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500字读后感1
我读完《桃花扇》后作诗一首,赞明朝奇女子李香君。我生平第一次写诗赞人,赞的还是历史名人,不足的地方太多,实在羞于展出。然而,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才鼓起勇气呈给杨子怡老师过目。
我小的时候便听过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但一直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她的生平。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出版的《桃花扇》填补了这个小小遗憾。在这本书中,我被李香君的血溅白绢扇的崇高气节所打动,被柳敬亭、苏昆生的重义、爱国、坚贞所感染,被史可法的忧民爱国、舍生取义所震撼。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终于知道“桃花扇”原来是由李香君的鲜血点染而成,扇子本身的情深意重加上鲜血染就的坚贞不屈,成就了《桃花扇》的传奇。
孔尚任老先生借李香君、侯方域二人的离合,写对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全书用李、侯二人的爱情为线索,记叙了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历史,以细腻的笔触把当时的儒士、优妓、爱国将领及奸宦佞臣跃然于纸上。孔老叹兴亡的同时,还借侯方域、史可法、左良玉等人表达出自己对明朝灭亡的思考,给历史剧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活水,他的勇气、他的胆识、他的创新之才令所有读过他作品的读者倾佩不已。
依据我个人的观点,全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听稗-修札;第二部分:投辕--沉江;第三部分:栖真-余韵。我的划分标准是:第一部分主要写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和复社文人的日常交往,穿插了很多的行酒令、谚语及风俗习惯的描写,给人以轻松畅快之感。第二部分主要写政局的风云变幻以及人物的飘摇命运,这部分的主题思想是深深的国恨家仇和凄美的爱憎离别,给人以沉痛之感。第三部分记叙了主人公们逃亡至栖霞山后从此隐逸的经历。我对这一部分有两种感觉:一、孔老未能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把象征坚贞爱情的桃花扇借张薇之手毁掉并让李、侯二人出家。这一情节让关心二人爱情的我痛惜悲叹。二、以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的闲叙兴亡事作结尾,有着悠远清淡的意境,又令我回味无穷。这一部分很复杂,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上便是我初读《桃花扇》后的感想。我相信在阅读第二次的时候能够对这些人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能够自行解开杨文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疑惑,能够真真正正地理解孔尚任的创作意图。
桃花扇500字读后感2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汉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全剧最引人之处当数《沉江》和最后《入道》两出了,分别是国家的幻灭和爱情的幻灭。
《沉江》标志着腐朽的南明小朝廷最后的覆灭结局,也写尽了忠臣义士的悲壮。史可法本是在南京陷落前死守扬州,城破后被多铎所杀,但是孔尚任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于是投江而死。虽然没有史实所述那样慷慨激昂,但是观从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传达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国在哪里?君在哪里?”当知识分子和民族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倾颓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当然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少数民族不时入主华夏,实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历史常规,但是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的破坏性是不容否认的。清廷在镇-压汉民族的抵抗势力时,用的也是残酷的高压手段。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直接针对平民百姓,而以血腥手段推行的“改服易发”更是削弱汉族传统文化强势地位的奴役手段。对被征服民族来说,更增加了对入侵民族的文化上的仇恨。无怪乎晚清的革命党人口口声声以“驱除鞑虏”为口号,而清廷覆没后的第一文化举措就是剪辫易服了。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之概,剧情到此,也才有雨收云歇之效。然后在“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的歌声中剧终。此出起于致祭之悲转于重会之喜,结于入道之幻灭,波澜奇崛而转换自然,把观众的所有的情绪归结到“回头皆幻景”中的幻灭中去,此不符历史的结局更能打动人心,方能收束全剧。
桃花扇500字读后感3
《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
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在鲁迅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桃花扇500字读后感4
我读完《桃花扇》后作诗一首,赞明朝奇女子李香君。我生平第一次写诗赞人,赞的还是历史名人,不足的地方太多,实在羞于展出。然而,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才鼓起勇气呈给杨子怡老师过目。
