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目标》读后感范文(通用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15 18:08:32 来源:高考在线

  《目标》读后感1

  这是本关于管理学的书,作者通过主人公罗哥先生成功挽救工厂的经历,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管理这门学科。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首先,无论做一件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明确一个方向性指标,目标。这样你才能确保你所做的,所付出的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而相反没有目标的一味蛮干只能使你的效率降低。起先,罗哥先生拥有一间很大很完整的工厂,机器是最先进的,原料充足,人员配备也很齐全。但为什么在他不断的压低成本,不断的让员工加班之后,工厂还是在亏损呢?往后看我们就会发现原因在于他一开始就没有明确他的目标,他根本不知道他应该朝那个方向去努力。事实是在他后期明确了他的目标后,发现他不断让员工加班,不断的增加非瓶颈产值,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反而使期望值离得更远了。

  其次,当我们明确了我们将要做什么,那么离到达我们的目标之间剩下的就是过程了。法约尔所过: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书中提到了主人工厂的三个衡量指标,有效产出,存货和运营费用;以及一个制约因素,瓶颈。三个衡量指标是互相依赖的,它们不断的变化决定了工厂最终的支出与收益。要如何去计划、调控这三个指标才能使最终达到理想效果?同样,瓶颈是不可丢弃的,瓶颈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但瓶颈又最终决定着产值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所要做只能是去改善瓶颈,或通过其他非瓶颈因素去缓解瓶颈。这又要怎么去实现呢?这些都是一个管理者需要去思考的。只有成功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了这些要素,目标才会离你更接近。

  最后,有一千个读《哈姆雷特》的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知道了通往目标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指标和制约因素,剩下的就是怎么做了。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说: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去做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主人罗哥先生不断的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原因来源于不断变化着的三个指标和制约因素。虽然最终他通过思考和反思解决了眼前的一个个问题,但未来更多的问题呢?也许答案就是书中的罗哥先生所说的:“我必须学会这些思考过程,只有到了那时候,我才真正尽到了我的职责。”一个真正的成功的管理者绝对是一个思想上独立,具有严谨思考能力的决策者。他的思想不会局限于已有的条条框框,是适应于整个社会变化的,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理念。

  《目标》读后感2

  一本小说,一种管理思想——制约因素管理(TOC),一种思维方式——苏格拉底式(只提问题,不给答案,让受教者自己去思考,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

  自己从本书看到的:

  一、改革的动力。不改革公司将面临倒闭,所以改革是被动选择,而非主动的选择,更中国哲学中的“穷则思变,变则通”相近;

  二、改革的发起者。厂长,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如果领导没有改革的念头,下面的人即使想出方法,也推行下去。没有领导力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没有执行力;

  三、改革方法的来源。首先自己要有改变的念头,当你有了这个念头的时候,就会刻意的去寻找方法,也许在不经意间那个方法就出现了。就像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是在洗澡的时候,而发现苯环的是人是在睡梦中梦见蛇咬尾巴。方法可以来源于一本书、一个培训或者一个顾问等。本书中是作者在机场碰到的一个大学物理教授为其提供了TOC的方法;

  四、团队的执行者。书中的执行者团队包括财务,生产,IE,调度等,整个团队都面临着失业的压力,所以能够开诚布公的谈论所有的问题,并且能对讨论的结果及时的执行。所以对团队的要求是要有刚性沟通的氛围,和对讨论结果很强的执行力。

  说说罗哥的工厂面临的情况:是一加工型企业,产品要经过多道工序。订单很多,但是大多都要延期交货,也就是有技术能力,有市场,但是效率太低。所以问题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教授决问题的过程:

  1、明确目标。所以制造业的目标都是赚钱;

  2、衡量工厂赚钱能力的指标。有效产出,库存(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运营费用(加工费用)。所以要提高赚钱能力,可做的事情有:a、提高有效产出;b、降低运营费用和库存(缩短周期,减少在制品);

  3、分析问题。在多工序生产中存在“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所以在这种时候不能去局部的提高某一工序的效率,而是应该去全局的去寻找“瓶颈工序”,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产能。持续改善不是节约成本,而是要增加有效的产出。所以增加有效产出的流程:第一,找出系统的制约因素;第二,决定如何挖尽制约因素的潜能;第三,其他的一切都迁就于上述决定;第四,给制约因素松绑;第五,假如步骤四打破了原有的制约因素,那么就回到步骤一,千万不要让惰性引发系统的制约因素。

  4、思维方式。在工厂中的制约因素一般不是机器,而是制度。制度的制定需要系统性的思考。要思考的东西:第一,应该改变哪些事情;第二是要超什么方向改变;第三,应该如何改变。

