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浮士德读后感(通用十六篇))

更新时间:2023-08-01 21:13:31 来源:高考在线

  浮士德读后感1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剧。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谢的奇葩,闪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马克思最喜爱的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莎士比亚有“莎学”一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以形成“浮学”。它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却敢作敢为、豪迈悲壮。

  这本书写的是,在天国里魔鬼头子与上帝打赌,魔鬼认为,人类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浑浑噩噩,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傻瓜,疯子,而上帝确认为,他很快就会从浑噩中醒来,成为人类的圣人,带领人类走向幸福。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赌可以让他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间,经历了许多事情,但还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很老并且双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灵美好的家园,然后就死去了,然而他的灵魂魔鬼抓进地狱,而是由天使护送上了天堂,因为他帮助了人们。

  本书分为第一节和第二节。这本书都是在讲浮士德怎样帮助大众,又怎样被魔鬼危害等等后来遇到了玛格丽特这个人,两人一起飞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说不尽的书,谁也不敢说读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恶,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狱,你将万劫不复,为了人类的幸福·美满而奋斗吧!相信吧,你最终会飞往天堂,与思念的人在一起幸福·美满的生活下去!

  浮士德读后感2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一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忙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能够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能够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务必选取,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我的人生的品质。

  浮士德读后感3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剧。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谢的奇葩,闪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马克思最喜爱的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莎士比亚有“莎学”一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以构成“浮学”

  这本书写的是,在天国里魔鬼头子与上帝打赌,魔鬼认为,人类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浑浑噩噩,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傻瓜,疯子,而上帝确认为,他很快就会从浑噩中醒来,成为人类的圣人,带领人类走向幸福。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赌能够让他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间,经历了许多事情,但还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很老并且双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灵完美的家园,然后就死去了,然而他的灵魂魔鬼抓进地狱,而是由天使护送上了天堂,因为他帮忙了人们。

  本书分为第一节和第二节。这本书都是在讲浮士德怎样帮忙大众,又怎样被魔鬼危害等等之后遇到了玛格丽特这个人,两人一齐飞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说不尽的书,谁也不敢说读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恶,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狱,你将万劫不复,为了人类的幸福·美满而奋斗吧!相信吧,你最终会飞往天堂,与思念的人在一齐幸福·美满的生活下去!

  浮士德读后感4

  《浮世德》它让我看到了这个现实社会下存在的矛盾、无奈、悲惨……

  书中讲述了5个都市少年,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秘密,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爱与恨的印记。池海翔这个总被人家称作是怪物的男孩,没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他只能独自默默地承受现实给他带来的一切惨痛。最后,他还是成功了,站立于万人之上了。纪澜一个矛盾的女生,不愿与最好的朋友滕夕分开,却背地里把滕夕的书桌推翻在地,让书本掉在地上。然而,她又赶忙捡起书本,用双手擦干净。滕夕的突然昏倒,让纪澜紧张不已。她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存在的原型,因为,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会嫉妒对方比自我优越的条件,从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虽然,她是矛盾的。但,她还是选取那宝贵的友情,纵然滕夕已离她而去,已不在人世,她始终还是爱着滕夕的。而滕夕,有着出众的外貌、乖乖女的性格、殷实的家境,这一切都使人羡慕。这样完美的女生,却爱上了一个与她截然相反的男生。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感情是没有界限的。直到最后,滕夕的离去,她的心里仍然只有他的存在。那个叫烟焰的男孩。烟焰,其实本质是好的。可由于,父亲被车撞后,肇事司机逃跑,家里就开始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抢劫,都是为了他的家,为了滕夕。然而,当他明白那个肇事司机是滕夕的父亲后,他茫然了。他不明白该

