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社会公德建设基本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3-08-06 16:57:35 来源:高考在线

社会公德建设基本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一、 摘要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和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人爱自然,保护环境。 当提起社会公德,大家都会想到要加强素质修养,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都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但当我们注意周边观察周边时,总能发现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鉴如此,针对调查所反馈的情况,我提出几点拙见,以其对社会公德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而尽绵薄之力。

  二、 社会公德现状调查的背景与意义

  社会公德作为我们人类生存在这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并不如法律对人的要求与束缚严格。但是它是从心灵上对人们的一种约束,某种程度上影响力并不亚于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大家所公认的道德行为标准,因此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适用度。

  如今中国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于是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例如乘公交车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现象、盗窃现象日益严重、人们保护环境意识淡薄,以及城市养狗、翻车哄抢等问题都反映出了中国当前社会公德的现状。下面针对这些社会公德问题都反映出了中国当前社会公德的现状。下面针对这些社会公德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作如下展开:

  (一)、公交现象

  尽管日前各大交通公司都已经对乘客出行及安全作了较为周密的部署,但还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根据调查显示,76%的人愿意主动让座,17%的人看情况而定,4%的人却不愿意主动让座。老年人以及相应的弱势群体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社会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群体。尊老爱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义务去将这种美好的社会公德发扬光大。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将经历从幼年到青年再到老年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都没有理由在面对老年人乘车没有座位的时候表现出无动于衷与漠视的态度。

  (二)、环境现象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们很重视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环境保护意识方面,13%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识很强,76%的人认为一般,但也有11%的人认为环境保护不重要。在仍垃圾方面,82%的人不会乱扔垃圾,4%的人却说会乱扔垃圾,还有些人说偶尔会。在垃圾分类方面,79%的人认为垃圾直接就倒,无需分类,21%的人认为要分类后再倒。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同学们的环境意识还是很薄弱的。

  我们说要保护地球从我做起,我们说要每个人为拯救环境出一份力,可这都因为表面的渺小而渐渐被人们忽视。不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重拾社会公德心与自我道德意识,逐步恢复我们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以此来推动我们环境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保护地球拯救地球的宏伟愿望。我们拾起一份公德,也就是拾起一份希望。

  (三)、交通现象

  公共交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根据调查显示行人和骑车人在遵守交通信号灯方面,43%的人经常看到有人不遵守信号灯,33%的人是偶尔看到不遵守信号灯的人,18%的人总是看到,而只有3%的人极少看到不遵守的人。通过在遵守交通信号灯这一方面的调查我们发现人们的交通意识淡薄,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自身的交通意识,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三、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措施与方案

  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与*民主法制关系紧密。社会公德建设要从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角度出发,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

  (一)、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

  社会公德与公民素质有关,目前我国公民的公民素质还不成熟,这种不成熟首先体现在公民意识上面。而公民意识的缺乏又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太长和现代社会的历史太短有关。当前,在进行社会公德建设的实践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培养公民意识:平等意识。平等的身份是每个公民的共性,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很难看到或意识到这种共性。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角色差别和经济实力的差别,从而导致民众根据不同的角色和地位来划分权利、义务,然后按照自己的地位来认领自己的一份。因此,培养平等意识是社会公德建设的基础。主人意识。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加与否,则取决于对此事务与本身利益的关切程度。缺乏主人意识,会导致民众消极地应付社会公共生活的要求,把自身置于社会之外,不受社会公共生活规范的约束。因此,培养主人意识是社会公德建设的根本。权利和义务意识。现阶段,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存在只强调义务而忽视权利的倾向,受教育者往往被告知要怎么做,却没有被告知能怎么做,或者被告知了能怎么做,并且维护自己的权利,才能督促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义务,防止和减少不公正的事情发生。因此,培养权利和义务意识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保障。

  (二)、完善社会公德的教育机制

  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在社会公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可有以下途径:一是普及公共文明礼仪知识。可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方法集中宣传公共生活领域文明礼仪知识。规范各种公共文明行为,制定公共文明礼仪标准。二是突出重点领域的公共文明礼仪教育。在公共卫生方面着力培养市民的责任意识,主动营造和爱护身边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在公共秩序方面着力培养市民自觉遵守法规的意识,解决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在公共交往方面着力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意识;在公共观赏领域普及观赏礼仪知识,提高市民的观赏水平;在公共参与领域着力培养人人参与、人人从自我做起的意识和行动。三是构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公德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进学校、进单位、进军营、进家庭活动。完善全民教育网络体系,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大对农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

  (三)、培养社会公德的精神

  培养社会公德要注重内在的自觉性培养,包括树立道德信念,强的自律能培养公民坚定的道德操守和较力,确立现代慎独观。进行公德建设,不但要培养人们的公德观念,还要培养人们公德观念的牢固性和履行公德的坚定性,使之在道德生活中有顽强的意志和自律能力,不受外界的影响。无论在何种环境,都应该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

  共严守善念,践履善行。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 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同财富。

  (四)、抓好干部队伍的公德建设。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司法人员和执法人员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有了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为社会作出表率,给百姓以信心和希望,给社会以榜样,人们才会自觉地履行社会公德。党员干部违反社会公德,丧失操守,其消极影响要比一般公民违反公德的影响大得多。在现阶段,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最主要的就是腐败问题。我国社会中的某些公德问题,是由于部分公民对特殊人群的不道德行为不满而引发的,导致诱发人们采用消极的方式来抗议不道德行为。有的领导干部在会上要求老百姓履行这样那样的义务,号召人们大公无私,积极奉献,可是在会后,却收受贿赂,花天酒地,腐化堕落,他们的说教根本没有说服力。

  (五)、与*民主和法制建设相结合

  在当前社会公德规范缺乏和人们的公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制度社会化的公德规范,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公德意识和遵守公德的习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公德意识和遵守公德的习惯是需要依靠法律和公德的制度化来培养的。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培养成熟的公民,需要成熟配套的*民主法制,需要各种完善的法律和制度,需要提高司法和执法部门的司法质量、执法力度。要充分运用立法的形式将公德要求固定下来,使某些社会公德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条文,成为可操作的规范。

  (六)、建立健全鼓励公德行为的良性机制。

  建立公德行为的激励机制,推动公德行为能够自我复制,自我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公德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要通过建立人人理解、支持和保护公德行为,谴责和制止违反公德的行为的社会评价机制,强化政府和民间组织的褒奖公德行为的功能,使公民树立以遵守社会公德为荣、违反社会公德为耻的观念。要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建立和培训一支规模宏大、参与面广、代表性强、服务水平高的队伍,形克服形式主义,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要建立全民动员机制,通过宣传发动、招募选拔、教育培训、公益实践、激励表彰等一系列工作,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