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通用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07 16:14:50 来源:高考在线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

  隋岩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通俗易懂,里面穿插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经典的电影解读,更加深了读者对心理学的理解。心理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在生活中有正面的情绪,比如开心,愉悦,乐观,欣赏等;也有负面情绪,比如焦虑,紧张,愤怒,悲伤等。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也有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情绪,而人的心理成长和所处的环境有比较大的关系。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拖延症,寒暑假作业,不到最后一刻,不去做;入了职场,很多工作也是到了deadline才不得不匆匆忙忙地去完成它。还有每天早上顶着疲惫醒来,都告诉自己,今晚必须要早睡,然后每天晚上又重复着刷手机到半夜三更。拖延症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生活中有少许负面情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发生或将来发生的事情。

  生活中,除了独处,我们还会和很多人产生交集,亲人,朋友,陌生人等。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有的人热情,而有的人冷漠,有的人宽容,而有的人计较。节奏合拍的人,相处起来很和谐,气场不合的人就有可能弄得尴尬收场。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概就是相处之道吧。

  学习和了解心理学,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2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来潮,需要究原因、有计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3

  三年前开始接触心理学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的。《性学三论》,意识,无意识,潜意识让我真的觉得大脑中有一股意识在流动,很多状况似乎都能对号入座,问题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他的人格理论,梦的解析,冰山理论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有一种无形的意念在操控着自己的行为。

  本我,自我,超我在内心一些所不能接受的冲动在寻求释放。自我防御机制,各种依恋关系,让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在做着不同的事情。

  继而听到不同的声音就是他的学生荣格的理论,发现了他的人格面具,有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知道了不同的人格面具和原型。男人的阿尼姆斯原型和女人的阿尼玛原型,让我想到伍尔夫的一句话,伟大的灵魂是雌雄共同。

  其实掌控人生命运的是潜意识,尤其是被压抑的潜意识。

  这个时期的阿德勒也是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的《自卑与超越》是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后的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并纳入了对儿童的培养与分析。

  同时期的霍妮也是人格分析的代表人物,她的书我只是粗略的过一遍,没有很深的印象,还可以重新再阅读一遍。

  直到这两天读懂了这本《心理学与生活》,我才发现我对心理学的认知太浅薄了。心理学理论试图揭示大脑,心理,行为和环境的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性。

  精神分析理论与个体人本主义理论只是庞大心理学中的一角,还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和自我理论等等,可能我仍旧处在概念模糊的状态。

  这本书的伟大在于它们之间是彼此联系又可以独立成章成书的,并且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突然的归纳与理解让我能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并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指引我去寻找那个不一样的自己。

  从生物理论到心理人格分析,到行为主义,再到个人主义最终想要达到的是自我认知来对行为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是如果可以意识到,改变了潜意识,是否意味着是可以改变行为抉择呢?

  看完书后我一直在思考“认知”两个字,认——“言”和“人”,知——“矢”和“口”,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自我认知,对自己的了解如果能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该是怎样的一种英明。

  “我”从出生起,就包涵了太多的基因密码,遗传因素,在子宫中被孕育,直到出生已经形成完善的生理体质。从婴儿到儿童,到青少年再到成人,身体机能不断完善,身心都得到成长,可是有一天突然问你,自己你是谁,你该怎么回答呢?

  是赤裸裸的血肉之躯在日复一日的趋于成长灭亡,还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心灵意识在暗潮涌动。你的每一种行为背后在被什么支配,你的潜力究竟有多少,你真的了解吗?当生活中一个突发事件发生时,你能分析归纳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吗?

  小时候学过一首诗,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现在想想这首诗包涵了这本书的全貌——心理与生活。

  生物的我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具备了最完善的生理体质,包涵了神经,脑,内分泌等一系列系统。有大脑中的下丘脑,杏仁核,海马,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也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精神递质。进而产生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感觉系统。

  去年研究《心经》,认识到了《心经》与心理学的关联——“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应该说得正是这个意思吧!

  佛说人有众生相,着相了便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了本质。破相了,便是觉性,才能见性皆佛。

  从感觉到知觉,需要组织,辨认与识别,各种研究知觉的方法与理论应用而生。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与记忆而来的。引领我们进入心理意识状态。

  怎样学习与记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目标。特别是对于渴求知识的人来说是一件法宝。记忆的外显作用和内隐作用,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感觉记忆是如何完成的。什么是学习,怎样去记忆,这里都可以找到解答。学习和记忆的最终目标其实是为了达到认知而做准备的。

  行为主义,社会过程和关系,我们是该接受社会给予我们的角色,从众与社会的期望,还是做个格格不入者呢?每个人期望值或许都是不一样的。

  自我认知,是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自审的东西。认知就是了解自己行为动机,认识并掌控自己的情绪,清除内心的心理障碍。我在反思中发现,无论生活与工作,我并没有很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包括行为才导致了一次次内心冲突与人际交往的障碍。

  自我认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学习是模仿,但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那才是真实的自己。

  虽然我不再执着与相,不再那么焦虑,对自己不再那么攻击,可是仍旧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伤害。

  最近也看一些形而上学的哲学书,我深感自己的无知。是接受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质疑我在故我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上帝死了,尼采疯了。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喜欢的叔本华自杀了。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让我沉迷于背后的逻辑。

