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实验研究报告精选7篇

更新时间:2023-08-15 04:15:45 来源:高考在线

实验研究报告1

  一、研究的目的

  1)探索具有东风小学特点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方法、模式、途径。

  2)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总结合作学习、合作活动、合作生活的案例,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3)更新干部教师的观念,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忧秀教师,促进学校工作。

  二、指导思想

  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本,在xx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主体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方法、途径、模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为未来人才打好素质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学科教学中,深化三学一训练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方法、模式。

  2、在集体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深化

  3、在实践活动中,精选、开发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活动,形成东风小学必要的活动系例。

  四、研究对象

  东风小学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原则、策略

  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调查法。

  原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策略;全员参与,主题研究,案例教育,滚动深入。

  六、研究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佟岳

  组员:全体干部,刘长荣、段景明

  2、加强校科研室建设

  使教科室成为教育教学的参谋部,教育理论的宣传站,科研骨干的培训站,课题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和管理中心。

  教科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成果的扩展工作。

  3、培训队伍

  2)、自我总结xx期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生活的实例,加以完善,申报自己的研究课题。

  4、成立三个子课题组(与主要研究内容相对应),分别课题领导小组成员为组长。

实验研究报告2

  我校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选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实验课题。我作为校课题组成员,把“建构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一子课题作为研究内容。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 ,现将实施效果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与课程特点分析

  我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探索教与学的规律,构建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发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能力。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面临严重挑战。教师滔滔不绝地指导,密密麻麻地批改,津津有味地讲评,似乎是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然而事与愿违,辛勤的劳动没有换来丰收的喜悦,有的甚至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结果,学生看见作文就发愁、焦急惶恐。作文时,离开自身实际,东拼西凑,以至不认为作文是交流思想的,而是应付老师的。在小学六年中,作文知识(审题、立意选材、开头、结尾)的灌输很多,写作练习的次数也很频繁,范文的阅读更是不计其数。至小学毕业时,真正能写好作文的没有几人。问题症结在于,被动的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没有让作文成为学生可随心所欲交流思想的工具,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虽偶有形式上的变化,终究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缺乏独创精神。教师主观设计,脱离学生的评讲,压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当前学校出现的一种新八股式的教学结构,导致能展示学生心灵与创造力的园地失去生机。实行教学改革,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经济的升温,要求教育的改革走在时代的前列。现代作文教学,要求保护、开发学生的想象资源,努力创设意境。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领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要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把现代教育手段引进课堂,用较小的时间、精力获得更多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看到被传统教育公认的三大基石:阅读、写作、计算,也在发生异变: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写作的方式开始以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对于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师来说,攻占教育的制高点,必须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教学中不仅融入知识传授、技能指导,还有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正如哈尔拉莫说的“教学的基础应当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锻炼出实际技能和技巧,以及形成世界观并发展创造力和才能力。”根据时代的要求,及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提出“建构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作文教学,解决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操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如何建立一套崭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实验目标

  课题目标:教师利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句话在承认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同时,强调了教学活动不应由教师包揽一切,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就无从谈起培养创造性人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帮助学生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的强化与发展;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人机交互的互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科技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启发学生思维、想象、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

  实验学科目标: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由不愿写到愿意写。提高学生作文知识与写作修改能力,由能边听边想,抓住要点到能说一段话,到能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抓住重点,表达感情,能写条理清楚、内容简单的记叙文,到尝试电脑写作和调阅信息的能力。

  三、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五年级四班全体学生(男生33人

  女生33人)

  实验时间:19xx年9月~20xx年7月

  19xx年9月-20xx年2月探索作文教学模式阶段

  20xx年3月-20xx年2月作文教学模式形成阶段

  20xx年3月-20xx年7月作文教学模式实施阶段

  实验环境:

  1.借用多媒体展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声音与画面并存,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电脑网络下的交互式教学。网络将大量超时空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综合运用。网络的交互功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

