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祝福》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更新时间:2023-08-06 06:09:20 来源:高考在线

  《祝福》的读后感1

  我捧着鲁迅的《祝福》,本是为了放松消遣,读后却让我倍感压抑,心情如同这夜晚一般的凝重沉郁,几欲窒息。整篇文章旨在通过对祥林嫂的描写揭示封建制度的残酷性和对受害者精神上的摧残,把当时社会的黑暗,迂腐,愚昧,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小说展示了一个悲惨的女人——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她结婚后丈夫死了,伤心之中,她又被逼改嫁,然而平静生活不到三年,第二任丈夫又死了,甚至连儿子也被狼吃了。

  她不爱说话,只是时常与人诉说心中的苦:“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时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碗豆,叫我们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句句都那般真切,满怀一个母亲丧子的痛苦与悔恨,催人泪下。可是说多了,说久了,便引来了众人的厌烦和唾弃,而她却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安慰自己,让自己活下来,还苦命挣钱去买门槛为自己赎罪,可同时,许多人又拿她脸上的伤疤作趣。她变得胆怯,苍老,健忘,她在世上无依无靠,最终沦落成一名乞丐。她精神失措,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幻想,她对鲁迅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她在痛苦不解中死去?

  鲁镇人对祥林嫂从喜欢到厌恶的感情充分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祥林嫂在鲁镇做过女工,可就因为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认为她是个极为不吉利的人,处处受歧视,最终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在新年来临前悲惨地死去了。她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的。祥林嫂在生活中历尽了苦难,受尽了嘲讽。然而,祥林嫂的悲剧也与她自身的愚昧有关,她疑惑世上是否有鬼,她捐门槛给土地庙,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为的只是赎罪,一个根本算不上是罪的罪——结了两次婚。

  但她的愚昧中透着善良,不存有一丝杂念,她沉默少言,这都使她在世界上显得是那样不合群,遭人排斥。祥林嫂的经历又不禁让我想了作者笔下另一位鲜活的人物,孔乙己。他们都是这个时代中那些小人物的缩影,没有人去关心他们具体的经历。记得文章中这样几句话“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祝福》的读后感2

  鲁迅先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人们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今天,我有幸读到了他的小说——《祝福》……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的是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她的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逃走后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不久后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与贺老六成亲,她经过一系列的反抗之后,最后只得顺从,好在丈夫贺老六是一个纯朴忠厚的农民,之后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可以过上安稳的好日子了。可惜好景不长,命运捉弄人,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儿子阿毛又被狼给吃掉了,因此她被大伯给赶了出来,成了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经过重重打击的祥林嫂失魂落魄,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沦为乞丐的她,就在年终人们祝福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比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

  祥林嫂的一生是坎坷悲惨的一生,她原本是勤劳、善良、纯朴、顽强的,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剧命运的缩影,她的一生更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深刻写照。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忧国忧民、以及对受压迫妇女的深切同情。

  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写下了这一篇小说,鲁迅先生把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这篇小说让我明白了生活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劳动妇女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正如小说中的祥林嫂,她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她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最终是离开了人间。同时,我也庆幸自已生活在现在这个*国家,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努力,奋发向上,为祖国的大好江山舔砖加瓦!

  《祝福》的读后感3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创作背景为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通过祥林嫂的不幸故事,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普通百姓的迫害。

  《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的写作方法,更加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读完第一遍的感受关键词是“愚昧”和“愤怒”,再看第二遍后,整体感触更多的是“心痛”和“沉重”。

  一、命运的抗争

  整个故事中,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抓——改嫁——失去丈夫和儿子——再打工——絮絮叨叨被人唾弃。在封建制度编织的严密罗网中,祥林嫂努力挣扎着,甚至用生命抗争着(改嫁当天,在拜堂时,祥林嫂奋力挣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以求一死),但当这些闪烁的反抗火花一次次被浇灭,几经挫折后,她终是活成了一个木刻似的活物。最后在痛苦的挣扎中,怀着对是否有魂灵的疑问和对地狱的恐惧走向死亡,走完了她无奈悲凉的一生。

  二、麻木的看客

  祥林嫂痛失丈夫和孩子后,再到鲁四爷家打工,迎接她的是周围一群看热闹的人。那些人没有听到她的话,还特意寻来假装听她那段悲惨的故事。没有关心、没有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成了大家逗乐的素材,不过是他们趣味生活的调味品。祥林嫂一次一次揭开伤疤,向人们诉说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同情,然而回应她的除了鄙夷的目光,就是辛辣的嘲讽,冷漠让她掉入万丈深渊无力挣脱,在孤独中走向绝望。

