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月薪过万很容易”是春节听过最大的谎言:这才是大多数人工资的真相

更新时间:2023-08-16 19:59:30 来源:高考在线

作者:阿辰先生

来源:有料职场(IDylzc365)

大年初一,读者“西瓜”在后台给我发来信息:

“过年回家,亲戚打听工资应该怎么回答?”

从西瓜的描述中,我能感觉到他的心情十分复杂,按他的话来说就是:要给亲戚的孩子发红包,还要听他们八卦自己——

“一个月拿多少工资啊?我听说你表哥现在一个月赚4万,你大学生出身,应该比这更多吧?”

从这些亲戚的工资比较中,他感觉自己似乎是最没用的一个,好像就只有他没有月入过万。

我对西瓜说:“那就如实回答,告诉他‘不到一万吧’。9000是不到一万,3000也是不到一万。”

过年回家,跟西瓜一样有此困惑的人应该不少,但我要很负责地告诉大家:身边月入过万的人扎堆,是信息时代编织的巨大谎言。

媒体喜欢用“富二代”、“百万年薪”吸引眼球,朋友圈的精致主义常在星巴克晒办公图片,这种氛围久而久之就构成了一个虚拟的乌托邦。

年初打开手机刷微博时,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微博上仅三成网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月薪8000元以上的人只有14.8%。

微博4.3亿的用户以年轻人居多,天然地剔除了不会上网的老年人,这样的数据显然更值得我们参考。

所以,假如你身边“月入过万”的现象很普遍,那不是‘月入过万’的人都扎堆在你们那了,就是吹牛的人太多了。

胡润研究院在年初发布了一组最新数据——中国拥有亿元人民币资产的家庭达到13万户了。

万分之一的亿元户,是绝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存在。但就算我们把目标放到千万财富级别,全国占比人数还是微乎其微——

把千万户和亿元户的人数加起来,也不足以撑起1%的漂亮数据。

而另外99%的人,才是社会的常态。在时代发展的狂狼下,有人借势成为普通人中的TOP、有人被后浪拍倒在沙滩上、还有的人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朋友小刘大学毕业后,就回到老家工作,一个月拿4000的工资。这座小城十分安逸舒适,却常出现在省内GDP报告的垫底位置。

去年九月,他的大学舍友向他发来邀请:全宿舍的兄弟回学校故地重游,再一起出去旅游几天。

小刘是北方人,大学是在广州读的。这次赴约于他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花费——

往返车票一千多、酒店开销预算一千、其他开销至少也要两千,如果还有其他人情往来,那下个月的房贷就没指望了。

为了一个月后的舍友聚会,他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生活——

第二天早上,他拿出那袋讨厌的草莓味成人奶粉,替代了每天早上5元/份的豆浆油条。

同事组了一个聚餐局,他觉得AA的钱能够自己吃好几顿,索性去超市扛了一箱泡面。

优惠群里发布满减话费券的预告,他顶着一天的疲惫坚持到零点,尽管最后也没有抢到。

经过一个多月的坚持,他还真的凑出了一笔“旅游经费”。可是当他真正和舍友聚会后,没有久别重逢的惊喜,而是无边无际的比较。

大学舍友6人,有人依靠家里买房买车,有人白手起家创业了,有人坐到了主管的位置。

只剩下他和舍友张伟,还是普通的小职员。

小刘和张伟在灯球闪耀的KTV里,听着另外几个人合唱《那些年》,不免心生感触。

在那些年以后,小刘穿上了帅气西装,打上并不鲜艳的领带,发型不是油光锃亮,而是楼下理发店15元一次的实惠套餐做的。

舍友张伟对他说:“每月到手薪资就这么点,结婚后还有更多开销,真不知道该怎么离开眼前的窘境。”

小刘若有所思:“我才30岁,难道真的没机会了吗?”

