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1
一部《安娜·卡列宁娜》读完了,引起了我们心灵的震撼。上流社会贵族夫人安娜不甘于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奋力追求自身向往的爱情,最后在现实的“车轮”中撞的头破血流。安娜死亡的壮烈场面久久在我们的眼前挥之不去。
爱情是什么?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们唾手可得。而在安娜生活的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却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任意得到。安娜在抚养她长大的姑妈的撮合、怂恿下,在还没有尝到爱情滋味的情况下,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卡列宁。卡列宁一个官僚,长期的官僚生活使他虚伪、呆板、木讷,同时,他也将这种官僚作风带到了生活当中。安娜厌烦,但却没有想到怎样改变它,她以为生活就会按照这样的轨道进行下去。没有想到,生活总会有许多的插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遇见了伏伦斯基,伏伦斯基对她一见钟情,从此穷追不舍。久而久之,安娜陷入了他的这种大献殷勤中,而且越陷越深。经过安娜的难产、伏伦斯基的自杀,他们终于踏上了私奔的道路。我们以为,从此他们就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如王子与公主一般。而现实却不是这样,托尔斯泰忠实地坚持着现实主义。生活的琐碎,安娜一如既往的坚持,让伏伦斯基觉得透不过来气,渐渐地不想回家、迟回家,在一次又一次地争吵中,他变的冷淡。安娜对伏伦斯基的“威逼”,她痛苦挣扎……最后选择了躺在火车的车轮下。
关于列文,他的生活是作者描写的农村生活。对于自己主要的事业——经营农业,他想到了很多,他觉得劳动者是农业中的重要因素,必须重视这个因素。所以,实际中,他想到了承包经营分红制,以使改变农民贫困的状态,理论上,他写关于农业生产中劳动者这一重要因素的书,他想将自己的农业办的有声有色。然而,他得到不到农民们的支持。农业之外的生活,哥哥的死亡,妻子分娩的疼痛,他的无助的孤独、恐慌……这一切,让他对自己提出了疑问。苦苦的追寻,时时刻刻的思考,终于在菲多尔的话中得到了启发。
这部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两条线索,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
关于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悲剧。
安娜是封建道德与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她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反叛的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而伏伦斯基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他还是要在那个社会生存下去。安娜敢于向社会挑战,而他是怎样也不敢彻底这么做的。这是他们不能结合根本原因。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虚伪而冷酷,他最感到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贞,而是妻子不肯把这种感情掩饰起来,而使他的名誉、地位受损。他以家庭责任和宗教道德为盾牌,来折磨、威逼安娜,并拒绝同安娜离婚,这不仅仅是对婚姻的背叛者的惩罚,更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对叛逆者的惩罚。
再者,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人的一切行为举动总不可能彻底背离现实,如果说彻底背离现实,那将与现实格格不入,最终是要被现实淘汰掉的。所谓的自由总是要有个限度,有个范围,如果不顾那个限度、范围以及社会中规定的准则等等,追求完全的自由,那么最终也将撞的个粉身碎骨。
最后,再美好的爱情也不能背离现实生活,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安娜追求混混烈烈、纯碎的爱情,而忘记了生活中琐碎的细节。在安娜与伏伦斯基的争吵中,我们有太多复杂的感受。夫妻争吵是在所难免的,而在这对夫妻的争吵中,我们看到那不可融合的矛盾。可以说,他们只适合谈恋爱,而不适合作为夫妻的共同体生活在一起。在平凡的夫妻生活中,总是会遇到或多或少的磕磕碰碰,一般情况下,他们解决矛盾的办法都是双方做出让步,理解、包容、原谅……彼此,让矛盾消除。但是在这对夫妻中,矛盾似乎不可调和。安娜爱伏伦斯基,但是,她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她只能坚持自己的主见。伏伦斯基,他是现实中的男人,除了爱情,他还想要一份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有自己的人脉,在这种事业上达到成功,获得成就感。生活本就是丰富多彩的,伏伦斯基的选择多方面,而安娜只执着于她选择的爱情,整日为情所困。虽然她也在看书,获得知识,但是她做这些完全是为伏伦斯基的所从事的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再者,她是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她存有本身认识的局限性,没有想到利用这些知识让自己强大,而只是一味地想和伏伦斯基一起你浓我浓、缠缠绵绵。安娜要求的爱情太感性、太完美、太不切合实际,这是伏伦斯基是给不了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任何男人给不了的。这就注定了这场爱情要以悲剧收场。
