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范文

更新时间:2023-08-11 23:12:37 来源:高考在线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1

这也正是《黑暗中的舞者》与好莱坞片厂式的豪华歌舞片的本质区别,也正是由于这一区别,本片显得格外让人揪心。看第二遍时,我哭了,第一次带泪看完一部歌舞片。

影片的导演冯.提尔正是电影“十诫”的创始人,而这部影片正是他的实践之作。影片在形式上严格遵守“十诫”提出的要求,使用手提摄像机、彩色、现代环境、无滤镜、非类型电影等等,在拍摄歌舞场面时,冯提尔使用了上百架摄影机,在保证演员表演一气呵成的前提下,为后期剪辑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这一切都成为《黑暗中的舞者》从众多歌舞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影片一反歌舞片传统,将镜头对准了下层中的下层——一位来自捷克的美国移民单身妈妈,影片中人物面临的困境几乎是无法通过情节的推进来解决的——遗传性的视力丧失;导致影片结果的是好莱坞歌舞片中潜在但从来也不肯明确表现出来的东西——金钱。歌舞主要出现在人物的意识范畴,成为主人公精神生活的最主要内容,塞尔玛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率动,这也正是她生命的率动。在此,已经不是我们在看歌舞片,是我们一起同塞尔玛一起接受歌舞片代给我们的影响。

不管评论家怎么说,也不管导演冯.提尔是如何的叛离好莱坞,我仍感到了冯.提尔在精神上对欢乐的歌舞片的认同,因为塞尔玛站在绞架上的那一刻,鼓舞她的仍然是音乐,是音乐一次次鼓励她站起来。你可以说片厂时期的歌舞片是在粉饰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必须承认,类似于《绿野仙踪》这样的影片在大萧条时期为美国人送上的是温暖,实际上是它们鼓舞了很多人。与其说《黑暗中的舞者》是对片厂歌舞片的反讽,不如说是对理性化人性泯灭的失望。不是“粉饰”毁掉了塞尔玛,而是金钱毁掉了她和她的梦。所以,看到这不影片时,我想到的不是为什么歌舞片这么的不现实,而是为什么生活不能像歌舞片那样。

影片中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塞尔玛在女看守的帮助与鼓励下唱着“一百零七步”走到了绞刑台上,与好莱坞最大的区别时,伴着这首完全由数字和节奏组成的音乐,塞尔玛走向的是死亡,而不是成功。这种一反观众习惯的做法将整部影片推向了最悲伤高潮。或许,我们下意识地会像塞尔玛曾经做过地那样,离开电影院,当然,我们离开不是希望电影中的生活继续进行下去,而是希望时间在那一刻中止,中止在歌舞当中……然而,我没有离开,虽然这是一首死亡哀音,但它仍然是一种率动,率动有时可以带来欢乐,有时可以增加勇气,虽然在这里我们无法认同情节的走向,却能够认同塞尔玛突然鼓起的勇气。

影片在塞尔玛的歌声中结束,我不想去形容那是一首怎样的个,因为它尚未完成,现实生硬的截断了理想,截断了美好的结局。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确切的说,是一个美丽的生命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戛然而止,被冰冷的时代截断,被整个国家机器截断(错误在于一个警察,而杀死塞尔玛的也是法律)。

他们说那是最后一首歌

你看,他们不知道我们

那只是最后一首歌

我们能否让它继续……

然而,塞尔玛最终没有唱完……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2

最近,看了不少残酷的电影,但是都不如这部《黑暗中的舞者》更为残酷,在悲剧性的故事中,总会有戛然而止的生命,这次,是塞尔玛,一个几近失明的普通移民。影片很残酷,讲述的是一个残酷的故事,拍摄上现实场景用的是很纪实片的手法,塞尔玛幻想的载歌载舞的场面又拍的很幻象,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出幻境,就等着塞尔玛残酷的被唤醒。这是那种如果在影院观看,看后大家一定会默默离场的电影,就如我虽然不是在影院观看,但是,影片结束后,我仍然怔怔的对着屏幕。

