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通用三篇)

更新时间:2023-08-16 21:08:31 来源:高考在线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1

  可能平时刷微博的时候看到白岩松的一些段子,让我对他留下一些不错的印象,或者也是因为他作为新闻媒体人的职业比较特殊,让我想要进一步了解,于是逛网上书城的时候偶然看到他的这本书就买了。

  书中记录了些对白岩松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而时隔多个月以后,我看到书架上《痛并快乐着》这本书,还能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理智情感”这一节的内容,应该是当初对这一节的内容感受太深刻了,以至于我把它当标题了。

  “接触一件事情,也许短时间内会有一个是与非的判断,但随着对这件事情了解的深入,是与非的轮廓会慢慢模糊起来,再想下一个判断,内心的冲突就多了起来。”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大概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之一。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带着当下的情绪去做评价做判断,去表达我们的心情和态度,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跨过现在的情绪,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更宽阔些,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也是让我记忆犹新的那个例子。

  「1997年,张金柱酒后驾车逆向行驶,将一个孩子撞飞,不治身亡;孩子的父亲和自行车则被卷在车下拖着狂奔,留下一条1500米的血路。

  一个活人在自己的轮下,车身上有被拖者求救的血手印,而张金柱已然能开出1500米,人性已经在这段距离中丧失了,更何况他还是一名公安干警,并且曾经是局长。一个生命的丧失,灭绝人性的做法,让人愤怒的执法者腐败……这一切纠缠在一起,让张金柱在很多人心里被判了死刑。

  但不管有多少人在自己心中对张金柱宣判了死刑,最后对他的审判还是依据法律由法院来公正进行。

  最后的宣判出来了:“张金柱被判处死刑!”这样的判处几乎让所有关注此案的善良人都松了一口气:”张金柱该死!“

  但在这样的气氛下,有些细节被忽略了,在宣判结果出来后,张金柱的两位律师发表了公开信,认为张金柱虽有罪,但罪不该死。他们曾到北京向八位法律专家请教,得出的结论一样:张金柱罪不该死。

  另外,判决书中有“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样的词句,这更让很多人担心在对张金柱的审判当中,司法是不是在一种新闻和民众包括另外一些无形之手的庞大压力之下做出死刑的判决呢?

  “我是被你们记者杀死的。”这是张金柱的一句名言。

  白岩松说,对张金柱个人的憎恨是强烈的,从情感上来讲,张金柱最后命丧黄泉是自作自受,一点儿都不会让人可怜。但是作为一个记者,必须去倾听超出个人情感好恶的理智之声。

  然而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已经成了“记者”,通过微博转发、朋友圈转发,分分钟完成了舆论传播的过程,相比之前更高效,但也却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性,因为我们都太容易被情绪左右,都太难超越情感去做理智判断。

  白岩松说,记者只不过是记录事件的人,一旦拥有了生杀大权,即便愿望是善良的,也依然希望结果的出现是一句社会固有的一套程序来取得。

  因为一旦社会的固有程序受到民众或新闻媒体随意左右,从表面看,这一件事情顺应了民意,但最后真正得不到保护的还是民众与新闻媒体自己。

  在自己开始写文章以后,对这个感触更加深(或许某种意义上我开始自媒体之路吧),虽然公众号目前只有几百订阅用户,影响力还没有多大,但内心经常会有一些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很多时候在写人写事的时候,用词会很斟酌,对一些事件或者人物的判断更加谨慎,有时候如果无法完整了解事情的始末,就干脆放弃不写了,因为我害怕我的表述也没有保持理性,也带上了很多的个人情绪。

  我一直有个原则:一般不通过第三者去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因为我知道每个人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都是加入了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的。就像“你比划我猜”的游戏一样,中间经过的人多了,到最后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2

  《痛并快乐着》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创作的书.