  四、教学资源的内容.特点

  教学资源有三种:文本资源、电子信息资源、潜在资源

  文本资源指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电子信息资源指学校购买的电脑软件、vcd光盘、录像带及网络信息。潜在资源指挖掘学生的内在因素。

  根据教学资源的来源,实验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本是学生练习写作的最好范例。学生通过学习书中的语言,把这些好词、好句、好段储存在大脑中,充实写作素材的“仓库 "。同时吸取其中的长处,融进自己的习作中去,达到从学习到内化的过程。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学生被书中优美的语言所吸引并自觉地在自己的习作中抓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来描写,使文章生动得多。

  2、在说话、写作训练课上,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学生敢说、敢想、敢评,培养独特的个性。如:教学写作《我爱家乡的**》。CAI课件"安庆揽胜",收录了大量的山水风光、文坛艺苑、名优特产等内容。此课件分五个部分介绍家乡:①宜城山水好风光②文坛艺苑数风流③闪烁历史的明星④声明远播名特产⑤古城新貌交响曲

  3、在平时活动中,开展说写竞赛,向电台、报纸投稿,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调动学生习作的内驱力。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和习作兴趣。

  五、模式特征分析

  1、教学模式

  “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以多媒体为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入手,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结合实际教学总结出“5+1”作文教学模式。

  设计模式如下:

  (1)激发兴趣: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来源于自身的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让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激发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拓宽学生的视野。

  (3)激发探索:教师利用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感性材料,提出观察要求。或让学生根据要求探索符合中心的材料,这是在激发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有序认知事物。

  (4)激发尝试:学生在主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用通顺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学生思维深化的过程,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由说到写,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激发思维: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纵深发展,再造想象,引导学生辨别优劣。

  (6)协作学习:师生共同

  讨论、评议,注重成果共享,相互促进,体现课堂民主,开拓思维空间。它贯穿于“五激发”始终。

  2、教学设计:

  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出来以后,课题组决定在五年级进行教学试验。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种教学模式的思想和要求,课堂教学设计是关键性的工作。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写作《我敬佩的一个人》为例加以介绍。

  (1)分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语文第九册第6单元写作练习。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a.通过典型事例的描写,恰当表现人物的特点。b.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c.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写人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写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表现人物的特点。

  (2)确定设计思想:

  ①引导学生热爱具有崇高品质的人。

  ②训练学生观察、联想、思维表达能力。

  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利用录像、创设作文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电脑,进行个别作文指导及典型作文的评议修改。

  ④注意写作方法的总结和学生应用的指导。

  教师首先通过例文提炼出写人的方法,接着通过观察反映学生身边生活的录像,然后总结强化,促进学生对这一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⑤利用协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通过学生讨论、评议启发学生想象,开拓思维空间,由同学想到家庭想到社会,从而掌握写人的方法。

  (3)设计流程:

  上例是凭借电教媒体,辅助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观察→片断→练习→文章写作→评议。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思维得到升华。

  利用电脑网络教学写作《我爱家乡的××》:

  (1)分析教学目标:这是第十一册第3单元的训练内容。教学目标如下:

  ①能按一定顺序观察,抓住重点写具体。②表达真情实感。③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④借助电脑,提高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是借助描写对象表达真实情感及修改文章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运用电脑观察写作、评改文章。

  (2)确定教学思想:①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②指导学生观察、联想、思维。③借用网络的交互功能,提供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进行作文的评议修改,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首先,让学生浏览家乡的山水风景、文化特产等,从而了解家乡,接着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在说的基础上借用电脑写作。然后凭借交互功能评议修改自己或同学的文章,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3)流程如下:

  实施网络教学,人机交互,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自然,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思维。网络的使用,增大了教学容量,锻炼了学生调阅信息的能力。同时,它也促进学生探索求知领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求新求变。

  六、效果测量及分析

  1.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教学模式的要求,建立了三个指标:作文兴趣、作文知识、作文能力。

