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 篇1
我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但我觉得他释放出的这种恶意,能与《恶意》里面的野野口,不相伯仲。
《恶意》读后感 篇13
说回这本小说,《恶意》被称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他把人性的复杂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入灵魂的恶意,如同看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寒冷得让人毛骨悚然。
故事的开头是由野野口的笔记来揭开序幕,里面记载着野野口近几日的“所见所闻”,从他好友日高被杀为开始,一场精心策划了一年的局终于被推动了。
日高在书中是一名畅销小说家,而野野口则是写儿童小说的。他们是多年的好友,至少日高是这样认为的,可野野口不是,他十分怨恨日高,毫无理由地怨恨,也可以说是所有理由都怨恨。
包括他的优秀,自己的懦弱,将所有所有的恨都倾注在日高身上。
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
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
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毫无逻辑,毫无道理,尤其是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以后,更是孤注一掷“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他的人格”。
野野口精心策划的局就是为了把日高变成一个伪善的人,把自己包装成日高的影子写手,假装自己与日高前妻有情,杀他只是为了给她报仇,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日高自己咎由自取得来的结果罢了。
东野圭吾的书不读到最后,你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每个小结不停地反转,偏偏又反转得那么合情合理。
《恶意》读后感 篇14
野野口对日高的恨意是从童年时期开始萌发的,刚开始他和日高在学校都是受欺负的人,而日高和他不同,日高是个很犟的人,即使被欺负得很惨,他也不会低头。
但野野口被欺负过后,他就害怕,很怕再次被欺负,于是他转换了角色,加入欺负人的那个行列。
虽说这样,然而欺负其他人对他来说也是另一种被欺负,内心也充斥着不忿,因为他在不愿意的情况下去做不想做的事,最后还帮助“老大”腾尾压着那个想逃跑的女生,让他进行施暴,被迫成为共犯。
由于他的胆怯,造就自己过着这种受尽屈辱的日子,他恨日高双手没有沾上这些肮脏的事,他恨他的洁白无瑕;同时他也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日高那么犟。但最终最恨还是日高为什么要这么犟,因为有他的对比,自己就会显得特别懦弱。
失败者的屈辱感一直在他的心中发酵,而日高一直对他的好,让他产生了自卑的想法,但在自卑之中,他也愤怒,他愤怒日高为什么能对他这么好,为什么不介意他从前的事?
种种的负面情绪,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游走碰撞,而自己长大后的成就与日高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日高做了自己想做的小说家,自己只能在他的帮助下写写儿童小说,这种对比差更将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撕开一条裂缝。
癌症的发现,终于是将那条裂缝撕开到最大,他压制不住那些通过妒忌、不甘、羡慕等情绪制造出来的恨,而腾尾美弥子的出现,更是刺激他要动手的决心。
不想让过去的不堪被公之于众,想给耀眼的他撒上污迹,这种种的想法都是因为野野口的想要完美心态在作怪,他想要有完美耀眼的自己,却一直不能实现,不但如此,还离这个目标越走越远。
而最终他把一切的错都归咎于日高身上,因为自己不能做到,因为自己不能实现,他能把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拥有,这就造成他恨他的理由。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人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像野野口这样人,社会上有不少,他们扭曲的心态认为,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为别人的幸福造就成的。
而他们又没有曹操的自负,不敢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来。
只能在这阴诡的地狱里被魔鬼蚕食自己,然后吞噬他人。
《恶意》读后感 篇15
拔刀相助,前方未必是正道通途,也可能是自掘坟墓。
后退一步,背后未必是天海空阔,也可能是深渊万丈。
在东野圭吾的这本小说里,不停地变换讲述人的视角,在迷雾重重,真真假假的故事中,一具灰暗悲愤的灵魂慢慢有了清晰的勾勒,又在几度起承转合间,忽而褪去惹人同情的伪装,透露出黑暗沉闷、令人窒息的恶意,如鬼如魔。
但寻常恶鬼不过吃肉喝血,吸魂夺魄,动机单纯,吞噬肉身只求酒足饭饱而已。而这个“恶鬼”,却是要遮天蔽日,颠倒乾坤,以雪中炭火炙烤至交真心,以久旱甘霖覆没竹马真情,他将爱结绳,一寸寸勒死这世间残存的善意,所谓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看到这你是否好奇这书究竟有怎样的恶意,配得上这么这么夸张的描述,如果我说是因为一起谋杀呢?你或许不屑一顾,古往今来,多少明枪暗箭,尔虞我诈,谋杀很少见吗?可如果我再说,谋杀只是开始呢?终结鲜活的生命不是凶手的目的只是手段,他用拙劣的杀人技巧只为诱人揭开一副逼真的画卷,在这画卷里,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尽胁迫的“影子”,身上每一寸都被勒索殆尽,成全了另一个人的誉满天下。
多美的画啊,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用他龙飞凤舞的几笔墨就将一个人的心血全部抹去,装点成自己的新装,穿着招摇过市。可即便到这,都还没有结束,夺人身前荣光,欺世盗名之徒古今中外也不胜枚举,不过为财为名,总是有利可图。可是,没有!不为钱财,不为名声,只为恨。你绞尽脑汁,想着到底是怎样的深仇大恨,值得他如此的处心积虑?可是,也没有!不仅没有,他费尽心机的对象竟还是他生命的阳光,雪中的炭火,久旱后的甘霖,就不免让人后背发凉。
如果非要道一个原因出来,我想也许是阴沟里的老鼠见不得阳光下的花朵吧,我既臭不可当便容不得你作空谷幽兰,我石碎无碍,让你用玉作陪,你可心甘?