我小的时候便听过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但一直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她的生平。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出版的《桃花扇》填补了这个小小遗憾。在这本书中,我被李香君的血溅白绢扇的崇高气节所打动,被柳敬亭、苏昆生的重义、爱国、坚贞所感染,被史可法的忧民爱国、舍生取义所震撼。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终于知道“桃花扇”原来是由李香君的鲜血点染而成,扇子本身的情深意重加上鲜血染就的坚贞不屈,成就了《桃花扇》的传奇。
孔尚任老先生借李香君、侯方域二人的离合,写对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全书用李、侯二人的爱情为线索,记叙了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历史,以细腻的笔触把当时的儒士、优妓、爱国将领及奸宦佞臣跃然于纸上。孔老叹兴亡的同时,还借侯方域、史可法、左良玉等人表达出自己对明朝灭亡的思考,给历史剧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活水,他的勇气、他的胆识、他的创新之才令所有读过他作品的读者倾佩不已。
依据我个人的观点,全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听稗-修札;第二部分:投辕--沉江;第三部分:栖真-余韵。我的划分标准是:第一部分主要写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和复社文人的日常交往,穿插了很多的行酒令、谚语及风俗习惯的描写,给人以轻松畅快之感。第二部分主要写政局的风云变幻以及人物的飘摇命运,这部分的主题思想是深深的国恨家仇和凄美的爱憎离别,给人以沉痛之感。第三部分记叙了主人公们逃亡至栖霞山后从此隐逸的经历。我对这一部分有两种感觉:一、孔老未能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把象征坚贞爱情的桃花扇借张薇之手毁掉并让李、侯二人出家。这一情节让关心二人爱情的我痛惜悲叹。二、以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的闲叙兴亡事作结尾,有着悠远清淡的意境,又令我回味无穷。这一部分很复杂,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上便是我初读《桃花扇》后的感想。我相信在阅读第二次的时候能够对这些人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能够自行解开杨文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疑惑,能够真真正正地理解孔尚任的创作意图。
桃花扇500字读后感5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汉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全剧最引人之处当数《沉江》和最后《入道》两出了,分别是国家的幻灭和爱情的幻灭。
《沉江》标志着腐朽的南明小朝廷最后的覆灭结局,也写尽了忠臣义士的悲壮。史可法本是在南京陷落前死守扬州,城破后被多铎所杀,但是孔尚任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于是投江而死。虽然没有史实所述那样慷慨激昂,但是观从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传达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国在哪里?君在哪里?”当知识分子和民族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倾颓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当然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少数民族不时入主华夏,实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历史常规,但是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的破坏性是不容否认的。清廷在镇-压汉民族的抵抗势力时,用的也是残酷的高压手段。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直接针对平民百姓,而以血腥手段推行的“改服易发”更是削弱汉族传统文化强势地位的奴役手段。对被征服民族来说,更增加了对入侵民族的文化上的仇恨。无怪乎晚清的革命党人口口声声以“驱除鞑虏”为口号,而清廷覆没后的第一文化举措就是剪辫易服了。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之概,剧情到此,也才有雨收云歇之效。然后在“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的歌声中剧终。此出起于致祭之悲转于重会之喜,结于入道之幻灭,波澜奇崛而转换自然,把观众的所有的情绪归结到“回头皆幻景”中的幻灭中去,此不符历史的结局更能打动人心,方能收束全剧。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男生贾里》的读书心得优秀感触五篇2023-08-15 00:01:47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大全7篇2023-08-06 18:27:15
昆虫记中的读书笔记作文五篇2023-08-11 22:58:09
《男生贾里》的读书心得优秀感触五篇2023-08-15 00:01:47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大全7篇2023-08-06 18:27:15
昆虫记中的读书笔记作文五篇2023-08-11 22:58:09
大学读后感600字五篇2023-08-06 22:59:06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2023-08-18 00:37:47
《海底两万里》最新读后感800字【五篇】2023-08-09 09: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