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17 23:17:28 来源:高考在线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1

  今年利用寒假时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该书是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编辑而成。在序二中程红兵老师说,“我一向是喜欢走进课堂听课,而不愿意看所谓的课堂实录”,刚开始看时,我确有这种看法,等看完了整书后,我的思想转变了,李镇西老师不愧是专家级的教师,不愧是特级教师。我看完书后,回顾了自己做学生时老师上的课和自己现在做老师上的课,才发现什么是“人外有人”,我的那些老师和我自己都不具备李老师的这种教学思想,根本没有体现出现在的教学理念。

  教师该怎样上课?我们从李镇西老师处学习什么?正如序一中钱梦龙所讲,“李镇西老师的可是很难学的”。的确,李老师讲课不拘定格、挥洒自如,听李老师讲课你可以完全放开自己的思想,感受到李老实课堂的魅力,想学习时却不知从何学起,讲课时套用李老师的讲课教案,也远达不到李老师的教学效果,因为“李镇西的课是李镇西的课”。当然这并不是说李老师的课就没有可学习的地方,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都坚持认真备课。我想,我们要学习李老师就应该学习他的这种教学精神。

  在读了李老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我尤为佩服李老师的讲课,敢将一堂语文课讲得像一堂政治课,恐怕除了李老师外,敢这样做的人没有几个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将各门学科分得很清楚,目前高中生学习的所有科目都属于基础科目,彼此之间相互交叉是正常的。在我记忆中,我当时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感觉这片课文很枯燥,没有意思,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如今看了李老师的课堂实录,不由得佩服,远来这种类型的课文可以乡李老师这样来上。李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教无定法,要敢于向传统教学模式挑战,要心系学生,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不要控制和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

  正如李老师所说“我已经开始注意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这时李老师在《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反思中的一句话,这也是李老师教学不同于常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体现。李老师讲课,学生可以自在坑堂上畅所欲言,李老师毫不加以干涉,不管时学生多么细小的创造思维,来老师都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这是李老师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我们教师上课时,总是给学生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万一在学生有稍许跳出了自己的情景安排,也总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干涉,把学生拉回自己安排的情境中来。更有甚者,在教学时设置一些陷阱,引导学生调调进去,然后体现出自己的教学亮点,而且将此举视为自己的教学成功之处。这种老师就是没有尊重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李镇西老师的教学风格还体现在自身的素质过硬上。自身素质过硬表现在两点,一是知识渊博;二是备课详细;三是应变能力强。李老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当他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引经据典,或者引用名人名句对学生的观点做以补充。这些能力就体现出了其确实是博学的,而且应变能力强。自己学的很多,切实做到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的境界。我们经常说教师要经常充电,这个充电不仅仅是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提高,更多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作为一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备课要备到李老师的程度确实不易。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愿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既定模式往下进行,而不愿意,也是不敢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备课不充分,怕自己驾驭不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自己认真的备了课,将一切知识点都备透备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完全做到收发自如,就不怕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生动,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看完李老师的课堂实录后发现李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很少单独曲江截止是点,包括生字词在内,都是问学生,学生相互回答问题。“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你说应该读什么”,“大家认为他说的对不对”,等一些语句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就是的课堂上完全成了学生的天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问题往往在学生的相互疑问、相互讨论、相互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知识掌握的牢固,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老师在课堂上很重视“成功教学”的技巧。在整个教学实录中,很少看到李老师说学生回答问题回答的不对,他总是说“你回答得很好”、“这个问题李老师都没有想到,很好”等话语,即使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确实回答错了,李老师也会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认可,这样积极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舞了学生学习的尽头。试想哪有不喜欢被老师表扬的学生。

  李老师在讲课时,时刻注意情感目标的渗透,再李老师的课堂上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就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在《沁园春雪》的教学实录中,他敢于就自己的理解指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中的“谁”应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句中的“自由”,认为权威解释“谁”应是无产阶级是不确切的,自由之花才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终极目标就是平等、自由、和平。

  李老师把握住这一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指出“只有民主和科学的制度,才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这就是政治文明”。他的这番论述,已经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涵,完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面。李老师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正如魏智源老师在它的听课评论中写到的那样:“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的思考与讨论。”

  李老师作为一个特级语文教师,确实有其教学特色,他的教学优点值得我们慢慢慢慢地区揣摩和品味。李老师的教学我认为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以人为本、素质过硬、备课认真、学生为主、重视创新。上面所写的只是我的一点皮毛见解,也许并没有领悟到李老师的教学真谛。

  一个教师要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就要博采众家所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风格。李老师得课也一样,我们不能仿照他的教学方式,因为李老师的课是“不可学”的。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2

