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400字(精选10篇)

更新时间:2023-08-08 04:04:39 来源:高考在线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1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绛先生希望能够拥有平静的生活,但是随着钱钟书的出名,这种平静的生活总是被打扰。她感叹: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通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三个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最后只剩下作者一个人。杨绛先生感慨:世间万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要有多么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够有这样的领悟呢?语言平淡,但是想念之情溢于言表!

  “家”永远是温暖的代名词,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2

  看惯了现今的明争暗斗,看淡了生活的不义不忠,现在静下心来细品这三个人走过的一路,真的有种难言的感动。经历着社会的洗礼,可心灵依旧纯洁;经历着战争的侵扰,可信仰依旧坚定;经历着疾病的纠缠,可亲情依旧温馨。犹如品味一盏香茗,苦涩中夹杂着清香,“我们仨”的生活亦是如此。

  只可惜一切都没能逃过命运,如书中所说,只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圆圆离去,钟书也没能陪着杨绛走到最后。不敢想象,这位老人要怀着怎样苦涩的心情完成这本书,但还好,这本书确实真真切切地记录了他们仨的幸福。

  读过杨绛与钱钟书爱情的点点滴滴,才懂得真爱亦是知己,爱人亦是灵魂的伴侣,是何等的幸运。当今的情侣又有几对是这样呢,拥有再多的甜蜜,也没能牵手走到最后;而今的夫妇又有几对是这样呢,可笑那么多匆匆的离婚,只是因一句性格不合。

  我们急着完成人生的任务表,考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老去。结果一切都是那么仓促,仓促到我们都忘了品一品生活最原本的味道,忘了到底怎样的精神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然而请你别忘记,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财富,而家,也永远是你最温馨的港湾。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3

  看完我们仨,其实没有多大的感觉,篇幅很短,很快的就看完了。

  但看完后一种简单而又温暖的感觉总是萦绕在心头,为钱老先生和杨老先生在文革中仍坚持读书研究学术而敬佩,为两人把寂寞枯燥的异国求学生活过的有姿有色而欣喜,为两人携手走完一生的坎坷而感动,复杂的感情真的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具体表达,但在豆瓣上看到肆意的批判杨老先生的文法之类的做法不可取,杨老先生不过是在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回顾过去,记录人生而已。不至于要用与众不同的批判来找寻自己的价值感嘛?好书分很多种。有的篇幅广大,有的意义深刻,有的视野广阔,但于我而言,能够安安静静的纪录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小石子”的作品也是一部好书。况且我们也能从作者记录的生活从侧面看出他们成功的原因:“我们仨”中的三个人都没有什么所谓的野心,只是安安静静的做好手头的事,研究自己喜欢的书而已。但却取得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都不到的成就,尤其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是不是我们太过忙碌野心太大了呢?

  我们也应该好好静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被这世俗的世界囚禁,即使就像书中那样,有三个人的亲情,也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4

  很久没有因为看书感动得掉眼泪了。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号,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有的只是平静的诉说,点滴的回忆,直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杨绛的文字朴实简单,就像是在闲话家常,但不絮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们仨之间的深厚感情。他们的心如此紧密得贴在一起,彼此依靠着搀扶着经历了欢笑与苦难,有再大的风雨也冲不垮他们。他们的生活并不平静,但杨绛始终平静得叙述着,那种平静让人肃然起敬。

  杨绛的行文轻盈流畅,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回忆总是片断的,就像是一颗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颜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们串成漂亮的链子,需要懂得如何取舍、组合及排列。显然,杨绛精于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无聊而琐碎的,甚至充满着烦恼和忧虑,精彩和风光只会像流星般划过天际。可当你回头再看,精彩和风光已然消散,无聊和琐碎让你觉得无比充实和甜蜜,曾经的烦恼和忧虑成了可以一笑而过的浮云。陪你走过无聊和琐碎,经历过烦恼和忧虑的人(人们)还在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5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

  思念这样甜,却又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负时光。

  故事的开篇就是“我们仨都老了”,然后就是预示着死亡的“万里长梦”,从踏上古道客栈,到古道相遇,一步一步,杨绛先生(作者)送走了锺书,送走了钱瑗。这段梦,其实就是杨绛先生陪伴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走过生命的最后日子罢了。

  我们常说“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而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与之相似的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整篇书中没有疯狂的呐喊与茫然的彷徨,只有杨绛对钱锺书和女儿钱瑗的爱,以及最后对他们的怀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她忍着世道无常的变化,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却依然感人,令人动容。

  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杨绛先生写到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寻觅归途。”从这句看似轻描淡写,但是其中却蕴藏着浓浓的思念,以及无尽的悲痛——我们仨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6

  我们俩老了。

  人老了之后,像一条越流越缓的河,再也载不动那么些东西,将沉入水底的埋进沙土,挥别鱼戏莲叶间的人世牵挂,只静静依偎于岸边的那颗金黄的银杏树,映衬他的投影,拥抱他散落的扇叶。

  人老了,不再惧怕失去,又最怕失去。我害怕老人梦有一天会应验,害怕我枕颈依傍的银杏树在我入睡时突然离去。他怎么离去呢?他定是消失了。离去还可以寻找,消失要寻往何方?