  对于“作文兴趣”指学生的主观情感是否愿意投入到作文中去,是主动、积极思考,还是被动应付,包括“情感投入”、“作文态度”。

  对于“作文知识”指学生的观察方式方法,审题确定中心,思维方法、遣词造句、谋篇方法。

  对于“作文能力”指命题理解能力、观察事物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写作能力。

  每个单项指标,都分优、良、中、差四个评价等级,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中,59分以下为差。参照各个单项指标所占的权重,得出四个等级的得分范围。关于等级的划分见表1。

  通过上述工作,建立起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1

  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1说明:

  ①“作文兴趣”中的“情感投入”指学生对作文“很感兴趣想写”、“感兴趣,愿意写”、“一般、无所谓”、“不感兴趣、不愿写”。“作文态度”指“很认真”、“认真”、“有时不认真”、“马虎”。它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及平时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评分。

  ②“作文知识、作文能力”根据学生平时作文课的表现及作文卷面进行评分。

  2.教学效果的分析

  采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的评价。这里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个班的学生实验前后进行作文能力评价,得到表2结果。

  表2

  “5+1”作文教学模式,它充分运用了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优化,具有教学信息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人机交互的互动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优势。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学生的心态由“要我写”而变为“我要写”。实施这种模式进行作文教学,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能力、探索精神都有明显提高。

  当然,实施“5+1”作文教学模式,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能力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模式组合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创造意识的发展。不可单一片面地采用某一选项,为教学而教学。只有当学生视作文为乐时,作文教学才会步入良性循环。

  八、附件:课例录像、精彩片断、调查问卷、设计方案。

实验研究报告3

  在深入贯彻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幼儿教育的特点和任务,为探索在新形势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园承担了《在活动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在市教科所、县教研究室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辛勤劳动,圆满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本实验研究简要地汇报如下:

  一、实验的指导思想及目的

  实验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遵守行为准则,按照社会的期望与要求调节个人的行为,促进幼儿与社会群体和谐一致;坚持把活动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让幼儿的社会性水平在活动区中得到提高。其实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研究寻找活动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方式,形成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体系与评价方案,设计出可供幼教工作者选择与操作的有效活动方案,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保教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组织建设

  领导的重视,科研部门的指导,班的健全,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为此,我们在实施前,首先在市、县、园建立了实验管理指导小组。同时建立了课题实验研究小组。做到逐级管理,分工负责,保证实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三、实验管理的基本操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我园领导形成共识,一致认为:活动区活动是专门为幼儿创设的具有教育性、兴趣性、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性和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重要形式之一,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更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此,我园把本实验研究纳入工作日程,并作为教育教学教改目标考核,争取科研出成果,科研出人才,充分发挥省级合格示范园和市一级幼儿园在科研工作中的带头作用。为了搞好这项实验研究工作,我园园长担任了管理小组和实验课题组组长,并选派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实验课题组成员,承担具体的实验研究任务,把有较高保教素质的保育员充实到实验班,保证人力的投入,赐教,我园领导自始至终注意课题组人员思想的稳定,并为其排忧解难,协调处理临时和应急人员的关系,使实验班人员相对稳定,保教密切配合,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开展。

  为了确保该项实验研究的质量,指导小组还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课题设计的要求,组织课题组人员认真学习科研理论,提高科研意识。我们采取了“学、议、听、写”的办法。学: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学习《规程》和《纲要》,了解期内容,领会其精神,明确其含义;学习幼教刊物上有关的先进经验;到外地参观姐妹园的实践活动。议:针对《纲要》的内容,开展专题讨论,讨论的专题有:比较单科教育、主题教育、综合教育、集中教育、活动区活动等各种教育形式的异同?什么样的活动最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你是怎样指导活动区活动的等等。听:听市教科所、县教研究室有关同志来园讲授本实验研究的步骤及操作方法。写:要求课题组人员写出学《纲要》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点滴经验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提高了课题组人员的科研素质,为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使实验的指导、督促、测评得以落实,进一步提高实验的质量,我园制定了以下制度,并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实施。

