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的读后感2000字1
先前我并不曾听闻余秋雨这位在当今文坛中颇有地位的作家,接触他的文章是一次机缘巧合。一个同学向一向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我推荐了《千年一叹》。我虽然在文学上的造诣不深,但是我知道他的散文绝对是能让我产生共鸣,书中的一字一句对我都是强烈的震撼。这本书绝对是真实的感受,经过整整一年拔山涉水,躬行践履,他走过了充裕着异域风情的埃及,希腊,土耳其,穿过了战乱连年的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他在尼泊尔欣赏着常年冰封的喜马拉雅山在晚霞的映射下透显出的雄威。感受着一个文明从兴盛到衰败。按理说一个中国人应该从了解自己的家乡开始,从而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可是我认为余秋雨他从中国出发,最后又回到中国,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是对一种文明的认识,更多的是在与本土文化做比较,这样也使随后所写的《山居笔记》就有其一定的客观性,是对我们文化的一次较为正确的评价。而不是一再的强调我们拥有着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国。
毕竟我们的文化也曾经遭遇过“焚书坑儒”、也曾掀起过令人发指的“文字狱”,不论是以前的文人墨客还是现在的知识分子,我想谁都不愿意用八股文来禁锢自己的思想。我们并不希望“独尊儒术”,哪怕是孔圣人也不愿意这样,否则怎会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说。我们希望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在这世纪交接的时刻,是不是应该回头看看前人所留下的那一句一笔一张一本。作为前车之鉴,给后人留下的又岂止是精神财富,对一种文化的反思,恰恰能创造出另一种更适合现代的文化模式。起初我并不能读懂余秋雨的散文,因为他的思想内涵还不能让我这个小孩所理解,但是我就是觉得他的话有道理,是他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他通过他的笔,通过从他笔尖划过的字,把这种感受真真切切地传达给了他的读者。我很感谢他,是他使我这个年幼的“学者”学习到了文明的内在,一种文明常常是由一群意识朦胧的人创造出的,而它的发展可能是经过几个或是几十个甚至更多的人慢慢地从远古文明衍变,推敲,再由几个在某几方面有着极其重要贡献的人将他推上颠峰。而文明的衰败往往是毁在战争中,我们不需要讨论为什么而战争,但是确实是战争加快了文明颓败的速度。更或者就只是这种文明不在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总是会有一些人走出来,推翻它。那些保守守旧的人不愿改变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那些激进的人却试图改变现状。于是乎,在激烈的争论过后,无论赢得胜利的是哪一方,对这种文明的摧毁是必然存在的,有时候往往一条极小的裂缝就会导致一座大厦的坍塌。一种文明也是一样脆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武将也许可以以武力解决一些争端,但是这一文明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的精神本质和思想。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也是想能从精神上诊治那些精神麻木、空虚的人。文人能留下让人精神振奋的作品,但是许多文人不论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都生活艰难,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有这样一句话“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可是又有多少文人能摆脱生活的负担呢?他们有着足够的精神食粮,却不能填饱自己的肚子。这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只能作为他们丰富自己,感染他人的理想而存在。余秋雨在他的书中写到“越是热闹的东西越是脆弱,这是中国老庄哲学早就阐述过的,然而都市的热闹去是人性的汇聚,人性汇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还依然脆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悲剧”。
我喜欢余秋雨对文明的阐述,也喜欢他的散文,喜欢他写散文的形式,个人的感受和思想很自然地融入他的文章中。他在小引中提到散文的本性。以前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而从他的文章中我才知道“诗”和“艺”才是散文的“正本形态”。有些批评者也许会轻巧地说:只要随手翻翻哪本书,就可避免这种常识错误。其实在散文中即便说自己不太喜欢杨万里的诗、王羲之的字、欧阳修的文章也是允许的,这正是散文写作的自由之处。如果每个细节都写得准确无误,“那就只能写论文了”。我有时觉得他的文章也有幽默之处,不是如此严肃。也许他在写这些时,有的只是无奈,但是我感到的是他对那些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文章或是不能体会散文真正内涵的人的惋惜。我不能说那些人是无知的,但他们却过于苛刻,他们不是在欣赏散文,不是在感受散文,而是一味地追究散文中常识性问题,那是他们的可悲之处,也是可笑之处。他们放弃了文章的精髓,甚至可以说放弃了心灵中人类共有的东西。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我现在还不能说自己已经读懂了余秋雨,但是我确实是感受到了从他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是公正的、是客观的、是真正写出了人们的内心感受,但文章是他写出来的,而不是我们,思想精神是他感受到的,却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同。我喜欢他的文章,他的思想。我可以坐在沙发上,一边慢慢咀嚼他的文章,一边喝着咖啡,和他的文章一起欢笑、一起悲哀、一起忧虑。然后就去写一篇充满同感的读后感…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2000字2