  如何去应对滕夕,他想对滕夕说:别走,等我出来。可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直到她的离开。烟焰只能算是个知途迷返的孩子。最后一个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惨的。从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妈收养。但是,他厌恶姨妈那异样的眼神。于是,觉得自力更生。可他所谓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学校附近的一个酒吧里当妓。他被那些肥肉横生的老男人私养着,做着一些肮脏的事情。就算是这样,他也不后悔,只有能靠自我生存下去就满足了。而,当他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他决心退出那个浑浊的世界时,已经不行了。那个世界不允许他的离开,除非他在人间消失了。纵使这样,他的感情也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不被世俗承认的东西,是无法在这个世界存活的。就是他们的感情一样,心爱的人死了,他的心也死了。这一次,他最后能够毫无牵挂地继续做着令人作呕的事情。

  浮士德读后感5

  福斯特是不朽的戏剧的一部分,主要以德国民间传说为主题,以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的文艺复兴,描述了一种新的资产阶级先进的对现实的不满,试图探索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社会梦想。

  第一,英雄浮士德的形象

  读一个工作,用来分析里面的字符。戏剧的主要部分描述了浮士德自我完善的英雄,追求真理,经历了素食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五行的功绩。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不断探索生活的真理,不断追求人,他的形象能够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典型的代表他的探索象征着艺术历史的欧洲资产阶级精神的发展在复兴到19世纪初。浮士德的外表直接描述了他对当时所谓的知识,怀疑,哲学,判例和医学以及神学的怀疑和否认,我已经研究了这一切,它仍然是一个愚蠢的人结束不必须最轻微的别致。可是,经过阅读下头,我们明白他的智慧绝不是他说的,在他的时间,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谦虚和学习。可是当他的追求和梦想苗条,年龄高的时候他仍然有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复活节的钟声把他拉回死亡线。而基于对魔鬼的理解,我们能够想象,魔鬼的打赌是多少勇气和力量,这绝对是对自我的挑战,也是对社会不满的强烈抵抗,对自我的爆发的极端精神。

  可是,我们说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它反映在性格的多样性的

  性质。我们还必须看到他悲惨的负面,同时承认浮士德的优秀闪点。也许浮士德的贪婪和变性部分是由于费斯图的诱惑,但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决定性的。例如,玛格丽特在戏剧中的杯具足以说明这一点。从福斯特对玛格丽特的动机和过程的方法来看,我总是觉得他主要是由欲望驱动的,因为他们两者在信仰上有很大的不一样,而福斯特几乎都用甜言蜜语或誓言来回答玛格丽特里特,他们真的有两个爱感情,那么他们的红地毯也被堆积起来,他们的感情仅有三倍的热量,没有长期的保护。在二十一世纪,由于不一样的信仰,我们被夫妻分开,在绝对信仰的时代,这并不罕见,并非最不重要。整个过程的奢侈福斯特只是作为fauxide的同谋,创造他的机会和物质支持,faust是那种margaret的脖子上的锁子,她的岳父更紧,最终回归死亡。虽然他深深的忏悔了这一点,但也无济于事。福斯特和玛格丽特的感情,对海伦的不断出现和持续深化持怀疑的态度,福斯特和海伦的戏剧第四幕一齐,也是胶水,生命和死亡相徐。许多学者结合了歌德时代的时代,海伦是中世纪古典美的体现,浮士德和海伦结合的自然美是追求美的。事实上,美国福斯特的诗人对爱有独特的观察和崇拜。但如果从故事的故事,如果他对海伦的爱是忠诚的,那么是因为她的死亡和玛格

  丽特的死亡和如何解释呢,除了福斯特的感情观是值得怀疑的,他也有一个资产阶级的冷漠,冷漠的一面。例如,在奥尔巴赫酒窖的酒店场景中,奢侈的费斯托对醉酒的酒鬼嘲笑和伤害,站在他的一边没有反应总之,他的身体一点一点你需要探索。