  这本书是从19xx年1月1日写到世纪交替。写作时间的跨度正是白岩松从高校踏入社会后所开始的理性之旅。他表示:“我不能因为现在做电视节目主持人而被很多观众认识,就把自己在19xx年以前跟许多人一样的人生道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写得仿佛很与众不同。只是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人和事才有必要写出来与读者和观众去沟通。我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书中写的是我有幸看到的、感受到的事情。很多章节看似写事,实际上是写大家的心情,于是也就有了《痛并快乐着》这个书名。”

  《痛并快乐着》是一本随笔集,书稿在华艺出版社还处于最后的编校过程 之中。看过其中的几个章节之后,我心里颇不平静。虽然在看他的文章之前,想到了白岩松 会谈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感慨与忧思,而且会像他的主持一样谈得比较坦承;也想到了由于 他本人的涉猎广泛,话题会比较宽泛。但是仍然没想到他会以那样透彻的力度,对自身及社会予以如此大胆的剖析,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真诚和勇气甚至到了让我这个读者感动的`程度。 透过随笔,白岩松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之间进行一场对话,言辞犀利,读来是一种畅快的震 撼。

  《痛并快乐着》包含了白岩松从19xx年毕业至今十年的所见所感。这十年中,白岩松 一直活跃在广播电视领域,尤其加入《东方时空》的工作后,特殊的身份,更是令他得以涉 身各项社会重大事件的最前沿。他说:“毕业对我来说很重要,那也是使书中的内容变得有 价值的开始。我没有权利拿这之前的个人经历来浪费读者的时间。而这之后的十年中,说得 大点儿,我有幸有机会亲眼看到改变在我身边一步步的发生。”

  “我是一双眼睛,在这十年中我所看到、想到和希望表达的,我都会在文章中表现,这 本书是我画的图。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一切归根结底写的还是人。”白岩松讲到:“这十 年来最大的收获是我的思想由希望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而到现在认为不要急。无论对我自身,还是国家发展都必须是这样的态度。”

  读了他的随笔,你会发现“痛并快乐着”既是白岩松现时自身的状态,也表达了他对于 人生,对于社会存在的普遍状态的理解,并且还是一种他希望读者在阅读他作品时所得到的 感觉。

  对于这本他认真酝酿和创作了两年,浓缩了他各种观点的作品,白岩松内心对读者也抱 有一些期望。他认真地说: “我有三个希望:一是希望读者能读得慢点儿;二是希望读过之 后还能回头再读;三是希望读者能够边读边愣愣神儿,想想自己的事儿。”

  “我希望大家看完书以后多了解我,能有很多人就书中的某些事和我具体地聊一聊。”

  痛并快乐着

  我是璀璨星空中的孤星,但我并不孤独。

  我是茫茫人海中的寻梦人,我对梦有着美好的憧憬。

  我是崎岖人生路上的步行者,但我并不畏惧退缩。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3

  最近看了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因为白岩松是名人,所以开始只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在看,没想到,越看越被吸引。书中没有八卦的新闻、说教的语言、名人的神秘,有的只是朴实的话语,坦诚的态度,成功的艰辛和快乐。这本书我觉得更像是白岩松的随感,全书用28个不同的主题叙述了白岩松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一些经历和他对一些时事政治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一些剖析和想法。虽然白岩松不是专业作家,但是所用语言准确、丰富、生动,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真挚的感情,独特的观点,豁达的胸怀。看完后,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积极乐观,勇于面对挫折的生活态度

  我想白岩松能够成为成功人士,和他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而他的生活经历更是这种态度的体现。在白岩松8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是母亲单身把他和哥哥带大,他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先后在《中国广播电视报》、北京经济广播电视台出色工作,后来去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从最初的探索到成功,无论遇到多少困难、艰辛,白岩松从没有放弃过,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甚至因为工作,他曾患了失眠症,整夜整夜睡不着,都有了离开人世的想法,不过,绝望到了尽头往往就是希望,白岩松用坚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信心战胜了困难。从白岩松平淡地叙述中我看到了成功背后巨大的付出,除了钦佩,就是惭愧。我的生活基本算是一帆风顺,可就是这样,我还经常会抱怨自己遇到的困难多,麻烦事多,知道了白岩松的经历,我开始反省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应该积极面对,充满自信,向白岩松一样敬业爱岗,干一行爱一行,能吃苦,肯钻研。

  二、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港奥回归、遭遇洪水、面对贫困、环保中国、改革记忆等等,这些都是白岩松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大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他不仅仅把这些作为工作去关注,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普通人去关心国家,关注民生。作为社会人,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而不仅仅是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国家兴旺,社会稳定,才能谈得上个人生活幸福。只有积极参加到社会的建设中来,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分享的幸福。

  三、不断学习,不断前进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白岩松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他并没有理所当然的吃老本,不思进取,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创新,一直向前。我们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在业务水平,思想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一直向前,哪怕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走,就有希望。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看完书中的最后一句话,缓缓合上了这本书,书中的语句却挥之不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自信而坚定的向前、向前,再向前,美好的未来在等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