《山居笔记》是当代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种创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创作方式,讲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其内容以文化为主,涉及地理、军事、教育、政治、交通、园林建筑等多个方面,并对此做出一定的阐述以及总结了独特的观点。
对于现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数人来说,紧凑的生活节奏使得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设身处地地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可以亲自感受千姿百态的人文、地理风貌,从而达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打开《山居笔记》就好像打开了一幅巨幅的画卷。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中不时点缀穿越时空而来的翩翩古人。一股浓郁的古老文化气息铺天盖地而来,却又不会让人感觉到丝毫地压抑。厚重却又奇迹般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感染。
《山居笔记》的正文部分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到“历史的暗角”结束,共计十一章。以地域为分割,为我们演绎着华夏古国两千年来不朽的文化剧。
第一章,“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承德避暑山庄为点,历史背景以清朝为主而发散,文化内容以民族关系以及西学东传为主。文如其题,从大清王朝的背影,到中华王朝的背影,最后,以王国维大师作结,展现给我们的是中华文化的背影。
第二章,“流放者的土地”,以东北为点,由历史上的刑罚开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讲述了一段苦难文化的独特风采和魅力。
第三章“脆弱的都城”。作者由古宁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墙展开思索。引申到古今中外的城市文化。一方面,有感于古代绚烂的城市文明;另一方面,作者试探性地对城市文明的兴衰荣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思考。
第四章“苏东坡突围”。该章开篇以一段对话引起回忆。先讲赤壁,再到文章,再到文章作者——苏东坡。作者有感于这位伟大文豪的跌宕生命旅程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他的艺术才情和造诣。通读全章,给人一种作者和先贤跨越千年成知己的奇妙感受。
第五章“千年庭院”。这章的点是古今文明的岳麓书院。作者以一个寻幽探秘的姿态,由自然风光入笔,有层次的展示给我们一个岳麓书院人才济济的历史画像。正如朱熹诗云:
忆昔秋风里,
寻朋湘水旁。
胜游朝挽袂,
妙语夜连床。
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人们仿佛可以嗅到鼻翼两侧静静的书香、墨香。
第六章,“抱愧山西”,观题可知,这章主讲山西。开头第一句,作者就说:“我在山西境内旅行的时候,一直抱着一种惭愧的心情。”惭愧的原因就是:原来一直把山西看成一个特别贫困的地方。全文以此切题,由民歌《走西口》开始,讲述晋商的创业史,讲述晋商的衰败史,讲述晋商的辉煌,讲述晋商的没落。作者总结晋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良好的素质:第一,坦然从商;第二,目光远大;第三,讲究信义;第四,严于管理。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第七章,“乡关何处”,标题取自崔颢诗《黄鹤楼》中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由诗入境,由人及己,谈到自己的故乡余姚。以自述夹杂历史人物,由日常生活看到文化内涵。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余姚,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怀乡文化。
第八章,“天涯故事”,作者由海南古迹联系海南名士。海南属我国南隅边陲,因地处偏远而自古多为贬谪放逐之地。所以有“天涯海角”之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海南多名士。中原文化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滋养繁衍。本章最后,笔风由浓转淡,一句“嫣然一笑,海南便成了家乡。”又使得全文有了一种诗意般的优美。
第九章“十万进士”。这章主要讲在我国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作者用一个个逸闻趣事,表达自己对科举这一制度利弊得失的观点。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进一步对人类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做出探究。
第十章“遥远的绝响”,这个绝响就是名传千古的“广陵散”。而这章中主要讲的人物就是“广陵散”的传世之人——嵇康。世人皆知魏晋多名士,我观之,嵇康可算得上是名士中的名士。作者通过描述嵇康与封建世俗礼教的对抗,表达出对文人气节的思考,和对自由艺术和自我价值的向往。
第十一章“历史的暗角”是一篇对文化现象,文化圈子中的负面因素的描写。也是一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之文。
