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范文

更新时间:2023-07-31 23:56:08 来源:高考在线

《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范文

  暑假读了张兴华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一书,这本书贴近我们教师的教学实际,让我受到不小的启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不小的帮助。

  张老师认为:教学要能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成功。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本身并不是眉的。只有在准确解读和把握儿童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努力调适数学教学,使其尽可能地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才能真正创造出最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并发挥数学教学的最大效益。实际上,好的数学教学须指向儿童的学习,并建立在儿童的学习心理之上。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必须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利他们能动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知意义。

  儿童思维偏重感性,抽象思维并不发达,但能凭借具体材料进行逻辑推理。于是我提出,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让他们经历“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编码——长时记忆”的认知过程,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建构起相应的数学理解。此外,儿童的概括思维比较弱,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熟悉广泛、众多的具体材料。教师除了提供一般的具体材料,还要注意提供变式材料,提高概念的概括程度;提供反例材料,以反激正,提高辨别程度。儿童具有好玩、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品质,那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要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用喜闻乐见的小游戏让学生“玩”起来,用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起来,用充满激励的小比赛让学生“比”起来,用多姿多彩的小故事、小悬念、小谜语等让他们“好奇”起来。而一旦学生的这些个性心理倾向在数学教学中获得极大满足,他们对于数学本身便建立起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便由此得以确立。

  张老师认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教学必然是精致的。

  教学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其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特个性不亚于其他任何的艺术门类。然而,这种主观能动性与独特个性却又不是教师个人教学艺术与见解的无限度自由发挥。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儿童,他们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恰是我们展开数学教学所必须要遵循的。由此,教学的这种外在约束便也成就了其内在规定性,并最终在教学语境下展现出其精致而细腻的一面,

  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教学必然是灵动的。顺应不只表现为对儿童学习心理的迁就,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能够与儿童内在的学习心理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教师外在的教与儿童内在的学在教学的现实语境中达成一种和谐共振的最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着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教学活动的外部节奏与学生内部的精神生命节奏之间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样的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师抑或学生,其思维与精神世界无疑是灵动的,并处于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之中。

  当然,具体来说,精致与灵动的教学首先表现在教学语言上。语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教学,其语言必然会呈现出精致与灵动的风貌。这种语言应该是清晰、准确的,能够有效传递丰富的数学信息,表达教师对数学的准确理解与把握。这种语言应该是活泼、灵动的,机智与幽默是其重要的外部特征。这种语言还应该是极富感染力的,轻重缓急之下、抑扬顿挫之间、疏密虚实之外,展现出的是教师对数学内容的精确理解,更是对儿童思维的精致引导。

  其次,精致与灵动的教学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数学活动连缀而成的。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要想符合,数学活动首先应是精致的。活动的设计意图应精准指向童的思维兴趣与数学理解,活动的具体展开必然处处考虑儿童的实际感受与可能水平,活动的最终效果也必须以儿童的内部发展为评判。一句话,我们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所有活动都应最终符合儿童的实际需求,并最终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要想符合,数学活动还应是灵动的。活动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地观察、体验、思考,从而在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自身的数学思维。

  书中在讲到建立表象和提取表象这个问题中,张老师讲的教例就很有启发性。表象是客观事物经过主体感知以后再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抽象概括性双重特点,利用这个特点,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一些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时都可以用到。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的时候,让学生先看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然后闭上眼睛,脑子里想一下1厘米的长度,然后睁开眼睛用两个手来比划下1厘米的长度。这里的教学就是充分应用了这个特点,先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接着让学生用手比划,不仅深化表象,而且还将刚建立的表象提取和外化出来,借此还可以检验学生脑中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是否正确,做出了及时的评价。同样,这为后面的根据不同事物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唤起和提取表象中,张老师讲到了一个一年级的问题:小朋友排队,从前数起或者从后数起,小明都排在第6位,这队小朋友共有多少人?这里老师用代表小明,用代表○排在小明前面的小朋友,同样也用这样的方法排一排小明后面的小朋友,学生都可以顺利的排出:○○○○○○○○○○,这样就可以列出5+1+5=11的解答。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到了教学上车下车列式的问题,还有小鸭子过河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来解决。题目是这样的:鸭妈妈和15指小鸭过河,第一次只过去了8只,还有几只小鸭在岸边?这里就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鸭妈妈和小鸭,一共就是16只鸭子,过去了8只,应该还有8只在岸边,这样孩子就不会遗漏掉。再比如小鸟飞走的问题,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先画张图来看看,唤起脑中既有的表象,使之外化成具体的形象,帮助解决数学抽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