列文看到农民的贫困,向农民建议合伙经营各种农业,他梦想“以富裕来代替贫困,以利害的一致来代替互相敌视。总之,在他看来,这将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但是极其伟大的革命,先从我们一个县的小范围开始,然后扩展到全省,然后全世界。”但是列文这个美妙的“不流血的革命”首先在他自己的村子就处处碰壁,农民对他的计划毫无兴趣,这使列文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绝望;在个人生活上,他经历了爱情上的迷恋、挫折、失望到婚后的快乐、焦虑、猜忌、痛苦,经历了哥哥的死亡,最后在“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的信条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这部作品,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卡列宁从安然平静的的家庭生活忽然陷入妻子与他人私通的尴尬境地后,他内心世界的复杂;伏伦斯基一旦与安娜相遇,他整个生活、事业、前程、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列文追求吉蒂失败,到最终求婚成功,又结婚成家、生儿育子的过程中,他力图把他的农场办的出类拔萃,而又处处遇到种种和自理理想想左的困难并极力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在他冥思苦想,探索人生真谛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复杂的内心活动;吉蒂从她最初迷恋伏伦斯基到她成为列文爱妻的艰难经历中所体验的心理发展等等。
伏伦斯基在安娜的生活中的出现给她的心灵世界带来了震荡,随着他们感情的发展,安娜的心理状态出现种种复杂的变化。她体验过当偷偷当一个情人的甜蜜和紧张,品尝过生私生子的痛苦和与死神相见的恐怖,经受过忏悔、认罪、再反悔、再决心私奔的挣扎,享受过与伏伦斯基相伴出国一起旅行的幸福舒畅……到后来,她陷入死路一条的绝望中,不得不投身在火车车轮下。而在她临死前的那一段时间里,她的心理状态达到了空前复杂的程度。
安娜临死以前反常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猜测、怀疑和误解。这时,她不信任何人。她怀疑伏伦斯基和索罗金娜幽会,怀疑对她真心关爱的朵丽和吉蒂看不起她;她的思想行为处处走向极端,觉得她“从来没有像恨伏伦斯基这样恨过任何人”,决心要用死来报复他,一会儿跟她大吵大闹,一会儿又低三下四地向他认错;她突然有了许多错觉,一会儿好像看见了儿子谢辽沙,一会儿好像伏伦斯基在亲吻她,一会儿又听见伏伦斯基在说粗鲁的话;她忽然梦见一个小老头儿在敲打一块铁板;她莫名其妙地恐惧,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她竟会忘记自己梳过头发没有,忘记自己身在什么地方;她茫然不知所措,烦躁不安,胡思乱想;她忽然想起她十七岁时跟姑妈去朝拜三圣修道院的情景;她一反常态,满怀恶意地对待别人,故意在吉蒂面前说:“你丈夫找过我,我非常喜欢他”,并且明知自己是不怀好意;她忽然热衷于梳妆打扮,心想只要打扮得漂亮了,伏伦斯基就不会丢弃她;她一会儿决心去死,一会儿又自言自语说:“不啊,怎么都行,只要能或者!”……安娜就是在这样的混乱心理状态和自我误导下一步步走向那火车车轮下的。
安娜儿子谢辽沙思念母亲的心理描写,朵丽回忆自己少女生活的心理描写,科兹内舍夫和瓦莲卡在树林中散步时,两人欲言又止,终好事难成的那段独特的恋爱心理的描写等等。
读完这部作品,我们似乎发现对于安娜的描写,篇幅没有那么多,那么长。其实,书中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所有人物的言行和行动,无不直接或间接与安娜有关。作者通过安娜与伏伦斯基这个人物的关系写出了安娜命运和遭遇的主要情节,这是伏伦斯基这个形象在这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卡列宁这个形象在这部作品中和伏伦斯基一道起着为安娜形象的展开布置环境的作用。吉蒂美丽温柔、天真善良,即使有点平庸和浅薄,也讨人喜欢。托尔斯泰醉心的“家庭的主题”在安娜身上没有展现出现,倒是由她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她体现的毕竟是一个狭小的世界。与安娜相比,如果她是一只玲珑的金丝雀,安娜便是一只端庄高贵的天鹅——那鸟中之王。吉蒂形象的一个任务是作为安娜形象的陪衬,吉蒂陪衬安娜,瓦莲卡陪衬吉蒂,与吉蒂的光彩照人相比,瓦莲卡是一朵失去青春和生命活力的褪了色的小花。朵丽不由自主地羡慕安娜所享受到的爱情,她去看望安娜途中在马车上的那一段自思自叹,说明了安娜勇敢追求幸福的的行动在社会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2
人会随着他所读所学的东西所成长,总会领悟一些道理,我也因一本书而受益匪浅,这本书就是——《安娜·卡列宁娜》。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名叫安娜的贵妇多年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但与年轻军官沃伦斯基邂逅以后,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更陷入了与卡列宁、沃伦斯基、吉蒂和文列之间的`多角恋的漩涡。安娜不愿长期欺骗丈夫,于是将她与沃伦斯基的暧昧关系公诸于世,从而受到卡列宁的折磨,最后卧轨自杀。
这本书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来写悲惨的气氛,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却将主人公安娜的悲剧发挥的淋漓精致呀!就拿最后安娜卧轨的那一段来说吧,作者用细致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将安娜那种觉醒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更透出了安娜希望自由爱情却被社会冲击压迫的现状。