  第二,浮士德与魔鬼的关系

  在诗歌戏剧中,我一向觉得浮士德和费斯托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关系,不仅仅因为他们之间的赌博,有时我甚至觉得浮士德是奢侈的,奢侈的福斯特在一些场景是浮士德的支持。在魔鬼魔鬼festo的歌曲有一个历史性的飞跃,他不再是简单的心灵的概念,肢体发展或三头怪物。他明白浮士德的深渊,他熟悉天文学,地理学,哲学和巧妙运用心理学,我认为他在某些地方也是浮士德一样的叛逆和追求。在天堂的前奏中,他敢于打赌魔鬼和上帝,作为一个邪恶的化身和消极的精灵,他在各个时期,神圣事物的逐渐衰落进行了无耻的亵渎和辛辣的嘲笑,他的诗,我觉得他是唯一一个总是坚持理性的人,总是不自觉地屈服于世界,嘲笑教会虚伪,嘲笑法院,嘲笑大学中的教条教条,嘲笑浪漫的诗歌死亡。例如,在快速的场景中,他总是看起来像一个很合乎逻辑的,但实际上是反对疯狂的态度嘲笑学校。第一点,作者阐述了浮士德心理学的多重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福斯特的内在冲突也是他和节日之间冲突内化的表现,他与福斯特的冲突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化。虽然诗歌戏剧只是在公众的

  开始,魔鬼弗拉基米尔以往作为浮士德的仆人,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内部化yehao,在值得一提的实施例之外,它们之间的关系绝不是诱惑和诱惑这么简单。浮士德的未来是一个危机,并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变成魔鬼的奴隶,逃离的节日是所有障碍和邪恶化身的父亲。但,不断追求自我完

  善faust不仅仅从死亡的下沉,也实现了生命和梦想的价值。邪恶在那里从负面的戏剧,但经常好的事情成为了驱动力。三,富有的哲学含义

  在戏剧中,作者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十分哲学的陈述和一些哲学类型的争论,例如,在世界的起源问题上,泰勒和普洛特的争论是十分典型的,它也是诗人的歌德世界的直接反映视图,这与当时丰富的哲学气息密切相关,但对作者来说,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然而,一些与我们的灵感的生活哲学的句子也是伟大的。魔鬼常常用来扮演这样的主角。

  浮士德读后感6

  一本好书,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调谢的奇葩,而书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们回味无穷。《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爱的书,书中蕴涵的道理令我永远自强不息。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说,《浮士德》现已构成文学领域里的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浮士德》的主要资料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赌,由靡非斯托去诱引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我所追求的,弃善从恶,成为靡非斯托的俘虏。靡非斯托到人间,对知识感到厌倦和永远不安于现状的老博士打赌,说他能够让浮士德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条件是浮士德用鲜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就让靡非斯托带走他的灵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都没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替大众着想谋福利的事业中,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那句话,然后倒地而死,然而他的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认为浮士德是个有野心,好高骛远的人,他也是个偶尔会走上歧途,但最终会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诱引他走上歧途时,他做了欺骗他人,趋炎附势的坏事,可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就是说,当他没为人民着想时,他的灵魂极其难受,如同煎熬。而在围海造田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我心灵的归宿,所以才会心满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浮士德也有缺点,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为别人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而浮士德就做到了。浮士德的缺点是:永远不安于现状,优点是自强不息、敢作敢为、为他人服务。

  我们来学习浮士德的优点吧,做一个自强不息,为大众着想谋福利吧。

  浮士德读后感7

  开始看了《浮士德》。认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

  这书是难懂的,以往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欢打手电熬夜看书,每一天也就能安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著只为了情节,直到此刻依然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所以吧,说到底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这个《浮士德》其实满神奇的,首先它的写作方式是舞台剧本的形式。其次,故事十分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马行空。第三,“歌德”这个名字很能满足某种小小的虚荣心。第四,看着看着,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识的看法、观点或者景象。所以,尽管很艰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阅读它。去年暑假把书买回来一向搁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读书的机会决定先把它给啃下来。

  一开始看小说喜欢把自我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而仅仅是在资料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鸣的。比如在看贝多芬的书籍时,一般把贝多芬夸张的描述成神灵的语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头看这些摘抄的时候觉得当时自我很幼稚,一页书看看可是1、2分钟,有时为了抄几句话就要花费5分钟的样貌,这样等到再回过来读的时候,常常已经没有先前那种活力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所以之后开始改成某伟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如哪一句好,自我怎样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查字典,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这样做似乎还不错。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我的书本。到之后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欢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费力,所以每每有一点点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至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现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为0了。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所有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了。并且更主要的是,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我对于资料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为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文章的内涵,结构呢?

