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篇1
调查目的:
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了解春节民俗。
调查时间:
20xx年2月1日—2月24日
调查方式:
1、谈话的方式,咨询长辈。
2、帮爷爷奶奶干活,亲身感受新年的到来。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春节民俗。
一、辞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我和爷爷一起上街买了许多好吃的,但爷爷说最主要的是别忘了买糖瓜,我问爷爷为什么一定要买糖瓜呢?
爷爷告诉我说:“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但这次送其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家事,虽然平时对他很好,且要求他上天说些好话,但是否真的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心里没有个底。因此,在为灶王爷送行时,便变着法子伺候这位灶王爷。所以人们会用花生、瓜子、点心等供品祭灶,意思是让灶王爷吃了嘴变甜,上天去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大多人数在祭灶时,会在灶王爷神像前供一个用麦芽糖做的糖瓜,想用这个粘牙粘嘴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难于启齿,免得他上天去胡说八道招惹是非”。
到了晚上,奶奶忙着擀面条,面条还是用好几种面粉擀成的,奶奶告诉我,在我们的家乡流传这样一句话“灶王老爷本性张,一年一碗杂面汤”这天晚上的晚饭就是杂面面条,灶王爷走之前要吃碗杂面汤的。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二、贴春联
腊月二十七这天我和爷爷忙着写春联、贴春联。今年的春联可是我亲手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这幅对联表示的是美好的祝福愿望,除夕过后便又是新的一年了,“天”又增了岁月了,而人都有“一年过去了,又长了一岁”,还表达有美好的愿望,一年之初是春,所以“春满人间”,“福满门”是美好的祝愿。接着我又写了好多大大小小的“福”字,等墨干了以后我就和爷爷一起贴春联和福字。“爷爷,你把福字贴倒了”我看见爷爷正在把福字倒着贴。“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爷爷笑着回答。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贴完春联后我打开电脑查询了春联的来历。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倒贴福字的说法有很多种:一个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相传正值春节前夕,为了迎接新年,恭亲王府的管家照习俗写了几个福字,让手下的人贴在王府个个门上,有一个人不识字,竟把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福晋见了很生气,想惩罚那个下人。聪明的管家觉得于心不忍,就上前说道:“福倒,福到!真是大吉大利啊!恭祝主子福寿安康!”恭亲王福晋听了,心里很是高兴,说道:“没想到你们这些下人还挺聪明的。”他非但没有惩罚那个下人,还赏赐了他和管家。从此,倒贴福字的说法传扬开来,成为一种习俗。
三、除夕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完鞭炮后奶奶已经下好了饺子,我们全家坐下开始吃饺子了,我刚吃一口就发现了包在饺子里面的年糕,爸爸却吐出一枚硬币来,原来为了吉利,妈妈和奶奶包的饺子里面放了硬币、红枣、年糕。据说吃到硬币就是要发财,吃到红枣就会事事顺利,吃到年糕就会步步登高。看来今年爸爸会发财,而我的学习成绩会步步登高的。
查资料得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这天晚上全家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四、拜年
鞭炮声响了整整一个晚上,初一的早上,我在震耳的鞭炮声中早早的起床了,穿上新衣服,看见爸爸、妈妈也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爸爸告诉我应该给爷爷和奶奶磕头,奶奶给我找了一块正方形的坐垫,铺在地上,我跪在上面一边给爷爷奶奶磕头,一边说着:“给爷爷奶奶磕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奶奶笑着把我拉起来,塞给我一个大红包。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许多拜年的知识。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磕头即古人所说的跪拜礼。跪拜礼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常见的一种礼节。每到春节,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皆以行跪拜礼为尊。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元宵节
元宵节当然离不了元宵,今年的元宵奶奶要亲手做,我和妈妈当助手,我们把花生、核桃、黑芝麻捣成糊状做成丸子状,奶奶就把丸子上面滚上了好几层糯米粉,一个个元宵很快就做好了。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呢?我查看了资料,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调查结论:通过这个调查活动,使我更多的了解了我们中国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其实就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当代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篇2