安娜这种追求纯洁爱情的渴望,就像一个死人又有了脉动,但这种脉动它突破了常规,人们要把它扼杀,不能让反常的行为出现;这种爱情,就像一个小嫩苗,想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但环境恶劣,使它根本不可能破土而出。不过死人复活那是不能发生的事,否则天下必将大乱;环境的恶劣也是生物生存的条件呀!
这就是安娜那渴望却早已注定不能得到的爱情,悲剧的爱情啊!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3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感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能够不顾一切,断然放下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我的感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理解弗龙斯基的感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骗自我,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感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感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好处,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我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感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我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感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感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感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我选取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感情,到最后能够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好处,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但是之后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我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感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期望而活,因为有了期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感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完美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感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感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感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感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我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我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但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先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感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好处。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4
一个伟大的作家比上帝多干了一件事——将命运的密码破译、交付给读者。
丈夫是足以影响国家前途的政治家,她也算是贵族。这样一个地位显赫与容貌美丽相结合的家庭,内部的情感免不了呈疏离状态。她的情感外泄只是迟早的事。
她性格奔放,情感炽热,一旦卷入自己参与制造的恋情漩涡,便由漩涡主宰了一切。不能说交际圈尖锐露骨的舆论压力没有作用,不能说血浓于情深爱的儿子没有作用。当时间让恋情由炽烈归于平淡琐碎,舆论压力与骨肉亲情显现出不容小觑的力量,与情感的失落一起撕扯着她孤独无依的心。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娜选择卧轨自杀是她生命的凄美的谢幕。如何改变安娜的命运?也许要从源头修改密码——让爱情成为婚姻的主角。错误时候绽放的爱情之花最需提防,那是色彩炫目的毒蘑菇。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5
昨晚把《安娜·卡列宁娜》看完了,是简版的,了解了大概内容。现在看书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
书中有段话我始终不能理解: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就连左脸也由他打;如果有人夺走了你的上衣,连衬衣也给他……”
我曾经看到过前一句,是在一篇佛学的文章里。但我一直不明白,这就是佛学的忍辱负重的精神吗?这就是“慈悲为怀”的阐述吗?为什么?