《山居笔记》被作者自己定位为文化散文,实际上却以博学通识和豁达胸怀超越了散文形式,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它像散文,因为他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文人情怀。它不像散文,因为他有如杂文般对文化的深刻见解。不止如此,山居笔记更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巧妙地把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壮丽画卷化为清风拂面的优美文辞,让厚重的历史与超然的意境完美结合,重新激荡出焕然神采!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2000字3
我在没有读《山居笔记》之前,只知道它是一本散文集,但是,写的什么内容,书名又为什么叫《山居笔记》,则一概不知。
待到现在手握这本21万字的《山居笔记》,只用目光扫视一眼目录中的一篇篇富有文采的题目,诸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脆弱的都城》《千年庭院》《遥远的绝响》等,就觉得手捧着的是如珠玉一般弥足珍贵的好书了。
至于为何起名《山居笔记》,作者在“小引”中说,这本书是1992年深秋,居住在香港沙田的一个山坡上,用了两年的时间写就的,这,应该是本书得名的由来。
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写的是走向没落的大清王朝。文章的开头就一下子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年迈的老师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清代的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
一个王朝的背影,就是在这种充满细腻感情的文字中开始出现的。作者在这一篇文章里,重点写了承德的避暑山庄。在山庄里出现的第一个皇帝是康熙。山庄正宫午门上悬挂着的“避暑山庄”四个字就是康熙写的。我没有去过承德避暑山庄,不能亲眼目睹康熙亲笔书写的这几个字,但书里配有一张这几个字的照片,正如余秋雨所言,“避暑山庄”四个字写的极好,撇捺间透露出一个胜利者的从容和安详,我不懂书法,但听余秋雨这么一说,细细品味,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
接着出现的是雍正、乾隆、道光、咸丰,还有慈禧,这些人的背影如迷魅魍魉,充满着一种阴气。
《流放者的土地》一文,让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列朝对犯人的惩罚,真是残忍,让人看了都会觉得胆寒。其中的“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可怖的折磨,作者说,死了倒也罢了,问题是人还活着,种种不幸,都要用心灵去一点点消受,有时不仅全家流放,而且祸及九族,所有远近亲戚,甚至包括邻里都成了流放者,往往是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路上死了的会超过大半,到了东北流放地以后,就变成了奴隶,分配给主人。主人见貌美的女性就随意糟蹋,怕丈夫碍手碍脚,就先给杀了。真是恐怖至极。
在《苏东坡突围》一文里,作者认为,“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的骄傲”,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在当年,构陷苏东坡的人特别多,甚至连《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不例外。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有很多深沉的感慨,请看下面的一段文字,我觉得作者说的太精辟了: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绑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沉重的历史的一页已经翻了过去,但是,直至今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周围,这样的小人其实还活着,而且是很神气地活着,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我以为。
接下来,作者在《千年庭院》中写了位于湘江西岸存在于世已有一千多年的岳麓书院;在《抱愧山西》一文中,作者曾经认为,山西是特别贫困之地,而事实上,历史上的山西曾经是商贾云集之地,号称海内最富;在《乡关何处》一文中,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家乡浙江余姚,这里有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天涯故事》写了海南岛的洗夫人以及黄道婆等女性历史人物。
在整本书中,《十万进士》所占篇幅最多,作者详细剖析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利弊得失,可谓入木三分。
《遥远的绝响》一文,写了魏晋时期的嵇康从容赴死前,面对请求朝廷赦免他的三千名太学生,端坐琴前,弹奏一曲《广陵散》,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成了天地间的绝响。
本书最后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历史的暗角》,作者对于小人的嘴脸进行了详细的刻画,作者认为,小人一般具备以下几个行为特征:
其一,小人见不得美好;
其二,小人见不得权力;
其三,小人不怕麻烦;
其四,小人办事效率高(他们能像游蛇般灵活地把事情迅速搞定);
其五,小人不会放过被害者(如果你被小人伤害一次,第二第三次更大的伤害在等着你,因为小人不这样做,他会缺少安全感);
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
其七,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
其八,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读作者这些缜密梳理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浅!