  三、底层百姓的精神牢笼

  祥林嫂再到鲁四爷家打工后,人们对祥林嫂的“身份”极其鄙视,祥林嫂终日在鄙夷和嫌弃的夹缝中谋生存,日子透不过气来,于是她听从柳妈的建议,努力凑足一年的工钱去捐了门槛,希望以此洗清自己的罪名,改变周围人们对她的歧视,事实证明她并没有那么幸运,封建迷信思想不过是底层百姓自我麻痹的精神牢笼。

  祥林嫂身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层层包裹的毒茧之中,一寸一寸束缚着她,一点一滴侵蚀着她,使得她本已经微弱的力量磨损殆尽,等待她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造成这一切的就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礼教,这是祥林嫂的命运,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

  在飘着雪花的大年夜,祥林嫂带着恐惧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说祥林嫂死的不是时候,这与压迫者写满祝福的年夜气氛形成对比,文章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尤其是女性)的压制和迫害,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在唤醒麻木不仁的劳苦大众。

  《祝福》的读后感4

  在昨晚才知道,今晚是南方的小年夜。难怪早上天还没亮,外面就响起了鞭炮声。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祝福的最佳时机。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祝福》。心中不免有点徒悲。祥林嫂,正是以这样一个不尴不尬的生存状态,出现在他的小说里。与其说是小说成就了她——这样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不如说是现实毁灭了她!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残酷的故事从来都最引人注目,残酷的故事经常都会发生,所以,欣赏残酷的人们还可以继续欣赏下去。

  再读《祝福》心情更是百感交集。我有种压抑是说不出来的。在我这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纪,我常常会不由得读别人的故事哭自己。但这次,我却是压抑得落不下泪来。只是,突然好想打开窗,让呼吸更顺畅些。只是这样的天气,外面下着冬雨,罢了,还是躺着被窝里,静静聆听嘀嗒嘀嗒。

  《祝福》一开始用一种很悲凉的手法渲染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们满目疮痍,感到荒凉和痛苦。鲁迅的文很难懂。我深有此感。时隔很久再看一遍,便会有新的感触。比如初中的课文《藤野先生》,直到现在,我才能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深沉而又饱满的哀伤,又不知,这是不是鲁迅先生的全部情感。

  我是喜欢鲁迅的,瘦削的脸型像是雕版画,棱角分明却又刚劲有力,很少有圆滑的曲线。我认为,鲁迅是现代作家中帅的,或许也是因为我比较喜欢他的字吧,眉头深锁处,仿似他永远都不会被世人读懂的内心,暗暗讽刺着,我只是一个膜拜者。看一下时间,夜已深。得和周公见面了。就此打住。

  《祝福》的读后感5

  大年三十的晚上,在家家都忙着除夕和祝福时,一个瘦削羸弱的女人倒在了雪地中,永远没有再起来,那是祥林嫂祥林嫂本也是一个本分勤劳的妇女,祥林嫂的婆婆却自私自利,将她作为工具使用,把她高价卖到了偏远的山村,他的丈夫贺老六早逝,儿子阿毛也被狼给叼走了,他成了寡妇。正在贫困交加的时候,大伯又将房子收走了。

  这可怎么活呀?她下到镇里到鲁四爷处找活干,但是四叔嫌他是个寡妇,四婶也只是看她“手脚粗壮”,才留下了她,虽然鲁四爷家要她做工,但是祥林嫂却受着他们的精神迫害,讥讽着她,后来,他被迷信的柳妈给迷惑了,用了一年的工资捐了寺里的门槛,她本以为已经赎了罪,待遇却完全没有改变:又是冬季祭祖时,鲁四爷还是一样的鄙视她。她精神临近崩溃。

  于是,在恐惧和疑惑中,在漫天大雪中,她也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祥林嫂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付出了生命,她却致死也没有体会到。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统治了中国,封建礼教却根深蒂固。封建礼教毁了多少的祥林嫂?封建迷信使多少人失去了生命?便也没有人知道了。

  饥寒交迫并不是带走祥林嫂的,带走她的,是封建的陋习。

  《祝福》的读后感6

  祥林嫂虽然生活在一个不同于现在的时代,但是《祝福》这篇小说却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徘徊,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在众人眼前撕碎。我想这篇《祝福》可能就真正做到了悲剧的塑造,一个命运悲苦的人就在那样一个人心冷漠的时代径自飘零了。

