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沉思录优秀读后感(通用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16 05:06:01 来源:高考在线

  沉思录优秀读后感1

  《沉思录》的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被誉为“帝王哲学家”。作为古罗马帝国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学派斯多葛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时坦率真诚便赢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后便成为了皇帝的后嗣,最终与维勒斯共享皇权,但是显然后者不如奥勒留名垂千古。

  马可·奥勒留在位的二十余年,罗马帝国正处于一个衰亡崩溃的时代,战乱频繁、灾害不断更为加剧了这一趋势。即使他夙兴夜寐,坚定不已地工作,也无法挽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面对一个时代的悲剧,他大多数时间不是呆在罗马,而是在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沉思录》也就是他写给自己的书,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写给读者的“我……”。由此,他对于人生、宇宙与帝国的思考也掺杂了斯多葛学派的特色,面对乱世,更希冀个人的品德来获得自我抚慰。

  他是罗马皇帝,也作为这一哲学学派的一个代表,另一个著名代表是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两个人的出身与社会地位极为悬殊,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拥有共同的一个生活状态。从书中隐约透露出来的,对于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着极为繁重具体的描述,但是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并不足够。

  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积极进取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里面强调的是个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并把这个作为磨砺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尝试运用你的观察与理智去教化他人。当然,这种处事方式需要极大的克制与自持。因而,他更适应一些需要时刻谨慎与保守主义倾向的人群,可以提供个人一个自我反省与避免犯错的参照。而且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层面也适用于国家层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种世界主义的包容心态,也确实值得后世借鉴。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出演一台戏,终究有谢幕退场。这就是人的命运,不管准备好与否,都该为后来人腾出地方。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提供我们的人生思考是极其有益的:幸福在于做好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这也是福柯所说的“生活美学”与“自由实践”。换言之,运用你的理性与道德智慧,追求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录优秀读后感2

  《沉思录》作者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奥勒留,著名的“帝王哲学家”。这位帝王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于心,不在于他的赫赫战功,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在鞍马劳顿中用希腊文写成了著名的《沉思录》。该书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而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该书不仅仅成为西方历史上最打动人心的巨著,还被许多世界名人视为人间至宝,曾被译成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等。该书是斯多亚派哲学的重要里程碑,书中记述了作者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理箴言。

  奥勒留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过希腊文学、修辞、哲学、法律与绘画等。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因此,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杯具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

  奥勒留是斯多亚派哲学家最杰出的三人之一。根据斯多亚派哲学,人生最高理想即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所谓“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宇宙自然”。人生除了美德以外便无所谓善,除了罪恶之外便无所谓恶。所谓美德,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智慧,二是公道,三是勇敢,四是节制。外界之事物,如健康与疾病,财富与贫穷,快乐与苦痛,全是一些无关轻重之事。凡事有属于我们潜力控制范围之内的,有属于我们不能控制的,例如爱憎之类即属于前者,高贵尊荣即属于后者,总之在可能范围之内须要克制自己。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对宇宙整体负有义务,应随时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于整体的利益。如果生存下去无法尽到做人的职责,有时自杀也是正当的。奥勒留在书中对于生死大事反复叮咛,但是他不信轮回。

  与2000年前先哲奥勒留进行思想交流,使我的思想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作者完美的人格令人景仰。我觉得他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优秀品质:

  1、仁爱宽容。在书中,奥勒留说:“我们每一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他与邻人甚至是恶人相处,铭记“同源”之情,常怀一颗宽恕之心,学会忍耐和宽容,学会忍受一切。

  2、民本情怀。在书中,奥勒留说:“我理解了一种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的思想,和一种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观念”。这既是一代帝王对政治伦理的深刻解读,又是其体民、爱民思想的具体体现。《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其对“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本书“证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就应说是相当准确的决定。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

  3、恬淡达观。奥勒留说:“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这句话是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美体现,他认为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取,就是珍惜和把握此刻的生活。他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或决定(即意见)。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决定”。作者主张,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作者认为,生命务必像成熟的麦穗一样收割,一个人诞生,另一个人赴死,把死亡视作自然的有益运转。他时刻告诫自己要观照内心,不仅仅行动要高贵,而且动机要纯正,认为“一个人退隐到何处,也不如退隐到自己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

