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通用六篇)

更新时间:2023-08-05 23:03:08 来源:高考在线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篇1

  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读完《吾国与吾民》一书后,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本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展开论述,从各方面而又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作者认为,形成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趋势下,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可能对我们本国人来说没有绝对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在那个时代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的西方人清晰的从各方面介绍了一个健康而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我认为,现代人读此书不仅可了解过去的中国,也可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篇2

  《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值得我们珍重与留念的,她成书于民国我国民林语堂之手。他站在历史与现实,矛盾与冲突的角度之上,深刻的对比与刻画了吾国吾民的国民特性以及此种特性之历史的文化的外域的深层次根源和现实考量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他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一个有着广袤国域的国家,他的文化差异明显;中国是一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国家,他的文化丰富多样。正是上述因素是其文化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交融着,互补着,并且较为和谐的演进着。当然,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构成了《吾国与吾民》的基本内涵,也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基石。

  当我们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下,我们显得有些沾沾自喜,我们似乎忘却了那沉淀而又厚重的历史遗产,那深深地植根于我国民之中的本能的难以踢出的民族劣根是否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消亡呢?而那优秀的民魂是否得到大力弘扬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是本书的一个核心词汇,她包括传统的现代的。在林书堂看来这包括民族性格、习惯、传统、精神、文艺作品、社会制度、追求等等。

  崎岖而漫长的中华文化是我们迥异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埃及、印度文化的一个表式,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却未曾中断,时至今日依然坚挺,也成就了她特有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质。为什么我们的文明经久不衰?为什么我们的国民奴性难改?为什么我们的国民缺乏进取与创新?

  是地域、气候、人种?是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还是生物进化之必然结果?

  林语堂先生以客观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向我们真实的呈现了我国民之特性,自然与社会因素是我国民性格形成之本源。自然经济的脆弱性使生活在大河流域额人们渴望统一,渴望和平。他们需要中央集权领导和庇佑,

  俗语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统治者在君权神授的光环下毫不客气的吸食和压榨着被统治者,只是有时候他们更加注重“技术”罢了。中国的大众世世代代延续着这一“历史潮流”,这种垄断性强权性的官僚性统治环境正是我民族奴性的根源,但这客观上也增加了我们民族的“适应性”。

  “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合久必分”虽有主观,但仍有借鉴意义。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在重复着八百年一个周期的轮回。而每一次无不因有新鲜的,强悍的外族或有外族基因的民族所重新焕发生机。

  在全球化的今天,过去的历史将永远不会重现,各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迈入了新的时代,而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中华民族的雄起必将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吸收一切外部优秀文化成果。我相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智慧将会在中华的崛起中再次应验。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篇3

  林先生本书中表达的观点或立场,我并不完全赞同,好歹过去了一个世纪,思潮改向回流不知几何,也无甚可执着争辩的必要。但作为深受传统中国礼教浸淫,又得以学贯中西的作者的独特视角,使本书上升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林先生在当时给“外夷”展示中国文化之作,却在百年后,让传统文化不幸遭灭顶之灾的我们看了新鲜。(不知这算不算“出口转内销”了:P)而当时那样一个中西方文化初次交融的时代,对于现在身在异邦求学的我,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林先生是位典型的中庸派,那么个文言白话,中西思想大战得不可开交的时代。他只摇摇头摆摆手:有什么对错好挣,大家都有道理的嘛。至于有人批判他,给他戴不爱国的帽子,他也只无辜的缓缓说声:我并不是不爱国的……别人称赞他,轻视他,他都不为所动,总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赏他的鸟写他的小文章,一副云端里懒得看厮杀的悠哉样子。真的被惹急了的时候,骂人也骂得温吞。他的文章里没有经世济学的大智慧,也没有钱钟书那些犀利的小聪明,只是不紧不慢的说:“你看,这件事是这样的”,却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拿来做枕边书再适合不过。

