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17 15:05:37 来源:高考在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1

  人总是很难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仿佛有种别扭的情绪,死死地缠住人的大脑,哪怕是面对最亲近的人,也亦是如此。 古人喜欢用书信来传递情感,含义一层一层的,倒也没有现代人那么含蓄。 现在已经很少见人用书信来交流了,看到有人能够写下这样长篇长篇的像散文一样的信,也实在是令人惊奇的。

  现在的人都用短信、微信、QQ,与家人面对面交流少,就连发信息,都只有寥寥几句。与家人感情都淡了。

  傅雷一家是我见过最优秀的家庭。严父慈母,一个博览古今,一个温柔体贴。长子傅聪知书达礼,又对钢琴艺术有着惊人的天赋和崇高的热爱,而次子傅敏则是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放在了教育事业上。

  这是优秀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家庭深厚的感情。

  父母与孩子相隔两地,从百忙之中用写家书的方式来补缺没有在一起的日子的空白。有时候遇到丢失信件的意外,哪怕那封信有多么长也会再写一遍,为的是不让家人收不到信而担心。试问我,倒没有这样的耐心。更可贵的是每封信的分量都很足,做父亲的傅雷总会写一些自己的社会经验、文学感悟,提出一些疑问,谈谈儿子的钢琴技术有没有提高或者有所欠缺,最近取得了哪些成就,和一些生活琐事,然后再明确地表达出对儿子的思念。做儿子的傅聪认真采取父亲的建议,也会解答父亲的问题,然后写一写音乐上的见解与自己的经历。母亲呢,总是最担心儿子的身体,恨不得自己马上跑过去打点。一家人相互信任又互相依赖,傅聪能有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这样的家庭,更离不开从小对他严加管教的父亲。有这样的条件,真是幸运!

  羡慕归羡慕,倒也只能想想。我虽然没有惊人的天赋,也没有厉害的背景,更没有知识渊博的父母。但也有像这样幸福的家庭。自己人生的道路,也只能靠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努力追寻。这听起来像是空头大话,却是不变的真理。然而却很少有人会付出实际的行动。这很难,我也知道。不想付出,是怕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想白费力气,但看到傅聪孤身一人在异地打下一片天地,我又觉得自己到底不应该这样窝囊,就像老师经常说的,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就这样下去,活该没有回报。

  傅雷夫妇爱儿子,也为他骄傲。天下每个父母都爱孩子,每个孩子也希望父母能为自己骄傲。Me too。所以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仅仅为了自己也为了让父母骄傲,要为梦想努力拼搏!Yeah!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2

  读这本《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孜孜不倦的教导,同时我仿佛感受到了自己的父母正在与我交流,不时地提醒我、鼓励我、教导我……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傅雷一家人的优秀,无论是在艺术上的造诣,还是对国家民族的荣辱感,对人格尊严的的高度要求,这些都从书中字里行间体现了出来。

  这是在上世纪前期的中国,当时我国国力不足,一时不能满足学生的高效学习,但是傅雷却适时地为国人翻译了很多的世界名著,在艺术上也体现很深的造诣。傅雷的长子傅聪,弹了一手好钢琴,多次在国际大赛上获奖,并努力钻研多种语言……这需要多强的毅力才能实现呀!我得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傅雷对儿子的爱,他与儿子的书信往来一直不断,每一封都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牵挂,他的每一封家书都十分认真地完成,毫无草草了事的意思,这使我看到了傅雷成熟稳重的一面,也看到了傅雷对儿子深深的爱。

  傅雷在这些家书中强调了一些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傅雷对儿子的日常行为十分看重,如傅雷在家书中说“你车上的信十分有趣,可见只要有实情、实事,不会写不出好信”,爸爸经常告诉我写文章要透露出真情实感,老师也强调写实,我突然觉得他们就在我的面前

  这世界上的感情不局限于那信中,全世界的父亲都是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我的父亲在细致的呵护着我的生活。就像那时我考试失利,他就对我说:“孩子,不要怕我门要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不论那困难有多强大。我相信你,因为你可是我的孩子啊!”他还在我学习过程积极的帮助我。他教育我,让我更加坚定的在学习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我知道他总是和我并肩前行,这样我的心里总会多了那种令你安下心来的保护感陪我渐行渐远……是他让我挺起胸膛大踏步的向前走,绽放出最灿烂的自己。

  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父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如此父爱,但是我想他说出了世上所有父亲想说却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浓浓的真爱。

  父爱就是一本书,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去读。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3

  众所周知,《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了父爱的教育范本。所以在假期里,我认真的拜读了这本书,真的被这186篇感人肺腑的书信所打动!

