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的读后感范文

更新时间:2023-08-16 04:00:03 来源:高考在线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的读后感1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王林波的著作《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此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上编主要介绍了作者的语用教学探索,下编主要介绍了作者的一些语用教学实践。整本书内容丰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书中对教学实录的描述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读完此书,我受益匪浅。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想法。

  一、指向“语用”,坚持一课一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位作者的学识、经历不同,所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风格各异。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应当走近作者,走进文字,发现只属于这一课的特点。

  针对语文课堂上存在的模式化、形式化等问题,如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呢?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两种对策。一是关注语言,发现“这一课”的表达特点。我们要学会发现每一课的个性,去关注每一课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法,去揣摩,去习得。二是聚焦表达,发掘资源当堂习得。为了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有所收获,真真正正地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发掘最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最有利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语言的实践,从而习得方法。

  二、指向“语用”,让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同生共长。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由此可见,阅读与习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融会贯通为一体,二者才能同生共长。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表达,在阅读教学中领悟写法,还要重视语用,在实践练习中提升表达水平。首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中的“例子”,在品析写法中优化习作技能。例如,我们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先总后分,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进行描写等,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一次练笔,仿照文中的写法,描写一场雨、雪等。其次,在习作课上,我们也不能丢掉一篇篇的课文。在习作之前,可以先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例如,我们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时,习作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两篇课文《麻雀》《爬天都峰》和两篇习作例文的写作方法,再指导学生运用在阅读教学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完成本次习作。

  三、基于“语用”,让积累更有意义。

  积累是表达的基石,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重视积累。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做好积累。一是有选择,让积累更有价值。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取舍,选择文中语言优美、特色鲜明、富有哲理等有价值的'词句进行积累。二是有方法,让积累更有效果。教师应当结合课文的内容及语言表达的特点,教给学生适合的方法,这样的积累就会事半功倍。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爬山虎的脚》一课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提示学生从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三个方面有序进行。三是有运用,让积累更有意义。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积累好的语言,更要让学生在充分积累的基础上运用语言,进行语言实践。当学生体会到积累语言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再一次的积累才会充满动力。

  四、基于“语用”,让思辨走向深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们应当借助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上需要深入的思考,需要有质量的表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思考有效地引向深入,促使学生的言语表达在特殊的情境中不断得到激发。

  读一本好书,就是交了一个益友;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智者对话。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读完此书,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课堂上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思考、探索,不断从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促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的读后感2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这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王林波老师的《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一书的上编“我的语用教学探索”。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在上编中,王林波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文教学世界。说熟悉,是因为他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一样也有读书、对话、思考等;说陌生,是因为这些读书、对话和思考并没有把学生导向理解本位、感悟至上的泥沼,而是将他们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王老师在自序中写道:“语用教学,扎实展现魅力;情感熏陶,无痕彰显智慧。”他主张教学中情感的激发,态度的指引等都应该力求无痕,在语言文字的习得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般润物无声。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王老师提到“基于“语用”,让思辨走向深入”,强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列举了《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实例。《晏子使楚》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改编自《史记》,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文中的晏子以精炼得当、机智巧妙的语言让原本想侮辱他的楚王尴尬至极,这一刻无疑是训练学生是辨别能力很好凭借。青年名师何捷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巧妙设计,将学生引入认知冲突的漩涡之中,让学生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

  王老师在谈到“聚焦语言文字,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同生共长”这一观点。举例《搭石》一位老师教学中紧扣“伏”这个字进行教学,凸显了工具性,但在这个字的教学过程中,又有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就是两者的同生共长。我细细地品读着这个教学片段,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心头有暖暖的感受,甚至被这淳朴的`民风所打动。读后我思考着作为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学习新理念,钻研教材,博学善思。让学生们爱上 语文,学到语文真本领,能用语言文字高效解决问题,让语文增值,令生命舒展。

  学生最美的样子是读书时的专注,老师最美的样子亦是读书时的沉思。龙应台说:“文字是一粒种子,应该落在广袤的大地里。”语文是一隅方塘,应当映照出万千世界的丰富。不辜负语文教育的本意和初衷,在教学中秉承信念,才会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成长!我们将继续跋涉语文之路,追寻语文教学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