一、春节:
1、仪式:
⑴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⑵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⑶贴春联:
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⑷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2、庆典:
端午节全国各地都有划龙舟活动,这个划旱龙活动都是在春节之后的,但限于学识所限,我对温州地区所谓的旱龙活动并不了解。
按照我们本地方言称之为“划廊船”(注意,这三个字也只是个人推测而已,非常抱歉,如果有哪位朋友对这里的传统民俗比较了解,请给与本人批评指正,万分感谢。)
这里有个郭元帅,指的是本地的一位老祖先,当然,已经被神话过的人物。
在我们这里,基本上每个村子里都有祠堂,供奉的着本姓氏祖先的神位。
同时,在村里还会有宗庙,里面会有道教神仙的神位,比如陈十四娘娘,还有护佑本地生灵的“本地爷”。这位郭元帅也应该属于本地爷之类的人物。
看看板凳龙的'头部吧,两面旗帜。八卦图下面有“风调雨顺”四字,另外一面旗帜上是“国泰民安”。看看上面的木刻人物吧,不禁让人想起旧式家具。板凳龙的后面,就是旱龙风俗中的主角了!如果哪家有新的喜事,就会准备一条红布,要挂到大的旱龙上面去,这个叫挂红。这个非常重要。
贡品用来祭祀、祈福。元宝,在每户的仪式之后,要烧掉。旱龙在全部仪式结束之后,会被付之一炬。
3、敬拜:
望正月:县西从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看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此外,还有荔枝、桂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回盂礼品除两个红封纸包外,还有茶食包和柑橘、荸荠之类。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在内)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人,则可遣儿子前去回拜。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须携红封元宝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甚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认为失礼。
4、祈禳:
⑴春节,俗以五天为期,也就是正月初一至初五。但农村到灯期终尽前都叫“正月头”,有与元宵连而称之的习惯。初一清早起来燃放双声爆竹三个,或兼放百子炮一串,俗称“开门炮”,表示迎接新年。家庭主妇也随着起来烧佛茶,盛以江西瓷盏,供于家先与六神神位之前,并焚香燃烛,三拜而止。继煎红枣,以备款待拜年客人。老年人或当家人一起床便到社庙或附近寺院点佛灯,而且还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习俗,祈求保佑新年吉利。
⑵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⑶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5、禁忌: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初一不扫地,倘非扫不可,则须由外向内施帚。三日内不得出尿盆粪桶。五日内不得敲击地盘,即桶之类的事,也须在地盘外进行。
6、饮食:
在乐清,“除夕”俗称为“廿九黄昏”或”三十日黄昏”。为欢度这个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过年食品,如要捣制年糕,故又称年糕为“捣糕”。在捣年糕之前,须择日掸扫住宅,俗称“掸新”或“换新”。除夕晚餐,先行祭祖,俗称“作除夕节”、然后以祭余的菜肴举行聚餐,俗称“吃分岁酒”。
雁荡一带,正月初一早餐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
二、元宵节
1、仪式:
“火树光腾城不夜,银花焰吐景长春。”乐清西乡一带有着划龙船的传统习俗,一般都是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七光灯,而龙档正月初一就开始拼装。龙档随着龙船出游,锣鼓开道,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中央电视台来乐清市拍摄“千年古县”时,这条古老龙档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被搬上央视的荧屏。
元宵节,乐清各地民俗是以划龙档、抬龙船来欢庆元宵,祈求幸福平安。每当正月元宵节前,乐清民间各地纷纷拿出不同的民俗活动,大闹元宵节。2月15日晚,位于乐清市偏远山区——四都乡玛瑙村的舞龙现场人潮似海,闹元宵到深夜才结束。当晚,有200位玛瑙村民舞起了109节200多米长的“泥鳅龙”,这两条用竹丝与纸张,以现代与古代的不同工艺制作的龙,属玛瑙村独有,据说是为了纪念明朝巡河御史薛宗澄,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蒲岐人扮抬阁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抬阁是指在特制木架上立男女儿童装扮的戏曲人物。如今抬阁经过变迁,在童男童女帽子上安装了电珠,夜色中,电光闪烁,更添风采。据悉,蒲岐抬阁于2007年入选乐清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该镇每年都举办一两次。