  于是,读书的时候,思考就少了。

  此刻看这个《浮士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最厌恶的事情就是一页书上一半是资料,下一半是很多小字体的解释,而通常这些解释又和种种圣经故事、希腊文化联系起来,一看就是一大串。这种情景下,不看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断自我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烦。所以只好这样,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释全部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呢,等看正文的时候就能够比较通畅的理解资料,也不用再回过来看厌恶的注释了。

  浮士德读后感8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论法的精神》《阴谋与爱情》《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其中,《浮士德》的探索象征着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这三百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学者阶段,爱情阶段,政治阶段,追求古典美阶段和改造大自然阶段。

  在学者阶段主要有三处令我印象深刻。首先是浮士德的叶公好龙。学者浮士德终日探究自然的规律,但直面规律化身的地灵时却嫌它丑陋。其次是浑浑噩噩。浮士德作为学者,在书斋中度过了几十年,到头来却是变得迂腐,而且既无成就也无名利。魔鬼靡菲斯特讥嘲他这一类的俗人竟想消化这千百年来嚼不烂的发酵面团。第三处是虚伪。当有学生前来恳请传授学问时,靡菲斯特代替浮士德化身为满腹诗书的学者,把一心求教的学生忽悠得团团转。作者通过这部分告诫我们,人生意义和追求不能仅仅局限于学问的积累,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身。

  在爱情阶段,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追求到了女子格丽卿,两人坠入爱河。但在这期间,两人皆因爱情而犯下错误,爱情变成了悲剧。作者通过爱情阶段告诫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官能享受与个人主义,必须到更高的境界去实现理想。

  在政治阶段,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领下在罗马帝国中当上了大臣。皇帝需要钱财,他就发行纸币解决了财政问题;皇帝需要欢乐,他与靡菲斯特就用魔法举行了化妆舞会,把焰火化作火山爆发;皇帝需要看戏,他就用魔法把海伦与帕里斯召唤。但是最终也仅仅是个弄臣而已。作者以此讽刺了那些把改革希望寄托于君主身上,希望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不能依靠别人,而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在追求古典美阶段,浮士德渴求得到深爱时的海伦。最终海伦消逝、只留下一缕薄纱,隐喻着美的力量本身只是幻影,留下的只是美的形式,作者以此否定了用艺术力量改造社会的方式。这告诉我们,实现人生的意义,不能仅靠艺术熏陶,更要在艺术的指引下投身社会实践。

  在改造大自然的阶段,浮士德在海岸封地中进行围海造陆工程,开始投身于改造大自然的实践中。浮士德在开疆拓土、移山填海、民众安居乐业的伟大理想中沉迷了。他认为只有每日将自由和生存争取,才能够将这种自由和生存来尽情享受,在这里将有为的时光度过。他见到扎根于自由土地之上的自由者的臣民,预感到了崇高的幸福,他此生的痕迹将与世长存。他对此感到了满足,接着,他便倒下了。

  浮士德的死是因为满足,浮士德之所以活着是因为不满足。浮士德的精神,正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人不正是这样的吗?人只要奋斗,就总是难免会犯错。但只有追求,人才能够实现自身。在我看来,正是有了人生追求,生命的步伐才不会停止。人的毁灭正是因为绝对追求的停止。追求在前方,步伐永不止,生命方不息。