  有很多人说傅雷是一个很严格的父亲,确实,在他和傅聪两年间的书信来往中,不难看出这一点。他对儿子有着不容置喙的爱,但在书信来往中,他始终把对傅聪的道德和艺术的指导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舔犊之情放在了第二位!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两人书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就出自于《傅雷家书》,从这句话可以清楚地看出,傅雷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远在海外,心都被牵绊着。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这样的一句话,展现了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教育方法,他不会像一些父母那样只是批评,而是会给予适时的鼓励,给孩子自信以及指明奋斗的方向!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这些话则充分体现出了傅雷对儿子严厉的一面,他希望他能够成长起来,学会面对,学会处理问题,这是他教育方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点!

  《傅雷家书》记录着傅家父子两人两年间的交流。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4

  《傅雷家书》我从来未完整的读过,只是接触过几个片段,这次借着假期早早准备好了这本书,想感受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家书”背后的“国情”。《傅雷家书》一共收入了一百三十八封书信,绝大部分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可曾想这一封封漂洋过海教育孩子的家书,竟也凝结着浓浓的爱国热情。

  你瞧,“中国人气质,中国人灵魂,在你身上和我一样强,我也大为高兴”“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每一字、每一句对祖国深情地表露,都不是刻意为之。我相信,那时候的傅雷决然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信会出版、会家喻户晓,所以也决然没有刻意高唱凯歌以博取世人的眼球。不管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如何去看待这些人,但我始终坚信,他们的灵魂高尚而纯洁,他们的文字就是他们一生人格的写照。

  “严格”背后的“严苛”。傅雷从小受母亲的管教非常严格,我想这也是他对自己儿子严格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每一个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父亲或者母亲,首先的教子方法一定源于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傅雷对儿子傅聪的“严格”从书中的大事小情都不难看出来,身为父亲,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事无巨细,涉及方方面面。

  透过朴实深情的语言,我甚至感受到那种比“严格”更深层的东西,我姑且称之为“严苛”。人活于世,能碰上这样尽心竭虑的父亲,应该会使很多孩子羡慕嫉妒恨。但置身其中,是否也有喘不过气来的“窒息”呢?书中写到“我恨不得在你身边,帮你解决并安排一切物质生活,让你安心学习……”“你在音乐艺术中固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在人生艺术中、婚姻艺术中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忙,没空闲来静静的分析、考虑;倘我能代你筹划筹划……”

  幸运的是,傅雷这样严格的教育,却也使傅聪受益良多。他们多年父子如朋友。所以,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的感受。

  整本《傅雷家书》言语朴实,感情真挚。朴实的语言背后,我汲取了那么多人生哲理,有些自己已然知晓,有些在实践中已有所感,只是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傅雷先生的每句话,皆是良苦用心,字字是精华,使我受益匪浅。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5

  一封封私人家书竟能编纂成书并印刷出版 ,可想而知,这个家书不平凡!《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书中的点点滴滴,让我很容易就联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和父亲。虽然我没有傅聪的成就,也没有一个像傅雷一样的爸爸,可是我依然感觉到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与傅雷家书中发生碰撞。如在傅聪出国的第三天,傅雷给傅聪写的信中提到,傅雷重温了傅聪的童年,“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

  书中的这些话把我带回了我的童年时光,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爸爸对我脾气很好,可是他从不会赞美我,还经常打击我,还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居然考到99分,回到家里很开心跟家里的人宣扬了一下,可是我爸却只说了一句话,怎么那么差,差那么一分都拿不到。我们家本来就没有什么奖惩制度,没想到考得这么好,连一句赞美的话也不给我说一下。当然,我有着乐天的性格,这么一点点是不会打击到我的,所以我依然开心的活着,还经常与我爸调侃。读完《傅雷家书》后,我在想自己是否也是“得天独厚”呢?在想我的父亲是否有觉得“罪过”呢?如果是的话,那我想我应该努力活的更精彩,来减少父亲的愧疚。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书,而且不同时期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如果在小学中学时期看,你会羡慕傅聪,如果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爱自己的父亲就好了。现在上大学,看着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你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你会用不一样的角度去看问题,你会从书中学习怎样去阅读着父爱。你会发现,母爱如海,父爱如山,不仅仅母亲的爱是如此的直白,父亲其实也一样,只是他们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不懂得如何去阅读父爱的伟大。