这部影片最让我觉得悲剧的地方是,在其中,我找不出一个“恶人”,找不出一个可以让我发泄失望,愤怒情感的对象,只能静静的品味这份现实的残酷,在塞尔玛被绞死的那一刻,为一个无辜逝去的生命和她留下的命运未卜的孩子黯然神伤。谁是我可以谴责的恶人,是那个直接导致塞尔玛“犯罪”的警官比尔吗?可是,在影片开始他也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他与妻子给塞尔玛提供住处,照顾她的孩子,为孩子买下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他也显得那么可怜,那么无助,作为一个男人,为无法挣到可以满足妻子生活的钱而痛苦。所以,我相信他偷走塞尔玛的钱不是一个恶人的罪行,而是在一阵绝望中,一个弱者试图去伤害一个更加弱小的人的残酷的自然反应。甚至当塞尔玛找他要回那笔钱时,他也表现的是无助的恳求,而后他侮蔑塞尔玛偷盗显然是一种冲动下的行为,以至于塞尔玛也在惊惶失措的冲动与绝望中,使得这个令我既怜之又恨之的警察失去了生命。

那么是比尔那花钱无度的妻子吗?显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对更舒适生活的向往也似乎无可指摘,何况她起初也表现的那么善良,让人无法对她有丝毫怪罪。其他人就更无法归罪,那个法庭上咄咄逼人的律师?在我们知道了塞尔玛的不幸的前提下,我们会对她充满无限同情,而对那个对塞尔玛一问到底的律师有些反感,可是,他只是履行他的责任,更别提塞尔玛漏洞百出的说辞使得她的获罪看起来那么“自然”。而那拖延她的乐团导演也只是在尽一个公民的责任,那些冷冰冰的行刑者们虽然显得冷酷,但也没有做错什么。那么,谁造成了这一切?谁把一个柔弱善良的女子推入了绝境?或许,我只能说是社会了,可是这个过于抽象的“责任人”无法令人释怀,只能令塞尔玛的死更添悲哀。

这部片子中,不少善良的人还是令人感到一丝温暖,如那个一直帮助塞尔玛的凯西,那个深爱着塞尔玛的杰夫,那个在获知塞尔玛死缓获批后和她相拥而泣的女狱警。但是这些人物和这些温馨的点滴结合塞尔玛的悲剧更令人感叹,悲剧仿佛在无声无息中渐渐降临到了塞尔玛身上,突然之间,一个喜爱歌剧,蹦蹦跳跳的善良女子就一下子滑落到绞刑架下,这样的过程既突兀,又显得那么自然,加上记录片般的拍摄效果,让人感觉到它无比真实,真实的令人心痛。当最后一出塞尔玛的幻觉歌剧中,她一步一步走向死刑室,唱着走向死刑室的步数,这组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心中竟也随之数数,直到屏幕上,突然数到107步,那死亡的步数。最后那幕行刑的场面更是真实的令人恐惧,我头一次看到了一出现代社会的绞刑过程,看到了那黑色的头套,看到了为防止犯人站不起来而准备的支撑板,看到了死刑居然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更看到了一个人走向死亡时那种惊恐,刚开始,塞尔玛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可是谁不是这样。她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了治好孩子的病,让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孙子结婚长大,她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来到了美国,她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她一直心存感激,但是她一直守住孩子有失明可能的秘密,以至于她甚至无法在孩子生日时给他买件生日礼物,显得那么不近情理。她玩命般的工作,默默的为孩子积攒着治疗费,甚至清楚的记得那十美分,同时她又在心中怀着歌剧的梦想,从生活中的一切声响中去发现音乐的美,即使她陷入失明带来的黑暗,也仍在心中跳起黑暗中的舞蹈。

可以说,孩子和音乐就是她的生命,为了孩子,她甚至愿意抛去翻案的机会,去牺牲自己。最后,当她得知孩子得到了治疗时,她终于放心了,用音乐趋散对死亡的恐惧,在我正为她的歌声深深吸引时,她脚下的踏板突然打开,一出悲剧的落幕也显得那么突然,那么残酷。

这部影片,我认为很好,但是我却没有以往那种看到好片要迫不及待推荐给好友看的冲动,因为它好,但是不“好看”,它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没有渲染很多悲剧所特有的那种所谓的悲剧中“美”来。让你看完了,突然像失去了什么,我想是失去了对这个善良女子得到拯救的希望。和任何一部出现不幸者的影片一样,在观看过程中,我一直期待着转机,当那个试图为塞尔玛翻案的律师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接下来会是在一阵媒体的声援中,塞尔玛走出监狱。但是,很快因为不愿将给孩子治病的钱付给律师,这一线曙光马上破灭,那一刻,我不由的怪罪那个律师为什么这么冷酷,不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那种打抱不平的律师,这个时候,记者哪去了,街头游行哪去了?导演特里尔揭示了生活的最常态,最真实,却让我无法对他产生敬意,无法洒脱的说一句“这就是生活”。我想每个人都在心中怀有对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期待,我不愿这样的期待被特里尔残酷的击碎,所以,看过这个黑暗中的舞者的故事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片子真的很好,但是,我不会去看第二遍。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3