  可是,倘若某事某人严重违背了他的原则或价值观,属于“大逆不道”之类。他也是毫不客气的,譬如《武则天传》。评价一位执政者,单单从它的性别或取得政权的手段就予以定性,然后从一个主观鄙视的基调上一路铺开,显然武断。有人说他作武则天传讽刺慈禧,故而有失偏颇,我深表怀疑——那他选择苏东坡又有什么政治意味了?倒是配合之前的中庸,温吞等特质,我实在不能不把他鉴定为儒家思想的贯彻者——贯彻得理想而忠贞。“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骨子里全是传统礼教的那一套呢。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生活、日常饮食及人生的最后归宿,都有精辟的见解。读后,细思,被著者的理性和睿智所折服。在写到中国的学府制度时,说,“总说一句,无人能相信,亦不能使人相信,谓把心理学,宗教,推销术,英国史这样叠床架铺的累积起来,可以培养出一个有学问的人。没有人相信,也不能相信,谓试验一个人对于莎士比亚乐府体会程度,可以用下述的方法:解释莎翁名著的一节,或叫他回答依利莎白时代的惯用语。”

  看了上述文字,返观现在的教育制度,不知诸位有何感想?学校是什么?至今有些人还很糊涂。应该明确:学校不是通往衣食无忧和上层社会的坦途,而是“人”的不断完善自我的路。如果教师仅是“挟着本子贩卖常识”,教育又能给孩子留下什么呢?为孩子的人生奠基,不是一句美丽的谎言吗?

  我们不得不关注教育的后果。走出校门的学生,素质如何?对于素质,有人这样说: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全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质。果真这样,学生把“莎翁名著的著作日期”和“依利莎白时代的惯用语”全忘掉,教育的苍白就会显现出来,我们不愿意看到。

  足以让人欣慰的是,新课程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理念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命的发展。以前从未有的教育现象进入了课堂,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星星之火必定燎原”,我们相信,这是一个绝好的开头。

  《吾国与吾民》成书于1934年,距今已有七十个年头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但根深蒂固在个体和我们的民族的骨子里的东西是不变的。让你认识自己的同时,还要让你窥到自己身后的影,这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篇4

  在选课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选了现当代文学赏析这门课程,之后又听其他同学说这个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趣同样也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老师,因为这个缘故,在老师的作业要求下,我选择了这部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先生本名叫林和乐,是福建龙溪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吾国与吾民》是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的。在林语堂老先生的作品中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有《生活的艺术》《我的话》《苏东坡传》等等。

  《吾国与吾民》一书由称作为《中国人》,很清楚的让人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到一些意思,另外它还有一个英文书名是“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这部书不仅仅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局面,中国出现危机,中国人民慢慢的变得麻木,对于国家的发展显得无所适从,林语堂作为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又以崭新的理论,探究了潜在和必然的希望,断言了中国是伟大而不会轻易分解的。在当时的中国发展之下,有许许多多的中国青年对于中国的发展阐述了诸多观点,但是往往都是一些局限于表面的事物。而林语堂先生林语堂用一种客观而冷静的态度勾勒当时的中国,用含蓄的口吻道出中国人性格养成的历程,是为了让中国人了解国情,冷静的解决问题。

  《吾国与吾民》这一本书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在每一章中都具体描写了中国事物的.发展,点点滴滴的文字中都透露了作者渴望救国,深切爱国的感情。在《中国人的性格》这一章中,林语堂先生写出了中国的特点,他有力批判性的文字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腐败的所在,而不是官方,或许只有身处其境,才能明白林语堂的一番心思。从历代以来,中国沦为封建社会,历代的领导者很多都是消极迂腐,社会遗留下来的问题使得中国人也变得消极避世,成为侵略者眼中的羔羊,林语堂对这些社会残留的问题都进行了分析解释。

  在林语堂的书中可以找到这样的一句话“我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甚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扰担忧,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乃伟大过于她的微渺的国家,无需乎他们的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先生是多么的热爱祖国,但是他不是溺爱,而是勇于对批判,从多方面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中国。

  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受侵略严重的社会了,中国进步了,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的社会真的是没有暴力,没有侵略的完美社会吗?不是的。要想达到更高标准的要求,不仅仅是需要我们做好表面文章,更需要我们从内在出发,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这本《吾国与吾民》,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出现了。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篇5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们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的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静,并且她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如此自白,林先生的性格便跃然纸上,令人情不自禁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定是一个率真的作家。”