在读《山居笔记》之前,我已经拜读过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借我一生》《行者无疆》,总的感觉是,余秋雨的文字是我读过的作家的书籍中,最耐读,最有文采,最有思想深度的,今天读完《山居笔记》,我的这种印象又加深了一层。余秋雨先生堪称大家,他的著作颇丰,我决定,他的其它我还没有拜读过的书籍,只要能借到,我一定会一一拜读!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2000字4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的第二部散文集,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1995年8月在台湾出版,于1998年9月交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大陆版的《山居笔记》。主要描写了余秋雨以直接感悟的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创作成的,共11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将写作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随后,余秋雨便创作了这本《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并没有比《文化苦旅》有所进步,它的核心概念在前一本书中已经全部出现了:对文明盛衰的感慨,对尊崇文化的呼吁,对健全人格的向往。它的写作模式也没有什么变化:先由一件什么事起头,在巧合和偶遇中,发现了一根什么线索,然后“目光遥遥地投向历史的深处”,一篇文化散文诞生了。
《山居笔记》发扬的,是《文化苦旅》中的根本性缺失:在文化单一前提下的文化决定论。这是余秋雨的一贯思路。在《文化苦旅》中,借助山水的记叙,还不那么显眼,到了《山居笔记》,这层依傍没有了,这点便愈发见得分明。《天涯故事》,作者随便拈出几个历史人物,就敢断言海南文明是“女性文明”,从此便洋洋洒洒议论开去。要在几千年的海南历史中找出骁勇善战、剽悍迅捷的例证,决非难事。所以还可以比余秋雨更全面地说海南岛是“两性文明”。《遥远的绝响》,劈头一句话就判定了魏晋名士多被杀是因为他们有能力辅佐各个“统治集团”;“文人成批被杀”;这个问题不解决,后面的文字就成了为议论而议论,为抒情而抒情。然而不管,径自写开去。试参看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才能知道什么叫做史家眼光。
再来看作者颇为自得的《十万进士》,如果科举史实叙述还大致不差的话,最后的一句问话充分显现了余秋雨的思维方式:“灿烂的中国文明,繁密的华夏人才,究竟中了什么邪,要一头钻进这种鬼火、呻吟和恶臭里边?”在余秋雨眼里,科举制度就成了中国文明的代表,考举者也就囊括了华夏人才。经过余秋雨一解剖,才发现,原来中国文明史就是如此简单,简单到一篇散文就可以总结出一个文化命题!
要批评的,不是余秋雨史料的错误,不是《山居笔记》煽情的写法,甚至不是余秋雨喜欢标举的文化高调,而是它们背后的思考进路。史料到了余秋雨手中,往往成了随意拿捏的泥团;抒情议论对于文化散文,通通是朱红青紫的颜料,一篇文字旁征博引,花团锦簇,还有“文化”的`光环,可是作者的结论靠这些东西是推不出的。一次两次不觉得,读多了就能感觉到。
这里我要引用一位父执信中的话:“他(余秋雨)写到的别的地方,如道士塔,没有去过,不好评说。但如都江堰,太熟了,就不免觉得他有点‘洒狗血’……”“洒狗血”是京剧术语,意指造作、不真实的作派。《霸王别姬》里程蝶衣骂从花满楼赤脚逃出来的段小楼的相好,就是:“那就别在这儿洒狗血了。”汪曾祺在《泰山片石》里称扬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
颇疑心余秋雨的走红,是因为他的文化姿态而不是散文成就。是啊,谁不说俺家乡好?一篇《抱愧山西》,山西人时常称引;一篇《千年庭院》,湖南人自然大悦;《乡关何处》更是算得造福桑梓。更重要的是,他给了读者一个可以轻易感知、简单把握的“文化”。本世纪谈中国文化者,往往陷入非褒即贬的怪圈,但余秋雨不。余秋雨颂扬文化,是以反思的姿态颂扬;余秋雨批评传统,是以继承者的身份批评。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那么的容易为国人接受,在海外流行。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2000字5
浑厚的文字背后,坚实的文化背景支撑。这种文化背景犹如排山倒海,到了笔尖成了文字就成了涓涓细流流入心间。每每我捧着余秋雨的书沐浴着温和的月光和徐徐海风品味的时候,总是对“黄金屋”“颜如玉”体会深刻。
这已经是我第二遍读《山居笔记》了,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在公司论坛上,电子版的。电子版的文字虽然与印制版相同,但毕竟直接给予的只是文字。而在明亮的办公室,电话,传真机及传真机的声音,也很难让人去品味。只能说,这个时候,无数个盒饭端到我面前,我要挑出非快餐的午餐,慢慢体会。
感谢公司论坛,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只要你去求书,基本上可以满足。虽然不直接接触前线营销,但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及商海中,还有那么多同事与我这种没有什么文化甚至有些浅薄的人志同道合,我也满足了。