白石镇划龙船。白石镇划龙船红红火火迎新年。游龙色彩鲜艳,浑身散发着绚丽的光彩。
马良人舞龙档。正月舞龙档在乐清马良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近35年来更是从未间断。正月里,逢村民结婚生子盖房,龙档都会到场祝贺,同时也有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含义。
2、庆典:
元宵节即正月十五。元宵迎灯是传统习俗。主要的灯有下列几种。
⑴龙船灯盛行于县西。龙船灯,下有弧形木条,俗称“龙船采”,整个骨架就是以此为“脊柱”由竹条和篾丝构成。前头,下有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故称“龙船”;上有亭台楼阁,内装戏曲人物,故又称“楼船”。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状结构,内壁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栏式淡绿色刻纸图案。上插各色三角小旗。内点许多烛灯。还有一种左右和后方也扎亭台楼阁,并把其中所有戏曲人物各以细铁丝分别联结在龙船采上所装的一个机关中。以手摇动机关,所有戏曲人物便一齐开始表演。这种龙船,俗称“首饰龙”或“手扇龙”,因而又称前者为“平龙”,以示区别。另有一种和龙船配套的灯叫“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龙船月的体型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饰刻纸图案,只在左右两边绘以龙鳞。
⑵档也称“档龙”。由一截截厚(俗称档身)薄(俗称档板)相间的狭长木料,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联结起来,屈伸自如。档的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档板上装灯笼和旗杆,杆顶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人握持负行。档身和档板各有图案花纹,或雕或绘。档的长短不一,以十一至十七人负行。所谓龙灯,其实是指档。档以县西为最多。凡山区都盛行“板凳龙”,以芙蓉最著名。板凳龙与档类似,但没有精致的雕刻,甚至白溪的龙头龙尾还是用篾编纸糊的。
⑶滚龙为十多个横筒状篾骨篝灯,上以整幅的红色或黄色绸布联结起来,前装龙头,后装龙尾。两盏灯相隔约六米,灯下装有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舞的形式是模仿蛇、鳝等爬虫屈伸、结解的动作和还原动作。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⑷鱼灯通常以十二盏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常见的鱼制成,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舞蹈所表演的是模仿鱼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泅水动作。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⑸马灯仿马的形状制成,分两部分,分别绑在人体前后,人居其中,走起来煞像骑马。“骑马”的都是少年儿童,俗称“马头军”。马灯的活动称调马灯,也称跑马灯或走马灯,起源于县西的屿头村,这和该村世代有许多善弄丝竹的道士分不开的。表演的有《哪吒落山》《高机和吴三春》等戏曲。民国15年(1926年),县西马道村继起,以表演《昭君出塞》著名。扮昭君的唱,其作的和。马头军手执马鞭,按“8”“”等字阵用舞蹈动作前行,并有单打、双打、倒走等武功动作配合。曲词优美动听,感染力很强。
⑹长龙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像一条完整的龙缠在毛竹上,俗称“龙缠柱”。迎时由数人竖竹持行,并有火炬配合。这种灯仅流行于乐成镇。
⑺走马灯用许多幅骏马或戏曲人物的剪纸图像,装于六角、八角或圆形纸灯中,借烛光放出的热量,促使空气流动而转动风轮,连续映现出图像。这种灯以大荆镇最著名。此外,大荆还有宫灯、纱灯、狮子灯、鲤鱼灯、虾灯、蟹灯和提灯等。
⑻扎肉灯虹桥、大荆两地,在迎灯行列中,都有彪形大汉数人,做武士打扮,即头戴兜鍪,足缠绑腿,两臂向左右伸直,并扎入铁钩,悬以香炉,以木叉拄于腰间,表示受阴司处罚。
⑼抬阁抬阁似敞车车厢而稍小,且拦板也比较矮,四周披缎或布,上盖木板为“戏台”,两旁有木杠供抬行。凡戏曲人物都是当地的少年儿童所扮,他们藉隐蔽的铁条、木头等支撑,以固定手足动作。另外,也有步行演出的。我县抬阁流行于蒲岐、南岳两地,历史悠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⑽拔龙马正月初八上午,乐成镇北门七圣殿(祀“竹林七贤”)的神佛坐骑和龙被拖出在街上奔跑,俗称“拔龙马”。初九起抬长龙在街上游行,两龙或数龙相遇,各力举以比高,夜间还燃篾缆、打火球进行配合,直到十五日始止。
⑾鳌山元宵前后,大荆关帝庙演戏颇称热闹,而东门娘娘庙的“鳌山”,更是热闹非凡。鳌山以竹木为架,扎有山岳、城墙、房屋等,糊上彩纸,配以各种戏曲和民间故事人的。人物头像用泥捏塑,绘以油彩脸谱,穿上彩纸衣服,并有禽兽等动物。后台设置绠盘,用钢丝、绳线系住鳌山上的人物。当绠盘旋紧时,全体人物开始表演动作,栩栩如生。节目有《岳飞枪挑小梁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等。民间故事则有《乡下人进城》、《和尚关箱子》、《破雨伞挡老虎》等。台后还有锣鼓、乐器配合,热闹非凡。
⑿送坟灯至十五夜,家家户户点起蜡烛,俗叫间间亮。墙壁门窗、水缸头、米缸脚和菜橱、床前等处,无不烛光融融,十分明亮。是夜,家家都做甜或咸的“糊糟羹”吃。大荆各地还有送坟灯的习俗,即全家出动,将一盏点有红烛的纸灯送到山上,插在祖先坟头,让祖先共度人间元宵节。