  阅读着《傅雷家书》,阅读着伟大的父爱,学会了感恩。 书中也有提到“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最后,我把这句话献给所有的父母子女,父母对待子女不必太苛刻,偶尔让他们暂停一下,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勇往直前;子女不必对父母太挑剔,如书中所说的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唯有学会感恩。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6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抗战时期,枪林弹雨中,革命英雄们浴血奋战,决战沙场,殊死拼搏视死如归的背后,支撑着他们的是人民最终可以当家作主还有小家的温馨,想象着经过了一天奋勇杀敌的战争,空闲的时间他们最大的快乐莫不是写封家书,聊以寄慰。

  家书的价值在战争的时候是无以计量的,远在万里的家人唯有通过珍贵的家书才能知晓彼此的生死安康,将命在身,即便亲人离去,奈何心中悲痛无比,痛惜未能尽孝床前,也只能凭借一封书信寄去哀思,思儿心切,望见证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儿女绕膝,尽享天伦,也敌不过时局有变,只能在信中以一句"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左权家书》作结,其间的思念在几句"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左权家书》,虽只寥寥几句,但情深意切,"别时容易见时难"道出了革命英雄对妻子的遥远相思,"念念念念"言有尽而意无穷,漫漫相思穿越千里,一封家书承载起了太多的温馨、不舍、浓情与坚定。《戴安澜家书》中一句"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又是怎样的决绝与坚毅,面对风雨漂泊中的国家,危难时刻,英模们挺身而出,《蔡炳炎家书》中的一句"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铿锵几字道出了匹夫的责任与担当,尽忠报国取义成仁的张自忠决战之前,掩去了对小家的眷恋,以军中战士为"家人",写出了鼓舞了士气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豪言壮语。

  今天,英模们奋战过的土地,早已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我们的国家政治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在国际中总量已达到了世界排名第二,文化上中西交流、博采众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已经以新的姿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的我们,人民的公仆,将牢记当年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困苦,忠于自己的本职岗位,坚信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踏实努力、奋发有为,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重读家书,心有戚戚然,回望往昔,战火纷飞,思绪难安。立足当下,踌躇满志乎,当承遗志,以身效国,奋发图强。斯人虽已逝,其神却永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7

  这几日不论是上班还是夜晚,都抽空读几章《傅雷家书》,撇去那些成堆让我头晕的交响曲名,音乐家,画家,剩下的全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期待。父子可以如此谈人生,谈哲学,谈音乐,谈文学,何尝不是一件难得且幸福的事。朋友易寻,知己难求,倘若有一个人可以在思想上与自己畅所欲言,谈古论今,最好再把酒言欢,真是夫复何求。

  傅雷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不管是音乐,文学亦或是绘画,而艺术都是相通的。于是我总是尝试在他的话语里寻求自己对摄影,对文学疑问的答案。谢天谢地,近日的苦闷得以解脱,虽说书里未必有黄金屋同颜如玉,可单单让迷茫的自己豁然开朗,重拾方向,已是最大的收获。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是个极守计划且自制很强的人,总是让儿子制定出生活,时间,工作的制度且严格执行;大约这也是自己欠缺的吧,总是容易半途而废,容易被情绪控制。于是只得在路上走走停停,偶尔还走上岔路,不过终究还是绕着圈子回来了。

  颓废的日子,总是放任自己,有时也在想究竟平时生活里的那些个所谓爱好带给了自己什么?如此沉迷又是为何?如果仅仅是爱好,又为何因此而苦闷?难道爱好不应该轻松快乐些么?傅雷在家书里对傅聪说:“想必你的苦闷来自于自己演奏的技巧无法表达出心中的音乐,苦于找不到门路,可当经过老师指点,技巧日渐提升到可以表达的时候,你心中的音乐又去到了另一个层次。”我想这也是自己苦闷的原因吧,因为技巧尚未达到可以表达心中所想,所以焦躁万分。如他所言,光有感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作用太容易变,必须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个性以及人格的一部分,才会变成自己独有的特点。而只有真正深入了解理解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从而对其产生强烈的感情,才能引起共鸣。

  也许每个人对爱好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态度,可也许对自己而言,这些并不仅仅是娱乐消遣,而是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是极其严肃的一件事。从前一直会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惊天动地或与众不同的事才能证明其存在的意义?如今渐渐体会到书中所言,这些个每日自制的花费时间去做的点滴,阅读,写作,画画,摄影,舞蹈,踏青。。。这一切的一切便是生活的艺术。