  (1)定期研讨制度。每期市、县级管理指导小组和课题小组一起研讨本实验有关问题至少2次,两年共8次,园级实验小组每月研讨1次,共研讨38次。

  (2)定期指导制度。市、县级管理指导小组每期亲临每个实验班指导活动1次,共计18次,园级管理小组每期分别指导每个实验班老师组织活动区活动和分析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3次,共计指导48次,指导实验班老师测查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每期2次,共计32次。

  (3)期检查制度。园级管理小组检查督促科研计划的落实、活动方案设计以及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每月1次,共计40次。

  (4)实验时间保证制度。让实验班老师不承担园内的其他社会性活动,以足够的时间保证实验班老师组织开展活动区活动。同时,规定实验班每天都要开展活动区活动,每次活动不得小于20―40分钟,一周内开展2--3次自选活动,两次重点指导的针对性活动,有效地保证了幼儿在活动区活动的时间。

  3、分段管理,目标明确。为使此实验研究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实行分段管理,使目标落到实处。

  第一阶段的管理:一是在市、县、园级管理小组的指导下设计出本次实验的研究方案;二是学习重庆、北京、上海、南京四省市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体系,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各年龄班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目标体系及评估标准与办法;三是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目标体系及评估方案的内容、要求,使其统一;四中采用本班老师自测和课题组人员随机抽样测查的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摸底测查和测查后的数据统计。

  第二阶段的管理:一是指导实验班老师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制订期、月、周、日目标,围绕目标创设活动区,投放相应的材料,设计实现目标的活动区活动方案,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活动方案,在活动中观察、记载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效果分析,寻找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同时根据幼儿的反馈不断调整目标和修改活动方案,增强目标的针对性和方案的操作性;二是实施过程中,园级管理小组采取指定性、一般性、阶段性等多种形式检查实验班的实验效果,督促实验班在开展活动区活动时做到时间、人员、目标落实;三是组织课题组成员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后的测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并对实验现场进行摄像。

  第三阶段的管理:一是抽出人员拟定实验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二是课题组成员负责收集、整理、完善相关资料和活动方案。三是接受结题验收。

  4、落实经费,加大投入。为保证实验研究的正常进行,我园领导在园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仍投入大量的资金,添置了玩具架、地板胶等有关设备若干件,积木、剪刀、纸张等活动材料数千件,共花去资金近2万元。两年来,用于支付该英实验中的培训费、摄像费、资料费、评审费、加班费、成果奖励费等累计达人民币近1.5万元。经费的保证使实验研究得以顺利开展。

  5、加强家园联系,争取社会支持。实验初期,有的家长认为开展活动区活动是“放羊式”、“自由式”教学。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召开家长会、举办家园专栏、家访等有效形式,向社会、向家长广泛宣传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让家长消除了心理顾虑。绝大多数家长认真完成了实验中的问卷,积极参加开放日活动,并鼓励孩子大胆参加活动区活动。实施一年后,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有社会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心里非常高兴。大班一名家长还自愿捐出现金50000元支持这项实验课题。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增强了课题组人员搞好实验的信心和决心。

  6、不断探索,认真总结。课题组人员不断探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制定出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出了可使幼教工作者选择与操作的有效活动方案160例,参试教师总结的活动区活动经验文章有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有在市交流。同时,实验班老师还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开展现场观摩活动12次,受到了来宾们的高度赞扬。

  四、实验管理中的几点体会

  通过两年开展《活动区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1、依靠科研部门,主动争取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要使实验工作取得成功,实验课题组实验人员要主动争到得到上级科研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求得他们对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方法、实验记录分析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以避免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2、提高保教人员的素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保教人员在实验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在保教人员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基础上还要要提高其业务素质,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既要有组织、指导活动的技能,又要有观察、研究、总结幼儿发展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取得成效。