3、祈禳:
祭祖:元宵节,芙蓉各地还有祭祖的习俗。是日,把祠堂打扫干净,张贴对联,悬挂珠灯、纱灯并祖先容图。设八仙桌数张和牲架二副于中堂,供上食品和猪羊。由辈分最小、年纪最大的长房子孙主祭。士人为赞礼,宣读祭文。祭毕聚餐,酒席多达数十桌。是日,凡男丁年满十六的,由宗族赐“字”,年满六十的,赐“号”。
4、饮食: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汤圆是节令食品,也是一种吉祥食品。取其“团”、“圆”之音,寓意团团圆圆,有“圆满”的象征。明清时期在正月十五吃汤圆还是一种时尚。
吃元宵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不过最早的上元应时食品不叫元宵,其形状也不一样。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上元节吃“豆糜”或油糕。到了唐代则是吃一种用面作成茧状的面食,已接近于现在的元宵。北宋时,出现“煮糯为丸、糖为臛”的吃法,也就是圆子。宋·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食浮园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
乐清常食的汤圆品种不少,可分为有馅与无馅,有馅的汤圆又可分为甜味与咸味。甜的有馅汤圆,内包豆沙、枣泥、麻心、五子仁等,咸的则内包肉糜,是当地人最喜欢吃的品种;无馅的汤圆,又可分为细颗料汤圆、汆糖圆与油爆圆等。
当代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篇3
题目:
春节民俗
内容来源:
看书和资料
报告内容:
1、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贴福字呢?
2、除夕之夜,为什么要给压岁钱呢?
1、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2、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当代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篇4
调查时间:
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
长辈亲戚家
调查渠道:
长辈亲戚、网络查询、书籍寻找
调查结果:
长辈亲戚:春节要团圆,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正月初一,要早早起来去当地的寺庙烧香拜佛。春节八天,要到处拜访亲戚。
网络调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贴春联、扫尘、倒贴福等等的习俗。
书籍寻找:腊月初八吃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年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热闹,浓浓的年味儿。书籍中于把一家几口的人物放进去,从他们的视角看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中的一个城门甚至一个城墙垛都非常有讲究。——《北京的春节》
当代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篇5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对家乡附近的一些老人进行了咨询调查,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的家乡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整理,并作出如下调查报告。
关于我们邢台人的春节习俗,据传颂的民谣来形容:“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转一转......” 在我们这里,春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烟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春节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我们这就有“二十三,祭灶官”说法,而且在这天还要包饺子。在我们这里,很多人家的厨房设有灶王龛,有的人家里是将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摆放供品,这样,他就不会在上天之后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我们这里有“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认真的屋里屋外彻底地打扫一番,要把这一年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来年更好的美好愿望。之后的几天就是蒸枣卷、蒸馒头,炸丸子,许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而到了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六,天天要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天天有好饭吃。