  历来并不乏剖析中国人品性与生活习性的文章与著作,但读来或则过褒扬近乎谄媚以期宣传之效果,或则过批判近乎无情并因之令人悲悯而缺乏客观性。一本阐述中国的著作,它的价值应足以当得起阐述中国者,不能犯上述任何一点毛病。这样的作者必须立于客观的地位,其客观的程度足以领悟全部中国人民的旨趣,这样的人才不是轻易找得到的。但正如赛珍珠女士所说:可是出乎不意,与历来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出世了。它满足了我们一切热望的要求,它是忠实的,毫不隐瞒一切真情的。

  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你会惊叹于作者简纯的风格,而这种简纯偏又不影响作者对真理领悟的陈览。

  林先生确是立于了客观的地位,无论是揭露中国的弊端,抑或是陈述其美好之处,他总是在扮演着一个叙述者的角色,但绝不只是信息的传送者,我们往往被他感染。

  有时,我们甚至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写的,如若是中国人,怎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可细读全书,这又分明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如若不是中国人,又怎能如此富有诡辩与学识,幽默与澄明将中国人剖析的如此之深刻?每每读起林先生的文章,脑海中想到的竟是鲁迅先生,总不免要作一番对比。后者往往让人醍醐灌顶却又悲悯无奈,而前者虽平淡谦和却极具启示。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这本书是写给纯朴而忠恕的一般人的”,这也就是为何此书能够与绝大多数的读者达到认知上的共鸣与契合。

  这里,我仅摘录一段本书中作者关于道教的论述,供大家欣赏。“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情感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付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篇6

  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拜读林语堂先生的书。看完以后,着实觉得其思想极为精妙。而身为国学大师,其对中国人有着其独特而又严谨的看法。从中国南北方的不同开始讲起,谈中国人的心理,谈中国人的生活,并客观的评价中国人。这是令人所敬佩的,身为中国人,能客观的看待自身,而不是身在此山中的片面。

  在我看来,其文中想解读出的,中国人的特色,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其家族制度,但细分的话,我想可以分成这六类,德性上的“忍”,思想上的“情”,哲学上的“度”,社会上的“家”,文学上的“诗”和艺术上的“书法”。而前三者所想体现的是中国人精神层面的特点,和与西方人的比较。后三者则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点,也可以说,*就是以“家”、“诗”、“书法”为中心,衍生出来的中国式生活。

  接下来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谈谈林语堂先生所想的中国人吧。首先,便是中国人的精神层面的特点。忍,情,度,其实是放在不同情况下来讨论的。忍,主要是处事;情,主要是理事;而度,则是万事之则,无论是处事、理事其讲究的无非就是中庸之道。就如中国所特有的中药,所谓是药三分毒,药量过了,可能会引起另一种疾病,或者是加重病情;而倘若,因良药苦口而不愿服用应有的剂量,那么可能病情就无法得到好转。无论是过,还是缺,都不是可取之路,唯有中庸之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这于许多欧美的极端处事方式,还是有极大的不同的,虽然中国自古以来,朝代变迁、民族变换,但很少会出现种族灭绝的行为。按照古代的做法,如西周的法律制度中的举轻世重原则(举轻世重原则: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平定新国家,轻刑法;一般诸侯国,常刑;叛国,重刑),其对于异族讲究的更多是安抚和同化,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多次民族浩劫的中国,能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的重要缘由之一,用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便是“她(中国)如何在亲率魔手下维护其生存,而且事实上反吸收了侵略民族的新血胤,转以自荣,而能不丧失其民族特性并保存固有文化之存续。此种种族本质的抵抗力之关键,即为中华民族继续生存的关键。”相反,对待印第安人,对待犹太人,欧美国家所具有更多的惯性思维便是种族灭绝政策,而这又是为什么欧美文化无法像中国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相比而言)。

  当然,除了中庸之道,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存,还有的便是她的“忍”,外国人曾感叹,中国人真的是忍耐力极强的民族,而为何如此?追其根源便是“家”的制度。但我选择不马上过渡到解读家族制度的问题,我想先讲讲理事上的“情”,因为它同样跟家有关,甚至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社会。