  3、实验经费的投入是实验成功的基础。我们在实验中体会到:要开展好实验活动,实验经费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足够的实验经费,才能添置必要的设备和投入大量的活动材料,创设实验的物质环境,以及保证实验管理中的各项经费开支,因此,必须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以利于实验活动的正常开展。

  4、加大宣传力度,家园密切配合,增强实验的社会性,搞好实验工作,不仅园内保教人员要形成共识,而且还要向社会广泛宣传,特别要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求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当前,由于我园独生子女的家庭占绝大多数,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孩子的社会性培养。因此,实验前要采取召开家长会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家长宣传实验的目的、意义,实验中让家长参加开放日活动,实验后请家长参与评价,使实验研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总之,两年来,我们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感到参研人员文化素养、理论水平、研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以〈纲要〉为指导,努力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使幼教改革步入更高阶段。

实验研究报告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喝可乐时,经常会有气泡从瓶内喷涌而出,平时我都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我才留意起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我明白了那种气体原来是二氧化碳。我也对这种气体产生了兴趣,借此机会,我们小组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及作用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化学书籍,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观看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的关系。

  3.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二氧化碳的是什么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碳与氧反应生成其化学式为CO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支持燃烧。固态二氧化碳压缩后俗称为干冰。

  书籍、报刊

  二氧化碳是谁发现的

  17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范·海尔蒙特(J.B. Van. Helmont 1577~1644)在检测木炭燃烧和发酵过程的副产气时,发现二氧化碳。

  爸爸的讲述

  二氧化碳的固体形态及作用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和压强为6079.8千帕压力下,把二氧化碳冷凝成无色的液体,再在低压下迅速蒸发,便凝结成一块块压紧的冰雪状固体物质,其温度是零下78.5℃,这就是干冰。干冰清洗已经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地的铸造业,铸造业已大多改以干冰清洗来清洗砂心模及固定模。

  物理教科书

  二氧化碳制成的物体

  (1)石油采矿业,向油井下注射一吨CO2液体,可增产原油3-5吨。(2)机器铸造业,CO2是添加剂。(3)金属治炼业,特别是优质钢、不锈钢、有色金属,CO2是质量稳定剂。(4)陶瓷塘瓷业,CO2是固定剂。(5)生物制药,离不开CO2。(6)饮料啤酒业,CO2是消食开胃的添加剂。(7)做酵母母粉,CO2是促效剂。(8)消防事业,CO2是灭火剂。(9)制造干冰更离不开CO2。(10)尿素肥料是CO2和氨气合成的.。(11)所有绿色植物进行光会作用,CO2是一种主要原料。人们每天的衣、食、住、行也是来自CO2的产物等等。

  四、结论

  1.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备原料,其含量增多,对植物的生长有好处。二氧化碳在大棚蔬菜栽培中可作为化肥来施放,使作物增产。二氧化碳在潜水、航空中可作为氧气的来源。液态二氧化碳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把液态二氧化碳作为从某些植物或植物源中提取天然存在的化合物的媒质,不仅不会破坏原料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而且产品中不含残留的媒质,用喷洒液态二氧化碳的方法为飞机场除雾,除雾效率比固态二氧化碳高几百倍。用二氧化碳代替传统的有机溶剂进行喷漆,能有效地减少喷漆过程中释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数量。在高科技中,二氧化碳也有它的用武之地,用二氧化碳代替氦氖进行激光治疗,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并且节省费用,用二氧化碳萃取蛋黄卵磷脂,经济效益可观。二氧化碳可用来洗衣服,并且不污染环境,而且来源广泛。

  二氧化碳增多引起的温室效应,使两极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升高,危及沿海城市,使海岸地区土地盐碱化,增加开发难度,温度升高还使一些山顶的积雪融化,使以积雪融化为水资源的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发生断流现象,影响这些地区的生产活动。 大气温度的升高,造成海洋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某些藻类植物大肆繁殖,致使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藻类死亡,间接地影响渔业的繁殖,并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增多走向恶性循环。