这世间最不能直视的,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他化身为阳,却照不进他的心,反而招来无端的嫉恨与更深的恶意。
我开始不懂,后面想来,原来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暖化人心,有些人身处阴沟却未必需要暖阳,啼饥号寒却未必盼着春暖花开,因为身处地狱的人不会想你拉他出来,而是,你下去陪他。
不过这只是地狱的事,生活在人间的你未必需要知道,生活还是向阳,只是哪天恶鬼再出来的时候,需要你明白,恶鬼有恶鬼该呆的地方,种族的界限不是善意就能打通的,不要妄想以人间烟火拯救地狱孤魂,有些救赎是无谓的。
《恶意》读后感 篇16
看到前半部分真以为如野野口修所说的,他是因为和日高彦邦的妻子有染被发现,被胁迫成为了他的影子写手,使其成名,所以为了报复才杀了日高彦邦。野野口修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警察落入自己设计已久的陷阱。还好最后警官加贺恭一郎还是还原了真相,日高彦邦其实是野野口修的恩人,一直帮助他。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竟然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就是这样的恨意,让他杀死了自己的恩人,并且让他在死后身败名裂。
反转,反转,再反转。第一部分认为野野口修是无辜的;第二部分发现虽然是野野口修杀的,但是还是同情他的;第三部分了解真相后,充满了震惊,费尽心思的设计,杀人动机竟然只是自己的恶意。
人性是复杂的,也确实有些时候讨厌一个人说不上理由,可能就是“看他不爽”。在东野圭吾的笔下写出来的恶意也是这样没有理由,却让人毛骨悚然。
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如此这般,才构成了《恶意》。作者:大猫菲菲
《恶意》读后感 篇17
花了一天时间,把东野圭吾的《恶意》看完了,只能算是短片幅作品,不然一天时间是不够用的。这是我看的`东野圭吾的第三部小说,都是悬疑,与《解忧杂货铺》不同,看完后是深深的可怕,人心的可怕。
不得不佩服东野圭吾的推理,整个小说通俗易懂,平易近人,读起来不费劲,但是却层层递进,吸引着人读下去,到最后谜题揭开的时候,你会惊呼,原来所有的看似合理的说法,都是有预谋的……
你不曾想到,原来主人公自己所谓的弱者形象,都是自己编造出来的,你也不曾想到,原来对被害者的伤害,是蓄谋已久的,你更不曾想到,原来这种深深的恶意,确是说不上来的理由,或许就是校园暴力事件中暴力者所说的:就是看你不爽!