进入了腊月的二十七八了,就开始贴对联了。一般城市里大多住的是楼房就是在门上贴个门神或者福字,而在我们这边乡村中,要把红对联贴满整个院落,不用说门口,甚至拖拉机等农用工具上也要贴个“一路平安”。但其实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并不注重对联里写着什么,就是图个喜庆、红火。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期间还有抽空去理个发,因为在我们这里有正月不能理发的习俗,按照民间说法,“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但经询问考证,这一传统来自于清初对汉人强制实行的“剃发政策”。为了抵制清王朝,汉人以正月不理发来寄托对明朝的“思旧”之情,不过在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之下出现了偏差,变成了“死舅”,也演化成了一种习俗。不过近些年来这一习俗也渐渐不再被年轻人认可,只有一些年长的人还在注意并沿袭这个风俗习惯。
到大年三十,我们这里值得额外阐述的地方性风俗是有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仪式。这里的“爷爷奶奶”是指家族故去的先人,过年的时有要请回家来一起过年。兄弟几人如果父母在,在父母住处设供桌上供;如果父母不在,在老大家里设供桌;老大不在,老二家设供桌,依次类推。在北屋正堂供桌上方,将画有家庭祖辈家谱的佳布挂上;然后,将爷爷奶奶的神符贴在佳布下方。随后将“天地三界十方真宰” 的老天爷全神符贴在爷爷奶奶神符的左边。最后是再摆放上贡品。请爷爷奶奶的过程是由男性长辈带领子孙,携带三柱香、烧纸和鞭炮,从家里出发,来到老坟地(坟地远的可以在村外路口边)。然后一人将香插在坟头(路边请的,堆个土堆插香)点燃,一人燃放鞭炮。全体跪拜,长辈口念“过年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吧”,随后长辈持香带领全体回家,中途不准与人交谈,不准串门,不准回头。接着再到正月初一拜年的时候,兄弟子孙先面对供桌上方的“爷爷奶奶”神符,给“爷爷奶奶”下跪拜年,然后再给父母拜年。同族的其他人或亲戚朋友来家拜年,也是先要给本家供奉的“爷爷奶奶”拜年,然后再给其他人拜年。而到了大年初五这个送“爷爷奶奶”、上坟的日子。初五早晨做好饭包好饺子,先给“爷爷奶奶”上饭,上贡台上摆上一碗饺子,再烧一炷香。“爷爷奶奶”吃完饭后,折贡、撤贡,把祖宗三代爷爷、奶奶的神符摘下,然后去上坟,在坟上将神符和烧纸一起烧掉。这个习俗整个过程就结束了。请祖先归家过年,是延续古代神灵崇拜的“请神”习俗,也是每到佳节倍思亲,后人寄托对先人思念的一种方式,表达出后辈不忘先辈的养育教导之恩,逢年过节对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三十晚上,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顿年夜饭的时候了。吃年夜饭之前,村里的人们要把贡品摆在院落里,意思是上贡请众神,过了一年了,他们要让神先享用年夜饭,之后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一年发生的事,开开心心的吃一顿年夜饭。三十儿这天,大人小孩几乎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串门拉家常,更多人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其乐融融,心情愉悦。这就是“熬年夜”也称守岁。等到十二点整要跨年的时候,各家都要把准备好的鞭炮拿到院子里放,一时间鞭炮齐鸣,过年的气氛瞬间点燃,伴随着喜闹的鞭炮声,旧的一年离去,新的一年来临。
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在我的家乡,初一早上必不可少的是吃饺子,接着换上新衣服,准备好糖果、瓜子、花生、烟,敞开自家的大门,欢迎邻里街坊、亲朋好友前来拜年,当然自己也会先到邻居家里拜年,然后回到老家给家里乡村的亲戚拜年。大年初二是女婿看望老丈人,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有女儿嫁出去的人家要热热闹闹的摆上酒席,跟女婿女儿坐在一起吃顿饭,好好聊一聊。初三初四就没有那么多说法了,基本就是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的日子。初五这天是给先辈上坟、送爷爷奶奶的日子,去老家的坟地上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祭祖,放鞭炮,送走“爷爷奶奶”。在我们这的风俗中,过了初五这个年就算是基本过去了,上班的也依次开工,之后就只有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放烟火的日子。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种,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此次调查活动,尽管用时不长,但让我对家乡的一些民风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的来源,增长了见识,也增添了对传承家乡民俗文化的责任感。同时,此次调查的圆满完成,少不了家乡中人们的积极配合,也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家乡民风的淳朴,对家乡也更添一份亲切感。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徒步活动领导讲话稿(通用五篇)2023-08-08 12:00:48
个人述职报告模板锦集9篇2023-08-18 11:56:58
学校美育工作自查报告2023-08-15 16:08:00
个人述职报告模板锦集9篇2023-08-18 11:56:58
学校美育工作自查报告2023-08-15 16:08:00
大学生的实践报告2023-08-10 23:45:18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2023-07-31 23:40:08
工程技术部述职报告2023-08-13 22:33:10
在幼儿园的暑假工作实践报告范文2023-08-17 0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