  祥林嫂原本是一个命运颇差的年轻妇女,年轻能干,勤劳敬业,对未来还充满着憧憬,勇敢地逃离了束缚自己的婆婆渴望在外地找到新的生活,可是命运不公,祥林嫂被婆婆绑回家,还把她许给了一个山里的男人。那个封建的时代,这是对她多大的屈辱,她的生活好不容易又安定下来了,但是意外又来了。她的第二个丈夫死了,两岁的孩子也被狼叼走了,这个世界又剩下了她孤苦伶仃一个人,为了谋生她回到了以前的雇主家里缺被冷落嫌弃,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却被人嘲笑挖苦。最后都觉得祥林嫂晦气,她成了乞丐,倒在了乞讨的路上。

  与其说这是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哀,不如说这个那个时代很多命运悲惨的妇女的写照,封建的社会残害了多少无辜的人们,封建的礼节让那么多原本善良的人们见到一个可怜无助的女子而撒手不管。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我认为是祥林嫂自己的沦落和封建的时代中冷漠的人心。

  还好,我们现在不是那样封建的时代。总是会有温暖的人帮助在黑夜里挣扎的人,这个世界永远是光明打败黑暗。庆幸,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没有被艰难的命运打到,敢于做命运的主人。

  祝福所有的人在什么时代都不要冷漠,都不要沉沦。

  《祝福》的读后感7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个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方面就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这些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鲁四老爷的凶残以及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再有,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很重大原因。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

  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将她逼上了绝路。

  另外以柳妈为代表的大众的愚昧无知,对祥林嫂的毁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柳妈一个和祥林嫂同样受鲁四老爷欺压的下层人民,不但没有觉悟、没有反抗,反而又成为了统治者手中的帮凶,再去愚弄他人。再看看柳妈为祥林嫂所开的”良方“——捐门槛。不但没有拯救祥林嫂,反而直接毁灭了她。以”我“为代表的新知识青年的无力援助,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贞节观、婚恋观像箍一样禁锢着妇女的命运。封建社会女子,夫在随夫,夫亡随子,可怜的祥林嫂最后竟然落的没有了立锥之地。可以说是这个社会制度把她推向生命的绝路。

  使祥林嫂走上绝路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那个社会制度。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应是封建制度的悲剧、社会的悲剧。鲁迅通过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对封建社会发出了血泪的控诉。

  《祝福》的读后感8

  鲁迅很善于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悲凉的氛围。文章运用了倒叙手法来叙述故事情节。开头便写了鲁镇新年送社爆竹的震耳欲聋。这里的景物描写预示着鲁镇正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喜悦气氛,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这与沦落为乞丐的祥林嫂在这合家团圆的日子孤苦无依的死于祝福之夜的街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浓重的悲剧气氛。文章的字里行间全都透露处一个词“悲剧”,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无不都是为着这一个词而服务的。

  对于“祝福”过程的详细描述说明了这一节日对鲁镇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鲁镇的每一丝空气,每一个地方都充斥着忙碌的气息,人人都在忙碌着,似乎不该有人无事可做。只除了祥林嫂。同时在这一习俗中也能看出男女地位的高低尊卑。每年为“祝福”作准备,女人们总是最忙碌的,她们干的也只是一些粗活,拜的只能是男人,因为女人拜祖先、拜福神是不吉利的,是对祖先的大不敬,由此可见当时女人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这似乎都在预示着主人公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的必然性。

  小说通过表现人物性格中自私、冷漠的一面,来揭示祥林嫂所处社会环境的冷酷无情。鲁四老爷、婆婆、大伯以及鲁镇其他的人也都表现出了对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冷漠的一面。祥林嫂正是在封建宗法礼教制度枷锁的.控制之下,在人们的漠视之中,在热闹的祝福之夜带着对鬼神的恐惧,孤独的走向她生命的终点。鲁迅通过对热闹的自然环境的渲染以及对冷漠的社会环境的刻画揭示了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形成的必然结果。

  《祝福》的读后感9

  鲁迅先生的文章。一个听似很美的名字,却演绎着十分悲切的故事。

  接触它时,才一年级。那是和奶奶一起看戏时接触到的。那时侯,坐在离台很远的地方,远远的只能模糊看到一个衣着佝偻的老太太提着一只篮子,在一户人家的门口徘徊抹泪,看样子好象是被人赶出来的。于是,便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怜悯。只是怜悯,没有别的感情。

  过了很久,大约是三年级了吧,第二次在书本上看见了《祝福》的影子,那是哥哥的语文书。翻了看看,祥林嫂的身影在眼前晃。只有两种感觉:可怜。愤怒。觉得老了的祥林嫂特别可怜,既没了丈夫,又失了孩子,而且遭受人家的嘲讽,最后给逐走成乞丐——死了。至于那些人,太可恶,太坏,不仅不给予同情,还骂她、赶她,有没有道德?