所以才有了恨意,深深的恨意,这恨意煎熬着内心,让ta不得不发泄出来,而这一发泄所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甚至不惜毁掉自己的一生……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看谁都不爽,把别人都当作恶意之人,说话办事都带刺,以前看或许也会觉得不爽,但是现在觉得,这是可悲之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让ta见不得光,而折磨最深的也是ta自己。
《白夜行》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世间有两件事不能直视,一是太阳,而是人心。但是我还是宁愿心善些,时刻充满恶意,心也忒累了些,坦荡点,才能肆意江湖。
《恶意》读后感 篇18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恶意》这本推理小说,被一个一个反转的剧情迷的神魂颠倒,内心起伏不断,光看封面就会不由自主的上去翻看。
日高邦彦的突然去世,拉开了这本书的帷幕,身为一个畅销书作家,生死之大事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出版方,媒体,书迷等。目的各不相同。其中好友野野口修的登门拜访,被前来办案的加贺警官多次怀疑,最后确认为野野口修是真正的凶手。
其实案件本可以快速的办结,但是野野口修迟迟未说出杀人的目的,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的调查和推理,直至加贺警官了结此案。
看了野野口修的自白书之后,我还是挺怜悯野野口修的,觉得他是被冤枉的。但是当我看到最后加贺警官的质疑之后,我被彻底震惊了,震惊的原因是终于知道野野口修为什么要杀掉日高邦颜。恶意,是因为满满的恶意,与生俱来的恶意。
恶意,一个人究竟为什么会憎恨一个一直帮助自己的人呢,中国有句古话“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文中的野野口修却是“恩将仇报”,而且还是蓄谋已久。在我看来,看清晰一个人要从四点入手(年龄,学历,经历和故事)。经历和故事尤其重要,可以树立一个人的三观。
三岁看小,七岁看大。野野口修从小就没有把日高邦颜看成是好朋友。原因就是野野口修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就是错误的,一直以轻蔑的口气在描述着他的小伙伴日高邦颜。说这不好那不好。导致野野口修从小就树立了嫉妒他人,憎恨友人的错误价值观。人生的几十年都没有扭转过来。所以他后来有了万丈深渊的恶意,有了报仇雪恨的歪行为,歪主意。
究竟怎么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呢,我觉得是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如果野野口修的母亲是一个乐观向上,知恩图报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有种感恩,互助,自信的心态在里面,孩子不会成长为一颗歪脖子树。
这也说明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尤其要杜绝制止打击校园暴力事件,暴力事件对于欺负一方和被欺负一方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欺负一方会形成暴力解决事情的价值观。被欺负一方,如果总是得不到公平对待,物极必反,就会心理阴暗会有打击报复的心态,长大之后甚至会危害社会。不能用正当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恶意》在我看来,应该反思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其实不管我们生活在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心态向阳,积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满怀感恩,满怀希望,努力过好这短暂的一生。作者:蚂蚁心林
《恶意》读后感 篇19
恨一个人,究竟能够到达什么地步呢?杀了他,夺去他的生命,在我这样一个人看来,这种剥夺生命权的行为无疑将是最大的抒发恨意的方式。但是读过《恶意》才发现,杀掉一个人并不是终极的方式,还存在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亲手杀了他,并毁掉他生前所建立的成就、声誉、社会关系等等,这样的方式真是闻所未闻,令人愕然!
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股恨意的来由。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细地调查你们二人的过去,然而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让你怨恨日高,他是个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藤尾正哉曾经联手欺负他,他却反过来救了你。但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是啊,世人称赞以德报怨,鄙夷以怨报德。你对别人的好有时并不能换得对方的良知,甚至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仇恨,多么畸形的心态!