说不清看了这本书什么感觉。
“安娜在年轻时由姑母做主嫁了大她二十岁的官僚卡列宁,一直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但与渥伦斯基的邂逅,又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当时的上流社会,私通并不少见,但安娜不愿长期欺骗丈夫,毅然把她与渥伦斯基的暧昧关系公开,从而被上流社会抛弃,同时也被卡列宁报复。她拼命挣扎,但还是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最后卧轨自杀。”
书中也有段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假定你结了婚,你爱你的妻子,但是又被另一个女人迷篆…”
“对不起,我不理解这样的假设,怎么可能呢?正像我不理解我怎么能在用过餐后马上又到面包店里去偷面包一样。”
“为什么不哪?面包有时那么的香,很难抵挡它的诱惑的1奥布隆斯基边说边笑。
列文也笑着说:“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要去偷面包。”
奥布隆斯基大笑起来:“我遇上道学先生了。如果有两个女人,一个非常爱你,但你却不能给她爱;另一个为你牺牲了一切,而且对你无所求。你会怎么办呢?悲剧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假使你愿意听我的意见,我就说,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你始终如一,这是你的优点,也正是你的缺陷。你有始终如一的性格,你要整个生活也是始终如一的,但问题是,现实生活决不可能这样的,人生一直在变化,生活是多彩的。”
列文叹了口气,没有回答。……
我在书外同样叹了口气。
人,太复杂,太麻烦了!
很多时候事情并非横是横,竖是竖的。
但是看到列文的比喻我还是忍俊不禁,有意思!
我想起上学时的一件事,有个学习较好的同学抄作业,同学都意外,问:你怎么会抄作业?同学反问:“放着作好的饭菜不吃,为什么还要再去做?”
这是哪种逻辑啊?
安娜的结局比较悲惨,她得到幸福了?我以为没有,有也是短暂的或强装的,否则她怎会卧轨?
不同的社会成就不同的故事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6
花一般的年纪,委身于年长自己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然他最关心的是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这个官气十足也理性十足的人物,根本不关心妻子的感情生活,没有亲情,没有爱情,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如果非要说这段婚姻给了她什么,那就是无尽的黑暗,儿子只是那漩涡中的一丝火光,她需要的是一轮不灭的太阳。
他们,在火车站相遇,隔着玻璃窗,她美丽的脸庞,别有意味的眼眸瞬间将他俘虏,也许在那个无欲横流的资产阶级社会谈什么一见钟情有些仓惶,但是,爱了就是爱了。舞会上,他被她所倾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八年之前身不由己的出嫁,然后在平淡得可怕的生活中沉浸了八年,沃伦斯基的出现瞬间给她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她感受到了生命的跳动,感受到了脸红心跳,像极了少女见到心爱的人这般不安却甜蜜。她的不安驱使她慌忙的返回圣彼得堡,在火车外,她见到了他,她叫他一起忘掉这段这不该发生的相遇,但是他的一句:I、can、not、help、myself。打破了她所有的伪装。沃伦斯基对安娜展开的热烈追求让安娜感到惶恐,但是她又贪念着这美好的悸动,也许,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爱。是的,沃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
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赛马场上,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在他不小心坠马的时候,她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被卡列宁所认为不齿,此时他眼里的她就是一个十足的妇,因此早早的强迫着她一起离开,在回去的路上,安娜不在沉默,她说:我的耳朵在听你讲话,我的心却满满的都是他,我爱他。她宣告了她对爱的宣言,此后,他们不在偷偷摸摸,卡列宁好言的警告,沃伦斯基母亲关心的劝阻,这些在他们的眼里都无异于废话,他们不会听从,爱情里,都是盲目的。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履行做作为一个妻子的义务,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沃伦斯基为她放弃了去莫斯科晋升的机会,安娜为他冲破社会伦理的镇压,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社会,充斥着的都是权利地位,失去了地位,已然被整个权利死死的踩在脚下。安娜再次向卡列宁提出离婚,但是又被拒绝了并以儿子作为筹码来威胁,安娜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爱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孩子就是她的生命。卡列宁离开了,安娜怀孕继而又流产了,沃伦斯基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沮丧,痛苦的挣扎着企图自杀,是爱将他拉了回来,他来找她,看见一头短发的她虚弱的躺在床上,他们相拥,继而决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在国外,安娜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在那里,再没有别人,他们快乐得那么耀眼,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还是放不下孩子,受不住日夜思念的苦楚。同时,此刻的她还是一个没有离婚的女人,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是不被容许的。他们决定回去,然而,他们的事情在当地已经被议论得沸沸扬扬,人们称她为抛夫弃子的“妇”,将她视为上流社会的耻辱,见不到儿子,还要忍受着周边人的指指点点,这个时候的她在外在因素的压迫下心理的压力已经样她无法呼吸。
