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以客户为中心》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更新时间:2023-08-03 05:34:40 来源:高考在线

  《以客户为中心》优秀读后感1

  《以客户为中心》作为华为业务管理纲要之一,系统地阐述了华为在业务管理方面的战略思想,以及如何落地执行这些战略思想,从而打造华为的超强业务运营能力,支撑华为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公司成长为行业全球领袖和世界500强。这本书值得企业管理者多次研读,深入思考并亲身践行其中思想。

  以客户为中心,绝对不是一个噱头。任何企业的最大收入来源均源自客户,为客户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并长期关注客户的利益理所应当的成为企业的发展宗旨和原动力。川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成就客户,也为企业日常运营活动奠定了基调,那就是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生存为底线,在满足客户需求,帮助客户成功的同时实现川润的商业成功。20xx年以来,川润启动了流程性组织变革、项目管理导入、IPD/LTC流程变革和引入战略绩效等变革活动,这些变革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如何能更好更快的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质量好、服务好、低成本、响应快的产品与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川润应该致力于用IPD的思想去开发能解决客户短期痛点和长期发展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思考如何提质降本增效,将优质资源向优质客户倾斜,深淘滩低作堰,构筑长期战略伙伴关系,避免被较低水平的竞争对手拉入价格恶战,被迫走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短视发展路线。

  显而易见的是,川润当前阶段更关注如何追求长期有效增长,实现规模和效益同步合理增长。这就要求川润必须做好未来几年的战略目标分解,调整企业发展导向为客户需求导向,多与客户交流,了解客户及最终用户的需求,围绕客户及最终用户来考虑做什么、怎么做、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给客户提供产品,还要致力于给客户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关注客户的长远需求。同时,川润也必须坚持开放进取、携手共赢的价值观,构筑开放、竞争、合作的良好商业生态环境。不仅要和友商良性竞争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更要真诚地善待供应商,构建产业链的整体强健。

  要保持长期有效增长,要经得起诱惑,聚焦主航道,在主航道上创新,不畏艰难,厚积薄发,坚持在大平台上持久地大规模投入,保持主航道产品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发展自己的第二曲线乃至第三曲线,鼓励研发部门创新,但绝对不是盲目创新,要坚持技术创新和客户需求双轮驱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做产品,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做未来架构性平台,积极获取自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拥有并长期保持步入世界竞争的能力。

  川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精进求实一直指引着川润管理者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不断完善着川润的管理体系,这些管理进步将会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在未来竞争的泥潭中不断前进。道家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其实企业的治理又何尝不是?越来越多的先进企业在探索如何构建有效管理平台和高效管理体系,摆脱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依赖,建立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的流程化组织和运营体系,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贯通,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

  关于管理体系提升,有三个流程不得不谈,其一就是,川润强调在全公司推行项目管理,以功能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这和公司所处的行业或者产品特性并不矛盾,未来的战争是“班长的战争”,未来的公司运作模式一定是大平台+多项目,期待着更多的同路人理解并充分践行“项目管理思维”。目前,川润已基本实现项目全预算制和资源买卖机制,但项目成本核算和项目财务经理反向用数据指导业务开展仍处于待提升阶段,要想提升项目管理能力,不能只看交付结果,更要关注经营管理结果。其二,公司正在启动的IPD流程变革,属于规范面向市场创新的流程体系,可以帮助公司制度化地快速推出高质量产品,IPD成功的核心辅助也是项目管理思维,研发项目管理和交付项目管理相辅相成。川润要成为全球流体控制技术引领者,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IPD,建立规范且卓有远见的项目评审体系,以及灵活机动、不失原则的短线评价机制。其三,打通LTC流程,建立销售项目铁三角机制并成功落地,融入交付项目管理。只有贯通以客户为中心的LTC流程,实现全流程信息流、数据流的打通,建立关键点集体评审和决策机制,实现高质量交付和客户满意度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流程化组织建设。

  最后,结合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在这里提出企业管理数字化变革,在未来的几年里,川润要快速提升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并实现用IT信息化打通全流程,确保数据流精准、快速地在各业务单元流动,基于数据和事实进行科学高效管理,并高度重视信息安全。

  管理变革的目的是多打粮食和提高土壤肥力,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希望川润的管理者能够不断自我批评,不断总结管理案例,掌握综合变革方法的金种子,“变法”成功,真正成为行业全球领袖。

