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班级教案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02 07:42:11 来源:高考在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班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作者围绕缺水描述的几件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南沙卫士的艰苦生活,体会他们艰苦奋斗、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弄懂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放映南沙群岛图片)在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烟波浩淼、一片汪洋,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等矿藏,这片神奇的国土就是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里以前没有土壤也没有生命,是日夜守卫的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是他们捍卫国家海洋权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南沙卫士。

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南沙群岛缺水的?

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战士们具有哪些精神品质,结合课文的内容谈一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看怎样读才能更好的体现战士们的精神品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

2.学生自主读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

3.小结:大家学得很认真,在文中留下了你们阅读的痕迹,还与同学进行了讨论交流,现在请向全班同学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吧!

三、学生汇报。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体会你勾画的表现缺淡水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战士们用雨水洗澡。(★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知道了这些,你想怎样赞美战士们吗?请说出来。学生概括并板书。

(4)自己蓄水

过渡: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战士们把切得不能再薄的黄瓜片放在嘴里,品味着它的清凉,半天舍不得咽下去。从“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体会战士们对蔬菜的珍惜,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当。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

3.生活单调

出示: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海岛的生活是单调和寂寞的。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

四、欣赏录像,激情朗读。

1.播放《南沙掠影》观看战士生活状况。环境恶劣,生活艰难,战士们对祖国亲人却如此慷慨,祖国亲人说——齐读“妈祖救助渔民……怀抱中航行。”

2.战士们的付出祖国亲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六岁小女孩的画中有多少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呀!带着对战士的敬佩朗读最后一段。

3.这些战士甘愿吃苦受累为的是什么?读“我们甘愿奉献每一滴水,每一滴血。我们渴,我们热,就是为了你们永远幸福!”

五、总结延伸。

1.总结: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这种无私奉献、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战士们的英雄本色,他们不愧是祖国的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2.作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南沙卫士的生存条件今非昔比,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南沙现状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南沙卫士

困难 南沙卫士的品质(学生汇报时填写)

()()()()

缺 淡 水

缺 蔬 菜

生活单调

……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班级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够在课文中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三、教学难点: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  (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分辨第二段的联想和见闻。

2、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3、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

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

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

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

二、结合训练点,分辨第二段见闻和联想。

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重点阅读课后题3(1)、(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

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扩展”、“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

(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

(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

4、指导背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

三、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四、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五、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六、作业。

1、《作业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班级教案3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4、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3、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指名读)

4、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写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班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2.体会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3.感受苏武历尽艰险,持节不屈的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课文,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歌词的写作特点,即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排除读音障碍;

2.理解难度词语;

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4.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5.整体朗读全诗

三、品读感悟

1.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2.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3.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相机引导“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学过《第一场雪》,文中提到,可见天气(特别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4.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消化的毛毡!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5.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屈服了吗?

师小节: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6.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生接读)

7.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8.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读一读全篇课文。

师小节: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四、拓展延伸:

此时此刻,苏武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精神?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汉书·李广苏建传》的苏武牧羊原文及译文。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穷苦 坚贞不屈

(心酸) (敬佩)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班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读一读

1、 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 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

吟诵《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