文章中讲到野野口修小时候上学的经历,这唤起了我一些童年记忆。校园暴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我记得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在班级里形成了一种拉帮结派的风气,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无一幸免,均被牵涉其中,必须要站队,三五成群的划分势力,要称兄道弟,否则就会被欺负。这些派系欺负同学,索要财物,骚扰女同学,打架斗殴,搞恶作剧,校园霸凌。在这其中,自然是有像藤尾那样的头目,也当然有像野野口修这样一开始被欺负后转而加入帮派欺负别人的“狗腿子”,当然也少不了像日高经常挨欺负却从不服输的“硬骨头”,所以硬骨头往往也逃不掉一直被针对的命运。班级里大家只是看着这一切,谁也不敢主动去告状,生怕变成了下一个被针对的对象。我不记得的是老师是否得知班里校园暴力的存在,是否曾尝试制止这种局面的延续,我清楚的一点是老师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此一段回忆,自我四年级转学即告结束。
校园暴力会给一个人造成多么久远的影响,从野野口修自卑、内敛、记恨、残忍、谨慎的性格不难看出,童年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也让他变成了最可怜也是最可恨的人。
再回到《恶意》这本书,东野圭吾的风格一向是反转再反转,我觉得《恶意》较之《白夜行》更甚。小说是由每个人的独白手记组成的,并不像简单的记叙风格,能够让你很快的将前后连接起来,从而让你更加专注的分析,进入到线索中,而这正很巧妙的将读者引入陷阱。“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从我一开始相信野野口修的不在场证据,到无法接受加贺莫名奇妙的怀疑野野口,再到我坚信野野口虽然是凶手,但是他是受尽了日高的压迫一时冲动杀人,可以说我一直再未野野口辩护。没错,相反的是我对日高从一开始“杀猫”到“影子作家”成见越来越深,一步一步我是被野野口修牵着走的。直到文章最后,加贺走到我面前,告诉我这一切都是野野口修精心设计的假象,我才恍然大悟。呜呼哀哉,我真乃凡夫俗子,拜服!野野口修正是计划好了被逮捕,从而将假象公诸于世。
最后,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恶意》读后感 篇20
“你费尽心思想出的计划,就为了破坏他辛苦构筑的一切。而杀人这件事,只是这个计划的一个小部分。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你心里藏着对他的恶意,这仇恨深得连自己都无法解释,正是它导致了这起案件。”
才看完东野圭吾的这本书《恶意》,至今心情还没有彻底平复,不仅因为作者本身的魅力,或许身为班主任这个职业,让我的思绪更加复杂。
想要深刻感受这本书的魅力,不得不去了解他的作者——东野圭吾。他是一个有故事、努力又有天分的人。关于他,一个版面是不够的,这里我想介绍两个方面的事儿:一是东野圭吾成为职业作家前的大致经历。1958年生于日本大阪,家里经营着一个生意萧条、卖钟表、眼镜、贵金属等饰物的小店,1981年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工学系电气工程,毕业后成立日本电装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同时写小说参奖,1986年辞职赴东京,开始成为职业作家;二是东野圭吾的创作历程。前期作品以本格推理为主,偏重涉密解密和逻辑推理,模仿为主,中期作品不再拘泥于凶手和手法,关注犯罪动机的意外性,喻谜团于社会现实,这一时期具有“新社会派”的特点,一方面关注社会和人性,另一方面在叙事技巧上不断创新,运用了双线平行交叉式的结构方式,后期作品既重写实又重手法,开创了“写实本格派”,故事的中心也渐渐转移,淡化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重心在“犯罪动机”的悬念上,这一悬念渗透着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解剖和思考。
《恶意》是东野圭吾后期的一部代表作,堪称巅峰。该书讲述的是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和同样身为作家的同窗好友野野口修。野野口修曾经的同事,现在的警察加贺经过一连串的分析推理和现场证据及口供,确定了他就是凶手,却对犯罪动机不清不楚。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犯罪动机得以浮出水面,一切源于“我就是看他不爽”这一看似无比简单却又令人发憷胆寒的恨意。
谈及此,不禁想原封不动的转述原文中关于犯案动机揭幕前加贺的那段自白“我想起十年前亲身经历的那件事。你还记得吗,我们班的小孩在毕业之后,用刀刺伤了一直以来欺负他的同学。当时,那个欺负人的主谋曾说了这么一句经典的台词:‘我就是看他不爽’”。整本书的焦点和终点都落脚到这一犯罪动机。这本书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其对动机的悬疑,还在于对发生命案是否必须要有大家都认可的动机存在这个问题的拷问,更在于对这一貌似不被认可的动机却深藏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内心深处的社会事实的无情揭露。
诚然,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让我激动不已的原因,引发了很多的感触。因为职业关系,感受最深且不同于其他读者的一点是对野野口修作案动机的认识和理解。我20xx大学毕业,上班至今,当了近十年的住读班班主任,遇到过很多问题学生。一般人对野野口修的犯罪动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可笑,而我坚信这种深层恶意的存在并深刻理解罪犯的心路历程,这动机真的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不折不扣的事实。野野口修这种心态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通过调查二人的过去,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让野野怨恨日高,日高是个非常好的少年,在野野受欺负时,他主动站出来解围,然而恩德却招致了深沉的怨恨,恨他面对校园暴力可以做到不卑不亢,嫉妒他率先一步成为作家,恨自己未取得成就就已经患上了癌症,不想带着这份憎恨死去,所以哪怕被抓也要贬低、诋毁对方的人格,以达到“死得其所”、死得畅快的目的。或许,对日高的恨除了基于对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之外,还源于对自己言行懦弱的深层次的恨,其实只要用心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同志们,对于这一动机的理解都会来得深沉而彻底。
《恶意》让我对班主任这份工作的意义和责任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我的信念“用心爱每一个学生,成为他们的贵人”更加坚定。对能够从事这一职业并做得很好感到自豪,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说法更加笃定。教书育人,育人远远高于科学知识本身的传授,无论何时,我都会一直坚守这一观念:用班主任敏锐的眼光和视角去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用高尚的品格和科学的方法去引导疏通、用无尽的耐心和爱心去照亮每个学生的内心,让他们的心态积极向上,让他们在阳光下活得更加阳光、更加舒畅、更加健康!
