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西行漫记》读后感(精选六篇)

更新时间:2023-08-12 23:24:57 来源:高考在线

  《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1

  我站在书架旁,翻开了这本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读了后给我不想放下它。爱不释手。被书中的一切深深的吸引。 主要写了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西方新闻记者采访红色中国。他带着无数当时无法理解的问题来到中国与西北地区与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众多领导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他得眼中,像毛主席这样的大人物为人民而奋斗有许多不理解。而老百姓则是那么的纯朴拥护。

  埃德加·斯诺以他热情、真实地笔触,记录下中国渐渐强大的的点点滴滴。大到像毛泽东的领袖。人物的语言、红军的故事、小到老百姓纯朴的神态。让读者真实的感受到一个外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我十分的由衷的敬佩埃德加。斯诺这个“(洋鬼子)”他能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战乱的中国,来到战争前线,写下了这本书。我不仅认识了埃德加。斯诺这个人。他向全世界介绍那神秘的中国,向全世界讲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我也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了中国党,知道革命的胜利是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学好本领。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

  《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2

  书橱里,有一本已经泛黄的书——《西行漫记》。现在正是南京解放60周年,爸爸就把它推荐给我看,希望我能明白当年在艰苦环境下一些烈士的精神。而我刚看了一点,就一下子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后,细细咀嚼,不由的感叹起来。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斯诺写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体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其中《红小鬼》这一章中说的是有一些孩子才十岁就当上了红军,其后一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会有一个少年先锋队的模范连,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十几岁的少年。

  我们现在也跟他们差不多的年纪,可我们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生活条件也很优越。就拿吃的来说吧!在那时,吃的东西很少,经常用树皮和树根来充饥,而现在呢?不管在家还是在饭店,吃不掉就扔,真是浪费啊!在那时红米饭、南瓜汤就是美食了,想吃一个苹果都是奢望。

  在那时,因为革命的信念,每个人做什么事都尽全力去做,没有一点松懈。而现在我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做事都会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有时正是这一点点的马虎,就会出现失误,事情就会做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当年红军的奋斗精神。想想在那时的那些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承受了和大人一样的责任,经受了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苦难,很多甚至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年幼、宝贵的生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这就是《西行漫记》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和教育。

  《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3

  最近花了一个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时的时间,重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红军早期革命纪实报道。

  一、《西行漫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今陕甘宁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纪实报道,先后在当时的国内外报刊连载,后来集结成书。

  书中描绘了当时的地理人情,刻画了很多朴实的红军形象,也描述了许多红军早期革命的历史事件。跟我们历史教课书上的内容对比,就像是看一场电影大片那般畅快。

  关于书名,还有些小的曲折,书名第一稿是用英文写的,翻译成中文时,为了在当时的白色恐怖背景下掩护身份、便于传播,才起名《西行漫记》。

  二、这本书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第一,它附有大量当时拍摄的人物照片。

  这是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这些照片无法重拍,无法修饰和篡改。这些照片也是从其他书籍和渠道无法获取的。在这些照片里,有党和军队的领袖,有普通士兵,还有很多普通的群众。

  而奇妙的是,如果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后来新中国的主席和开国元勋们,从照片上看跟普通士兵和群众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还没读书,光是浏览这些照片,就会让人游走于现实和历史之中,有着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更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画面感。

  第二,因为它的成书时间是1937年,它描写包括党和红军领导人在内的各色人物所用的语言,完全没有建国后书籍那种避讳政治领袖的语言风格,而是极其平实的语言,读来就像在看一幅幅素描画像。

  比如,书中描写脱掉长裤乘凉和捉虱子的领导人,描写笑容憨厚的彭德怀和朱德,描写一个叫向季邦的小红军被人取外号“像xx”的故事。当你沉浸在这些故事当中,你会发现,那些开国领导人和革命先烈,也如我们普通人一样,在炮火冲天、战斗你死我活的革命岁月,他们也有狗血的儿女情长和生活的鸡零狗碎。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作为普通人,看罢这本书,会有一种超然应对现实各种困难的豪迈感在胸中油然而生。

  第三,书中有多名新中国伟人和名人的独家自传。

  写当年的伟人传记的书很多,但由伟人自述形成的自传,独此一家。书中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徐海东这些大人物的自述传记,还有一些小人物的自述故事。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旁观伟人的历史境遇,洞悉伟人的成长心路历程,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如何过好这一生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三、这本能带给我们什么

  第一,是勇气。

  从作者写作此书的经历来看,作者可以说是一个勇士。1936年6月,国共内战正酣,日本全面侵华在即,西安事变尚未发生,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报刊的记者,是一种怎样的历史担当和毅力,促使他不顾生命安全,深入红色区域,成为报道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个外国人呢?靠的不是勇气是什么?

  而从故事本身来说,促使党和红军从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到建立闽赣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再到建立稳固的陕甘宁边区,一路走来,屡败屡战并最终站稳脚跟的,是什么力量呢?

  那是千千万万革命先驱的勇气。如果把自己代入那个历史年代,我们会有那般的革命战斗勇气吗?这是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命题。

  第二,是信念。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领导人,本身已经有较好的家境,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为什么要放弃安稳的生活,辗转艰苦的山林河谷,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革命呢?