  我们仨失散了。

  我们几近奔波一生,才终能安稳的聚在一处,无风浪,有艳阳。只是啊,没想到,我们苍老的脚步更快。我的银杏树落尽了金色枝叶,我们的圆圆果沉睡在泥土里,如梦幻影般,只剩下身无一物的我,好在不是心无一物。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如果有缘偶然驻足我身边,当你看向河水的时候,见到的是我们仨一起生活的故事,那是从我心底投映出来的回忆,它是我盘桓人间的力量,它还有一个名字,爱。

  我的故事是我的梦,我的梦是我的人生。我知道你们心中也有各自的梦,是你们生活的源泉,所以你爱读我的故事,它不是幸福的童话,没有完满的结局,但它和你们拥有的一样,都真实而感人。

  好了,我要去陪陪我的银杏树和圆圆果了,你们,也守护你们的去吧。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7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08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

  “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8

  你看不到杨绛先生满腹才华的抛露,你也寻不到她追忆一家三口一生作为的身影。这部书仅仅是一位年迈的母亲怀念过世的丈夫与女儿的书籍,如此这般简单,纯粹,这就是我读完《我们仨》这本书后最大的感慨。

  耳闻这本书的出版,已经不下两年,带着几分好奇与探究之心去揣测这本书的内容,却搁置了几年,未曾去细细品味一番,至于原因,自己也说不清。昨天,在图书馆寻找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未寻得,却看到了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淡雅的封面,朴素的'标题,它就那样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杨绛先生失去至亲后那颗孤单却又安静的心。我带着疼惜般地捧着它,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在读它之前,我便猜想着,钱钟书先生的一生该是何其的故事纷呈,这本厚厚的书里该是满满地记载了钱先生的丰功伟绩吧。如果我猜对了,那杨绛先生就不是杨绛先生了;如果我猜对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书的最开端,每一页上都印着杨绛先生一家人的旧照,那是我从未见过的钱钟书和杨绛,一张张温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们年轻时光刻下的痕迹。我们相差的岁月使我对两位前辈的印象就是博学的老人,淡泊的学者,更是我们后人无法超越的经典。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9

  曾高中时听说过杨绛的《洗澡》可一直未拿起读,曾杨绛一百岁逝世,引起世界轰动,她曾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自己。被她书中的文字所吸引,所煽情流泪,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家人能刚正不阿,坚持做自己,不管窗外如何嘈杂,只读自己书,她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三人不管在哪都永远记挂着对方,问候着对方,了解着对方的处境,竟会有如此般令人羡慕的爱情,亲情,友情。她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耐人寻味!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10

  杨绛先生去世那天,记得所有媒体都在用《我们仨》送别她,温情脉脉的说“我们仨终于又可以团聚了”。那是我所见过的很温柔,祝愿多于感伤的一次送别。

  没有翻开《我们仨》之前,窃以为也会有大篇幅的对“死亡”哲学的讨论,就像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一般在怀念史铁生中聊聊死亡。可是读了之后才发现,真正拿到明面上来提及(还不是谈论)死亡,不过是书的最后两段,才真正叙述钱媛和钱钟书两人的逝去。没有感伤、恐惧死亡,没有热切期盼我们仨重新相聚的那天,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生活琐事,一点一滴。想起思想史课上谈宗教,讨论中国老人为什么都那么恐惧死亡。死后一无所有,一了百了,不复存在,这才是可怕的地方。可是,如果就像《我们仨》这般,我们只是失散了。他们走了,我又回到了旅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他们走后,家又变成了旅馆。我还在和以前我们分散时那般,淡然生活,浓浓思念,寻觅归途,总有相见的那刻,总会再次找到我们的家。这般考量下,死亡又怎会冰凉的可怕?

  还没有看《寻梦环游记》,很适合一起看,了解墨西哥的亡灵节为什么可以是一个欢歌乐舞的日子。然后应该会更明白为什么中国老人最怕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