有人说这是一部描绘母爱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揭露美国社会阴暗面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压抑、沉郁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天真、单纯的电影。当我呆呆地望着女主角在我面前香消玉殒,电影落下帷幕时,我的眼角是湿润的,我所感触到的不仅仅是电影,亦或是艺术这么简单,而是让我不禁感叹我们与灵魂究竟距离有多远。

塞尔玛的悲剧只是大千世界,只是渺渺苍生中悲剧的一个代表,她是一个突出的、强烈的代表,但她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世界上有太多的悲剧,有太多的苦闷,有太多的压抑,有太多的黑暗,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灵魂在哪?我特别注意电影中的音乐意象,塞尔玛是一个迷恋舞蹈,迷恋音乐的人,那么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换一种方式来解读这部电影,我们不禁会发现,塞尔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人类灵魂的代表,她是那么单纯、愉悦、渴望幸福、拥有爱,但周遭的社会可以说是显示的缩影,周遭的人们可以说是目前人类的一种缩影,他们给了这样一种灵魂什么样的待遇,对她做了什么?世界上有太多的虚伪,有太多的自私,有太多的黑暗,这些都是对真、善、美的阻碍。人应该是幸福的,灵魂应该是纯净的,但人偏偏想极力融入社会,从中去获取幸福,却在未知的某天发现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人们极力的想丰富自己的灵魂,却会在未知的某天发现自己离灵魂越来越远。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终究该静静地看一看这尘烟浮悬的社会,当剥离开世俗功利等等外层包裹的皮囊后,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最初的灵魂,透明的、澄澈的、闪着微微迷人的光泽的。当然我知道世界远不会如此纯净,如此简单,如此美好。因为完美不仅不存在,其实完美本身也是一种残缺、一种不完美不是么?电影中的塞尔玛只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治好眼睛,她别无所求,也没有招惹别人,但她太过于单纯地相信了比尔,相信了灵魂外的躯壳。塞尔玛是充满爱的灵魂的象征,是单纯的可爱的灵魂的象征,却最终在现实的逼迫、欺骗、背叛等等中灰飞烟灭。

电影中提及她不喜欢美好的终结,这实际也是一种灵魂的象征,灵魂的美好是永恒的,是不会结束的,是流延不止的。在她临终前,她那曲未完之歌,那种美好永在之感,令人心碎。大家或许认为这是对美好的扼杀吧,诚然如此,但同时也正应了塞尔玛之前所希望美好永不结束之词,她的歌声尚未结束便香消玉殒,使得美好没有到达其尾声,这便是永恒啊。我并不是很喜欢二十世纪的很多文学家对于死亡的追寻,但在这部影片中,我有种感觉,塞尔玛的生命终结从某种角度上印证了永恒的存在,是的,永恒是存在的,灵魂是永恒的,美好是本质的,只是我们在俗世上走了这么多年后,距离灵魂到底有多远了呢?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4

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沙曼为了给患有家族遗传疾病的儿子吉恩凑钱动手术而不分昼夜的辛苦劳作,在这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以及最后的死亡,然而尽管现实残酷,沙曼却有她自己的信仰,就是对音乐的热爱,音乐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在这部影片中,音乐、色彩以及运动镜头是其最大的亮点。下面我便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从整部影片来讲,我认为音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影片序幕时以一种低沉压抑悲伤的曲调而拉开,这便为整部影片的基调奠定了基础,预示了故事的结局同时也让观众最好了心理准备;第二部分便是影片中间部分非叙事镜头的音乐效果,根据故事的情节渐舒渐缓或是跌宕起伏,如第一次进入梦境时的欢快节奏,这体现了沙曼对希望的渴求和不放弃,现实虽然残忍但沙曼可以以这种方式发泄,始终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自己跨过她面临的这些磨难,同时这也是对她所热爱的音乐和梦境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同样第四次、第七次进入梦境时的节奏也表达了同样的效果;第三部分是影片结尾时,沙曼的歌声中掺杂了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以及顽强与勇气,歌声戛然而止,代表了沙曼的生命最终结束。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许多安静的时刻,最明显的便是沙曼的沉默,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有声与无声的对比,这也是无助与不安的象征,更有利于塑造沙曼的特殊性格。