实验研究报告5

  一、自然情况摘要

  1、课题总名称

  《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尚志市“十二五”规划课题)

  2、课题简介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而当前我校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的受累,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老街基学校在课改的浪潮中从没停止前行的脚步,瞄准名校教学经验,依靠教师求发展,力争从应试教育的弊端中破茧而出。教育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率高低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20xx年我校立项了《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高效课堂特点研究”、第二阶段“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第三阶段“新课改下学习小组建设与作用发挥研究”、第四阶段“四研”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第五阶段以打造各学科典型课例为重点探究常态课和网络环境下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目前试验资料已整理完成结题报告已经上交到市课题规划领导小组,进入课题验收阶段。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孙基瀚是英语学科教研成员,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七年级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负责制定英语学科科研组子课题研究方案,并带领英语学科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参与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借鉴已有的经验,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不断的探索摸索制定适合我们的教学设计,有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

  续发展。并完成英语学科科研组阶段报告和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教学建构研究结题报告。

  二、本次试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促使教师深入分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已有的经验,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努力构建英语学科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率的质的提高,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以解决当前课堂效益较低的实际问题,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是《Topic 1 Can you danceSection A》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专题。通过本节课的实施,对英语高效课堂特点教学模式构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结合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实施有以下几点具体目标。

  1、观察学生对课程的反响,了解学生们对课程的具体要求。

  2、观察课堂的教学过程。通过对课堂过程的了解,分析研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3、通过班级的授课,不断完善,实现实验目标。

  三、实验研究过程

  1、学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法分析

  4、学法分析

  5、预设教学过程,导学案四、实验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各版块之间属于“递进关系”希望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思路逐步引向深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课堂结构完整,容量合理,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特色和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经过课后的仔细翻阅和个别学生访谈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设计,也感到本课程对他们的各门课程学习有所帮助。部分学生体会到了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愉悦感觉,在同学和教师的鼓励声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了成就感。兴趣很高。

  课题实验课《威尼斯商人》师有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讲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做到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注重“水涨船高”,注重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个体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与探究,让学生获得“自我实现”,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由衷而发的成就感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过授课,我完成了这次实验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也在课堂上获取着大量的信息。这次实验所得到的第一手素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这次的实验过程,充分体会到了老师自身提高的途径“ 实验——反思——实验”的的第一过程,教师自身的成长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进行,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进行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在课堂上运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并得到进一步的实验数据来支撑自身的课题研究。

  附: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威尼斯商人 课实验信息采集表

实验研究报告6

  摘 要: 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初高中教学不连续性,以及生物知识更理论化、系统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初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在联系,摒弃原有教学方法,从学生心理和思维角度出发,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工作。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衔接 实验教学

  由于目前我省高中和初中教学一般是不连续的,学科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生物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考中有关生物实验的考点往往得分率较低,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准确掌握课本中的实验,但实验掌握需要长期积累。实现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衔接,就要做好教材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指导的衔接,保证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在学生已知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知识建构。

  一、实验教材内容的衔接

  新课改后,虽然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都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内容,但由于初中生物八年级会考后,九年级不再学习,使学生有关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学习出现断层,在学生头脑中,初中实验教学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初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要做好过渡和衔接,才有利于生物启蒙教育向生物科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现我就部分实验在初高中实验内容的差异、联系与递进等方面做分析。