  人生而孤独,他人即地狱。虽然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一直寻寻觅觅,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到自己与身边的人与这个社会共存之的一种状态,找到那个我不认识的自己。

  自己被生活深爱着,但却沦为自己的lower。感激儿子治愈了我,孩子的爱比父母的爱要单纯的多。父母只不过是打着爱的旗号进行控制和发泄自己的情绪。感激这本书对自我的认知,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而并非控制。

  有时候突然害怕去听懂一首歌,读懂一本书。感激自己丰盈的精神世界,让我找到了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每一个都是进入另一个地方的入口。人人生而平等,想要爱,先学会懂自己,去尊敬自己,然后去理解。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4

  本我能够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思考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快乐,这种快乐个性指、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我努力成为的样貌。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强迫本我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整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取那些能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带给现实的选取。比如,自我会阻止考试作弊的冲动,因为他思考到被抓住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他会用以后更努力的学习行为或者寻求教师同情等方法来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压力十分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义

  从上方的定义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与自我的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都是这三个“我”之间的“思想斗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国旅游,游山玩水的过一辈子——这个“想”的过程就能够理解为本我欲望的驱动力,也就是内在本我的体现,然而她哀叹了几声后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为什么呢?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也能够理解为现实决定思想。在心理学上来讲,又是一个“超我”与“自我”的过程,“超我”可能会说:工作是你的职责,是你就应完成的分内的事,是你“该做的事”,这个“该做”是以必须的社会道德观及个人价值观为基准的,超我往往是自我想成为的那个“成功的我”的样貌;自我是什么呢,它是现实的我,理性的我,它会分析,如果不上班会有什么后果,会意识到自我还没有足够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所以一般状况下“自我”会帮忙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会做出合理的决定及决定。而且这个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贴合现实的“正确的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观的事情,譬如打架斗殴,是因为他们“本我”意识很强烈,甚至超越“超我”范围,而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不能意识到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即“自我”的现实性不强。诸多因素造成的行为。

  一句话,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礼貌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个人的内心若想没有冲突或把冲突减到最小,就要合理并协调发展这三个“我”。

  个人觉得最佳状态是本我、超我与自我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方向的,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舒适。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贴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现实好处。由此想到了许三多——这个在许多人眼里的“笨人”,明显看出在他的心中内在的快乐就是奉献,“奉献”贴合社会道德观又具有现实好处,所以虽然在别人看来他很傻,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相比较那些过于计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很精明会算计,但他的内心却是挣扎的,不和谐的,最终会心病缠身,将自我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工作有钱花却不快乐?两个可能,要么他没有切实的爱他的工作,将其化作一种情感快乐的源泉;要么他很清楚自我的快乐不在工作上——只是为了挣工资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内心的冲突感和压抑感。

  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的动物。这也看出为什么人的心会那么复杂,人远没有动物单纯,要保证人像个“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缚——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驱使。比如地上有个钱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捡,归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层面,是要遭到批评的,所以这个行为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当然也正因为有这个道德观的束缚,我们的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抛弃“超我”,即以现实的手段来满足个人快乐与欲望而不顾社会道德观,那么短期看,他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为这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我觉得这种人能够看做“短视者”。

  总之,这三个“我”最重要的是平衡发展,过分压抑哪一个都是不好的。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5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书本的第十二章讲的是动机,动机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这个词语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趋向于”。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会趋向于某些刺激而远离某些刺激,这是由它们的喜好和厌恶觉得的。动机理论不仅解释了每个物种包括人类的一般性的“运动”模式,而且也解释了每个物种中各个个体的喜好和行为。我们通过考虑用动机去解释和预测物种和个体行为的不同方式来对动机进行分析。

  心理学家之所以采用动机这一概念,有几个基本目的,结合书中作者的详细讲解,我认为这些目的阐述了动机概念的作用从而让人们意识到动机的重要性,也让更多的人去研究探索动机。基本目的有以下三点:1、把生物学和行为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体内有复杂的内部机制来调节身体的机能从而帮助自己生存。有机体的行为不是凭空偶然发生的,导致其出现,是有特定原因的,可能是生理方面的,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因此,当有机体特别是人类出现某些不寻常的行为时,。不能只发表观点而不去探索解释,了解其缘由。另一方面,将人的行为与生物学联系起来,有助于将人真正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正视人的七情六欲,科学而人性化的解释人的行为,有助于突破传统旧道德的束缚,探索人道主义的新内涵。2、解释行为多样性。当情境恒定(如相同的能力、技能、经验和机会)时,心理学家就会用动机这一—概念来解释人们操作的差异。有了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解释后,会帮助行为人本身了解自己,不至于一直处于迷惘恐惧的状态,也能让人们更加宽容的对待同类,对待自然。多样化的世界才是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未来世界的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3、从公开的行动来推断内心的状态。人们总是用可能发生的原因来解释某种行为为什么如此发生,这种规则同样适用于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很多微妙的信息都是通过细小的行为来传递的,比如眼神、微笑、小动作等等。如果能很好的“察言观色”并及时对其作出反应,这将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医生也非常需要很好的掌握这—技巧,同理,在案件侦查、商业谈判等活动中,这种“读心术”有很大的价值。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心理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心理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书中作者对于心理各个方面知识的阐述十分详细而生动。这本书就像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而且它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忙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