快到凌晨两点了,窗外的雨声清晰透亮,睡意全无,中国那么多的班主任,真心的期望更多的班主任都能看到这本书,都能为学生的心里健康而奋斗终身、矢志不渝!
《恶意》读后感 篇21
东野圭吾的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风格是我很喜欢的那种。
精炼、简洁,情节十分引人入胜,经常抱着他的书一天都放不下来。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句书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为恨万劫不复。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的成名巅峰作品,被誉为东野圭吾小说中的无冕之王。但是比起推理的情节,白夜行更注重的是人性与人心得描写,写出了唐泽雪惠和桐原亮司的复杂的“共生”的关系,反而对这一切的根源——凶杀案本身的推理过程并无太大关系。
比起《白夜行》,《恶意》是名副其实的推理小说,但是与一般推理小说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交代了凶手是谁,进行推理的不是凶手身份,而是作案的动机与过程。
或许是开头日高杀死了那只猫的缘故,确实,给人以日高是个坏人的形象,通过细节描写,更坚定了野野口的无辜和日高的狡诈。不得不说,杀猫的情节确实布置的极为到位。一个简单的谎言,成了本作的点睛之笔,让后面所有的抹黑都顺理成章。在我们读到事情真相后,不禁心中感叹东野圭吾对人性的解读和他那强有力的逻辑。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所出的暖心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如构架,时间轴,情节都比《恶意》要更加吸引人,时间轴看似错乱的把各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精彩至极。我认为东野圭吾最好的作品就是《解忧杂货店》,甚至比《白夜行》还要好得多。但是,毕竟《解忧杂货店》是本带有一点奇幻色彩的作品,所以与《恶意》这种推理小说相比无法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在这里提到《解忧杂货店》的原因是因为《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为数不多的没有阴暗色彩的小说,这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真的是少之又少。而《恶意》,是本从头至尾都在写人性阴暗面的小说。与《解忧杂货店》是两个极端。
《恶意》中的那种恶意,在结尾处你也会被深深震撼,这本书不是第一人称来叙述,而是用了不同的、多个人物视角来叙述整件事情的前应后果,甚至包括了一些内心独白。不同的叙事方式也让本文更加精彩。
最大的恶意不是来自语言的不堪、行为的粗暴,而是深埋于心后突然爆发的致命一击。即刻释放的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隐忍不发、默默承受的心结。这远比任何语言、行动上的交错来得更猛烈、致命。
野野口在看到日高成为作家十分成功后一股嫉妒油然而生,但我认为这不是他行凶的真正原因。
野野口小时候经历校园暴力,胆小、自卑,日高与他一起受欺负。那时日高和野野口是一起对抗校霸的好伙伴,但自从野野口被迫参与施暴,内心便堕落了下去。长大后看着成名的日高再回来帮助自己,就好像觉得自己的道德与人格两方面都遭到了日高的贬低。而小时候野野口妈妈对日高的不屑于看不起,一定是野野口后来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家庭,对年幼的野野口日后行凶的影响一定是极为巨大的。
一个人一辈子估计会有一两个憎恨的人,这是正常的,毕竟人有爱恨情仇,不可能完全抛弃这些情感。让人深思的是——野野口的这种没有由来的无端的憎恨,谁没有过呢。
《恶意》读后感 篇22
韩寒在一本书中这样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有时候最有用的不是甜美的上进,不是你喜欢他时为了他努力变得更好,而是你情深义重的人,对你藏不住的恶意。”
今天我要跟大家讲一本书,名字叫《恶意》,作者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故事很简单,死者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而凶手是死者昔日的同窗好友。作为一部悬疑小说,这部作品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没有精心布置的犯罪现场,也没有出神入化的犯罪过程。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杀人动机。跟随刑警的脚步,在一次次的审问之下,凶手承认,他的杀人动机就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但是随着真相被揭开,人性中那层最深沉的恶意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说将这种恶意表达的淋漓尽致:“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不堪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之后,我再继续恨你。”