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余华活着读后感(通用20篇)

更新时间:2023-08-11 00:31:09 来源:高考在线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

  余华在《活着》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是啊,福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正如王安忆认为的: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便是这样一位世人。福贵在感叹着祖上的两百多亩地到他手上竟折腾光了;感叹着战火纷飞、子弹无形的日子已消失;感叹着原本不该死去的亲人终究都死去了;感叹着他最后竟跟老牛一起存活下来……这一切的厄运一个个地将他逐进了伤心绝望的深渊,但是接连的灾难并没有把福贵打倒,他活着,与一头名叫福贵的牛好好地活着。

  是啊,活着作为一种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余华用一种平淡而又自然的笔触将福贵的一生经历娓娓道来,这样的平淡与自然更能凸显出生活于福贵而言是残酷与无可奈何,但同时也是一种活着的态度,真正体现生命的张力与无限可能。也正如作者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的任何事物而活。”福贵有很多个离开这个人世的理由,但他却仍然从容淡定地活着。

  面对各种各样的苦难,福贵在活着,其实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但让人感到难受而不禁泪下。在我的认知中眼泪是痛苦或喜悦的宣泄,而《活着》却是寓于这种宣泄后的沉思,上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从主人公身上,我看到生命在苦难与幸福之前与之后,永远都是饱含着对希望、幸福、美好的追求;福贵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平凡,在他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他面对苦难所展现的坚忍和抗争正是常人所不能及,我为他的不幸与坚忍而感动。纵使泪水照耀不了前进的道路,但我们可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也是一种哭过后的坚强和泪水洗涤过的幸福。作家余华正是以犀利的笔调将人类的苦难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不得不有所“畏惧”,同时也真正地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活着,便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去展示生命中最顽强、最动人的精神力量。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要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去克服它、度过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所以让我们忍受此时的苦难,享受此时的幸福,因为我们正活着!活着已经是一种难求的幸福,而能快乐地活着,那便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不管生命赋予了我们怎样的一种责任,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力、尽量、尽心、尽意地完成它。走进余华,读完《活着》,我收获了对人生的另一种深层感悟。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2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主角福贵是一个出生在地主家庭的败家子,嗜赌成性,最终输光了家业一贫如洗。后被俘虏,历经波折,最终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随福贵回到乡下,不料却被半斤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亲人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就这么用一个老人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悲惨的一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越是这样,越能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潸然泪下,越能引起灵魂的震撼。看完之后,觉得心情是沉重的,悲伤的,一直被作者有意无意制造的死亡阴影笼罩着。但是,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在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下,并没有呼天抢地,一蹶不振。虽然命运如此,福贵却仍能坚强乐观的活着,这是怎样一种境界。福贵虽然生活贫苦,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是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并没有抱怨什么,也从来没放弃过希望。“活着”,这两个字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

  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生活中或许会遇到苦难,遇到艰难,但是,无论遇到什么不如意,想想福贵的坚强和豁达,就会觉得其实不算什么。很多人在人生中困惑,或许是因为他们把人生复杂化了。其实,活着,是最简单化的人生,它没有功名利禄也没有喧嚣浮华。而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就像作者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3

  接触到《活着》这本书,可以说从路遥《人生》开始,有一本书对马云的影响很大,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一个链接进去以后,看到了《人生》这本书,跟美国著名的facebook营销模式一样,网络营销人员惯用的营销手段在这个网站上也展现出来:"看过这本书的读者还浏览过一下书籍余华《活着》",看到这本书以后被它下面的评语给打动:现代社会充满了浮躁,特别是80后的年轻人,浮躁,急功近利。《活着》主人翁富贵的一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平静,让我们安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人生,人活着,就有希望。

  这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浮躁,在我身上也有很明显,我有时候也在想想,怎样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是身旁的环境,似乎总是让人很难平静,一会说这个发财了,一会那个说要买车了,一会听说某某又买房了。生活中似乎都离不开这些东西。女孩子也似乎对这些东西越来越感兴趣。所以天天总是想着怎么买车,怎么买房。但是,欲速则不达,人如果想前进,就必须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因为安静才能思考,才能进步。

