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鸿门宴的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07 05:55:40 来源:高考在线

  鸿门宴的读后感篇一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楚霸王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的读后感篇二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

  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已近尾声。项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但在最后一战中,他孤身奋战群敌,“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倒退)数里。”可以想见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阳遭犬欺”,终究摆脱不了受围困的处境,故有乌江边赠马亭长之举,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以自刎之举成全急欲领赏的汉军将领。一代英雄,自我毁灭。死得坦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也不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项羽,岂不是将整个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

  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举,岂不是要将历史车轮拉回到战国时代?

  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他政治上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不屑于耍弄权术,又怎能玩得过年长他24岁又极有心计极有野心的刘邦呢?

  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他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解。

  鸿门宴的读后感篇三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却莫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

  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作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渡过暂时难关,仅此而已。

  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式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的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

  前人对项羽鸿门宴上轻易放跑刘邦简单归于其头脑简单,不足论矣!好在现在大多学者开始从当时的背景重新来探讨,犹为可喜,但是翻案过甚,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商讨。汉元年十月,刘邦从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灭。刘邦进入关中后听从儒生建议:“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派兵把守函谷关,自己欲在关中为王。

  刘邦此战略有早年楚怀王之约为政治依据,早在约法三章的时候,刘邦就告诉关中父老:“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在这里刘邦把楚怀王之约的主角偷天换日改成自己,显示他此时不可一世,忘无所有,急不可待想在关中称王的心理。当然派人把守函谷关,以免其他反秦诸侯来分一羹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此时刘邦却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反秦诸侯在北方和秦军誓死角斗,终于击败秦军,刘邦却趁秦主力被诸侯牵制而轻易盗取了胜利果实,却关起门自己独享成果。从道义上讲,刘邦这样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诸侯唾弃;从利益上讲,刘邦这样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诸侯,使各路诸侯同心协力要消灭刘邦这个绊脚石。

  果然,不久项羽带诸侯联军来到函谷关,却被刘邦的军队阻拦。项羽命英布击破函谷关,大军驻扎戏西与刘邦驻扎于霸上的大军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