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美术经典阅读笔记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16 15:47:38 来源:高考在线

美术经典阅读笔记1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一书,由玛琳。嘉伯。林德曼(美国)著。那到手的时候,我大略地翻看了一遍,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深深感到这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只有枯燥理论的教育丛书,而更像一本实用的教学手册。

此书一共分为四大部分:

一、美术课程的基础。

其中阐述了美术在我们世界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详细记叙了各学段学生学习目标,美术特长学生教学计划等等。

二、美术的构成:美术元素,构图原则以及艺术创作。这也是篇幅最长的一部分,因为其中涉及到线、形状、明暗、阴影、空间、设计原理、构图、构思等等几乎所有美术教学中的关键点,最有意思的是,每个关键点中,都有“学习动力小创意”这一部分,如“线”章节中,作者提到“如果你一直在使用铅笔,试着用一下别的工具,钢笔或者炭笔等等,如果用力压着这些工具来画,会发生什么?如果轻轻地画又会怎样?一边画一边扭动画笔呢?你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握笔方法,比如握着一边或者顶端?”又如“肖像画”章节中,作者为孩子们练习画不同的面部表情提供了各种方法:“当你悲伤、快乐、生气的时候,耳朵、鼻子、眼睛、嘴巴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吃饭、睡觉、大笑、哭泣、大叫、打哈欠、吹口哨、打喷嚏时、表情又会有什么变化?情绪对面部表情有何影响?当你感冒的时候看上去是怎样的?”“从三个角度观察模特头像,画三幅轮廓线画或动态素描,然后将三幅画叠加,让画面相互交叉”……

这让我想到了,一年级中《画自己》这一课,我着重对抓住自己五官特点这一方面,通过观察几个不同小朋友的脸,或者照照镜子仔细观察五官、用手摸摸感受自己的五官等方法,来感受每个人五官的不同特点,但是,就算是同一个人,当他的表情不同时,五官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书中的内容深深启发了我,为何不来一个喜怒哀乐的表情对比呢?在课前可以收集一个小朋友不同表情的照片,或者是笑或者是大叫甚至在哭泣、打哈欠……在课堂中,假如有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在课件中看到了自己的同学,并发现原来人的表情是这样有趣,画自画像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表情画出来,这是多么生动有趣啊!

从作者的这些小创意看,美术作业仿佛如同游戏一般有趣、随性,结合书中插图来看,教学活动更在意着学生的感知能力、学习动力、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地对作品加以成人的审美观来看待。

三、美术欣赏:观赏美术作品并作出回应——历史、分析、审美。这里也包含了各时期,各派别美术作品的简介。其中从古代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当代美术直到现代美术作了简要的记叙,包括各个时期艺术家的简介和作品介绍。

这一章节中,作者还为老师们提供欣赏作品的方法,一幅画,怎样去欣赏?欣赏些什么?评判是否有标准?怎样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包括作品主题、视觉结构、历史意义、理解、美感等方方面面,比如:“作者是如何驾驭各种美术元素和构图原则的?注意观察作品的线条、图形、色彩、明暗、空间、图案和质感,以及它们与平衡、比例、主次、节奏、和谐、统一和对比的构图关系。这些美术元素和构图原则在作品中是如何安排的?”

我想,这些问题的思考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也会有借鉴作用。很多学生在到了高年级美术课堂上就仿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不会去思考而只是等着老师为他灌输知识,而我感到,我们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他们应该要能说、敢说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到了高年级,学生应该自己去思考探索,教师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学生从线条、图形、色彩、空间等方面去初步感受,谈出自己的想法,欣赏才有意义。

四、小学美术课程的建设:计划、评价组织、提问。

在全书中,作者还很贴心地设计了各种实用附录,供教学时使用,如:著名艺术家、博物馆及其他资源、静物画参考素材,肖像画比例等等。虽然是关于美国小学、美国式教学的书籍,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参考、学习价值。

美术经典阅读笔记2

最近读了《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这本书,书中谈到了“教育要强调个性,健全人格”,并且理论联系案例深入浅出的进行了探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深有感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形状完全一样的叶子,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在情感上完全协调的人。”这说明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的千姿百态也正源于此。