  话题又回到《活着》这本书上面来,主人翁富贵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人生中的苦难都历尽,经历从富贵子弟到贫困的农民的大喜大落,最后身旁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富贵依然能坚强的活着,富贵的人生轨迹可以做以下概述:富贵子弟,整天吃喝嫖赌,赌博把家产全部输光,全家人搬到茅草房居住,父亲意外死去,妻子被老丈人拉回城里,剩下他跟母亲与女儿,妻子回来后生了个儿子有庆,富贵被拉去当兵,与家人分开几年,战场上活了下来,女儿因为没钱治病而变成聋哑,儿子因为为县长献血,被医院护士把血抽干而死亡,妻子重病不起,女儿嫁人后,因为引产,保留住了儿子,女儿也离他而去,最后妻子也因为生病离他而去,女婿打工事故死亡,剩下他的儿子跟富贵生活,最后因为急着吃几个豆子而死亡,剩下了富贵一个人。

  富贵最后说了一句话:他们都走了,都是我亲手埋的,到时候我走的时候,就没什么好牵过的了。

  《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诉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诉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诉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诉了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4

  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感触颇深,在书中,福贵的生活蜂拥而来的真实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在大时代背景的社会变革下,福贵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他见证着每一个亲人的死去,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福贵所有的依靠,但福贵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心中充满了力量,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在活着的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故事,不论不是好的坏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变成最好的模样。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映衬了活着的意义。故事结尾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的福贵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他不屈的灵魂。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每当翻开书卷,总会有一种绵软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思绪万千,卷卷都积满深情,行云流水的语句,真挚动人的情感,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读一本好书,与书为友,潜移默化,见证着崇高灵魂的再现,顷刻唤醒心灵,豁然开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这本《活着》,书页间仿佛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闭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5

  《活着》这本书的作者余华,说实在话,因为读书少的原因,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作者。说来惭愧,小学和初中总会有各种理由推辞,使得读书经历不多,但对于读书,我还是很向往的。《活着》这本书我已经全部看完,之前也曾针对这本书写过几篇类似读后感之类的篇幅。因为语文老师的介绍,我接触了这本书,也是第一次对一本书分析得如此透彻,花费几张纸的笔墨去介绍。

  书已经读完一个月多了,再回想其其中的情节,更多了一些奇特的感觉。今天,就让我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式来总结一下这本书,《活着》。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主人公福贵,在我的眼中,从书中我见证了他的一生,从他的玩世不恭到后来的勤恳努力,一生的坎坷让这位老人饱经沧桑,却又怀着对过去的回忆,情感坚持地过着自己剩下的余生,我感受到他的坚强和他对逝去亲人深深的感情,令人动容。而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妻子家珍,当福贵家境败落,一无所有的时候,家珍从远处踏着坚定的步伐回到茅草屋中时,心中不免为之动容,一个如此放荡不羁的男人却仍让他不离不弃,她的善良和对丈夫的爱令我深深牢记。说到这里,便想到了可怜的风霞,从童年时的衣食无忧,再到少年时的失聪变哑,再到后来被父母狠心送人,风霞的一生充满了变数,但一切的一切没有改变她的本心一那份对父母的爱和责任,她担起来许多不属于她的责任,而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宿时的那种喜悦让我看到了她那份渴望爱情的少女心,只是结局太令人感伤,为何总会是这样的结局,这令我不得不深深陷入对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当时的底层社会并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平等,当时社会昏暗到令人难过,还有那可爱的小有庆,脑海中总会浮现他与小羊亲昵的嬉戏,却因一场医疗事故被无情地夺去了生命,许多同学都在读到这里的时候留下了眼泪。

  读完《活着》对生活进行全新的思考,让我们的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实现价值,好好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6

  合上《活着》这本书,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徐富贵的人生可谓坎坷,从走路都自带钱串声的阔少爷变为租赁土地对人低声下气的佃户,从锦衣玉食变成了破衣烂衫,吃糠咽菜,但这只是富贵悲剧生活的开始,父亲因为富贵赌博输光全部家产而气郁而死,母亲因富贵在抓药途中被抓去充军最终病死,儿子为校长献血时被抽血抽到停止了心跳,女儿又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留下苦命的外孙苦根与女婿相依为命,接着妻子家珍撒手人寰,女婿又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夹死,最后自己唯一的亲人苦根也被半锅豆子夺去了生命。

  这是何等的苦难啊,而顽强的富贵最终战胜了它们,他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最终却安详地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无论生活怎样残酷,饱经苦难的富贵依然保持活着的意志,他依然对明天充满希望,坚持顽强地活着。即便是在人生暮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之后,富贵买了一头和自己一样年迈的老牛,并为之取名富贵,他们孤单相伴,一起在黄昏的村头交流、劳作,历尽人生苦难的富贵却留给了世人一片祥和、宁静。