  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曾在知乎上问过这个问题,回答寥寥,而其中有一条回答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四个字:吃喝嫖赌。高考后的暑假,我阅读了几本文学作品,虽然描写细腻,但内容总是围绕着爱恨情仇,我不禁有些迷茫:生的意义可以是什么呢?仅仅是感官的享受吗?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呢?直到我阅读了《浮士德》。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方向,让我意识到人生意义可以是改造大自然、建设人类社会。作者通过对浮士德探索过程中的失误进行批判,让我明白到无论是脱离实际的知识追求,还是低级的官能享受与狭隘的个人幸福追求,抑或是为王权服务的妥协道路,都是不可取的。在当代,有许多重点高校毕业生、国家未来的栋梁选择了金融和股票方面的泡沫,而非基础科技研究的砖石。我不禁疑惑:长久以往,国家是否还能长治久安繁荣依旧呢?我们不得而知。

  在当下,进一步改造大自然已不合时宜,我们更多的选择是发展基础科学、改进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使人们都安居乐业,这是朴素而又伟大的人生追求。人生意义也可以在实现人生追求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这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未来。创造中实现自我,追求中实现本质。路在脚下,向梦想大步前进。

  浮士德读后感9

  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诗体哲理杯具《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梦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所以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能够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所以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所以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杯具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到达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我“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当我们认识到自我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浮士德读后感10

  这个星期的任务是《浮士德》。

  歌德这个老头子聪明得过分,他还永远有18岁的小姑娘的可爱,这倒罢了,可18岁的小姑娘也爱他。怪不得他垄断了欧洲的感情。

  我总觉得浮士德有些强迫症。当然了,他的自强不息用心进取是十分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那个老和浮士德捣乱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实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觉得他就应是披着斗篷,带着兜帽,时而戏谑,时而冷笑,时而骂娘,时而跳脚的大酷哥一枚。

  他就应是冷笑地说:“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OMG,实在是太给力了!

  我尤其振奋于他即将带领浮士德开始访问小世界时说:“我祝贺你开始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小宇宙就燃烧了,激动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签个契约。

  歌德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酷的男二号!深深后悔自我不学无术,如果勤奋些不就早一点读到这么棒的书了么?哎,相见恨晚啊!我太失败了,学外国文学可此刻才读经典,惭愧啊!

  另外我觉得浮士德对玛加蕾特示爱时说的话太有水平了!“唉,我就不能在你怀里安安静静呆上个把小时,胸贴着胸,灵魂搂着灵魂?”OMG,以后我要是有儿子,他追女孩写情书的时候我必须要强烈推荐他写上这段话!

  最后,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配上上方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天衣无缝,交融,相得益彰,大放华彩啦!

  浮士德读后感11

  我刚读完《浮士德》这本书,听到这个书名,你也许很惊讶吧因为这是一本西方版的书,好多同学都说看不懂。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只是用自我的思想、自我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资料,分辨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我喜欢故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你们必须会觉得我的思想有问题,可是我爱书中的魔鬼是有原因的。

  梅菲斯特虽然是个恶魔,可是却有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量。正如他在自述中说:“我是永远的精灵!”他总是想作恶,却总是产生行善事的那种力量。梅菲斯特不是一个普通的恶魔,因为他是考官,是神通广大的打手,是学识渊博的恶灵,是一个促进者。

  他喜欢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个极有个性的笑容。他喜欢一个人,就用心去爱;他恨一个人,就一本正经的告诉他——我恨你!我就喜欢他这种直白、真诚的个性。他让我联想到人类的“魔鬼”,那些人心里是黑的,表面上却笑嘻嘻的,一副纯洁的样貌;还有的人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也有的娶了媳妇竟把含辛茹苦的母亲赶出家门。这些人与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正的魔鬼呢!

  也许,人人心中都会有邪恶的一面,可是人和魔鬼不一样的是:魔鬼把邪恶挂在脸上,于是他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丑陋的、邪恶的;那么,如果把邪恶藏在心里,就是纯洁、善良的吗这不是连魔鬼都不如吗。

  正邪只在一念之间,这是《浮士德》教我的,也是梅菲斯特告诉我的。正视心中的邪念,找回与生俱来的善良吧!