可他还是无奈地对张伟笑笑:“没办法,大家都是这样,拼命熬呗。”

虽然口中尽诉无奈,但内心还是想突破瓶颈。可惜,大部分都在迷宫里打转,不敢试错,最终归于平庸。

朋友曾经写过一篇爆款的鸡汤文章,底下评论充斥着“加油”、“努力”、“奋斗”的字眼。

我为他能写出影响别人思想的文章而开心,他却无奈地说——

“哪有那么容易,此时他们大多数人正躺在床上,刷新下一个热点新闻页面。

减肥教程在收藏夹落灰、理财课程躺在百度云、每天都想辞职,可是月月拿满勤。”

如果这种习惯成为常态,那你要实现理想中的财富自由,恐怕跟出门捡到一万块的概率差不多。

朋友A,毕业后进入一家普通公司。从基础职员做起,拿着每月3000的工资。那个时候,他的目标是成为高级职员,实现月入五千。

这个目标,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做到。可是工作到第七年时,他的薪资水平没有变过,这时候他才开始焦虑。

他在行业里的可替代性越来越高,去了另一家公司的同事告诉他:

“这个职位一天的面试者有100人,最终留下来的有5人,其中4人在一年后选择了离职。”

朋友B,从传媒大学毕业后进入报社。当别的实习生都去当记者时,她选择进入广告部。工作到第七个年头时,她带领团队拿下几个亿的项目,光分成就有百万。

之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在七年内付出的努力相同,承受的工作压力一样,但他们最终的成绩却差距很大。

如果我们不能选择一个永远吃香的行业,也没资源进入强大的平台,那就要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提升个人能力,升级行业认知?

易中天老师曾经说:“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朋友B之所以选择进入广告业,是理性地分析了当初的行业风口。而朋友A在普通职员的行业里盲目付出,忽略了其表现出来的颓势。

有能力的人,去到哪里都吃香。而检验能力的方式一直在变化,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得突破自己。

中国首富的人选一直在变化,但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人,马云、王健林。

在王健林的经典语录里,最出名的当属那句“定个小目标,先挣他一个亿”。

别看王健林后来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云淡风轻,实际上撑起万达帝国的他,创业初期极不容易。

在下海经商浪潮中,王健林没资源,也没有人脉。为了拿到一块地皮,他每天去市政府蹲人,这一蹲就是两个月。

最后,他如愿得来一块地皮,却是别人扔来扔去的烫手山芋。在那段时间里,他经常辗转反侧,思考如何让别人买自己的房子。

彼时的中国房屋设计非常单一:一个过道进去就是几间房,而且没有独立卫生间这一说。

王健林经过盘算,推出了一套全新的方案:给房屋做一个明厅,同时配备一个卫生间。

这几条看似平平无奇的创意,却成为构建中国房地产雏形的基本框架。

后来的旧城改造已经很难赚到钱,他开始转投商业地产。盖好房子之后,就直接把底层商铺打包销售。

但因人流量过低,很多商户赚不到钱,纷纷退租,甚至联合向法院起诉王健林,起诉次数共计222次。

为了解决人流量的问题,他开辟了“商业中心”这个概念。至此,万达帝国遍布开花,王健林的富豪排名升至无法再升。

看出来了吗?王健林的成功之路分为三步:主动寻找机会、转变固化思维、抗住巨大压力。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够触底反弹,在往后一路攀升。

著名营销品牌曾经说过一句话:“产品是1,其他是0。没有前面这个1,后面的0再多也没用。”

这句话放在王健林身上同样适用:万达商业模式是1,他自己的能力是0,甚至还能让别人也成为1后面的0。

而对于大部分来说,那个“1”其实是每个人的不可替代性。让自己成为品牌,再搭乘品牌效应的顺风车,才能创造更多价值。

从现在开始,找准自己的定位,并挖掘自己的发展独特性,并尽量将自己已掌握的技能应用其中。

在这之前,你可能需要不断试错,过程也许缓慢,但好在一直进步。相比起那些停滞不前的人,这已经是一种快速而又实用的秘诀了。

写在最后

与其躺在床上刷“月入过万”的帖子,不如打开台灯看书提升自己。待在舒适区被同质化的人,注定难以突破平庸的圈层。

选择正确的路,往正方向做有用功,就会积蓄一种告别低收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