人生真是有很多遗憾,我喜欢语言而且自认在语言方面小有天赋,因此高考的时候也一心填报语言类的学校,但最终因为非成绩类的因素学了财务。虽然财务专业在我高考的时候炙手可热,但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学它。
因此大学四年浑浑噩噩的混着,专业课没有好好学。在其他同学拼命考注册会计师的时候,我却大声宣扬,我不会做财务的。
人生无奈,毕业后我还做了财务而且做到现在。不敢说有大建树,但凭此混口饭吃,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吧。
在老公和自己的努力工作下,我过上小富的生活———这个小富,当然指的仅仅是有了够住的房子,有了够花的银子,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和可能随时开会家的车子。
或许在这种时候,我才能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有人研究过,中国真正能做学问的,都是家庭背景相当殷实的。有些人,虽然也登上科学的高峰,但他的确不是热爱科学,而是想通过科学这条路摆脱他的困境。
我,在生活的二十九年中,从来没有想过,我该以何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境态来生活的问题。而至于余秋雨提到的人格传承,虽然偶有思考,但总会被湮没在报表与奔波中。
记得高中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说过明朝有个皇帝,是一个不爱政治爱木工的人。他潜心研究木工艺术,把朝政给了一个大臣。这个皇帝无可厚非的被历史评定为昏君。但我亦深深感到“昏君”的无奈。投胎到了皇室贵族并被推当了皇帝,又能如何呢?假如历史有假设,这个皇帝如果不当皇帝,说不定会是一个能与鲁班齐名的木工艺术大师呢!
最近在上MBA备考课,原以为我的逻辑会非常差劲。没想到做了逻辑题,却发现自己原来不差。60分的逻辑题,在老师没有教任何套路招式的情况下,我凭自己的招式乱碰乱撞,能在50分以上。而数学仍旧是我最头疼的科目,虽然只是初等数学。但现在学数学与十年前学数学却有不同的感触。以前学的时候背公式,压根不会想用来干什么。而现在学数学,学的却是其严谨,其运用,其考虑思维方式的多方位。
但无论如何,我都不喜欢这些课程。因为至今,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考Mba—当然,如果我去面试,我不会愚蠢到说这种话———人在生存的时候不得不虚伪。这是老公给我安排的路,我就这样走。这样走着,我就不会落后。而一旦老公说的事情我不去做,我就会自食其果。所以,我相信,于我的未来———工作的未来以及生存,这样走下去是不会有错的。虽然我不喜欢。
有些时候,很想改行。幻想着如果能学中文或者外语,去体会文学的精深,以书为伍而不是以商为对,这个人生也就完满了吧。
可我,仍旧要在这工作空闲时候鬼鬼祟祟的敲着这些文字。还好,比较懒惰的我有一个会写程序的老公,每每遇到大问题的时候,只要我有需要,他总能给我编写一个小程序让我能在几分钟之内解决其他同事需要几天甚至一个星期的工作量。工作,如果以量来计算其价值的话,足以说明我不在状态。真正有激情的时候,不是以量来衡量,而是以创造的看的见的价值来衡量的—又来行话了。当然,会计核算创造的价值不是以货币最终体现的,而是以一种报告的形式告知来创造价值的,这种告知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或许我该这么去理解我的工作,会更有意义更有动力一些。
说些啥呢,这是山居笔记的读后感吗?我不会对其文章去做评价的,因为就我的笔力和智慧,还达不到评价余大师的程度。但读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就社会现象而言,文化,商业,权势的积沉,或许是商业第一,文化第二,权势第三。而就个体而言,是温饱第一,思想第二,行动第三。
社会和个体,有些相似,同样也有些无奈。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把伤痕当酒窝》读后感2023-08-12 03:23:02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十五篇)2023-08-17 13:35:05
香草不是笨小孩读后感范文集合2023-08-12 21:44:08
《把伤痕当酒窝》读后感2023-08-12 03:23:02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十五篇)2023-08-17 13:35:05
香草不是笨小孩读后感范文集合2023-08-12 21:44:08
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8-18 02:42:22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05 01:32:37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14 01: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