  《以客户为中心》优秀读后感2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企业管理者研读百遍、深入思考并亲身践行其中思想的好书。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华为在业务管理方面的战略思想,以及华为如何落地执行这些战略思想,打造华为超强的业务运营能力,支撑华为从一个不为人知的中国公司逐步成长为行业全球领袖和世界500强。这本书的形式是记录重要讲话、思想的集合。

  华为以“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为主要价值观形态,坚持多年,最终让价值观指引企业发展,为基础连接一切。

  以客户痛点为切入点,帮助他们解决面向未来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个地方切入?我认为应该是从客户的痛点去切入。我们要搞清楚客户的痛点在哪里,而我们怎么帮助客户解决他的痛点。抓住客户的痛点进行表达,才能打动客户,让客户认可我们。

  要重视客户需求,在这个思想创造的时代,什么是创造的原动力,我们的观点是反过来的,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创造什么,而不是一味的研究产品、研究技术,我们要研究客户需求。对大量的客户需求,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分析、综合,最终得出的其实就是我们的新标准。

  华为在市场运营中还有一个原则:在市场竞争中,不靠低价取胜,而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胜,不能动不动就搞什么恶战,别老是想低价竞争的问题,否则我们就会破坏这个世界,破坏社会秩序了。我们还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从而打动客户,恶战、低价是没有出路的。

  西方管理哲学的内涵有很多非常好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西门子,它的机器相对落后但却稳定,所以很好卖。我们一定要努力地去认识这一点——什么叫伟大的科研成果?就比如唱歌,我想不管是什么歌曲,不管其作者是多么伟大的作曲家、歌唱家,只有那些流传下来被人们广为传唱的歌才是真正的好歌。什么是好产品?都江堰就是一个例子。几千年过去了,都江堰的设计、结构、思想,现在都没人提出来说要改变它。这才是真正的科研成果,真正的好产品。我们一定要重视质量,质量不好,就会丢掉与客户合作的机会。质量是我们的生命。

  发展是硬道理:公司不为短期的利益所动,紧紧地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经营管理,有了核心竞争力我们才可以干许许多多的事情,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我们将一事无成。 “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数学家华罗庚这一名言告诫我们不要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那种可以为创新而创新,为标新立异而创新,是我们幼稚病的表现。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比如九三集团企业核心价值观中的 “诚信”,短短的两个字重千金,它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无形资产是会给我们源源不断带来财富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诚信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

  在都江堰的二王庙、伏龙观等古庙中,随处可见“深淘滩低作堰”这六个字。它的意思是要经常清除河滩中的淤泥,在沿江低矮处筑堤防止洪水泛滥。这六个字就是当年李冰父子的治水秘诀,被称为六字诀。后人也都遵循六字诀对古堰进行维护。

  深淘滩,就是确保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投入,确保对未来的投入,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也不动摇;同时不断挖掘内部潜力,降低运作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低作堰,就是节制对利润的贪欲,不要因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并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赢。我们公司经营目标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我们所有薪酬、经营的指导方针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实际上就是榨干未来,伤害了战略地位。

  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要"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就是要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的修身养性,厚德方能载物。只有胸怀大志、心胸开阔、心怀天下,才能做出更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事。"低作堰"就是要谦虚谨慎,要低调,只有这样,才不会受损。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要治水,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治理好自己的人生。

  《以客户为中心》优秀读后感3

  作为基层管理者,我第一时间就被《以客户为中心》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细细阅读,慢慢回味“以客户为中心”这个贯穿华为业务管理的基本理念。

  短短几年,华为迅速成长,这种惊艳的速度令人惊叹和折服。在感叹之余,更陷入深深的思考,华为的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

  一、为客户服务是华为成功的唯一理由:

  企业的成功首先是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提供服务,帮客户赚钱,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客户成功,不是企业以自我为中心去赚客户的钱,也不是企业以利润为导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我们要追求利润的适量化,在成就客户的同时获得合理的利润,形成双赢局面,共同发展壮大自身。核心就是要求企业换位思考,在帮助客户成功的过程中成就自我。在这过程中企业需要通过质优量足、务实、高效的服务为客户实现价值。

  二、了解客户需要,才能以客户为中心:

  中石化的目标是建成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目标的实现需要中石化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就需要我们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就更需要我们的企业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竭尽所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新时代的客户需求,已经不仅局限在对油品的质优良足要求上,更注重消费体验感。

