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更新时间:2023-08-13 00:37:50 来源:高考在线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

  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曾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代伟人毛泽东,写文章时经常提到“人定胜天”。我想,将诸葛亮所讲的“静”与毛泽东所指的“毅”结合起来,就是文章《植树的牧羊人》告诉我们的道理:心无旁骛,人定胜天。

  《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荒漠变成了绿洲,让数以万计的人过上了美好生活的故事。

  很多人在看完这篇文章后,赞叹牧羊人坚持不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是,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坚持和无私奉献呢?我觉得,“静”能使他淡泊名利,使他不计回报;“毅”使他能够克服困难,战胜一切。

  在牧羊人植树的三十多年间,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无数的人们因战火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世界也因战争的硝烟变得满目疮痍。当人们为了生存颠沛流离时,牧羊人依然坚守着他的家园和内心的宁静,坚持种树,他的生活并没有受到战争的扰乱。

  牧羊人意志坚定,所以他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面对缺水与动物啃咬树苗的困境,他没有屈服。在一个不毛之地,他没有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也没有人来帮助他,只凭着双手和毅力,培育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给千千万万的人们创建了一个美丽安宁的家园。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心静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只有面对困难,毫不妥协,人生才会精彩。作为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中做到宁静专一,做到迎难而上。

  回想自身的学习道路,我也曾因内心浮躁而导致学习粗心、生活马虎。读完这篇文章,我立下决心,心一定要静,不骄不躁,做好自己。牧羊人能够克服一切战胜一切,我也能克服自己的诸多不足。

  心无旁骛,人定胜天。一丝不苟做好自己,我想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应该是那个数十年如一日的牧羊人种树人——我们以此迎接自己的华年,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郁郁葱葱的明天!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2

  安静地坚持,成就一切。这是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告诉我的。

  文中叫艾力泽·布菲的牧羊人,从1910年开始种树,种到1945年,共种了35年。所种的树不计其数,一片荒漠变成了活生生的绿洲。这让我想起了荀子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聚流成海的沧桑,也是铁杵成针的顽强,更是水滴石穿的坚持。

  说到坚持,我想到背唐诗。不少的人说,每天背一首唐诗,迟早会把《唐诗300首》背完。可往往因种种原因,目标拖了一天又一天,最终未能达到。

  说到这,我还想起了曾国藩和盗贼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时候天赋并不高。有天夜里,他在家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还是没能背下来。有个贼潜伏在屋檐下,想等他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等了很久,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那篇文章。

  贼实在是忍无可忍,推门进去,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随口将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后扬长而去。

  贼的确很聪明,不过听曾国藩诵读几遍,就把文章背了出来,是块读书的料。可为什么贼终究是个贼,曾国藩却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一完人”呢?原因很可能就在于那个贼没有坚持,没有坚持读书。没有坚持走正道而选择了歪道,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偷技高超的贼罢了。曾国藩呢,他虽然不如贼天赋聪明,但他坚持了,坚持读书,坚持走正道,结果以勤补拙,笨鸟先飞,靠着非凡的毅力和超人付出坚持下来,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当然,在坚持的同时也需要安静。安静即心静。只有心静了,才能坚持下去,才能做好事业。倘若文中牧羊人心不静,他早就与其他的村民一样搬走了,又怎么会在荒漠之中建起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默默无闻地种起树来?

  从1910年到1945年,牧羊人35年种树,他不是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是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外面炮火连天,死伤无数,可依旧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没有离开,没有放弃种树,可见他的心是多么的静!要是换做其他人,听到外面的炮火声,恐怕早就逃之夭夭。

  我们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在闹市中读书。要知道闹市是多么的吵闹,毛泽东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被外界干扰。可见心静的重要性。倘若心不静,即使坚持了,也不过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收效甚微。

  坚持,是成就梦想的基础;心静,是远航路上的压舱石。安静地坚持,方能事半功倍,才能将荒漠变成绿洲。做种树的牧羊人那样的人,让梦想成真,让我们安静地坚持吧。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3

  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曾经在古罗马时代流水淙淙,人们可以垂钓的地方,现在变成了狂风呼啸的荒漠,可是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自然的不端行为的严惩。但是牧羊人通过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全是靠一个永恒的精神和肉体的力量。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和神对抗,创造了伟大的事业,这体现了人类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能力。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人们原先自私自利,相互折磨,最终导致村庄荒芜和废弃。而到了1945年,“我”又去了那里,看到了更加美丽,面积更大的森林,到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穿过树林,不时有甜美的清风吹过,伴有儿童天真的笑声,陆续有一些年轻人搬到这里居住下来,这都跟30年前的境况有了天壤之别。当生态环境发生改观后,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这一点上来讲,牧羊人简直就是从事着上帝所作的事,他不但改造了自然,也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关心爱护。

  所有这些变化都归功于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人们对这种变化毫不关心,渔夫和猎人不断地追捕鱼和野猪,尽管他们看到了这里茂盛的森林,也只会把它当做是大自然的产物。正是因为这样,没有人提起过牧羊人的功劳。如果有人知道牧羊人的功绩,人们大概就不会让他再默默无闻了。如“我”所言:这位高尚的老人的行为,除了神以外,又有谁会知道呢?