  4、自省内练。作者好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告诫镜子中的自己。在书中,他这样对自己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历经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悲哀的喟叹。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这种自省、喟叹、沉思的好处并不低于前瞻。作者认为要常常自省以到达内心的平衡,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5、勤勉谦逊。奥勒留以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的工作,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待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他见贤思齐,从父母兄弟及周围人们的身上汲取优良的品质,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成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他期望人们热爱劳动,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

  6、胸襟博大。作者以忧郁和高贵的笔触向我们倾诉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宇宙、自然与人之本质的沉思。在他看来,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世界中的一切相互联系并共同分享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或真理。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其本质就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作者还认为,现时中的许多力量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所以我们就应欣然地接纳他们。书中蕴含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沉思录优秀读后感3

  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透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就应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主角,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但是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己。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终究如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但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沉思录优秀读后感4

  我第一次正式地接触哲学类的书 ,应该是在8个月前的时候,当时读的是《与神对话》。那个时候我还在SIOC,刚进实验室不久,是在我做出正式退学的决定之前。那时我是很迷茫和无助的,每天一睁眼,自己面对的就是很不喜欢的一眼就可以望到尽头的生活,与此同时,我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十分不支持我的发展,所以每天都无精打采,心中不时地冒出赶紧退出的想法。但每当我想采取行动的时候,都被面临的阻力吓倒,这既包括退学以后去哪里,做什么,该怎么说服父母,周围的人会怎么劝阻我等外在压力,也包括自己从小形成的一些自己未经检视过的信念,比如担心别人的说法,自己不坚持下去就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有毅力的人等。

  那时候的我心里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的,但我也是很幸运的,正是这些压力迫使我不断去思考,而这些曾经在我眼中看起来是那么不可理解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在关键时候一再的拯救了我,它们迫使我去回答这些问题:“我是谁”,“我到底从哪里来”,“我该向哪里去”,“我到底该过怎样的生活”以及到底“我为什么而活”。很多时候,当我有了思考的愿望,这些答案便会慢慢地在我心底形成,最终浮出水面,告诉我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现在回头去看过去,我清楚地意识到,这个答案是弥足珍贵的。因为这个答案不属于其他任何人,不属于我的父母,不属于我朋友和同学,更不属于其他世间的一切,它在我的父母看来是不可理解,它在我喜欢化学的同学的眼中看来是怯懦和无知,在我不喜欢化学的同学眼中看来是及早脱身,但无论它面临多少赞美和指责,它都是我一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因为它只属于我,几乎不掺杂外在任何的意见,它让我明白,我应该撇开外界的一切意见,勇敢地去过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活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而不再活在来自外界的意见和判断之中,“抛弃意见,你将得救”,它是我压抑许久的灵魂告诉我的抉择,我的灵魂告诉我,你不可以再这样顺从。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有这样的看法“ 在变动的社会中,人的生命趋向从来都不确定,只有那些追求着天赋和兴趣的人才能在这些不确定中碰到美丽的意外,这就叫connecting the dots,就是收集这些点。”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dots都会连接在一起。 他说“当然,我在大学里不可能从这一点上看到它与将来的关系,十年之后再回头看两者之间关系就非常非常清楚,你们当然也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才能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所以你必须确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将来你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你必须相信一些东西,你的勇气,宿命,生活,姻缘,随便什么,相信这点点滴,能够一路连接,会给你带来遵循本觉的自信,它使你远离平凡,变得与众不同。”

  事实上,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乔布斯的这段话到底对不对,因为我有记忆的人生只有一次,没有任何依据我是无法证明某件事的真伪的,但是尽管这句话对许许多多对未来抱着极大希望,想要复制他人成功的人来说很残酷,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遗传等各方面都不同,即使你采取了和乔布斯一样的人生轨迹,谁就一定能保证你的选择就一定能复制乔布斯的成功呢?然而,谁又能证明你采取了和乔布斯一样的人生轨迹,你就不能获得和乔布斯一样的成功?所以,一切的一切无关乎他人,只关乎你自己,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可以给出答案,你的答案就是你不断采取的行动,其他人没有任何资格来给你的未来定下其终点。

  当我仔细回顾我的过去,我发现很多事当初我在做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有没有用,或者说当初根本就没用,我只是遵循着我的内心去做,但是就是这些当初看起来没用的东西,在后来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当初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未来就一定没用吗?其实不是的,所以我只随着我的本性而生活,按着自己的本性去收集我生命中的dots,我也不知道我未来走向何方,但我始终遵从内心的指引,并坚信行动的力量。