  我们现在的客户,从50后到90后,跨越了两到三代人,年龄结构复杂,每代人的消费理念不尽相同,需求层次复杂多变,对我们的营销要求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不管哪类客户,消费的基本需求无一例外的就是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追求。

  三、用“双优”来打动并留住客户:

  企业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响当当的品牌,是客户用脚投票的结果。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目标的实现需要中石化占领更广阔的市场。目前成品油流通体制全部放开,石油定价已经透明,其他石油巨头、实力较强的民营、外国企业都加入到蛋糕的抢夺中,读后感成品油市场由垄断转向竞争,加之电动革命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市场已经完全变为买方市场等。内外环境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企业想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用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留住客户。

  品牌的核心是诚信,诚信的保证是质量。客户的需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回顾我们的油品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过程,就是我们多年来对油品质量坚持的过程。经过多年对油品质量的不断提升,“每一滴油都是承诺”已从宣传口号,真正地融入了油品品质。

  除了有质量的油品,客户还需要有质量的.服务。与质优良足的油品相比,我们多年来的卖方市场地位导致了我们在服务方面是存在短板的。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进而成就客户,为客户提供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服务,将发现和解决客户内心的消费痛点转变为日常工作的方向,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让客户在消费的过程中体验感更愉悦,将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准绳,在成就客户的同时,也创造和提升了自身价值。

  作为每天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管理者,今后将始终从为客户服务为工作出发点,通过不断改进服务,从方便客户、深入了解客户真实需求出发,用开放合作的态度,赢得客户赞誉,不断为企业经营发展助力。

  《以客户为中心》优秀读后感4

  通过阅读《以客户为中心》这本书,使我为华为三十年恪守“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主张所感叹,同时也为华为把这一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多达十八万人的大企业里践行到位所折服。也正是因为华为三十年如一的始终坚守“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扩宽发展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的通信企业巨头。华为的很多优秀的管理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也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基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进而成就客户。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是华为员工的工作方向和价值评价的标尺,在成就客户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价值,使华为从1987年只有6名员工、2万元注册资金,发展到30年后的今天,年销售额突破6000亿元,成为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导者,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华为把客户需求作为公司发展的源动力。2002年华为进军国际市场时,任正非激励员工“满足客户需求才会有我们的生存之路。市场需求还是要满足的,困难还是要克服的。如果员工说我们现在年轻,还嫩,长大后再给你打仗,这是不行的,市场不相信眼泪,我们只有拼,才能冲过去。”华为就是这样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哪里有需求,华为就到哪里。华为靠30年持续的艰苦奋斗和执着追求,足迹踏遍世界各地,从欧洲到非洲,从亚洲到美洲,从珠峰到海底,无论是面临战乱、疾病还是自然灾害,都没有阻挡华为人前进的脚步,8000多米的珠峰,零下40℃的北极、南极以及穷苦的非洲大地……到处都可以看到华为人奋斗的身影。

  我认为华为成功的根源就是华化的企业文化,正如任正非所说:“人类所占有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石油、煤炭、森林、铁矿会开采光,而唯有知识会越来越多,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华为人靠着30年的艰苦奋斗和始终如一的践行企业文化,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我们的企业九三集团也同样如此,33年来始终坚守“诚信、责任、敬业、忠诚”的核心价值观,把“为社会提供健康食品,让每一个九三人都有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作为企业使命,秉持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匠心打造,良心铸就,使“九三”品牌逐步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健康食用油的代表。企业规模也由1985年6万吨的小厂发展成为年加工大豆1200万吨的企业集团。2018年,“九三”品牌凭借卓越的品质、优秀的市场口碑以317.98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品牌榜第158位,已经成为中国食用油代表性品牌。

  “使命呼唤担当,初心引领未来”。我坚信像华为、九三这样有责任、有担当,不忘初心,坚守理想信念的企业一定会在与客户的共同成长中实现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

  《以客户为中心》优秀读后感5

  六年前,我工作的公司开始提倡重视客户体验,各个部门抽调了一些经理组成项目小组,集中解决一些客户提出的主要问题。当时开会的情形记忆犹新。所有参会的人对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头雾水,老板给了简短的要求以后,就把任务留给了项目小组。开会讨论提出了一些表面化的措施,可是说到实施的时候,每个部门都不希望承担更多的责任。回去以后,大家各忙各的,连例会慢慢的也都不参加了,后来几个改进项目都不了了之。没有清楚的方向,没有分配资源,没有强大的支持,也没有变更任何业绩考核指标,这次失败,大家都不言自明。我以前的公司是全球500强中管理相当不错的公司之一,这就是当时最初的尝试。