  再看那些普通红军战士,为什么甘愿吃苦,甚至像强渡大渡河那样明知一定会牺牲仍然勇往直前呢?是信念,是为了全国人民得解放,过上太平日子的信念。

  如今,我们已经享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生活,我们心中,还有那种信念吗?

  第三,是踏实过好生活的心境。

  读书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自己的现实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为革命殚精竭虑的伟人,跟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跟我们一样是个普通大众。

  我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我们现在享受着他们的恩泽,只有踏实过好现实生活,不辱先人,不祸后代,才是对他们艰苦抗争岁月最好的告慰。

  新中国的历史是由伟人和千万革命先驱书写的,但与此同时,他们给我们写好了历史蓝本,等待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续写辉煌。

  《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4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在他的作品中红军是英勇顽强的人民军队。红军的领导人习惯说“兄弟们,跟我冲”而不是说“兄弟们,向前冲”;八路军实行官兵平等,就连朱总司令一个月的薪水也才五块大洋;项英领导着他们艰苦顽强的与数十倍力量的敌人作斗争,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直到西安事变发生时。国军曾无数次的宣称他们已经彻底剿灭了这支部队,然而正如多数领导人一样它却无数次的死而复生,且拥有巨大的革命力量。“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这不仅仅是红军自己说的,也是农民百姓、人民群众说的。如果说红军与人民的关系如何我认为用彭德怀的话“我们是鱼、人民是水,我们在人民之中如鱼得水”无疑是最好的说明。

  《西行漫记》所描写的长征非常地真实。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红军长征和发展壮大的历程不禁让我联想到2018年是邓爷爷倡导的“改革开放”思想40周年,这40年我们一路走来不也是像红军经历的长征一样困难吗?有坎坷、有艰辛、有牺牲更有着迎难而上的决心和毅力。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我们完成了发达国家20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解决了7亿人的温饱问题,我们正在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进发中,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传承的红色基因引领着我们前进,那里有着面对困难的身先士卒、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决心和信心,也有为解决困难的深入群众,荣辱与共,还有发展经济过程中的高度智慧、齐心协力、共同富裕。

  我作为红领巾摄美团的成员也参加了横坎头村组织的'“学习回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实践活动,虽然我只是个初二的学生,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主席对红色基因传承的殷切希望和意义所在,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正是因为来之不易,我们才要更加珍惜。

  未来的世界是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命运共同体,幸福的生活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努力创造,“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主席和李总理所表达的含义也正是希望我们这批时代新人为了美好理想所要去实践和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的精神,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5

  单位近期倡议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我静下心来回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间中或有读书,但大多是读过就算,并不曾作过笔记或感想。于是在重新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后,便有了写些文字的冲动,重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从一开始,这本书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两遍。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着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指出:"这本书绝对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是传言中的。

  对这本书的作者:斯诺。我有一种由衷的敬佩。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甘宁边区,成为在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他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她的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真挚的热烈的情感,从而对于在革命战争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吗?斯诺就是这个身体力行的人,他排除万难,力尽艰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应证了这个事实

  这本书总共分为十二章。根据作者来华的时间顺序,所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国红色革命的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听到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大小事件。它够真实,够细致,里面的内容,所描叙的事情的经过并不是我以前在历史书上所读到的那样的简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就拿书中第五篇《长征》来说吧,我们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围剿"中,由于某些同志对局势的错误判断,外加上战略上的失误,使江西苏区这块革命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到。但是对于围剿的各种战略,以及当时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江西苏区共产党员的对策,这一切都在此书这有了详细的记载。

  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剧情里的惊险万分场面。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已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和组织纪律。

  看着书本的时候,刚好我正在进行纪律教育的学习,想的东西更加多了,认识也更加深了,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斯诺眼中的中国革命,和平时期的共产党员,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我忽然觉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多么的肤浅。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不如斯诺那样了解中国的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在晚年弥留之际,还说了一句:"我热爱中国"。他的那种真挚的情感,实在令我十分的感动,也令我感到十分的惭愧。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更应该对我们的国家,历史,以及我们的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6

  在《西行漫记》中,看一个人使斯诺是极感兴趣的,斯诺对他赋予的评价有:“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周恩来,这个中等身材,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的纯粹知识分子,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的造反者,他不仅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还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于是乎,他不仅在斯诺眼里成为了一名罕见的狂热分子,也在我心中成了一名不可思议而可以膜拜的狂热分子。

  在斯诺的笔下,在周恩来陪着他走过安静的乡间田梗,穿过芝麻团、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周恩来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匪徒。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也同样相反,周恩来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狂热分子,而是谈吐缓慢安祥,深思熟虑,而且——他总是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的是实际经验——若非如此,他怎能成为斯诺眼中“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周恩来,是最为激进的共产党狂热分子之人,他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付轰炸机、坦克、装甲车,对付作为敌人后援的大城市的全部财力——我看见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在周恩来为共产党奉献躯体,为起义、革命挥霍生命的同时,他的生活是简朴的;在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的同时,周恩来是无怨无悔的,周恩来,他是令我敬佩的一名激进、狂热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