激情过后的沃伦斯基在朋友的劝说下越来越觉得权利的重要性,他开始忙碌的重拾他丢掉的东西。于此同时,沃伦斯基的母亲也不断的张罗着给他介绍年轻美貌的淑女,安娜年长于沃伦斯基,面对这种状况,她开始变得多疑,是的,她害怕了,害怕别人夺走她的幸福,害
怕沃伦斯基的爱转移到别人身上,怕她将像一块抹布一样被无情的丢弃。随着安娜的敏感神经质的不安全感出现丝丝裂缝,她和沃伦斯基的关系也因为那种尴尬的处境而不再和谐。王妃的出现,沃伦斯基的不耐烦掐断了她仅剩的生气,所有的噩耗仿佛一夜之间袭击了安娜脆弱敏感的心灵,她变得疑神疑鬼,无理取闹,沃伦斯基最后也无法忍受她了。不得不说安娜本身存在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她大胆的冲破世俗的观念,但是她却也是愚蠢的,她对沃伦斯基说:现在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她把爱情当成了生命的全部,把沃伦斯基当成了唯一的依靠。此时的她眼里再无他物,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没有自主的女人是可怜的,把爱情当成全部的女人是可怕的,这两点都在安娜身上呈现了出来,沃伦斯基开始被她的这种强烈的占有欲给吓退。当她发现王妃的介入之时,安娜想到的不是平静的坐下来解决这个第三者问题,而是歇斯底里的要求沃伦斯基和她离开这个地方,去没有王妃,没有他母亲干预,没有旁人指指点点的地方。而此刻的沃伦斯基想要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权利。他说她多疑,说她无理取闹,但是在这点我不能批判安娜的不对,在我看来保有一定疑心的女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她爱他,才会疑心他会放弃她,也是因为她爱他,才会这般对他无理取闹,不仅安娜,女人天生就是高傲的,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对着一个自己不待见的人撒娇胡闹。造成这个结局的或许也因为安娜没有成功的和卡列宁离婚,以前看的电视小说描述的都是一个女人渴望得到一个身份,而在这里,沃伦斯基同样也是,他想要安娜可以给他一个正式的身份,而不是一个情夫的称号。矛盾愈演愈烈,安娜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救不了她,她无法自救。
在我看来安娜是一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她选择用结束生命来了结这一切,她来到和他初次相遇的地方,在呼啸的火车来到之时卧向铁轨,开头的那一幕仿佛就预示着这最终的结局。终于,她不用再被世人指指点点,不用在担心自己是否会失去沃伦斯基的爱,不用再被这时间的虚情假意所牵绊。镜头的切换,安娜张睁着眼睛,张大的瞳孔直直的看向远方,似乎正在寻找着她想要的未来,一个不再有担惊受怕的小生活。沃伦斯基最后选择上前线,他想要用这最后的觉醒来表达他是爱安娜的,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安娜的幸或者不幸。只是,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她真的争取过了。一个为情失去生命,一个为爱遗恨终生,这个结局充满伤痛。这不是道德的沦丧,是权贵之下人性的沦丧。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他们相遇继而相爱,开始时一切似乎都是这般妙不可言。但是,他们爱的太过热烈,以至于不仅射伤了别人,更刺伤了自己。虽然柏拉图曾说过:不要暧昧,伤人伤己。但是,有的时候暧昧却能给人最美好的憧憬,起码那样看来,还有目标,还有希望,如果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感情能够止于暧昧时期,做朋友,做知己,保持着她的蓝颜,他的红颜,那么一切应该会简单快乐许多。如果他们止于暧昧,那么安娜将永远以一个女神的形象活在沃伦斯基的心中,如果他们止于暧昧,那么沃伦斯基将永远成为安娜活下去的希望。曾经在微薄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就是,我喜欢你,恰好你也喜欢我,但是我们却都还没有表白。这或许就是朦胧的力量,友情总是最坚固,以朋友之名未尝不好。
当事情已经发生,在爱情里面,两个人已经成为一个共同体,那么就该一起面对一切,不管喜与悲。张小娴说过这么一句话:女人要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很多的爱和很多的安全感。
最初的时候,沃伦斯基可以为了爱为她放弃权利,带她远走高飞,但是有的东西始终无法抛弃,比如他对权利的贪念,她对孩子的不舍。只能说,有得必定会有失,两全其美的事情毕竟太少,安娜因为对孩子的思念而选择回来,其实事已至此,她已经被上流社会所抛弃,她回来不仅不会给儿子带来什么,反而会使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儿子。既然当初已经选择放弃了为什么还要回来呢?过于贪心的人永远都不会得到太大的幸福。在这场爱情与婚姻的战争里他陪她走过了爱情,却没有站在她身边拿出一个男人的强势为她争取自由,非但如此,他还接受他母亲为他安排的和王妃见面,缺失安全感,那是抽空她的不仅仅是她的灵魂,还包括她的生命。