  回想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人因达不到自己理想的体重而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又有多少人因工作不顺而怨声载道。我们会因父母对我们生活的横加干涉而愤愤不平,甚至横眉冷对,我们会有领导额外强加的工作而心中不满。我们会因孩子没有考出自己理想中的成绩而劝解甚至指责,为了让孩子能全面发展而费尽心思地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我们甚至会抱怨社会发展太快,导致我们总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前脚刚刚迈入,后脚已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我们抱怨,我们埋怨,我们愤世嫉俗,我们甚至借助平台大声疾呼,指责社会的不公,人情的淡漠。可是,这些与富贵的经历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不堪入耳”的,我们如果为这些事情而苦恼,似乎是太过于矫情了。即便是新闻中通报到的跳楼,寻死事件,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与富贵的相比,似乎也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生活艰辛,压力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无论怎样的苦难,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生命的理由。因为,唯有活着,才有希望。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7

  “活着”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忍受困难,战胜挫折,让我们变得勇敢的力量。,题记

  《活着》这本书中的福贵让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他的一生是那么坎坷,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赔光家产的时候离世,这无疑是一种双重打击。他的母亲在他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离世,他的儿子因为血被抽干离世,他的外孙吃豆子离世……最后,只剩下他与一头老黄牛为伴。这种种看起来是那么不可能同时发生,可全都真实地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活着》,我好像身临其境一般,走进了福贵的人生。他生活在“全民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贫困时代,吃不上好饭好吃,为了供儿子上学,曾把女儿送给别人。我不禁扪心自问,现在的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如果还不努力学习,怎么对得起那些劳苦百姓呢?在打仗时,老全被子弹打中,可见战争是多么残酷啊,你永远不知道死亡在何时何地等着你。“人民公社和运动”给福贵带来了无情的打击,但他仍然没有屈服,默默忍受着这一切。我认为,他是坚强的,是无谓的。

  或许,从我的角度看,福贵的一生是坎坷的,因为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困难就是苦难。但是,如果从福贵自己的角度出发,他可能不会这么认为。也许,当他多年以后的某天,回味自己的一生时,他会感到幸福和快乐:他有着幸福的家庭,并与他们拥有美满的生活,尽管亲人们都已离他而去,但回忆仍是美好的。他不会忘记浴血奋战的日子,更不会忘记和亲人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他不会忘记生活的点点滴滴……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含着细微的如金子般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其实,自己的生活别人难懂,别人的生活也不必刻意去懂。在这个时代中,我们要好好活着无需惧怕死亡和时代的局限,只需真实的活在当下。

  在最后,“老牛与牛渐渐远去,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体现了一种平静,惬意而又自然的乡村生活。此时的福贵与这头老牛一样,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8

  最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该怎么样的活着?

  以前看过余华的《活着》,也 为它写过读后感,可是在空间里找了好久,都没看到,也不知道当时的想法是什么样的,不过肯定没有现在这么深刻吧,因为这个问题是它自己冒出来的,不再是作者强加给我的了······

  索性在网上找了点,想从里面找点东西,去开导我,却发现上面的字是那么苍白无力,我是谁的副本。或许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所以体会才不会那么容易产生共鸣吧。

  外婆走了,我见证了她人生的最后20几年,也了解了她在我还没出生前的岁月。她曾经和我在一起地活着,现在不知道该用什么状态去形容她了。她来过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爹妈,有自己儿时玩过的伙伴,有过暗恋的对象,也有追过她的人,最后有一个丈夫,有三个儿女;她有过花一样的年华,有过梦想,有过努力和打拼;她有过哭泣,失落,有过放弃,有过怨恨,也有过后悔······这一切我基本都有,没有的以后我相信也会拥有,可难道人生只是为了这些,为了这些走的时候就要说永别的一切?如果人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的走是注定的程序,那么中间的一切,或多或少又有什么区别?

  这些日子,一直都有些恐惧,老是会不自主的想自己的以后。我给了自己很多选择:做一个的农民,或是月光族中的一员,或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好多职业,好多人生,看似天壤之别,可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最大的差别不就是它们依旧还是一样,还是人生,还是活着吗?在这么多的选择中,我找不到答案。没有一个答案是错的,但好像也都不是我心里的想要的结果。无论哪种选择,最后结果还不是一样。没有谁能阻止它的前行,无论你在这短短几十年内做过什么,能改变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一生,会有好多东西值得珍惜。爱情,亲情,友情······一切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东西。可同样是这些东西让我们感到难过,感到生命的无奈。即使幸福与难过都一样值得珍惜,到了生命最后的最后,你合眼的那一霎那,脑海中闪过的是什么?是爱还是恨,是满足还是遗憾。