而正源于这种恨意,让凶手杀死了好友,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他身败名裂。作者通过对复杂人物抽丝剥茧的深刻描画,令人眼花缭乱,哑口无言。而也正因如此,《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而《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阅读这本小说,越往后看,少的是几分接近真相时的恍然大悟,多的则是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有的人心是大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装得下,波澜不惊。有的人心是针眼,见不得别人一点点好。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上天从来没有赋予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权利,读书笔记也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优于其他人的特质。虽然我们总是在标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我们冷漠的眼神,我们皱起的眉头,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微小的恶意。不要让嫉妒充斥你的生活,请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试图去挽留一个已经坠入深渊的人,否则你会被他一并拖入。
书中在结尾部分这样写:“我敢说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或地方的错。”愿存在偏见的人们和被人歧视的人们都能够以此句来自省,从恶意中全身而退,获得应有的智慧。
《恶意》读后感 篇23
我读的第一本东野圭吾是《恶意》。
坦白说,我这个人并不是特别能够消化本格派推理小说的那一类读者。那些诡秘的犯罪手法诚然精彩,凶手揭露的瞬间也可谓令人惊叹。不过怎么说呢,我想要在小说里寻求的,似乎并不是这一类东西。
《恶意》是东野圭吾较早期的作品,那个时候,他还在本格派中摸索试探,尚未完全找到后来奠定了他在推理小说界地位的“社会派推理”这一路线。不过他那以描写人物为主,诡计为辅的
东野圭吾的文笔流畅平实,但节奏上有出乎意料的成瘾性。是那种一旦拿起,便忍不住想要读到最后的书。
但是,节奏把控的优秀还不足以让他接连斩获江户川乱步奖和直木奖。东野圭吾最吸引我的,是他对人物心理的把控,以及对内心感情的唤起。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他的作品像一些评论家口中所说的,反映了“普遍的人性”。他笔下的人物多为性格极端之人,其中不乏令人胆战心惊的恶意,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为“普遍的人性”。更确切的说法,我认为是他成功地写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小说,比起犯罪的手法,犯罪的原因要重要得多。一个人是为何走上犯罪这条道路的?这个人为何非要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可?如果这个人没有经历过那些绝望,那么他将会走上什么样的人生之路——我在东野的小说中,期待和寻求的是这样的东西。
更具体来说的话,是一种被慰藉的感受。
在一个推理小说家身上寻求慰藉而非刺激可能是一种听起来有点奇怪的说法。不过,在读过《白夜行》后,可能便可理解一点对故事的女主角所抱持的同情心。作为一个童年过得并不那么愉快的人,在看到女孩扭曲的内心被一层一层剥开的时候,确实会在心底荡起“这或者也是我的故事”的感情。
当然,推理小说并非非要唤起人内心的情感,任何小说也不具备这样的职责。不过,作为寻常之人,我还是盼望着有什么小说能够将隐匿在我内心的那些不安拖出来,以逻辑去分析,同时以感情去抚慰。
在《恶意》之后,我又相当贪婪地几乎读了他全部的小说。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近年出版的转型之《解忧杂货店》虽然被不少人诟病,我却仍旧在这部作品之中得到了我一直在东野圭吾身上寻找的东西。他的冷酷与温情唤醒了我的心,令我从一种平和的麻木之中醒悟了。
《恶意》读后感 篇24
今年看的第一本书:《恶意》。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情节的反转。
在前五章野野口修和加贺刑警的自述里,日高邦彦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修则善良懦弱。修是日高的影子作家,日高的畅销书都是修写出来的,修和日高因车祸而死的前妻有外遇,并且怀疑她的死不简单。修罹癌,时日无多,在日高去加拿大的前夕,新仇旧恨一并算上,临时起意,杀了日高。随着调查的推进,国中时的修和日高还牵扯在校园暴力里。
根据前五章的内容,很容易想到修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日高是校园暴力的加害者。
到了第六章,反转来了。原来都被修骗了,修创造了他和日高的形象,编造了和日高前妻的故事,修也不是日高的影子作家。反而在校园暴力中,修是帮凶,日高是善良正直不屈服的人,而且在自己成为畅销书作家后,还无私帮助修。