安娜为爱放弃生命,在这点上我是非常不赞同的,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值得为此放弃生命。不管怎么给女人下定义,是强势也好,弱势也罢,都不该为爱迷失了自己。当爱来临的时候勇敢爱,出现问题的时候坐下来解决,当解决不了的时候可以像勇敢抓住爱一样勇敢而洒脱的放手,而不是愚蠢的付出生命。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7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1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1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1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1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1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
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
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1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
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1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1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1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1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1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8
安娜·卡列宁娜是个俄国上流社会的漂亮贵妇,嫁给了一个思想很保守而且比她大很多的官僚卡利宁。她一只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但是与军官渥伦斯基相遇后,重新唤起了安娜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安娜不愿长期欺骗丈夫,毅然决然的把她和渥伦斯基的关系公开。从而被上流社会抛弃,受到丈夫卡列宁的折磨。她拼命挣扎,但还是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最后卧轨自杀。
列文与安娜不同,他可以说是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和家庭的幸福。然而,他常把自己的富裕与人民的贫困相比,抱有深深地罪恶感。于是,列文积极地探索和农民合作,寻找共同富裕的道路。
《安娜·卡列宁娜》好在,多层面、多角度、全过程地描写人物心灵深处的纠结与矛盾。小说里每个人物,都有比较详细、密度很大的心理描写。我可以从安娜的心路历程中发现,特别是她临死前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卡利宁得知妻子与别人私通后的尴尬境地;吉蒂从迷恋渥伦斯基到成为列文的妻子;渥伦斯基的道德观念等几个不同的的层面,来领略托尔斯泰这一出神入化的描写艺术和技巧。
这是我的读后感,如果喜欢,你也可以来读读这篇文学巨作。说不定,你有比我更深、更准确的新读感。希望,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它。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9
最近一直在读《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让我读后感触颇深。虽然主人公安娜是悲剧人物,但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成为文学史上最美丽且被刻画的最为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托尔斯泰对细节以及对心理的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逼真细腻,生动鲜明,呼之欲出。
安娜本来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族太太。她优雅美丽,贵气十足,让每个见到她的男人为之倾倒。然而,在莫斯科火车站上同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的相遇成为了安娜人生的一个大的转折点。两个相爱的人终于在一起生活了,可是这种幸福并没有维持多久。上流社会对安娜关闭了社交界的大门,使得她无人可谈,无处容身,使她陷入空前的孤立。于是她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神经质。她害怕他会抛弃她,她总认为他已经不爱她了,她经常胡思乱想。她时常限制着他的自由,这种限制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其实渥伦斯基始终是爱她的,而且始终被安娜的美丽和优雅吸引着。但安娜的无休止的怀疑,无端猜忌,还有持续不断的吵闹,让他疲惫了。他爱她,但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下去,他总是想逃,而这些行为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绝望和孤立无援的窘境,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