  庄子说:“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相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

  一个人无论是保持宁静的心态,还是坚持自信的行动,都源于智慧的头脑为他设定的人生方向。牧羊人便是把握了智慧的方向。

  人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天性。只是,有人只顾自己的幸福,有意无意间破坏了环境、资源,也便破坏了所有人的幸福,到头来,自己渴望的幸福生活也难以得到。

  牧羊人刚来到被称为普洛斯旺的地方的时候,这里的原住民都勤恳地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但是,这里人们主要从事的制碳业,将所有树木消耗殆尽,这里逐渐风沙漫天、水源枯竭。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争吵、抱怨、烦躁、苦闷,甚至,自杀和精神失常的极端现象越来越频繁。所有的人都在挣扎、祈祷和等待命运的改变,却没有人思考过苦难的根源,即便有人想到了,也被疲惫摧残得无心行动。人们的躁动和忙碌,使他们越来越盲目,他们努力劳作、坚持维护个人的利益,却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因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存努力是徒劳的,甚至,越努力越加剧了恶性循环。

  牧羊人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他思考的是这里灾难的根源没有树木的不毛之地导致灾难;他思考的是获得幸福的根本一个适合所有人生存的环境需要树木。他选择的努力之路种树,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他胸怀大志,立足小事,从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绘制出一个森林茂密、人们在清新的环境中幸福生活的蓝图。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认真对待小事和细节。他精心维护小家,规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为实现理想打好基础;他从精选种子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棵小树,森林正是由一棵棵健壮的树木组成的。他没有号召所有人一起种树,没有宣讲这个行动的意义,他只是自己独立完成,使他的行动没有受到干扰,最终,在人们体会到幸福的时候,也自然地享受了这个行动的益处。

  牧羊人的宁静、自信和智慧,是他的幸福的源泉,并使他周围的人享受到和谐、长久的幸福。

  反复咀嚼短篇中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领悟了道出核心的一句话护林官对作者说:牧羊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是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的幸福,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

  一个人类共有的和谐空间,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的保障。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5

  文中那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将荒地变为绿洲。

  这位老人种树的.行为,坚持了数十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经过了时间的磨砺,只有天知道,他这种毫无动摇和怀疑的决心有多难。老师常用一句哲学家菩德曼的名言:“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来教导我们。我认为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行为这位老人。这位老人因为数十年如一日的,种树习惯,他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成了一个创造出生命的人,一个创造了欢声与笑语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让我想到了母亲,数十年如一日的关爱,不求如何回报。老人的付出,大自然回报了他一片生机盎然,那妈妈对我们的付出,我们也应该回报一份将心比心的爱。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6

  牧羊人有一颗宁静安详的心。他在孤独中生活。作者描述,由于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语言的本能”。他一直坚持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

  他的宁静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扰。恶劣的环境干扰不了他,干土扬尘、风沙漫天,他孤独的身影用铁杆剁地,放籽填坑儿;战争的恐怖惊扰不了他,一战时期,天上战机轰鸣、硝烟弥漫,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坚强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对他很冷漠,这却孤立不了他,政府为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驻的护林员,严厉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释,安然处之;短片中也曾描述,为战争需要,人们大肆砍伐树木,牧羊人对此熟视无睹、顾自种树。

  他不怕环境恶劣,是因为,他的本心正是为改变环境而努力;他不被战争和别人对树木的破坏行径干扰,是因为,他是一个建立幸福的人,他坚持走自己的路,面对其他人类的破坏行为,他视为不是同路人,而无暇顾及;他不在乎别人的冷漠,是因为,他追求内心的喜悦、平和,没有别人的赞赏,他依然可以自信。

  影片是法文的旁白,加上中文字幕。在字幕中,曾经两次出现“心无旁骛”这个词。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描写牧羊人坐在灯下挑选橡树种子的时候。他每天精心选取最好的种子,他的选择步骤分明,极其精细,对于有裂缝和个头小的种子,他都筛除掉。这个词第二次出现,是作者感叹,牧羊人的“创造有如连锁反应,尽管他心无旁骛地种树,单纯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却给干涸的河床带来了充沛的水分。”牧羊人坚持最单纯的计划,却带来了更多积极的环境变化。

  的确,牧羊人执着地坚持种树,他所有的行动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他不仅精挑细选种子,为获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的行动都不离开种树这个目标:他不再放羊,因为羊会啃食树苗;他改养蜜蜂,因为它们会传粉;他每天的行动都是那么宁静和低调,使人们没有注意他、没有阻挠他,没有跟他争夺土地的所有权。也正由于他这样的态度,保护着他的计划顺利地实施。

  牧羊人自信地做着他力所能及、最本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