  前些日子,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当时就是出于好奇,这是一本课堂实录,我想看看名师是怎么上课的,自己也想学一些招数,企盼能借此书解答一下我心中的疑惑。买回家后,我便开始阅读,读着读着便发现只剩下望洋兴叹的份了,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确实属于专家型的课堂,我的课堂则太稚嫩了,就像一个位处平地的人面对高楼找不到攀登的入口,我顿时陷入了迷茫,怎样才能做到与学生自由舒畅地交流,让所有人的交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辩证,如抽丝剥茧般地获得真相,揭开谜底呢?我自认为做不到李老师那样,为自己找了些理由:自已学识不渊博,学生素质不高无法深度畅谈等。没几天,我便将此书束之高阁,不再理会了。

  近几天,因为我在教学小说单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如何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成了我的困扰,于是我又将此书找了出来,进行了仔细阅读,这一次我有了一些收获,可以实实在在地借鉴一些教学智慧,而不再是把它当作高高在上的圭臬了,这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了。

  首先,李老师在开课之前有一首古诗词欣赏,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好的诗词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或朗读或品c味。这一举措就很值得学习,在学生写作时我总是抱怨他们语言乏味,涉猎不广,不能旁征博引,殊不知自己又在课堂上给过他们多少时间,创造过几次交流提升的机会呢?若能像李老师这样,每天积累一首诗词,这样滴水穿石般的坚持效果真会如古人所说“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再次,李老师的课堂是随意的课堂,自然的课堂,教者不卖弄文采,也不炫技巧,就是和学生平等地问答,依据学生的话再一层一层地往深里挖。如教学《祝福》时,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他也不作任何提示,问学生能读出些什么东西。这一问看似很宽泛,不着边际,如按教参上的要求,初读课文后,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字词,再看小说结构,再分析人物,提炼主题等。我这样的小教书匠就喜欢教参上的这些“章程”,奉行得头头是道,认为这些教学步骤缺一不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后,我明白了教无定法,不要太程序化,有些程序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实用。另外,我很是佩服李老师的谈话艺术,有一个学生说他读完作品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愤怒当时的人情冷漠,李老师就顺势提示“比如——”,这一提示是希望学生将问题说具体,能由结论说到现象。这样就引导大家回到文本中去分析问题。在大部分学生都发表了高见后,他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祥林嫂到底是自杀还是饿死,冻死的?这一辩论结局不重要,但学生各找证据,把当时的社会风貌及祥林嫂的遭遇来了个彻底的大清查,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比起老师的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呢!最后,因学生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李老师便很自然地揭晓了答案,祥林嫂死于“礼教”,那么这个礼教中针对妇女的内容又有哪些呢?学生便猜出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随后他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中国“礼教“是否茫然无存了呢?发人深思的结尾使得这堂课意义深远。

  第二次阅读此书后,我想到了去年看过的一个词“润泽的教室”,这个词语是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教育家提出的,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与承认”。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课堂啊!“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

  教书也是一场修行,尝不到一些酸甜苦辣,承受不了一些孤寂与迷惘,恐怕连“教书匠”也是当不好的。虽执教十多年,但自觉离“匠”都还距离甚远,论方法论艺术都还有些蒙昧,自省一下还是有惰性在作怪,相比李镇西,实在是汗颜。以上所写的读书心得,还是决心用到教学中去,不求画虎象虎,只求能有所更改,有所变化也是好的吧。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3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多数是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以及教学反思编辑而成的。读了该本书,我很赞成序一中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李镇西老师的课上的太随意,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无法预约的精彩。他们完全不像通常看到的好课那样,显示着设计的匠心,看得出刻意的雕琢。”李镇西老师的教学中所谓的“随意”,不是那种随心所欲的放任,是没有技巧,没有模式的“朴素”与“简单”,是一个人文学素养的积淀以及课堂上临场应变的自如。虽然这种不加雕琢的“朴素”很难模仿,但仍然让我深受启发。

  一、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李镇西老师的课,是不局定格,挥洒自如的,整个课堂都充满着轻松、活泼的气氛,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像《孔乙己》的课堂实录中,李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告诉同学:“你们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讲课,而应该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李老师的课堂遵循“简单、朴素”的流程,同学们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首先由学生自己读课文,交流读后感受,发现文中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线,质疑,讨论,然后对“大约”“的确”两个词进行挖掘与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从而理解复杂的社会环境。

  二、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

  李老师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宽容的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他的点评,总是那么的幽默,真诚,自然。例如,李老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李老师毫不干涉,不管学生的创造思维多么细小,都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像这样的课堂上的赞美、鼓励的话比比皆是。比如“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你很会动脑筋”,“你能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等。这无不体现出李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睿智的思想,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鼓励,实则是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

  我们平时上课总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在自己设置的情境中学习,害怕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带偏了整个课堂,实际上我们最该反思的是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我们应该学习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上应变能力,这需要我们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