  我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因因为我感到这样的态度让我很安心和快乐,正如《博物馆奇妙夜3》里面,当主角的儿子做出了不去上大学去当DJ的时候跟他父亲说的话一样,他说“我不知道这件事适不适合我,但我知道这就是我下面要做的事,之后我回去继续并尝试我的下一个选择。”我也不知道我做的每件事在外人看来是否适合我,但是我的内心总会有一种发自心底的热情和求知欲,让我做我想做的事情,这种热情和求知欲不是来自外在的事物,比如金钱、名誉什么的,事实上这些外在东西等我进入黄土那天也就烟消云散了,而唯一能留下的就是我不断修炼的灵魂。所以当大人们问我这样的选择前途怎么样,能不能赚钱的时候,我总是会编出一套很好的东西来骗骗他们,告诉他们未来多么多么好,他们就总是会安心。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的。我的选择,只是因为我遵从了自己的灵魂的召唤。《小王子》中的那句话我特别认同,“看东西要用心才能看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我做的这些选择根本没有太多外界的支撑,或者说就算有,我也没有在意他们外界的支撑有多大,它也不是贪痴嗔各种欲望的诱惑,而是我逐渐感受到了我的灵魂,我的内心,它告诉了我,我应该夜以继日做的事,它告诉了我,做什么会让我的灵魂更有力量。其实,我心里一直很明白,谁也不能保证我的选择能让我达成一个可以勾画出来的成功者的伟大目标,比如名誉,地位,金钱等等,但是我的选择的的确确地告诉了我,这么做我可以走在我自己想走的路上,即使这路崎岖坎坷,我也会笑着走下去。

  退学那个时候我面临的压力,最大部分来自我的父母,其次来自外界的说法,比如我怯懦,软弱,习惯放弃什么的,那个时候我还没有一颗比较强大的内心,还不足以抵抗外界意见的冲击,人脆弱的时候难免也渴望他人的理解和认同,可是很遗憾,渴望别人的认同无异于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他人去操控,所以当我走出来时,我清醒地认识到,人的一生只由自己去选择,“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里面没有自己,只有别人”。后来我看到杨绛先生百岁文章的那段话,我深深地认同和感动,不禁感叹这是一颗多么强大的灵魂,她是这样说的: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当初我的很多同学都说是因为我家境好一些,所以我可以退学,其实,现在想一想,如果真如我的有些同学说的那样简单就好了,只是因为我的家境,所以我可以无忧无虑地退学。但事实上,当时给我压力最大的就是自己的内心,这对于当时的我是很难克服的,尤其在我父母很强的控制欲,以及他们把他们的未来绑定在我身上的思维的前提下。而在我突破这一切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再丰富的物质也无法让你心灵强大,唯有强大的内心才能铸就非凡的灵魂。

  其实,我觉得我真的是很幸运,退学之后,我碰到了很多很多的人,读了很多很多的书,他们都成为了我的导师,让我的各方面得到了飞速的进步。Forexman的导师们—陈老师,张老师,王老师,刘老师,MOS大田老师,51talk老师,知者在行等等,他们不是抬起头做做模样,以名声来压倒一切,而是切切实实地教会了我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他们是我一辈子的恩师。回头看这7个月时间学到的东西,可能会比我在SIOC读好几年学的东西都多,我感谢我的老师们,感谢这一切。

  到现在,我不得不说,当初我退学的决定真是太棒了!我不仅找到了我人生的方向,更有了属于我自己的人生哲学。所谓孔子的三十而立,有一种解读就是30岁的时候拥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原则,而不再被外界的人事物所主导、左右。而我在自己24岁这一年,逐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有人说,“思想又不能当饭吃”,我的看法是,“正是因为你没有思想,所以你看不到它的力量。”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思想,可以激发你深层次的潜力,让你在你想要的生活中自由自在地拼搏与翱翔。

  沉思录卷一的开头语是“一方面能够坚强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我想,无论什么时候,唯有对人生清醒的思考和理智的选择,才能不断踏上通往高尚灵魂的`路,唯有不再受欲望和外在所诱惑,才能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正如杨绛先生锁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清醒的认识,会让你原本痛苦的一切变得那么的快乐,因为你清醒地知道它们的来意。