  有些实验在初中生物实验中已做过,稍加复习,就可以很好地为高中实验教学服务。例如,高一生物实验中有“使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显微镜”。有关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体验,观察过叶肉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等,已初步掌握使用低倍镜的方法。生物学第一个实验的难度并不大,在原先基础上要求掌握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显微镜的操作并不如预期般顺畅,有的学生不知道用低倍镜对光。要求高中教师上课前帮助学生回忆相关实验步骤和要领,以及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可以避免学生做实验时出现错误,为以后实验教学打下基础。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完全依赖初中生物实验基础,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安排了萨克斯所做的实验,该实验在初中为八年级教材中最重要的实验,对实验要求最高,因此高中对该实验不做具体要求,教师授课时可适当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初中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要对学生严要求,努力做到与高中知识接轨。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衔接中会碰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方法严重脱节。初一初二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限,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进入高中时,学生思维习惯发生巨大转变,教学方法转向以启发式为主。因此,初中阶段,教师要扎实做好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才是初中生物教师处理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衔接的落脚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生物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要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我们提倡初中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尽量以探究活动形式呈现。比如:探究蚂蚁爱吃甜食的实验,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取食行为,尤其是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既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完成,又可以当堂进行。整个实验设计和完成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渗透着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教育。高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改进实验操作方法,发展实验技能,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实验氛围,如指导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观察、调查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除了课堂上的实验能力外,还应将所学科学思维方法及探究能力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三、实验方法指导的衔接

  教得好不如学得好。多数初中生只能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只是对教师实验步骤的简单重复,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而在高中实验教学中,则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计解决问题。诚然,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步提高,但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各个年级的实验教学中,对生物学科素养的养成应该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结合不同的实验内容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例如,做每个实验时,初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重复实验步骤,而是要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让他们从实验目的出发,一起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材料和设计实验步骤。只有通过这种长期训练和熏陶,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做实验的基本步骤,为将来的高中实验分析、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

  科学素养的养成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不管是初中抑或高中,实验教学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学习过程可以是不连续的,但学习思维的培养应贯穿同样理念。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当准确把握学科内的联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做好初高中实验教学工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2]张斓.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中旬),20xx(6).

实验研究报告7

  【摘要】 研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依据探究学习的特点,探讨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采用“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 五环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随实验的深入差异显著;同时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不仅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成绩,而且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一、 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重要任务。新的学习方式和艺术,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用这种新经济时代对学习的要求,迎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新多年来教学中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引发我们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已对探究学习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对探究学习的理论研究较多,实验研究较少。本研究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探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模式与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探究学习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其它研究方法。采用按常态编班,不随意增减课时,在正常教学状态下进行研究。

  实验对象:广东仲元中学1999级高二(4)班为实验班,高二(3)班为对比班。

  四、实验过程

  1、假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探究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之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进步。

  2、变量

  自变量:探究学习

  因变量: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选择的两个班学生来源均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相当;教师教学水平与工作态度相同;测试标准相同;排除家庭辅导、个别辅导等。

  3、实验过程

  (1)确定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堂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分为“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五个基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第一主体,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为第二主体 ,以探索数学问题、欣赏理解数学为中心,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但是,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其探究学习过程可以不同。

  第一环节:引入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一方面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问题情境最终必然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环节:实验探求。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资料,或动手实验(动笔检验或用计算机实验)去研究探索。这一阶段应注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

  第三环节:发现结论。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假设与猜想。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想象,勇于质疑。

  第四环节:论证结果。用数学推理方法,证明发现的结论。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僅性。

  第五环节:评价反思。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途径;掌握分析的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同时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2)应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我们用课题“轨迹的探求”说明实验过程。(细节略)

  已知DF是定圆A的直径,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与DE的交点为F,当D在圆A上运动时,我们来看看点E的轨迹。

  教师用几何画版演示轨迹,当学生看清轨迹时,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当学生完成论证后,教师提出问题:想知道点F的轨迹吗?会是怎么的呢?(第一环节)

  生:还是圆。

  师:是圆吗,用几何画版试一试。(第二环节,学生开始试验)

  生:是椭圆。

  生:是双曲线。

  生:是一个点。

  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说出各自的理由。

  生:当C点在圆内不与A点重合时是椭圆;当C点在圆外时是双曲线;当C点在圆上时是A点;当C点与A重合时是圆。(第三环节)

  师:能证明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第四环节)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同时要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并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刚才的探求中可看出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探求和论证的思维方法,你们还想进一步看看别的点的轨迹吗?(第五环节)