  5、与精益生产的区别。精益生产力图对整个流程的所有环节进行改善,而TOC注重于瓶颈的改善。

  6、DBR。把开始进料的速度和瓶颈的生产速度保持一致,然后只在瓶颈之前堆积一定量的库存,以防止瓶颈之前发生故障,从而影响瓶颈的效率。

  《目标》读后感3

  我第一次读了《目标》这本书,当时感到很震动。很多情节似曾相似,罗哥遇到的一些问题恰恰是制造部经常面对的难题,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出的瓶颈理论。再看《目标》,真是收益非浅。震动程度更甚于第一次阅读。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跳跃,种种旧思维中的定式逐渐被打破,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在深思之后发现其实并不是以前所想象的那样。

  赚钱是企业的目标,有效产出、存货、营运费用是工厂表达目标的三个衡量指标,生产过程的目标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解决和减少瓶颈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预知瓶颈或者称之为预测瓶颈。如何预测瓶颈呢?首先,要建立观测点。对于以往出现瓶颈次数较多的工程和工程能力相对较低的工程建立观测点,根据工程能力负荷情况和以往的历史数据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瓶颈的工程。其次,注意瓶颈出现周期。客户需求的产品总有淡季和旺季,根据以往出现旺季的时间和需求产品的种类,预测出哪些工程可能会出现瓶颈。提前预知到瓶颈对于解决瓶颈问题和减少瓶颈带来的影响赢得时间。

  如何解决瓶颈问题呢?

  1。扩大瓶颈工程的联系点。对于瓶颈工程互相联系的点认识得越广泛、越深透,对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越多,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确定的方向;

  2。根据工程特点拟定解决瓶颈问题思考角度的“清单”,好好琢磨一下那些“能否”的角度,以往的方法可否重复使用,创新的方法能否适用,这样可以填补思考的空白点,减少漏洞。

  3。解决瓶颈问题后要进行总结。通过对瓶颈的产生和解决过程的总结和思考,形成新的解决瓶颈问题的清单,能够形成标准的要固化下来;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解决瓶颈问题还要注意以下的操作细节:

  1、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

  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机床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因为波动是绝对的,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生产能力的稳定只是相对的。所以必须接受市场波动这个现实,并在这种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根据瓶颈工程的出产,协调好与之相匹配的供产;

  2、保证瓶颈工程100%的“利用”。

  正如《目标》一书所言:“瓶颈”上一个小时的损失则是整个系统的一个小时的损失。一般来说,生产时间包括调整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但在瓶颈资源与非瓶颈资源上的调整准备时间的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在瓶颈资源上节省一个小时的调整准备时间,则将能增加一个小时的加工时间,相应地,整个系统增加了一个小时的产出,在瓶颈资源上中断一个小时,是没有附加的生产能力补充的。所以,瓶颈资源必需保持100%的“利用”,尽量增大其有效产出。为此,对瓶颈资源还应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不使其因管理不善而中断或等工。

  3、通过改变加工批量,加快产品流转速度。

  对于数量较大的特注品订单,批量大小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的。同一种工件在瓶颈资源和非瓶颈资源上加工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批量,在不同的工序间传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运输批量,其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动态决定。

  4、合理地进行排产。

  根据订单需要的紧急程度和最大出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瓶颈工程的'在产和待产品进行合理而有序的排产。瓶颈工程必须按照排产表安排和组织生产,对于待产品要及时拉动。

  5、编排作业计划时考虑瓶颈工程的资源。

  涉及瓶颈工程的作业计划应采用有限能力计划法,根据瓶颈工程的负荷和排产状况,先安排瓶颈工程的生产进度计划,以瓶颈工程为基准,把瓶颈工程之前、之间、之后的工序分别按拉动、工艺顺序、推动的方式排定,并进行一定优化,接下来再编制非关键件的作业计划。

  人生本来就处于错综复杂的问题矩阵之中,要解决问题必须把瓶颈问题解决,如果瓶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整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解决问题的优先权就自然放到了瓶颈问题这里,资源的分配自然也要偏向这里。出现瓶颈问题并不可怕,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瓶颈”,使得改进方向与改进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有效出产的目地。《目标》为解决瓶颈问题提供了思路,生产控制如此,人生何尝又不一样呢?