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教育活动中能更大程度地张扬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因为美术课程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性强且活动结果无对错之分的课程。在这种以美的熏陶为主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自然地释放;性格、气质、情感得以自然流露;手、眼、脑得以协调发展,沟通了其物质层面与观念层面的关系,促进了个性的内化和健康发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智力、人生观和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应努力尊重、保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形成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其个人价值。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具有个性化,就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学中通过情感的渗透、传达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

(一)在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有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欲望、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二)在教学内容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要灵活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生活、兴趣出发,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施展自我的个性魅力。

(三)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开拓思维、综合的运用多种材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表现力,促进个性的形成。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增强体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张显其个性。鼓励想象,求异创新,画画要画出个性。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风格,是指美术作品显示出的一种格调和气派。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它和人的风度一样,不仅具有独特的外形特点,而且还显示出内在的精神气质。艺术作品显示的是艺术家的个性。是个人风格。所以,个人风格就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有别他人的独特个性。独特性,又是艺术家的鲜明个性的显现,也是艺术家创造精神的表现。这种独特性是艺术家观察事物的一种独特视角和艺术表现的独特技巧在长时间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所形成的。中国书法里的“颜筋柳骨”,就是说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两个人楷书不同的个人风格——颜体丰腴、柳体瘦劲。在中国的美术欣赏中,常以“雄伟、秀丽、豪放、典雅、古拙、飘逸、沉着、奇险、质朴、空灵、浓艳、淡雅、苍老、稚拙、缜密、疏野、高古清新、率真、自然、平淡等词语来欣赏、评价不同的个人风格”。所以,我们要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画出个性来。

我们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一定会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明确一个良好的学习流程,即:构思——选择制作材料——学习、运用不同的创作形式、技法、进行大胆、自由表现——个性化风格形成。这样,学生能够找到适合展示自我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个性情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独特审美修养的人。

美术经典阅读笔记3

今天有幸拜读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因才疏学浅,又对先生知之甚少,因此在读这本书之余也对其和其相关著作做了一番了解,借鉴了其他文学评论家对他和作品的解读。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在傅雷生前并未出版,加上他后来以翻译家著名于世,所以该书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鲜为人知。迄今为止,关于此书的研究文章仅见于傅雷研究文集或传记中。除此之外,该书似乎不被学术界关注,它的冷落与傅雷研究的热潮形成了鲜明了对比,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怪现象。然而,事实上受冷落并不意味着应该被遗忘。数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梳理傅雷的艺术活动和艺术观念时,对这部被视为傅雷唯一的美术著述作一番讨论,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而且对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或有所启发。

庞薰琹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与傅雷先生》中说到傅雷的经历对他写作的影响:“傅雷先生深受罗曼·罗兰的影响,热爱音乐。这生活经历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能有如此渊博的知识。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不单是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作品,同时接触到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等等。对青年读者来说,如何丰富自己的知识,是很有教益的。对从事美术史研究的人来说,有些问题是值得思考,例如美术史究竟应该如何编写等等。”

吴甲丰在评价《二十讲》的时候写道:“傅先生在《讲稿》(即《二十讲》)中没有大量列举家派与作品,而仅仅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加以评述,但他谈得何等委曲精微、娓娓动听。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片段外,也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难问题,并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尽管往往只有三言两语,却也发人深思。”