  在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进行着人生,都在活着,各种不同的过程,同样的结果。我试着去想过自己的死亡,感觉活到六七十后再离开,也应该不算是件事吗悲伤的事情,或许还会有人窃喜呢。可当我慢慢缩短年龄,到四十,三十,到现在,却又不敢去面对。嘴上说不怕,可真的叫我离去却总有那么多不甘心,我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却不得不选择活下去······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我看了好几篇读后感,最有感触的话,也是最不能理解的话。离开活着,所有的一切都不值得我们去努力,去珍惜;可是“活着”哪来那么大的魅力,值得我们去花上一生的时间,去经历世事的变迁,为了“活着”,花那么多的时间,耗费那么多的经历值得吗?为了活着而活着,究竟该如何地活?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俩个人,却有相似的人生,相同的经历,相同的过程。在遥远的地方可能也正有人在敲着键盘思索活着的意义。我们重复着彼此的过程,不同的人,同样的过程,谁是谁的副本?我与他存在的意义是否一样,是否也是在为“活着”而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9

  余华的《活着》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就像某人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是不是爱过了才会懂得心死了还要活着的坎坷。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

  活着,就是善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0

  最近再一次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还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时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以至于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当时的感受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是依稀记得一点点感受: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历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老人牵着他的老水牛走在夕阳下的情景,我不为他感到悲伤,我自己很平静。这个暑假我突然又很想看看这本书,这次是断断续续看完的,看完后仍然是一种静谧,一种对大自然对生命的静谧感,时光就那样就躺着,人的生命也一点点消耗着,谁也逃不了最终的结局,都会这样静静地离开……

  书中的故事的确让人有一种悲痛,甚至说是一种苦难,但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确让我们感到平静,几乎没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话家常,讲述家人的故事,他们曾经生活过,然后他们死了。

  余华在麦田新版序里这道这样一句话:“《活着》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的确,在我们看来福贵这一生的确过于悲惨,但在福贵自身看来,他和他们有许多的经历,或快乐,或悲伤,或恐惧,他们经历过了,然后各自走向各自的归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点儿,有的人可能稍微慢一点,但最终都殊途同归。曾经的我一直害怕讨论死亡的话题,我没有经历过,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对至亲在面对自己死亡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但是如今我却有点看明白了,就像福贵说的“人是早晚会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开始想想自己的这一历程该如何去度过。

  前几天刚看到一票文章叫做“闲暇的重要性”,文中指出工作不应该变成我们生活中唯一重要的部分,我们应该学会虚度光阴,近年来有很多人士开始认识到虚度光阴所带来的幸福感,但社会上更多的还是拼命工作和鼓吹拼命工作的人,这些人们为了工作放弃了一切,包括父母,爱人,子女,无法陪伴他们,无法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曾经有一篇伤情的文章叫做工作了就没法陪伴孩子,看着让很多人唏嘘不已,人类的无奈也正在这里,每个人都在生活里挣扎。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生活永远是自己的感受,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强求别人,也别委屈自己,做好自己就好,短暂飘渺的一生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都是正常的,自从有了人类开始,大家就在探讨生死的问题。就在探讨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一致的方向是向着真善美出发,但个种情景只能由自己去体会,去成长,去经历。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1

  暑假时拿到了一本书,黑色的封面上映着更加乌黑的大字:活着。我很少看到一本书的题目就如此深沉,怀着巨大的好奇心翻开了第一页。

  这本书是作者听了美国民歌后写下的小说,作者余华不动声色的让我们跟随着他冰冷的笔调,亲眼目睹人们在这个叫活着的故事里接二连三的死去。

  大致阅览了这本小说,主要是讲了“我”在乡下听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由于好赌而输尽家财变成一个穷人,他的亲人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他和他的一头老牛活到现在。

  我的心情跌宕起伏,先是为福贵的败家而感到气愤,再后来又为了福贵悲惨的命运感到悲哀。整个故事氛围都比较阴沉沉,但是,无论福贵的命运有多么悲惨不堪,即使到了趋于死亡的边缘,他都活了下来,在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福贵,他年轻时并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当时的他放荡不羁,后来虽然变老实了,但是并不懂得教育孩子。不过仔细想想他还是有着其余人不曾拥有的品质。福贵受到的打击和痛苦是常人所没有的,可他还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坚强的活着,不像春生因为在文革受挫折而自杀,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赞扬的。