他们两个人虽然相爱,但对爱情的理解完全不同,价值观也错位,可以说安娜的情感危机就是两个人理解上的危机以及沟通上的危机,当然也有当时俄国的社会大背景。
托尔斯泰真是最具内心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锐利。在小说中,他并非仅仅描写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一步一步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去探究他们所有行为的思想根源,展现人性的复杂性。真的好喜欢他对人的内心深处的探索以及对灵魂的不断拷问。
真不愧为一部伟大的小说,真是精彩绝伦。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10
第一次看安娜这本书,是在高二的时候,而最初看这本书的原因,就应是源于对托尔斯泰的感兴趣,而这个兴趣的构成,则是来源于巴金的成名作《家·春·秋》这部小说里面说到的《复活》这本书。
故事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位端庄美丽的妇人,在前往为其兄长奥布朗斯基夫妇调解家庭纠纷的时候,遇上了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沃伦斯基,而沃伦斯基在第一眼看到安娜的时候,就被安娜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并由此展开了对安娜的疯狂追求。在起初迫于社会及家庭压力,安娜一向压抑着自我的情感,但在沃伦斯基的穷追猛打之下,安娜最终选取离开对于自我来说没有感情生活的家庭,而与沃伦斯基共同创造属于他们二人的情感世界。但故事的却并非是以二人的完美结合为结局,而是描述了在此后安娜所面临的来自感情生活和社会压力的痛苦,并最终以安娜的和沃伦斯基的双双“自杀”的杯具结局。
和所有人一样,在故事中咱们都看到了作者笔下的安娜,不仅仅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妇女,同时更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情感,挣脱社会禁锢的思想解放先锋,而这也是安娜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之一的原因。
但除此之外,咱们更就应看到的是在这个美丽勇敢的女性形象背后,妇女在当时社会上所处的无助地位的悲哀的现实。安娜勇敢的挣脱了社会加之于妇女的禁锢,去追求属于自我的感情。但在这之后呢,她还是躲避不了社会对她的毒害,她在上流社会遭到“封杀”,亲友拒绝和她来往,甚至遭到了人们的公开羞辱,而更把安娜逼上绝路的是沃伦斯基的冷落,这一切,无情的把安娜送上了卧轨的结局。而造成这个杯具的原因,正是当时社会妇女所处的无助地位。尽管挣脱了不合理的社会禁锢,尽管离开了与自我没有感情的丈夫,但她却始终无法逃离这个无情的社会,也无法不依靠于善变的沃伦斯基,而当她在这两者中都找不到自我生存的理由及空间,她便只能选取结束自我的性命,以求彻底的挣脱这一切的束缚及其带来的苦痛。
咱们提倡勇敢地追求自我,挣脱思想禁锢,用心创造属于自我的人生,但咱们却不能忽视在咱们挣脱了禁锢、追求到了自我之后,咱们是否能够承受其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挣脱之后,是海阔天空还是遍体鳞伤?如果是海阔天空,命运能够掌握在自我的手中,这样的追求才能体现出其提倡的价值所在;而如果是遍体鳞伤,在此后的生活中举步维艰,那是不是就应思考,咱们的追求是咱们力所能及的目标,还是天方夜谭的空想。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杯具,这不仅仅是对社会不公的揭示,更是对咱们在追求个性追求解放的过程中的一个警示。而已逝的诗人海子,亦是为咱们敲响了这个警钟。海子在其对诗歌及感情的追求上,亦是勇于追求自我的个性,试图挣脱当时社会的固有模式,但其代价是不被世人所明白,导致其在文学创作及情感生活上的落寞和孤独,最终只能长眠于山海关的铁轨上。再看回当代社会,即使个性追求已成主流时尚所被提倡,但却还是会有咱们所难以改变的无奈与悲哀。且说与咱们大学生最是相关的教育问题,尽管许多人都依然意识到现代的教育日趋功利化、应试化,读书只为文凭,考试只为证书,但这种固有的制度以及风气确是咱们所无法改变的,咱们能够对这种社会现实表示不屑,在大学毕业后,大声喊道“我不屑去拥有这些所谓的证书”,但咱们却始终改变不了“文证书即是敲门砖”这样铁一般的事实,如果没有其他有利的因素的帮忙,那么咱们在社会上能够说是寸步难行,而这样的代价确实咱们所难以承受的。
咱们提倡勇于追求,勇于挑战,但却不能缺乏理性的思考,如果在追求的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咱们所无法承受的,那这样的追求务必进行认真地斟酌,社会不需要那么多无谓的牺牲者,后人的成功更不须踩在前人的尸首上。只有理性的追求,才能实现咱们追求的价值。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小学生的自我介绍作文400字集合10篇2023-08-13 14:15:03
鹰黑的散文2023-08-01 08:00:43
男人是菜,女人是饭散文2023-08-09 08:49:30
《鸡毛信》读后感范文2023-08-06 21:12:51
《三体》的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2023-08-10 17:13:48
读《夏洛的网》有感(11篇)2023-08-09 05:52:03
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8-18 02:42:22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05 01:32:37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14 01: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