  可能的问题:

  问题1:在直线EF上取一点S,探求点S的轨迹。(圆)

  问题2:在直线CD上取一点T,过T作CD的垂线TQ,与直线AD交于Q,探求点Q的轨迹。(鸭蛋形)

  点评:我们知道,探求一个点的轨迹,思维的出发点主要是两个,一是找出约束动点变动的几何条件,二是找出影响动点变动的因素,而这一节课从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中,使学生明确了探求点的轨迹的途径,初步理清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五、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的对比实验,两年来,完成了本课题的理论构建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四次数据测试和分析。

  表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80分)

  班级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58 53 57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62 53 60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68 53 62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70 53 63

  说明:1、分班是按学生总分高低搭配分班,不含人为因素,师资调配也是相同的。

  2、为实验数据的可比性,N值是取实验开始时两班中人数较少的数,人数多的班级去掉排名在后的数(以后数据均不含这些学生)。

  表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160分)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120 53 118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123 53 121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143 53 124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154 53 126

  表3、考试成绩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高分段人数 N X 高分段人数

  高一下期期末 53 78 4 53 77 5

  高二上期期未 53 75 3 53 79 3

  高二下期期末 53 80 6 53 73 4

  高三上期期未 53 115 6 53 108 3

  高三高考成绩 53 603 8 53 596 5

  说明:高一至高二下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00分,高分段分数为90分以上;高三上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50分,高分段分数为130分以上;高考为标准分,高分段分数为700分以上。

  表4:表3中数据的方差分析及F检验

  变 异 来 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组 间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 171.88 1 172.8 6.73 显著

  组 内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内) 204.61 7 24.82

  总 变 异 377.49 8

  表5:被试班起点水平成绩比较表(高一期末成绩)

  统计量班级 N X δ 各档次人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班 53 78 13 4 7 15 18 9

  对比班 53 77 14 5 7 14 19 8

  T=0.42<1.96, 无显著差异

  表6:被试班实验结束成绩比较表(高考成绩)

  统计量 班级 N X δ 各挡次人数

  800-900 750-799 700-749 600-699 550-599

  实验班 53 603 13.4 1 0 7 13 22

  对比班 53 596 14.5 1 4 12 23

  T=1.97>1.96,效果显著

  表7:实验班实验前后成绩对比表:

  统计量 优秀面 优良面 合格面 困难面 最高分 最低分 极差

  80-100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前 25.5% 26.3% 33.7% 14.5% 95 42 47

  实验后 43.6% 33.7% 14.5% 9% 813 450 32

  从上列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实验结果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其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实验结果

  从表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也无显著差异,但一年后,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已经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特别是学生在处理开放性问题中独创性能力显得更为突出。显示出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实验班原水平甚至第二次水平与对比班并没有明显差异,但第三次测试后上升的幅度明显加快,显示出实验因子的持续效力。

  3、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对其它科的影响

  从成绩表格中我们还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前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实验后的第一次考试,试验班还落后于对比班,这应当是实验班的学生不适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所至。但一年后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学习成绩的整体上,更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对问题的处理上,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从高考高分段人数的差异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从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探究能力不高的学生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大面积优生出现的成因,我们认为是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各项能力又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促进了各科的平衡发展。在今年的高考中,实验班学生各科的高分人数显然优于其它班。此项实验的结果完全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探究的教学和学习对本学科及其它学科成绩带来积极的影响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了结论,实验结果证实了实验假说。

  六、讨论

  1、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问题。(2)问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是多种结论的,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所确定的问题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2、探求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业成绩是一致的。探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较好,当然这其中也有个别例外的学生,其原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二者的总体一致性。本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种看法。

  3、本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的不同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具体操作时一是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再设计,二是对有些内容,我们不排除采用其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教学模式绝不意味着全面否定和抛弃常规教学。而是更新常规教学,吸取常规教学的优点,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