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06 06:06:11 来源:高考在线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

  导读: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欢迎阅读!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耶,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须菩提白佛言:弗也,世尊,如来无所说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大抵人都有这么一个心理上的规律,就是虽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但事后回想的时候,已经跟当时的感觉不一样了。这是身在局中和身在局外的区别,也是感同身受和切肤之痛的不一样。所以,以胡老先生当时的地位年龄,虽然想尽力去体会年轻人的处境,结合自己曾经的经历,做到感同身受,来给他们一些有用的建议,但是建议的是否有用却最终还是要看听他讲座的人的自身领会了。所以尽管胡老先生说了一些对的,有益的,应该的话,却未必是有用的话。时过境迁,现在的环境与当时显然已经有很大区别了,这些话读起来,却还是有些有益的可以供人领会理解的,尽管他说的方法未必有用。

  人应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创造了,也许我们可以不信上帝创造了人,但显然的是人的产生是被动的,而不是人类自己设计和规划的。上百万年前的猿人们并不曾设计如何才能变成今天的人,但他们因为总总原因终究走到了今天,达尔文说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的研究成果也许会有其它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冥冥之中有着某些看不见的手在支配的。一个人的自身的发展也是如此,自身已经成形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等等内因,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互动,这种互动伴随着内化和顺应,相互加强,最终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这个进程往往不会因为一段讲话而就发生重大改变的。而人的有趣则在于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即有自由意志,但很多时候又是由不得你选择的。

  胡先生希望告诉毕业生们在踏入社会后如何学习的问题,如何坚持曾经的梦想。胡先生没有像过去和现在的许多教育者一样,简单的去说许多应该,正确的格言,因为他明白,有个东西,它的名字叫现实。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尊重,所以胡先生设身处地的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处境假设了几种情况,然后提出了应对的方法,他希望他能够告诉这些毕业生在未来的日子里,要做些什么,怎么去做。但是我们也可以设身处地的.想,当时的毕业生毕业后,因为生存的压力,或者因为其它的各种事情,人事匆忙,也许许多人都很少还记得他给的这些叮嘱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即便有些人记得,而实际进入社会后,却发现有许多情况是他给的药方所无法解决的。这个时候,渐渐的,他们还是迷茫了、困惑了,最终该如何还是如何了。就像人们并不会因为读了四书五经就全变成了书中要求的君子了。这一点以胡先生当时的学识想来也是明白的,所以他设想了一些现实场景,但是参禅毕竟未到究竟处。所以今日读起来,却总觉得有些不够。而究竟该是什么样子,胡先生说的是彼时的事情,彼时的事情已成往事,不必复议,就谈谈此时的事情吧,谈谈当下。

  如果说那时候还是一个知识相对匮乏的时代,现在恰恰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只要有一个计算机,一根网线,就可以阅读到海量的信息,可以调查到大量的资料和文件,而对于社科类的研究来说,网络和各种的图书馆,书店的存在,使所需要的资料包括调查也往往可以在这个市场经济里以相对容易的方式拿到,读后感《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所以,对于很多人的学习来说,其实学习条件只是一个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时间的分配和自己的意愿。而意愿的问题却是胡老先生所忽视了的。如果一个人就是不愿学习,再好的方法又当如何,胡老先生没有说,而这也是此时与彼时不一样的地方了(其实当时的大学生就真的这么的热爱学问、真理么,存疑吧)。当毕业N年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去获得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的问题,而是N年后的此时,还是否能有彼时的心。

  要学习,首先是要有学习的意愿。一个将要毕业的人,虽然还是青年,但也是一个成年人了。在未来的不久的时间里,他将成为社会中的某个角色,还会是一个家庭里的丈夫、父亲或者妻子、母亲,他将面临许多的责任,他还不得不去努力的生存。除此之外他还将发现许多或许曾经未曾遇到的欲望和困惑。他发现了名和利是多么的有吸引力,那么多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是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或者没有能力去玩过的,他还得整天为许多工作中生活中的琐事去烦恼,而这一切都是由不得人的。这些事情日复一日的迎面而来,最终在某个时刻才发现,时光已经打磨掉了这个人曾经的模样,或许会有梦想失去的惋惜,但谁又能说不会有今是而作非的感觉呢。而这就要看是否还能坚持当年的追求了。

  坚持曾经的追求的前提是我们假设曾经的追求是对的,而现实最喜欢开的玩笑是,让你某天发现曾经的追求是不切实际的或者是错的,从而顿有一种今是昨非,要改邪归正的冲动。于是在这场梦想与现实的争斗中最终现实战胜了梦想,就像曾经的许多基因变异的出来的怪物被自然法则消灭掉一样。而之所以有些梦想和追求最终实现了,只是因为他们顺应了现实,没那么离谱。

  所以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要做的和能做的是什么呢,既不是刻意的去寻找问题,也不是刻意的去塑造自己的兴趣。更没有必要去刻意的坚持某种理想吧,因为就是最顶尖的数学家也无法去模拟出未来的世界,去辨别理想和狂想的区别。我们能做的是生活在当下,让自己更随性一些,让心更开放一些。一个人生下来就是有好奇心的,人们总喜欢去问一个为什么,总有一种追求因果关系的冲动。这是本能,是自然的赐予,所以即使不用去刻意问问题,问题本来就在那。我们要做的只是去寻找答案,用理性和逻辑去找出别人曾经给出的错误的答案,如此就可以了。业余的兴趣也是不需要塑造的,一个人,有钱,没有生存的顾虑,有闲,总会滋生出许多的业余爱好来,这种“无事生非”也是天性。而至于是什么爱好,总是要跟一个人的性格、观念、和生性的偏好有关系的。至于梦想和追求,需要的不是坚持,而是如何通过积累对现实的知识和经验,去修订曾经的梦想和追求。因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知道的人似乎本来就知道,而不知道的人也很难通过思议而得,这需要反省和领悟。

  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学习和追求,目的是让人变的更完善,这也是教育的目的。而人之所可以被完善,教育之所以能教育,这是因为种子早已埋在了在此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