  在现实生活中,像福贵那样抹着浓厚的悲惨色调的人很少,但是我们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崎岖坎坷,在挫折面前,或气馁投降,或昂首挺胸继续前行,这样,生活中的大小细节和感受都会被我们遗忘,被时间所遗忘。

  合上书本,鲜艳的红再次入我眼里。我知道时光如黑夜一样正在转瞬即逝,死亡也终会如黑夜从天而降。但只要像现在这样活着,宁静就在遥远的身旁波动……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2

  放暑假前在学校图书馆借了几本书,最近天太热,刚好在家啃书,利用了三天时间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请原谅我在书中划了一些我认为经典的句子。

  趁现在有空闲时间,来写写自己的一点感想。六十年动荡造就了福贵悲惨的一生,一次次遭受厄运的打击,令人无法喘息,而他却一次次选择坚强的活着。第一次厄运是他儿子有庆的死,一个五年级学生,多么鲜活的生命,却在一次义务献血时,出现医疗事故而死亡。

  第二次厄运是他女儿凤霞的死,凤霞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却因为一次高烧变成了聋哑人,她的人生在遇到偏头二喜后有了转机,她得到了二喜的宠爱,生孩子之前的那段时光她是幸福的,可幸福的时光太短暂了,最终她的生命在生孩子时由于大出血嘎然而止。

  可是厄运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紧接着是身患软骨症一直卧床不起的妻子家珍去世,这时这个家只剩下福贵,二喜,还有年幼的外孙苦根(因他一出生就没有了妈,爸爸又是个孤儿,他的命很苦,因此而得名)。总以为厄运不会再找上门来,可接踵而至的又是亲人的离去,二喜在一次外出搬运时被水泥板砸中而身亡。原本圆满的家庭却只剩福贵和苦根祖孙俩孤苦相依。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简单,而简单便也是一种幸福,但好景不长……

  那一年,苦根他才七岁,因为孩子生病了,福贵心疼他,于是鲜少地给孩子煮了一大盆豆子,结果孩子由于过度食用而撑死了,“是我,我害死了苦根,我是老湖涂。”他守着老月独自忏悔。从此,他便自己活着,也只能自己活着,在“福贵”这只老牛的陪伴下孤独的活着。

  到此故事也就讲完了,真不知道福贵凭啥勇气活到最后?黄昏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福贵守着时光如住常般活着,然后无惧地老去,原来,《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活着就是生命的体验,迹是最大的勇气!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3

  很喜欢余华的《活着》,人们经常会以第三人称视角审视小人物的情感、在悲悯同情下的自我陶醉也会常自诩成为优雅的共情,这些情感是不真实的,掺杂目的性的,这是一种底层表达。人们冠以对作家的内心活动加以最高恶意的揣测,深信不疑他们的阴暗和愤懑,这种俯瞰有些过于着重建立在生存仇恨上,显然会产生极大的理解偏差。然而书中描绘的却是眼泪的宽广和丰富以及绝望的不存在。

  这本书某种程度上帮助我切换视角思考文学,我将如何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能否找到一种温和的途径,正如自序中写到的那样“我们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饱含纯粹、一尘不染。

  书中从两个大的维度剥离出中心人物的故事线,一个是自食其果,一个是苦中隐忍。主人公富贵生来身份显赫,比起时代下的芸芸众生他生而为人的确幸运,为人却终日游手好闲、嗜赌成性,这种个性和命运的反差在作品表现上有助于激化情节矛盾,尤其是赌输家产、逼死父亲、妻离子散等发生一连串因果报应后,富贵体会到的切肤之痛,解构了人物成功重获新生,也就是这时富贵才彻底学会摒弃了自作悲剧的命运,开始正式经历悲剧。不由感叹,人性本身有很多值得诟病的地方,比如只有失去才配叫拥有、比如不痛到身上痛不是痛。

  或是机缘巧合赌输宅子自保小命、也是天意人为痛失爱女,到小说末尾风烛残年的老人只剩一头水牛与他孤苦相伴,富贵身上经历了太多悲剧,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过生活,尽管生活一开始就不怀好意地蒙住他的双眼,用苦难当作止痛剂虚伪假惺“回报”潦草搪塞,妄图驯服得到来自心底敬畏的顺从,一切都无法击垮一位改过自新、认真生活的人,这也是作者传递坚毅的活下去的中心价值。

  身为鼎胜人的我们,在经历了疫情后的市场低迷,经济环境如同洪水猛兽席卷众多企业,但是我们仍然屹立行业翘楚,鼎胜精神核心的不屈挠、不服输鼓舞着每一个人,我们像直挂云帆的巨舶,渡过浩荡沧海,迎着曙光在全球开疆拓土、永葆热忱经营属于我们的瑰丽大陆!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4

