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07 04:16:49 来源:高考在线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

  “他仿佛急流里的一滴水滴,没有回旋侧的余地,只是顺着大众的势,脚不点地走。”这是摘自《潘先生在难中》的好句。

  初识《潘先生在难中》知它是描写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代表作。现代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精神痼疾,还有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诸如潘先生这一类人的悲切灰暗的人生。在小说的开场,战争还没有顾及到潘先生所在的城市,他就已经丢下自己的学校,举家逃到了上海,仓皇又狼狈地维护乱世中的一己之利。

  但我说潘先生不算最恶的恶人,只在乱世中升华自己,苟且偷安。面对战争他惊慌失措,又在妻儿面前故作镇静。不忘与车夫争一个铜子,不忘衣柜角的一件旧衣,时间稍一允许他苟且偷生,他便悠哉乐哉。譬如潘先生在到达租借地的旅馆后,强行忍受着刺鼻油腥味和尿臭味,乐观的想这总比吃枪子儿强,只消这一想,他竟开心地喝起了小酒。对于潘先生来说,由于他的精明,他常常能够投机取巧,占得一点小便宜,而这一点小便宜在他看来又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于此,他经常陶醉在自我欣赏之中。文中多采用诸如此类不加以任何主观赘述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平淡无奇的白描下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跃然纸上,生动的将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等小市民式知识分子心态真实的表现了出来。

  对家庭的照顾,如果是在现代生活中,潘先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模范丈夫。刚出场时,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潘先生:他领头左手提个黑漆皮包,右手牵个七岁的孩子,七岁的孩子牵着他哥哥,哥哥牵着她母亲,他屡次叮嘱大家切勿放手。在逃难的路上,潘先生把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看的紧紧的,生怕他们丢了。而人们大部分认为它是无责任意识,遇到打仗逃,但是在那个战争纷起的年代,最多的应该就是逃难的人吧。他把家庭放在首位,只有在家庭一切完好之后,他才能安下心来好好思考国家问题,我想潘先生的愿望是一家团圆,生活安稳。潘先生不反抗,不积极逃到上海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潘先生有小资产阶级和小农意识,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份工作能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他可以养活自已和家人。在外逃难时,他能住起旅馆,能吃蛋炒饭,他还能雇得起佣人。他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他没有遭到贫穷的折磨,也没有受到战争对他的伤害。

  我认为潘先生并不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只是迫于生活而已。可在小说中大多数人们恶化了他的形象。潘先生为了家能够不顾一切,在战争还没有对他产生影响时,他就举家逃离,所以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父亲与丈夫吧。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2

  读完《潘先生在难中》这部小说后,我心中久久无法平静。这部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军阀战乱的年代,作为小学老师的潘先生举家逃难时的种种可笑、自私的的行径。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述因军阀混战,潘先生怕家乡让里失守,举家逃难到上海。到达上海后,既侥幸于全家平安、性命无忧,但又担忧家中只剩保姆王妈照料,怕被洗劫一空,而且倘若家乡一切无恙,身为教员的他为了自身的安全逃离上海,无故旷课,教育局顾局长那不好交代,甚至可能会丢了工作。顾先生思前想后,又决定独自一人返回让里。文中潘先生把帝国主义在上海设立的租界旅馆看成是保护伞和庇护所,不顾旅馆里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竟感到悠哉快意。这生动地把潘先生逃难时的狼狈和逃难后的悠哉自私体现地淋漓尽致,试想作为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的市井小民?

  第二部分围绕潘先生回到让里后,为了得到教育局长的赏识,积极筹办开学,让跑堂广发入学通知书。但当他得知通往上海的`铁路不通,为了保命,赶紧加入红十字会。为了多拿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又假公济私,妄想用十字会会员的身份保住自家人的性命。大难当头,以潘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全然不顾国家的安危,只考虑到自身的利益,生动表现其虚伪、懦弱的特征。

  最后一部分叙述碧庄地方两军交火,“佩着红十字徽章如潘先生之辈,也不免怀着戒心,不敢大模大样地踱来踱去”。“潘先生虽然是个会员,却不常到办事处去探听,以为这样就是对公众表示胆怯,很不好意思”。这把潘先生在国难当当头的自私、虚伪处事态度和性格缺点生动的体现出来。后来从红十字会吴办事员的消息得知临镇失守,即惊慌失措地跑到洋人的“红房子”里,在此还遇上了教育局的顾局长。二十余天后战火平息,潘先生又歌功颂德,为杜统帅的凯旋而归立了彩牌坊。

  虽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潘先生为了自家人的性命而做出的举动在情理之中,但其舍大家而为小家,身为知识份子,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反而自私、虚伪、懦弱、只知道逃避,只有卑谦的利己主义,国家振兴又有何希望?叶圣陶先生用自己一贯的写实作风生动刻画出一个可怜可鄙的知识份子形象。在当下社会,我们更要为国家的振兴富强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