  《目标》读后感4

  这本书刚开始我以为是一本理论书,因为这本书我是无意中看到借回来的,我当初也不大清楚我为什么要借,后来我想了一下,可能我当初需要寻找我自己的目标吧,我好像一直都没有固定的一个目标,我总是随心而欲,每次都是当发生什时候才想到做什么,我甚至不知道我的前路是什么,谁也没法给我答案,所以我只能通过书给我答案。

  但让我很意外的是,这本书主要是讲企业管理中的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是小说,我比较喜欢看小说,另外一个原因是,它是讲管理方面的,我也不知为什么,我突然上喜欢管方面的书。或许,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往管理方面走……

  《目标》这本书用洗练的小说笔法,阐述作者独创的“TOC制约法”。通过对工厂实施TOC之后,从危机四伏,到逐步化险为夷,进而否极泰来这一过程引人入胜的叙述,带出许多企业管理的基本法则。

  身为物理学家与企业管理大师的高德拉特博士,将物理学法则及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独创出可解决企业诸多问题的“制约法”,并以此写下了一系列企管小说,现已风靡全球。

  这本书以一家工厂为背景,以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为引线,伴随着书中的主人公罗哥——这位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一起经历坠入困境、从谷底爬起、化解压力、挑战和推翻被奉为圭臬却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的心路历程,找出行动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一种适用各种企业的、明了快捷的、简单到接近常识的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方法。

  就是因为有了一个目标,才能使罗哥化险为夷,让一切都有方向,虽然危机重重,但他始终不放弃,为了几千名员工,为了自己,找出一条新路来;同时,罗哥面临着另外一道难题,因为罗哥的太太受不了罗哥的不闻不问离家出走,他需要找回他以往的家……

  营救工厂,挽会爱妻,是他的目标,正是因为新颖管理的法,挽救了他的事业;他的执着,挽救了他的家。平时我们或许没留意细节,每件事都是从细节出发,罗哥与儿子玩的火柴游戏,是与生产流程相关;瓶颈问题就是以为发挥作用最大的问题。

  这些或许很多人都不理解,但只要你有略看一下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的含义了。

  《目标》读后感5

  去年我读过的一本书《目标》,书里所记述的理论和精髓思想至今仍使我印象深刻,对我现阶段有着很大的帮助,阅读之后结合自己读后的感悟,得到了以下三点体会:

  书中的主人公罗哥前期似乎是在进行“改善行动”——购买机器人,这似乎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多赢利,购买机器人并不能帮助企业多赢利,这样的行动也只能定义为改变,而不等于改善。反思我们的企业,大到决策,小到决定,是否有偏离目标、故此失彼、丢了西瓜拣芝麻的时候?

  小目标是否围绕大方向,决策是否围绕战略,是我们不能不关注的。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也是如此。否则,企业似乎总在变革、我们似乎总在创新,但效果却甚微。只有聚焦目标,才能围绕目标进行有效改善。那么如何聚焦目标呢?只有认清目标,才能聚焦目标;而只有理清现状,才能认清目标。

  这本书中提出了聚焦思维的聚焦五步骤,这也是TOC思考程序的精髓。我的理解是,聚焦思维就是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但是,思维的出发点是站在系统的角度,即在思维具有高度和广度的前提下,俯瞰现状,发现核心问题,再围绕核心问题,深入思考解决方案。

  在生产系统内部,限制可能来自于一个工序;在企业的整个系统中,限制可能来自于一个部门或一个中心;在整个价值链中,限制可能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市场。因此聚焦思维的第一步骤,聚焦于限制资源(或称为瓶颈、问题),是理清现状的关键。而能否做到这一步的关键是跳出问题看问题,从整体的、系统的链条中权衡问题的轻重、缓急、对系统限制的程度。”正如高德拉特所说的“我们只需要看清现实,然后很有逻辑而且精确地评估一下见到的现状就好了。”

  任何企业系统内的事物一定存在因果关系。顺着因果关系就能找到导致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核心问题,其他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因此改善是聚焦于核心问题的。在聚焦五步骤里的第二步至第四步(挖尽瓶颈、迁就瓶颈、打破瓶颈)强调了改善的目标是围绕已经识别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比较难做到的是聚焦思维的第五步,强调了改善的另一层境界是持续改善。我的理解是,对组织来说,问题永远只解决了一半,除非持续改善。解决了一个问题容易,难的是有始终可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即持续改善的心态。

  当企业萌生改变的愿望或渴望时,正如书中所说,“主要都是在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才会放手去实施。首先,有真正的压力必须改善。第二个条件是他们很明确地看到,在现有思维模式中是找不到解的决方案,也就是说,所有其他办法他们已经都试过了。第三个条件是有一股力量推动他们踏出第一步。这种东西可能是一本工具书,也可能是一个课程,或者是一个顾问。

  但是,当燃眉之急的问题解决之后,当初救火的痛或被火烧的痛会渐渐忘掉,这也是人性的弱点——惰性,而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人,自然组织中也会存在惰性。等到新的问题又迫在眉睫,又再意识到改善的迫切性。如此,改善总是陷于被动的、救火式的恶性循环。

  《目标》一书的精髓远不止于此,相信不同经历的读者阅读后,还会有更多不同的感悟。

  正如高德拉特所一直倡导的常识管理,也许书中所介绍的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只是被梳理一下,深化一下,再塞回我们脑子里,期望我们引起注意,引以为用,让它们在生活、工作和管理中产生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效果,也正是我们一直秉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好的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