  其实在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每每看到了主人公福贵,总会想起另外一个福贵——那是经典国产动画片里的“神厨小福贵”。虽然早已经过了看动画片的年龄,但这部动画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记忆中,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邪不压正的动画片。在最后小福贵的爷爷死了,小飞蝶也走了,只剩下象征着黑暗势力的K大人在朝堂上耀武扬威。就像这本书的主人公一样,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在故事的最后孑然一人。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当年《神厨小福贵》的文学顾问正是《活着》的作者余华。

  富贵这个名字也是相当讽刺了,除了在他还是少爷十那段纸醉金迷的荒唐时光,他的人生处处受挫,也无福分也无贵。

  或许正如作者余华自己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富贵最终对生活的从容是建立在亲人一个个离去的痛苦之上的。有庆、凤霞、家珍、苦根等人先后连续给他带来的痛苦大到他连痛苦的必要也没有了,这时候他只能活着,漫无目的的活着。作者似乎是故意将它们从富贵身边画去的小说情节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亲人的离去或许是偶然的,福贵的痛苦不断延续却必然的,两者交汇出了福贵的淡然人生态度。

  这才有了开头,他牵着老牛谈笑,从容的一幕从始至终,他没有过激的语言,都是轻描淡写的带过,仿佛那个受苦受难的人不是自己一般。

  是现实的苦难练就了农民对生存产生了淡然以至于麻木的态度,既然生活没有反抗的余地,干脆就认命,苟全性命于乱世,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悲剧。

  关于活着的意义,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豁达,其实也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漫无目的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真的就能算活着吗?活着不仅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乎生死,活着更应该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一个人在死亡与生存边缘选择淡然时他应该是超脱的,但倘若一个民族在生死关头上也抱着如同福贵一般无所谓的念头,我想这将是一个民族的不幸吧!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5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担,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这本书我看了一遍便把它还给同事了,它太沉重,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我不敢看它那封面,怕它刺痛了我的眼,更怕它刺痛了我的心。但即使我不再看它,书中的那些情节,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至少我认为它是真实的。《活着》揭示了一种高尚: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书的主角福贵,一生坎坷多折,经历了家境的破落,经历了所有亲人先后离他而去的苦痛,最后与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默默的活着,无牵无挂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在这部小说里,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个如此宽广又如此沉重的话题,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亲人的心里;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责任、使命以及无尽的回忆。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挫折、变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余华在《活着》的日文版自序中说道:“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如果问我,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福贵是一个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处于底层很多劳动人民的共同点,包括对苦难的逆来顺受,包括对自身的定义,包括对生活的态度。福贵的命运如此卑微与无助,但折射出整个民族的性格与品质,一种敢于直面苦痛的勇气,一种特殊的生存智慧。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6

  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回忆起童年,想起老一辈的苦涩人生。虽然他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平淡,但是却感到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让你读着,想笑却笑不出,只想哭。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过那些动荡不安,但是我们这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却是听着那些故事长大的一代人,所以看《活着》就感到很熟悉,不陌生,甚至就像回到小时奶奶讲的事情一样亲切。

  曾记得小时候总是吃不饱,玉米和红薯是我们的主要粮食。难得吃一顿白面馍,吃得连手中的馍渣都舔净,如果吃一次白面条,饭后那碗干净得就不用洗了。但是必竟那时我们的社会已经稳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后来就又过起了天天吃白面,经常吃些鸡蛋和肉的生活,所以以前的生活离我们是越来越远。远得我们有些忘本。只有在我们有时把剩馍头扔了,剩饭倒掉了,才会听到老年人对我们的吵嚷“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像话,还是在前些年让你们吃没有的吃,饿得吃树皮,才不这样乱糟蹋粮食啊!”依稀记得那时的我们总是顶嘴说:“啊呀!现在可是不一样了,都改革开放了,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忆苦思甜呢”。渐渐的,就是父母他们也不再吵我们了,因为我们的生活确实是好起来了。以前离我们更远了,远得很少有人再想起来!