  这是我读完《沉思录》的一篇读后感,这本书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话,这本他从没有想要出版的书,却成为了生活在两千年后的我们的巨大财富。以后的日子,我会在我的日志里把自己对于沉思录的解读写下来,这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思考,如果可能的话,希望自己的浅见也能够给他人带来一点启发。

  沉思录优秀读后感5

  反反复复的徘徊中,我又拿起了那本书,那本封尘已久的书。

  叔本华曾经说过,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是他自己。我觉得,人只有在沉思的时候才是他自己。年轻的时候,我们沉思很多东西,我们思考宇宙,思考人生,思考自然与社会,思考时空与死亡。我们有数不清的思考与想法,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

  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思考的更多的是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的世界观和眼界在变大,我们思考的范围却在变小。不得不说,沉思有一种力量,每个人都曾为它着迷过。所以我拿起了那本曾经因为而浮躁摈弃在角落的书。

  《沉思录》是斯多葛派的著名“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著作。也是斯多葛派的代表著作。《沉思录》是马克·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但与其说是他写给自己的,不如说是我们写给自己的书,因为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在沉思自己的沉思。

  有的哲学家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有的哲学家说,人思考的时候他就是上帝;又有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人的确需要思考,可我们思考的来源在哪儿,我们从已知的经验和知识中汲取营养,来思考未知的东西或世界。奥勒留在第一卷第二章中说,他从他父亲哪里学到了很多,他学到了很多优秀品质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可我觉得他在沉思中写下了诸多优秀的品质有些感觉不真实,并不是我不信真的有那么完美的人,或者是他对父亲有美化的嫌疑。我觉得他在沉思中写的有一部分是自己,或者说是理想中的自己,他希望自己有这些品质,他觉得是在父亲身上学到的。

  我们写别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影子。

  斯多葛学派提倡遵从自然与理性,有一点道家崇“道”和清净无为的感觉。在《沉思录》中也有这方面的体现,作者在书中相信命运(天命),觉得很多事情是命运的安排,这点在书的开头和结尾体现地尤为突出。这也与奥勒留的本人经历有关,他以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治理国家,可依旧挽救不了古罗玛帝国的颓废,这位拥有智慧和性的“帝王哲学家”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点抑郁的特征,有人说,哲学家都是抑郁的,这句话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很多优秀的哲学家在思考宇宙,思考人类的时候懂得许多可能别人一生都无法懂得的道理,但他们却无法具体的指导或改变自己的生活。

  即使懂得了所有的大道理,也依旧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但《沉思录》带给的不仅仅是这些,更多的是回忆与感叹。

  在高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放学的路上,或是在午夜的街头,或是在下着雨的玻璃窗前,我停不住地沉思,我思考,我焦虑,我抑郁,我思考一切,我几乎无时不刻地在思考,吃饭的思考,走路的时候思考,睡觉的时候也在思考,甚至在梦中我觉得我还在思考,我思考着宇宙,我思考着人类社会,我思考着人生,在我的世界里,我就是上帝,我也曾经觉得我就是上帝,这个世界都是假的,我也是假的,只有我的意识是真的。当然,我知道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可能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有点问题,我也可能抑郁了,也可能到了青春期,但我真的想了很多自己不敢想的事,一些深刻的只有哲学家会思考的问题,有灵光一现,也有推理探究,在那段时间,我觉得我是自己。

  可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思考地越来越少,我们习惯地接收来自世界的各种信息,不加推理和思考。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学的的东西不一定是越多越好。我们学的越多,我们思考的越少,因为你会发现,好多好多曾经你思考的问题,别人都思考过并给出了“标准”答案,你会发现自己思考的东西好傻,好幼稚。你会发现,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自己不过也是个凡人。你再怎么思考,也跳不出别人的框架。渐渐的,你只需要学就够了,学哪些一辈子也学不完的东西。每个人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少。

  我觉得,人的世界观就是一个不断扩大,又逐渐缩小的过程。

  很多年后,当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各种知识灌输进脑子,习惯了被动接受手机,电视,电脑带给我们的各种思想,习惯了接受那个平凡的自己。你会不会发现,曾经那段无知无畏,对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幻想,天天思考一些哲学大道理的自己是多么的快乐,因为那才是真实的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