问题(13)廉颇看不起蔺相如,有哪些原因?这种认识为什么不对?
教师明确:一是把军事贡献(攻城野战)看得比外交贡献(口舌)要大。二是觉得蔺相如的出身低贱。*的高中生,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理当一点就懂。在此不赘述。
问题(14):面对廉颇一时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有哪些言、行,以避其锋芒?最终促成廉颇感到羞愧,勇于认错的,是哪一句话呢?另请从中归纳《史记》写人物的特点之一。
教师明确:
有以下行动,如:“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阵列。”“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有以下言语,如:“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促成廉颇改悔的,应该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教师小结:
《史记》写人物的特点之一,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
问题(15):《史记》中的人物塑造,历来备受名家的赞赏。请分析文本,看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教师明确:
①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②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③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④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⑤适当地运用悬念、虚实映衬等写作技巧。
(七)总结课文学习,提升自身智慧。
问题(16):学习了课文,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教师明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问题(17):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会说些什么?请想一想,并写出来,准备交流。
教师明确:言语应该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点。
(八)阅读课外材料,拓展文本理解。
问题(18):请对比阅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代王世贞著,此处略),看看有什么新的体会。
高中语文热门必修课教案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一课时完成.
一、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_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案五篇2023-08-10 03:45:31
高中语文重点教案五篇2023-08-06 13:19:24
高中语文高考教案五篇2023-08-13 05:10:29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案五篇2023-08-10 03:45:31
高中语文重点教案五篇2023-08-06 13:19:24
高中语文高考教案五篇2023-08-13 05:10:29
高中父与子读后感作文800字五篇2023-08-11 22:42:30
高三基督山伯爵满分作文1000字左右五篇2023-08-09 14:49:06
专题片《疫情大考中国答卷》观后感范文五篇2023-08-17 1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