  用傅老的一句话总结,那便是:“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8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11年出身于一个山村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毛泽东在1917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作为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整肃政风、西为中用,开启“同治中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功业政绩铸万世丰碑,著作思想仍泽被后世。近读《曾国藩家书》,感受极深。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洒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书中蕴藏真知灼见,蕴含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谛,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正、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说,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目标,要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切实去践行它。

  一本好书,犹如一座路标,当你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踯躅时,它能纠正人生偏移的路标,会给你指明一条光明大道,到达希望的殿堂。一本好书,仿佛是一座灯塔,当你如沧海一粟,在浩浩淼淼的大洋中漂泊时,会指引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9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10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孩子离开父母独自外出打拼,最担忧的莫过于父母。他们害怕自己孩子在外遭遇风雨,不同父母选择不同方式去帮助孩子,傅雷和她的妻子用书信表达他们的爱意。

  这186封书信不为发表而作,都是发自内心的性情文字,全面展示傅雷夫妇与傅聪的精神交流,再现傅聪成长的家教背景。这里面既有文化艺术的探讨,又有思想上的交流,也有父母对生活小事上的唠叨。以小见大,展现了傅雷家风。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人们一直在追求完美,可是世上并无完美之事,但追求的过程是令人感动的。

  书中的这样一句话也令我印象深刻:“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坦然,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久铭记。

  看《傅雷家书》,觉得收获很多。我总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丰富和更加充实的经历。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就像傅雷说的,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未来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它起码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11

  《傅雷家书》不仅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资料。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

  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一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

  的琴。但是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

  去。但这次,傅雷不仅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齐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向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

  似的处境里,仿佛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

  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久影响着下一代。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12

  合上深蓝的硬皮书本,早已有太多的词汇,太多的想法,太多的感悟在我脑中聚集。惊叹傅聪的天资聪慧,佩服傅雷的教子有方,用心良苦,叹息他们在文革时的遭遇。

  再经阅读,发现这些只是书中所包含的一部分,书中不仅仅包括了艺术的探讨,处事的方法,生活的技巧,也有对健康与自然的建议。

  “我一再提议你去森林或郊外散步……”初次看见这段文字时,我总觉得十分熟悉,仔细一想,好像也的确如此,每每当傅雷觉得傅聪过于劳累时,总会让他多与大自然相处。而每当我们感到不得意或困顿时也会想去外面走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能使我们恬静旷达!

  傅雷也曾对傅聪说过:“在众生万物面前不自居为“万物之灵”,方能法除我们的狂妄,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同时扩大我们的同情心。”人类长久以来自认为是万物的主宰者,却殊不知我们正是依赖着自然万物生长起来的,我们又有何资本称得上万物之灵?而傅聪正是在年轻气盛的时候,正处在需要沉淀,需要调养生息的时候,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更是需要来自自然的灵感与洗涤。自然正是艺术与文学家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和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明媚的阳光和空气负氧离子,可以缓解抑郁:在大自然中观赏美景,可以增强自身对心率和血压的控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帮助人们从高压力中恢复过来。

  回到书本中去,傅聪当时不就是处于这种状态吗——学业颠簸,四处辗转,父亲又被划为右派,处处被人所针对,压迫。想必这些他一定是有所耳闻,而母亲也已在来信中当面提出父亲遭遇迫害。为了阻止祸不单行,只身在外的他只能谨慎而行,对外只谈艺术。作为家中长子的他又怎不心焦忧虑。而傅雷,为了孩子呕心沥血,不顾自己的窘境与苦难,只是多多地与孩子交流生活,健康,人际交往上的事情,防止他重蹈覆辙。在特殊时刻,傅聪最需要的是放松身心,让自己安然无恙,使家人不再担心。

  有一句话令我十分信服:‘大自然永远是一个疗养院’。是的,任何人都可以被自然治愈。与此同时,大自然经得起任何一位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赞美。傅雷告诉傅聪的仍是真谛,让我们一起走进《傅雷家书》,走进傅雷与傅聪的世界。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13

  延叔收到了一封信,一封来自他儿子的信。

  他的女儿菊一个字一个字的念给他听:“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回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 菊妈妈说,写今年的老母猪生下了小猪仔,卖猪仔还了债。老母鸡被打断了腿,让她心痛了好几天…… 延叔让菊写下了她的成绩,她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看到那密密麻麻的三大纸,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也没时间看,他的信那么短。” 延叔也硬邦邦的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 儿子对父母冷冷淡淡,可父母依旧像跟儿子分享自己这里发生的趣事;儿子只说了点点的几个字,而父母却写了满满的三大张;儿子连春节都不回家过,父母还在信中一遍又一遍的叮嘱儿子…… “心中不能只有金钱,更重要的还要拥有情意。”延叔和菊妈脸上虽然没有变现什么,但是心里却一定不好受。