  褒扬上来说,中国人看重“情”,凡事讲情面,社会不再冰冷,更多的是家的温馨。但是,贬义上来说,情理情理,先情后理,足可见,“情”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过分的讲究情分,而忽视理性,这就是为何中国法制的进程如此缓慢、受阻的原因之一。带来的更多的负面信息就是徇私舞弊。“关系户”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上至皇宫,下至家族,关系、情面决定了一切。而且,又因为“情”,所以中国人更具有的是女性型的思考方式,而缺乏科学精神,因为中国人是不会因发表“四种洗涤盆碟方法的时间与动作之比较”,而复得沾沾自喜的。而之所以产生这种之重分析,不重实践、不重机械的研究的情况,正是情过分高于理的一大特点。

  但回过来说,精神层面上的“忍”和“情”的形成,追其根本还是“家”的制度所带来的影响。那又是何种联系呢?

  首先,我们得清楚中国的家族制度。中国文人的一生志愿无过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中国的古代封建社会,又可谓家天下,所以说实在,无非就是个人,上升到家庭,再上升到大家族的过程,因为平天下而连带着地位上升的也是他所在的家族。所以用林语堂先生的言语来说便是“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而家的观念的产生则应归功于孔老夫子,当然不是说其不是,孔子先生当初的原想是回复西周时的等级制度,维持社会的秩序,但是一定程度上却,加固了家族内等级身份的结构。再接下来的商鞅变法,更是把家联为一个集体,再接下来的灭族政策,更可以看出家族制度越来越加剧加深。因此,家的观念凌驾于社会之上,而在环境的不断熏陶影响下,中国人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唯家是图的特殊的社会观念(本想使用畸形,但是观念都是想像出来的,而且虽然其有弊端也有良好的一面,所以使用特殊一词),“仅志在光耀门楣而为家族中的好分子,但是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对于公众是一种恶行,对于家族却是美德”的中国式共产主义,限于家族内部的合作,产生了盗窃狂的结果,然而妙不可言的是,其竟然带有了利他主义的色彩。所以可以说中国是一盘散沙,而散沙不是个人,而是一个个家族。而日本则是一块花岗岩。但是那一盘散沙,你之多仅能使他散开,沙粒固然还是原来的沙粒,而花岗岩爆裂开来以后,可能其性质就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综上所述,家族制度是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色产物,有利有弊。

  回过头来谈谈“忍”和“情”就来源于家族制度。家族制度中的等级森严的契约关系,使“忍”尤为重要,家固然是家,它更像是缩小的政权,所以忍术极为重要。而“情”,则是家族制度最为本质的血缘关系,产生了特殊的情感纽带。所以说,精神层面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家族制度为根本。而区别于家族制度这种政治生活,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是在其褪去社会身份后,在闲暇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状况。所以可以说,书法和诗便是未直接联系,或者说是脱离于家族制度束缚的艺术表现形式,或者是消遣吧。

  书法可谓是中国艺术的经典,无论是中国的建筑,绘画都是符合书法的笔法的。就建筑而言,骨架结构的显露和隐藏问题,等于绘画的笔触问题,那简略的笔法不是单纯的用以描述物体的轮廓,而很多的建筑都是作为其余笔画的中心支撑点。而中国南方瓦房的建筑,则体现了以曲与直线想协调的特点。而中国绘画重的是意向描写,所以空白的位置也是画的一部分,相比于外国习惯将整张纸填满的习惯,足以体现书法的影响之大。总之,书法对于艺术的影响举足轻重。

  如果说书法是艺术的基础,那么诗则是文学上的基础,无论是戏剧,还是散文,甚至小说,都无时无刻不出现诗的身影。诗,其实准确的说是中国的歌剧,戏剧可能是看一遍就厌烦,而歌剧则是百听不厌的,而诗便是如此,越吟味越浓。相比信仰力量相对不足的中国,诗可以说是一种感情的寄托,或者说是文人的信仰和终生的追求。

  以上就是我对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一点拙见。其全书讲述的中国人活灵活现,而又切合实际,富有幽默感,实在令人佩服。自己虽然身为中国人,但未必真的理解中国。可能林语堂先生是一种理解,或许可以根据他的理解继续深入,抑或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