  我们不愿意回忆往事,是因为有些苦我们经历过。我们想把那些不高兴的事情忘掉,但历史是不可以抹杀的,我们越想忘怀的事情,越会发现那些事情在眼前直晃。怎么能够记不得整年没有新衣服穿的岁月啊,一年到头的捡姨妈们穿下的衣服,又肥又大的,只看见衣服看不见人,整个的一个大水桶似的,哪里有什么少女身材啊!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觉得那时的人还是满纯真热情的,邻里乡里的觉得很亲,现在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陌生。那远远的过去就使我们有种淡淡的怀念。不过谁也不愿意再过以前的生活却是真的。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是福贵老人说的话。也是对整个社会做人的一个总结。真是简明扼要。可是现在社会上就是这样的人多,你看看到时处说的是什么?谁谁是骗子,谁又挪用了公款,真是大偷小偷,偷了公家偷个人;还有的就是什么情人了,二奶三奶之类的,不都是这样的人吗?不过现在人人都见怪不怪了,这种事情就成了一种现象。成了一种现象啊!真值得人深思。

  社会进步过程中,看来是免不了要出现一些不良现象的。浪费成风的现象就像古人所说: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不改旧家风。人人都是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啊!不过好在这只是一阵风,刮过去就平息了。现在不是到处提倡节俭吗?我想那些不良现象也会渐渐平息,成为一阵风很快的刮过去。在物质充实的今天,让我们的精神也充实起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幸福!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活着》给了我这样一种启迪。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7

  生命,一直都在感悟,却依旧悟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也始终弄不懂它的真谛。

  看了《活着》,综观全文,从故事中的每个情节,一伏一硬、前后呼应似乎都预示着悲剧的发生。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作者将生活记录的如此真实,面对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催人泪下。

  就富贵的活着而言,在失去所有至亲,他的活着比死更艰难,活在那时需要更多的胆量和勇气!也许活着是一种幸福也或许是一种煎熬,但我想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就应该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也许人生不如意太多,在生命的历程中,人们都畏惧命运的跌落。"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其实未必。没有火山造成的山体崩溃,就没有别样美丽的高山湖泊诞生;不经过悬崖断壁的跌落,就没有瀑布的美景出现;没有海底橄榄岩的断层拉伤,就没有马里亚海沟的深不可测;没有地表地幔的轰然震裂,就没有美丽的地下河的眩目奔流。

  但是,人毕竟与自然界不同,人的生命的跌落有它负荷的极限。人与自然的生生之理有是相同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站在人生的断裂层,与我们处于命运的跌落点时,我们需要的是直面人生的勇气,要勇于面对现实。既然已经发生并且是不可挽回的,那就随它发生吧!要每一个人都做到处变不惊,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那是很困难的。但它崩了,你有什么办法?你要学会乐观。在残酷的跌落面前,肯定没办法乐得起来,但恐惧,惊惶,懊悔,无望都无济于事,这些只能把你在这沉沦中扼杀,令你窒息。你必须冷静的看到,命途的跌落,肯定会造成命途的改变,原来的路不可以走了,那么并不等于无路可走,就是无路可走也要走。

  生命历程中有痛苦悲伤,也有忧思凄凉。但只要你把它看透,在那些灾难、不幸、挫折、失败的幕纱背后,黎明女神的手指也许正在把它们拨拢,在愁云惨雾中渐渐显示出玫瑰色的希望。生命的每一天都是这个样子,每一天都因我们之爱而愉悦欢乐,也因为不可得而痛苦忧伤。但只要肯抬头,肯放手,每一天便有太阳升起在你的领地,生活的天空则永远是晴朗。

  有时候在思索为了生活和感受人需要流泪吗?把泪流在为别人的痛苦之中,把泪流在同情的衣襟上,把泪流在"无言独上西楼"的子夜,把泪流在万里鱼雁的信笺上,把泪流在梁祝的琴弦上,把泪流在值得你流的地方。泪水终归也是水,不过却是流泻着种种心中装不下的情感之水,而泪水同样是一种获得平衡的需要。

  人生也许如此,那些善良、忠诚、美丽的生命也往往恍如流星落花,逝虹去霞。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风得意,事事顺心。面对挫折能够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彻悟人生的大度。生命诚然渺小,人生就这样浮浮沉沉,把握好现在不要遗憾。找准努力方向,即使大海茫无边际,不管暴风雨有多么吓人,对自己说向前进吧。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8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所活着,这是《活着》这本书中的中文版自序所提到的一句话。我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但在看完《活着》这本书之后,却对它有了很深的感触。

  老人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的好,苦根也行啊。”其实这里只有一头牛,叫福贵。可谁也不知道,这个名字却包含了老人的一生。

  在他年少时,是远近闻名的阔少爷,有着一个还算美满的家庭。但是他爹因为得知他赌钱输掉了所有家产后气死在粪缸上。他娘没过多久也随他爹去了。女儿凤霞得了疾病,变成了哑巴。儿子有庆给他们学校的校长——县长的女人献血,却被医生无情的抽干了他的鲜血以保住那个女人的命,他唯一的儿子死在了那个医院。人民公社成立以后,他唯一的哑巴女儿终于找到了男人,一个偏头,叫万二喜。没过多久,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时失血过多也死在了那个医院。随之,他的媳妇家珍也平静的死了。只留下他的孙子苦根和他的女婿双喜和他相依为命。后来,女婿在做工时被水泥板压死,唯一的一个孙子也因为在吃豆子时撑死。只剩下他和那头老黄牛。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为什么要活着?