  这种感觉很快就忘了,直到今年看到全版《祝福》。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祥林嫂向人们诉说她的孩子却遭嘲讽的片段:“……她就只是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难道,难道人们不能理解一个女人在丧夫之痛后得到的一个天大的喜讯——孩子,她几乎是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可是很不幸,上天又把礼物收了回去,她就一无所有了——丈夫没了,孩子没了,希望也没了。那么,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难道,连一点点回忆的时间都不能让她拥有么?那么这太残忍了。是的,他们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就把它当作儿戏来耍。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她命运多舛,一桩一桩的不幸就像一把又一把尖刀,插在她脆弱的心脏,使她终于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悲惨地死去。她在春天来到,又在春天死去,那封建的网一直一直照在她的头上,使她没有了春天,永远只能拥有毒热的夏天、忧伤的秋天和残酷的冬天。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

  《祝福》的最后说:“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扫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我合上书。忽然间,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阳光撒在书面上,祝福两字显得更加夺目、耀眼,似乎在为旧社会的女人默哀,为现在喜悦......

  《祝福》的读后感10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推荐了很多名著书籍让我看,她总是说:“你已经长大了,多看名著,起点高,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又看了鲁迅的小说《祝福》。故事写的是乡下妇女“祥林嫂”一生的故事。祥林嫂是外乡人,初来鲁镇时活泼开朗、勤劳朴实,深受大家喜爱。但她丧夫后被逼再婚,而后来的丈夫和孩子却都因意外丧生,她沦为了乞丐。在被大家欺辱,嘲笑后,自闭起来,最终期盼着下地狱与家人重逢。整个故事充满了悲情色彩,读后心情十分沉重。

  值得学习的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毫无觉悟,在千百年延续下的封建思想中糊里糊涂地活着。在这种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人们觉醒呢?于是,鲁迅便用叙事的方式,婉转地让读者自己觉醒。便不难察觉这些悲剧都是由封建思想导致的。在这类文章的影响下,久而久之,大家便对封建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便会毫不犹豫地推翻它。

  我更加庆幸自己生活在现在的新疆社会,新制度下的中国多呢幸福。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祥林嫂”出现了。

  《祝福》的读后感11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才深有感触。以前不明白鲁迅先生为何以“祝福”命名,原以为“祝福”皆尽美好之意,而读完《祝福》才懂得此“祝福”非彼“祝福”。“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所以,“祝福”实则为祭祀。所谓“祭祀”,就是要有牺牲品、祭品,而祥林嫂正是这吃人社会的祭品!

  回望祥林嫂的一生,无疑不令人心生悲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是的,她青年丧夫,又被婆婆卖到深山老林,生活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然而第二任丈夫贺老六竟病死了,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她的精神寄托也从此消亡。从这以后她便疯了,逢人便以“我真傻”诉说她的悲惨遭遇。可是在那个年代那些腐朽麻木的人怎么能感同身受呢,不过也是当家常挂在嘴边。没有人向她伸出援手,甚至是嘲笑讽刺。而开篇的祥林嫂向“我”一遍遍询问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也许是在向我求救,希望从这得到救赎,作为知识分子的“我”虽然非常同情祥林嫂,但因为在这大背景下,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被压抑着。

  是的,鲁迅先生对祥林嫂问题的回答显然表明他是尊重祥林嫂的,而鲁四爷和柳妈等人的态度,却令人心寒。对于祥林嫂的死,鲁四爷只是淡然回答。“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可见等级观念的毒害之深。而柳妈却把祥林嫂的伤心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小说里的人物好像没有人真正口出恶言,但他们话语间的恶意与无形的精神压迫,犹如将软刀硬捅到祥林嫂身上,生生的将她捅得血肉模糊!

  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与“封建礼教”是不可违抗的礼法,即使是接受过新思想洗礼的“我”读过一点书,懂得一点道理,隐约察觉出了社会的不合理性,却无力和无决心去改变那个社会……

  文中的末尾,鲁镇的人们都沉浸在新年的祝福中,而祥林嫂却像空中绽放过后烟花的灰烬,成为了人们热闹的陪衬,最终被人们丢弃和遗忘。在那个自身都难保的时代,没有人会记得她,没有人愿意记得她。祥林嫂就这样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死去了,她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惨剧与悲哀。

  纵使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纵使我们都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若成为那些麻木冷漠的人们,我们和一具只有骨架的空躯有何区别?而我不愿这样,生活中悲伤的事情已经够多了,请再温暖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