  后来,公司意识到问题,专门成立了全球的客户体验部,将客户服务、服务流程设计和服务市场等几个直接关系客户体验的部门划归其下。六年过去了,这个部门作了很多的调研,沟通,也实施了一些改进项目,但是据他们的员工说步履维艰,只做了一些边边角角,没有实质改进的项目。

  从以上现象看,这次改革并不成功。分析原因,以下几点可能是主要的:

  1、公司一向是以卓越运营见长的,原有的企业文化和行为方式都是支持卓越运营的,与以客户为中心常常产生冲突,而公司似乎并无意改变这种文化。举个简单的例子,客户提出的合理要求会增加服务时间,而公司的衡量指标仍然是工作效率,所以不管是员工还是管理者,都把客户要求放在第二去考虑。

  2、组织结构是职能划分为主,客户体验部无法改变其他部门的行动。除了客户服务中心,与客户直接接触的更重要的还有好几个部门,那些部门根本不买客户体验部的帐,大家都是平级嘛。

  3、地区总部支持不足。我不认为地区总部真的关心客户体验这件事情,中国市场营业额的增长才是最重要的。开始的时候,各个部门都领了一个以客户衡量为标准的考核指标,由于这个指标经常异动,无法清楚解释和找到原因,久而久之,变成了聋子的耳朵。而总部也对这个指标也并不怎么在意。

  《以客户为中心》优秀读后感6

  以客户为中心,作为现代管理的要义之一,已经是所有企业都明白的事理,但明白不等于执行。在实际中,"以客户为中心"执行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前线销售人员。

  想起一位朋友在香港买东西的经历。她在金钟的时装店买衣服,选中衣服和尺码后就去试衣服。出来的时候,发现服务员已经在试衣间门口排放了一列与她试的衣服风格类似的衣服,而且每件有两个码数。她从中挑了一件再进去试,出来的时候,试衣间门口的衣服又有了些许变化--原来服务员根据她再次挑选的衣服,又对她可能会喜欢的衣服作出了调整。不过是每件五六百港币的衣服,服务便能够如此贴心。她非常感动,一下子买了不少。

  这个例子至少给我们两点启发:

  1、首先要有优秀的有天分的员工,训练有素的一线人员,能够极大地拉动销售,为企业创造价值。

  2、要有良好的机制让优秀的员工发挥系统性的作用。

  《以客户为中心》优秀读后感7

  华为的成功就是长期关注客户利益。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满足客户需求。以“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华为能在长期的短跑中保持战斗力的根本所在。

  任何产业和商业模式,最终都要以实现盈利为目标。盈利的动作,要以最终客户销售完成整个商业闭环。所以客户的认知、认可是整个经济循环的必然。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是每个管理者需要思量和考虑的。

  企业运营有各种职能分工,流程化组织下,不同职能分工也有不同客户对应。生产端的客户就是销售,销售端对应则是最终用户,而中后台职能部门的本职就是为前端生产和销售服务,提高运营效率,优化运营流程。

  以客户痛点为切入点,帮助他们解决面向未来的问题。《以客户为中心》里有段描述很为贴切。“你们知道世界上对男人的最佳表达是什么吗?电影《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在生死存亡的时候让女人先走,自己死掉,这就是对男人的最佳表达。我们公司的最佳表达是什么?我们的展示应该从哪个地方切入?我认为应该是从客户的痛点去切入。我们要搞清楚客户的痛点在哪里,我们怎么帮助客户解决他的痛点。抓住客户的痛点进行表达,才能打动客户,让客户认可我们。”了解客户痛点,分析痛点的原因,千方百计解决客户需要,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表现。

  萨伊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中曾提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即萨伊定律,“一个人通过劳动创造某种效用,从而把价值授于某些东西。但除非别人掌握有购买这价值的手段,便不会有人赏鉴有人出价购买这价值。上述手段由什么东西组成呢?由其他价值组成,即由同样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果实的其他产品组成。这个事实使我们得到一个乍看起来似乎是很离奇的结论,就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联想以客户为中心,不仅仅是满足客户需求,换个角度,走在客户前面,引领或者创造客户需求,是不是尤为甚至呢。

  客户是永远存在的,以客户为中心,华为之魂就存在。创造和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