  孩子既然对父母冷淡,而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孩子养大,不就是想要孩子出人头地吗。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14

  言诤诤,沙场绝笔,父母兄长谆谆叮咛。语切切,鸿雁传书,夫妻恋人依依深情。——题记

  在今年寒假即将到来的时候,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名为《重读抗战家书》的书。我最初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在思想上并没有引起什么共鸣,甚至然没有多大感觉。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和现在相距甚远,我们根本就无法体会到。

  但是,当我看完戴安澜、左权、张自忠、吉鸿昌、黄洛峰、王雨亭等十数位爱国志士的家书之后,在我的心中,泛起了一股特殊的感觉。因为在这些家书中,既没有那些虚伪的措辞,也没有那些夸大其词的演讲,只有他们笔下朴实的言语,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牺牲的坦然。

  从戴安澜将军的家书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一位抗战志士“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强烈爱国之情,更能体会到一位孝子对“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的愧怍。左权将军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这是左权将军对于抗战的决心,既然日寇要灭我中华,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然应该为了祖国,为了中华去战斗。

  他们所写所记的,是包含了自己对家人思念之情。一封封家书,同样也是在牺牲前夕的一封封遗书。其实,这些先烈们与普通人无异,他们也爱自己的妻儿,也想侍奉自己的双亲。但是,在国家危难面前,他们毅然选择投入战场,“以报国家养育!”这是一种怎样的慷慨激昂,又是一种怎样的大义凛然,如果换做他人,又怎会有如此魄力呢?

  《重读抗战家书》让我的到了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他用爱国志士自己的笔,令我们倍感先烈之壮怀激烈。

  虽然七十年多前的那场战争早已沉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那一封封从沙场上保存下来的家书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当年的硝烟和苦难。

  曾几何时,有多少先烈为了民族大义和祖国母亲而抛妻舍子,背井离乡,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战场上,用自己的血肉为祖国母亲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我们应该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抗战家书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奋斗。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家书读后感15

  几组黑白照片,数不清的来往家书,谱写着傅雷家的情与意。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

  傅雷很爱儿子,虽然言语间总是严格的苛求,但在严肃的面孔下,却藏着一颗温柔的爱子之心。这丝丝缕缕的爱,不时从严肃中流露出来,流淌在字里行间。在《十月三日》的信中,就有着这样的挚爱与欣赏,他不会因为儿子才华出众就放松教导,在儿子取得成就时也没有高兴得忘我,而是耐心叮嘱儿子再接再厉,教会儿子正确对待得失荣辱。傅雷对儿子的爱,像呵护着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谨慎又温柔,动人心肠。

  傅雷也经常和儿子讨论文学艺术。在信中,他与儿子讨论了李白、杜甫诗的异同,分析了各自的长处、短处,再与苏轼的诗相比较,不禁感叹文人墨客高深却无知己。在《三月二十七日夜》中,他提到莫扎特,把莫扎特给人感觉描绘得清晰、明朗,耐人寻味的文字写尽了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缥缈虚无、温柔妩媚。傅雷是循循善诱的父亲,更是能和孩子的心灵碰撞、灵魂高度融合的益友。

  每个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傅雷对儿子的爱是谆谆教导,是吟唱在音乐艺术间的爱。而父亲对我的爱,是不曾言说的安静的爱。他很爱我,也很关心我的学习,但在我们的交流中却从不提成绩。只是,在我烦躁、迷茫、厌倦时,他会久久地陪伴在我身边,用他的睿智明晰我前方的路,用他的挚爱温暖我疲惫的心。他的声音,总能使我躁动的情绪平静,愿意用心去思考、去反省,从不安沮丧到振作奋起。我的父亲,像一盏黑暗里的明灯,照亮我脚下的路,陪着我一路向前!陪伴,就是他爱我最好的方式。

  傅雷深沉的爱,跃然纸上,信中的每个字都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品读这深沉的父爱,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茶,入口微苦,回味却是甘甜。一封封的家书,承载着多少的爱与思念,只怕,这张张薄薄的信纸,载不动这跨越大洋的许多的情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