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孔子传记》读后感范文

更新时间:2023-08-11 02:03:55 来源:高考在线

  《孔子传记》读后感1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诠释了孔子人生的精神写照,也将是我们磨炼情操升华内心的过程写照!

  《孔子传记》读后感2

  在过去的岁月里,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是《论语别裁》只是对《论语》这部着作,做了精湛的诠释和注解,对孔子本人的记载较少。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是站在门外边读,里面的许多知识不理解。正好,在暑假中,我买到了曲春礼教授所着的《孔子传》。这本书,对有关孔子的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取舍,用优美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从对孔子本人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比较详尽的介绍了孔子曲折、坎坷的一生,再现了春秋末期诸侯割据、争霸吞并的历史。通过读《孔子传》这本书,使我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设教授徒,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艺”者72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总结出了一整套治国平天下之道和教学经验。其中很多的教学经验,也正是我们做老师的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但是在他任中都宰和鲁国大司寇时,曾将鲁国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遗憾的是,他虽然历尽艰辛、周游列国,最终不为各国国君所重用,只能勤奋读书,设教授徒、盼望能为国家多培养有用之才。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he),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员猛将。由于立战功,鲁君封他为陬(zou)邑大夫。叔梁纥的第一个妻子为他生了九个女儿,他觉得愧对祖宗,于是又立了一房妾,虽然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却是残疾的,先天跛腿,取名孟皮。叔梁纥后又娶曲阜名门颜蘘的小女儿颜徵(zhi)在为妻。颜徵在漂亮贤惠、德才兼备。她和叔梁纥结婚两年,还没有孩子,于是他们就到泥丘山神那里去求子。果然,到了年底,颜徵在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为孔丘,他就是后来的伟大的圣人孔子。

  孔子从小聪慧过人,起初他的母亲教他读书识字,但是渐渐地他母亲发现,孔子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就让孔子跟着他的外祖父学习“六艺”。由于孔子的勤奋好学,他的博学多能,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开始有人登门求教,那个时候收下了第一个弟子颜路,即颜回的父亲。孔子的理想就是能让自己的满腹经文,得到用武之地,但是由于当时鲁国宰相的嫉妒,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只有下决心:创办私学,设教授徒。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循循善诱、因人施教。他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质疑,他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解答。他的学生中有的性格粗鲁、憨厚,有的耿直、淳朴;有的擅长舞剑,有的长于辞令;有的谦虚,有的逞能;有的适合教书,有的适合做官……孔子总能找到适合教育他们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心服口服。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们,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千差万别,老师在没有对他们做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就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要求他们,让他们做到一致,那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老师,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来。

  《孔子传记》读后感3

  有幸读了《孔子传记》,让我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两千多年来,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他不仅栖身于先贤的典籍之中,端坐于官方的庙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里。为什么?我想,关键在于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民族精神的化身,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决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他是圣人,却是来自民间,由长期实践而博学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决非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怪异角色。他是伟人,却是在教书育人、反思历史、传播文化的漫长经历中成就了空前的伟业,决非那种平民大众无法理解,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不管历代统治者曾经给他多少头衔,我们记住的孔子,就是万世师表!

  想想孔子的修己安民,为政者可以深长思之。

  想想孔子的诲人不倦,为师者可以反躬自省。

  想想孔子的见利思义,为商者可以扪心自问……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人间孔子”。他的形象,既是庄重祥和的,又是和善可亲的。这样的形象,既是历史人物孔子精神气质的外化,又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代表。他将随时激励我们,伴随我们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看完了孔子传记,让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学者,一个教师,一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正直社会活动家。承认这些并不会让孔子的思想趋于黯淡,反而找到了他的定位。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学者,教育家。他第一次系统的整理了周朝以来朝廷与民间的礼制文化精华的学者,是中国历史开拓性的人物。第一次把教师作为一个伟大的职业区分于“神职”或者“官职”,这一点西方的耶稣等人皆没有做到,因为他们不是学者,而是神职或者官职。他同时也是第一次把“正直”与“仁爱”这些文明社会构成的基础思想系统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