《恶意》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情节是反转的,但人物的性格却是至始至终统一的,善与恶分明。而书里面还有一起校园暴力案件,是被害者忍无可忍捅了加害者。这个案件里,善与恶的边界就模糊了,人物形象更饱满,更复杂。东野圭吾的另一部作品《白夜行》里面的女主就是从一个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男主出于保护女主的意图犯下了很多罪行,那本书真绝望。
我还是更喜欢复杂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更饱满。在现实生活里,善与恶并不是黑白分明,还有很多灰色地带,让人难以评判。人的性格也不是百分百的善,好人坏人这种概念太绝对化了。
当然,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讨论善与恶的边界,而是说善良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狼入室,成为被宰的羔羊。正如里面经常被引用的一段话:
“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有种恶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赔上自己以至对方于死地。”
其实我觉得修是有天分的,他精心策划的一切都能出书了。只是他的聪明没用对地方,长歪了,人被嫉妒蒙蔽了双眼,脑中一热,什么都不顾了。修这样的性格和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脱不开关系,在家,他的父母总在抱怨一切。在学校,校园暴力大行其道,这些都助长了他内心的恶。
同是校园暴力,修从中吸取的是恶的毒汁,日高是在泥潭里仍保持善良本性的人,这样善良的人最后被他帮助过的修杀害了,令人唏嘘。
我想起前段时间的杀医案,性情温和的医生被咄咄逼人的患者家属杀害,令人唏嘘。
在如今复杂的社会,在复杂的人性面前,我们仍呼唤善良,但如果社会不能保护好善良的人的话,请自己保护好自己,看清他人,愿我们的善良都有锋芒。
《恶意》读后感 篇25
之前,我阅读了东野圭吾的一本书《恶意》,虽然是第二次阅读,但我依然觉得百看不厌。
故事主要说的是一名作家日高邦彦被害,他的妻子与好友野野口修发现并报警。加贺恭一郎参加此次案件的调查,再经过分析后,发现这是野野口修做的,野野口修的动机是因为日高邦彦一直把野野口修当作影子作家来用他的作品以助自己成名,还将野野口修心爱的女子杀害,于是做出这样的惨案。因为犯案动机合理合据,而野野口修也得了癌症,所以大家也将这可怜人的案子结了。
一般的推理小说到这就结束了,但当我看到这时,书本还有很多页,于是我怀着好奇心继续看了下去,却越看越心寒。
加贺恭一郎在后续情节中思考出几分不对劲,于是他继续调查了下去。却在这样的调查中挖掘出一个黑暗而又足够真实的事实:野野口修用了一块块布遮掩住其他人的眼睛,这些布叫假象。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故事真相是日高邦彦才是无辜的受害者,而真正的恶狼是野野口修。他制造出假证据,即使在仅存的岁月中也要抹黑他昔日的好友日高邦彦。而他的犯罪动机只是因为在年少时日高邦彦对他伸出的援手使他产生的自卑,以及在未来日高邦彦对他提供帮助时所产生的嫉妒。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这句台词使我对这本书所描写的人性更加记忆深刻。我也曾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话,它是这么说的:“《白夜行》中的男孩子为了喜欢的姑娘不惜完全毁灭自己,而《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恶意,杀害了一直帮助自己的朋友,但这还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野野口修穷尽最后的岁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个人生,甚至杀害他,都只不过是一个开始的步骤。”
是呀,人性就是这么可怕。只不过是藏在心中的恶意,却是一场惨案的开始,这种就算我得绝症了,也要拉人下水的想法不得不让我感到心悸。而最后加贺恭一郎在身患重症的野野口修做手术前,也给这个案子打下了终结的记号:
“最后,我衷心祝你手术成功。不管怎样,我都希望你能活下来。”
“因为法庭正等着你。”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鱼我所欲也》文中古今异义2023-08-16 20:19:36
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2023-08-02 06:24:37
鱼我所欲也朗读我2023-08-03 20:07:49
《珍珠》读后感作文2023-08-01 17:17:34
《青蛙王子》450字读后感2023-08-05 00:06:46
爱是伟大的----读《爱的教育》有感2023-08-07 10:38:46
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8-18 02:42:22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05 01:32:37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14 01: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