  浮士德读后感12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诗剧。它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却敢作敢为、豪迈悲壮。

  故事是这样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仛打赌。由靡非斯仛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下自我的高尚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仙界,先后经历了对男女之爱、宫廷中权势财富,以及对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能获得心灵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高龄而又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想当时歌德所在的社会也是这样的吧,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用心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建,腐朽与罪恶,但是我们能够从这本书里,这个小小的社会里感受到。

  人们都说地狱是最肮脏的,歌德却说人类的社会比地狱还要肮脏,腐朽。完全能够说人间就是一个炼狱,一个充满罪恶的地域

  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心的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天堂地狱之在你一念之间。中国有句老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炼狱象征苦难,象征忏悔。

  看到天堂的光辉,美梦将会成真!地狱恶鬼又再哀嚎,听得我心碎心惊,拖住我的脚想让我沉沦,而我却渴望自由的翱翔,向往天堂的晨光。

  最后浮士德在为人类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斗争中,感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后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无疑是用心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质。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幻想。:我要勇立时代的潮头,我要纵身跳上时代的巨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浮士德读后感13

  《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悲剧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内容,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因此接受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他相信浮士德可以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可以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悲剧,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悲剧色彩,但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这部悲剧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但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悲剧告终。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悲剧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最后浮士德转向了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进行创造的活动。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围海造田,并且从中得出了“智慧的最后总结”——“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当他想到人们因为他的奉献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时,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浮士德读后感14

  荣格以往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杯具。它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则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他对学识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学的热爱已经不可自拔。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对学的追求和热爱还有期望,都是我们学生应当学习的,我们要和他一样,善学、乐学、爱学。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善良与恶相生相克,当我们认识到自我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浮士德读后感15

  这部不朽的诗剧,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由于不满现状,进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义。

  剧中,魔鬼靡非斯特使用魔法引诱着浮士德,先从小世界的沉迷酒色,到大世界的官场、战场、直至改造自然、为民造福……上天入地、惊心动魄,从这种种奇特的人生体验,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形象。

  浮士德说:“我只是匆匆走在这世上,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不满意的立刻将之抛弃,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的体验,不断的追求,永不满足!这,也许就回答了,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魔鬼靡非斯特也说:“如果你不走错路,你就不会明事理。”与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相吻合——魔鬼竟然也说出了人话?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在人性中,也是善恶共存、共生的。歌德凭借这两位主要人物,道出自己的理念:只有努力,人不怕犯错误,但怕不努力!言外之意: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人活着,就要不断的追求;哪天,追求停止了,生命的意义也就结束了。这仅仅是我自己肤浅的理解。

  浮士德读后感16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他穷其一生所完成的巨作。1768年开始创作,于1832年完成。浮士德是有原型人物的,十六世纪人们都在传有个人博学多才,传说他获得了恶魔的帮助,他于恶魔做了交易。

  《浮士德》这本书构思宏伟,结构庞大,复杂的内容和多变的风格让人很难读懂他。这本书是以诗剧的形式写的,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可他确对生活充满了迷茫和不满,久而久之这种迷茫转变成了苦恼,他想到了用自杀来结束这一切。他的计划失败后,魔鬼和上帝打了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在魔鬼的诱惑下签下了契约。浮士德生前的一切要求魔鬼都会答应,与之相对的是在浮士德死后他的灵魂将会被魔鬼收走!

  获得魔鬼帮助的浮士德返老还童,来到了一个“酒吧”,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并扬言:“如果我今夜不能搂抱她,我们在午夜就分道扬镳。”连魔鬼都看不下去向他说到“你开口象登徒子之流”。最后连玛甘蕾都无法满足浮士德的要求,他又有了新的目标。

  随着与玛甘蕾的爱情生活以悲剧结束,浮士德逃离现实,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为目的的古典美,回归希腊。

  《浮士德》这本书有很多的细节,比如魔鬼和小倌的饮酒作乐隐喻了人类自身的现世享受。又通过玛甘蕾肯定了爱情的无私与纯洁。最后浮士德幡然醒悟天使用爱火把魔鬼打败,上天将浮士德解救,最终结束全篇。

  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的《浮士德》,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歌德赋予了这本书极高的艺术境界。

  最后引用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它的评论来结尾“《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