金梅先生认为,这部著作不仅仅是授课讲义的“整理、补充、修改”,其“真正来源,是傅雷留法期间攻读西洋美术史的学习心得,是他在巴黎、罗马、日内瓦、布鲁塞尔等地观摩世界名画时留下的大量鉴赏性笔记。”他对《二十讲》的激赏溢于言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青年时期的一部著作,就其学术价值和独特性来说,却是迄今为止仍属国内少见的著作。……尽管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写成《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之后,傅雷极少公开发表这方面的著作,但仅此一书,他自称或被人称之为‘美术批评家’,已是当之无愧。……他这部著作的编写方式,就很与众不同。他不是一般性地在按照历史教科书式的分期概念,再划分出区域、国别,叙述它们美术发展的概况,然后分别以众多的画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作为史的印证。而是将 13 至 19 世纪六百年间,西欧美术史本身的发展脉络大体按照这样一个顺序进行叙述:‘文艺复兴初期’→‘文艺复兴鼎盛期’→‘巴洛克艺术’→‘古典派’→‘浪漫派’;其间,又蕴含着由‘神的艺术’向‘的艺术’再向‘自然的艺术’,这样一种人类对主体和客体认知的观念演进。在此种美术史本身的发展脉络和观念演进的统率下,傅雷也不以介绍画家及其作品之多取胜,而是从西欧美术史的转捩点上,撷取一两个代表性人物及其一两件代表性作品加以精细的剖析,剖析的重点,又主要放在画家的艺术独创性上面。就是说,无论是画家,还是作品,傅雷所选所析的对象,对近代西欧美术史来说,都带有‘史’的和‘艺术’的代表性。……”

以上可看出这本书享有的极高的赞誉。即便有评论者认为傅雷在对待编译和原创的问题上不够严谨,造成后人的误解,也是与那个时代的学术风气有关。因此,就今天的研究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批评傅雷,而是从另一个角度阐发其在当时及今天的意义。

美术经典阅读笔记4

傅雷,提到名字第一想到的便是一本《傅雷家书》。慢慢的了解了其生平,一位让知道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学美术的引路者。从《傅雷家书》到《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无论是对于艺术还是人生,傅雷都有着自己独特、独到的见解,给孩子讲的都是一些关于一个艺术家所应有的高尚情操,教育孩子要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通过列举西方美术大家加以讲解,为了解西方美学艺术开路。不仅仅是一本专业知识范本,也为爱好美术者提高审美能力。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表达的思想在于艺术之美在于感受。突破很多艺术介绍书籍旨在分析名作构图、光影、色彩、寓意的桎梏,在分析之余表达他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体验。如果我们只能滔滔不绝讲出每一幅画作与雕塑的构图与色彩特色,却丝毫感受不到其中美的传承,那欣赏艺术又有什么意义呢。傅雷先生通过渊博的知识让我们了解美爱好美,从做画的背景、历史、政治等等让我们在欣赏美时不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达芬奇创作名作《瑶公特》用四年时间“使模特儿心魂沉浸在温柔的愉悦之中,使她的美貌格外显露出动人心魄的诱惑。”

序言中,先生对美术及艺术的产生必有其背景“夫一国艺术之产生,必时代、环境、传统演变,迫之产生,犹一国动植物之生长……型格势禁,事理、环境、民族性之所不容也。此研究西洋艺术所不可不知者一”。显然一门艺术或者学问不是孤立而成的,与其他领域,学问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全书围绕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至18世纪期间多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起于乔托,终于柯罗,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大师,如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委拉斯凯兹、普桑、庚斯勃罗等,对雕塑、绘画有着深入的讲解。

最后关于书的质量,以拉斐尔的《自画像》做封面出版社给予了丰富的配图,在阅读时能对作品有一个基本了解,不过印刷偏暗,图片比较烧眼。

美术经典阅读笔记5

今天,精读《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篇。我想用一个词语概括心中的感受,怎奈翻遍脑中所有的词汇,竟找不出哪一个词可以淋漓尽致的表达我的敬佩之情。语言有时候就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整篇文章使我最难忘的是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是啊,想想自己平时的课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了吗?自己总是在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无论从认知还是心理上都不一样的孩子。更另人无法容忍的是,当一个认知能力稍差的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所谓的标准的时候,自己更是像民工工头一样,以冷冰冰的白眼相加。自己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发泄,可是,可是,我可怜的孩子呢?那时候你们是什么感受?老师对不起你们啊!

我又想到了平时的公开课,为了课堂结构的紧凑和学习的深度,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眼里总是那一部分好学生,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不是一架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吗?那些被我遗忘的孩子们啊,你们站在底下是怎样无奈的抬头望啊。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我们学校老师规定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他们易于达到的,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是呈阶梯状的。要让儿童一步一步去实现,并能从中得到收获与乐趣。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

是的,以后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不再指定统一的目标让不同的孩子去达到。我将动脑思考,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进步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哪怕他们的进步是微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