  在读完余华的这本书后,我想我知道了答案。

  为了活着而活着。即使你回顾你这一生,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没有留下什么,也没有带走什么,但你也要活着,至少你经历过。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9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担,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这本书我看了一遍便把它还给同事了,它太沉重,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我不敢看它那封面,怕它刺痛了我的眼,更怕它刺痛了我的心。但即使我不再看它,书中的那些情节,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至少我认为它是真实的。《活着》揭示了一种高尚: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书的主角富贵,一生坎坷多折,经历了家境的破落,经历了国共的战斗,经历了文革的动乱,经历了所有亲人先后离他而去的苦痛,最后与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默默的活着,无牵无挂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在这部小说里,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个如此宽广又如此沉重的话题,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亲人的心里;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责任、使命以及无尽的回忆。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挫折、变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余华在《活着》的日文版自序中说道:“我知道富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如果问我,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富贵是一个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处于底层很多劳动人民的共同点,包括对苦难的逆来顺受,包括对自身的定义,包括对生活的态度。富贵的命运如此卑微与无助,但折射出整个民族的性格与品质,一种敢于直面苦痛的勇气,一种特殊的生存智慧。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20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包含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展示了一种乐观生活的精神。主人翁富贵如果能生活在当前,他极有可能会是一位心理学大师或励志大师。

  主人翁富贵是民国时期一个地主家的少爷,曾有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因赌博输光了家业,并把他父亲活活气死。幸运地是,她的妻子家珍对他不离不弃,和他一同共度难关。为了养家,富贵租种了原来属于自家的农田,改掉了当少爷时的臭毛病,变了一个人似的,像农民一样做农活、过日子,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不幸的是,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在路上被部队抓了壮丁,随着部队辗转千里,历经生死考验,最后幸运生还回家,准备与家人重逢。可等他再回到家时,家中发生了很多变故,庭院破旧不堪,他女儿因病成了哑巴,他母亲也因病离去。不久后,三反五反、潮流冲击着他的生活和家庭,缺衣、挨饿、受苦、就成了家常便饭。

  因县长夫人缺血,他儿子有庆作为唯一符合要求的人,被活生生的抽死在医院;他女儿凤霞与城里的二喜结婚,小夫妻相亲相爱,生活好不容易有了一丝曙光和喜悦,但凤霞却因难产死在医院;富贵在医院经历了地狱般的心灵折磨。随后,他妻子家珍因病相继去世,他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被水泥板活活砸死,只留下了富贵和他孙子苦根。

  到这儿,或许苦难对这位老人折磨应该结束。但随后更悲伤的是,富贵好心煮了豆子给他孙子吃,没想到的是,苦根却因多吃豆子被活活撑死,整个家庭只剩下富贵孤身一人。后来,富贵巧遇一头待宰的老牛,看到了老牛的目光,富贵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感觉同命相怜,富贵高价买下了老牛,并待老牛似亲人,和老牛相依为伴。

  富贵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过花天酒地,也经历过穷苦潦倒;他品尝过婚姻和家庭的滋润,也品味过丧失亲人的悲痛。总的来说,在他的人生中,他经历的困苦、悲伤多于他得到的快乐。无论是财产化为乌有,还是他妻子、女儿、儿子等亲人的先后离去,他都没有向县长春生那样放弃生活、放弃人生、放弃生命。面对生活和命运的坎坷和不公,他没有过多的悲伤和抱怨,而是尽快走出阴影、走出低谷,他选择的是好好的生活,好好地活着,并积极地迎接未来。

  一轮夕阳、一块农田、一位老人、一头老牛,带给我们的不是生活的沧桑,相反,它带给我们的是对命运的不屈,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从《活着》这本书可以感悟到,对一个人来说,生活之路、工作之路、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生活、工作、人生中出现一些波折、经历一些坎坷,纯属正常;无论被生活或被命运如何欺负,都要用乐观积极之心去化解,或许这才是阅读这本书得到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