这部带有音乐剧感觉的影片恰到好处的将音乐与其他元素相融合,最大限度的表达沙曼的心境,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引起观众内心的强烈感触。

其次,这部影片中的色彩的运用也是可圈可点。在这部片子中,导演通过明显的色彩差异,将叙事镜头与非叙事镜头区别开来。不难看出在叙事性镜头上主要是暗色系,如沙曼与男房东抢夺财产时以及法庭上对沙曼控诉时整个画面都是灰色调的。从开始的暗红色到电影即将结束沙曼被判死亡时的冷蓝色都是暗色调的。即使影片前半部分沙曼充满了希望,画面以暖色调为主,但是也并不是完全鲜艳的暖色,也是带有一定悲剧性质的。这也表现了主人公沙曼的情绪的变化,配合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最终体现的是现实的冰冷与严酷。然而在非叙事性镜头当中,画面色彩无疑是艳丽的,对比极为强烈的,如第一次进入梦境时鲜艳的红色、蓝色等。

这样的色彩运用表现了在沙曼想象的梦境世界中存在的虚幻与美好,充满了乐趣与希望,与现实中的冷漠黑暗恰恰相反。因此可以说在这部影片中色彩与叙事、抒情、达意完美结合,准确的传达了信息。

最后便是这部影片的最大的亮点,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晃动镜头以及甩拍,使镜头不断的晃动移动,这虽然让观众在观看时有些不舒服,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样的处理带来的是一种真实记录的感觉,如在沙曼与男房东争夺财物这个镜头等等,影片运用这样的表现方式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真实的感觉,同时也能够表现主人公是个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以及她不安稳的生活处境,有着特殊的画面质感。另外,整部影片中大量的近景中近景以及特写也运用的恰到好处,如在沙曼即将面临死亡时对她眼部的大特写等等,我们便很容易从中看到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沙曼虽然内心充斥着恐惧,但从她的眼神中也可以看到她勇气执拗以及对于自己选择的不后悔,由此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因此可以说这部片子在细节上的特写有力的突出了主题。当然角度与景别的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出场时近景仰拍舞台上的沙曼,表达了对沙曼这个人物的赞美与歌颂,又如在沙曼与男房东抢夺财产时对沙曼的仰拍以及对男房东的俯拍,分别表现了沙曼的勇气,恐惧压抑和近乎疯狂的内心以及对男房东的瞧不起。

大量的仰拍与俯拍相结合有利于塑造人物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一定的主观情感。当然,影片中也有许多夸张的特殊角度的镜头,其目的也在于表现沙曼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性格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有她对这个世界的强烈期望,也有她对黑暗的恐惧和在黑暗中的苦苦挣扎,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母亲所迸发出来的顽强的力量。

难以逃过现实的压迫,最终沙曼还是走向了死亡。随着幕布的拉下,沙曼结束了生命,不能说沙曼是惧怕死亡的,她最后的歌声只是对生命的留恋以及知道儿子手术成功后的释然与解脱,她已尽了最大的力去爱她的儿子,同时也让她生命中的唯一烛光一直亮着,她可以安心的离开这个世界了。不需要华丽的舞台,不需要美轮美奂的舞蹈,只需要有主人公那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就足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5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麦杰出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据说拍摄这三部曲的灵感,来自一则他最喜欢的关于付出的童话故事。拉尔斯以这个自我牺牲奉献的角色当范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里坚强而乐观的塞尔玛的形象。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一开始的故事切入,就非常有技巧。不交代任何背景,直接来一段音乐剧的排练,慢慢地不经意地引入主人公视力极差的故事。那一段比尔跟女主角互相交代的剧情,在剧情上简直是非常精巧,一下子就同时交代了两件事情,对后面的故事有着完美的铺垫。

至于完全不用脚架,而一直用手持,很显然,这也是刻意为之,故意让画面不停地抖动,而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色调也是如此。几乎从头到尾,都让我一直有一种这是纪录片的感觉。只是反复地插入的主人公的关于音乐剧的幻想,才让我明白这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一直都还记得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刑场的幕布缓缓地拉上,塞尔玛手中的黑框眼镜也沉石一般掉落在地,碎裂且支离,宛如了断的生命和终究可以隐去的哀伤与恐惧。而随着黑框眼镜“咯噔”落地的同时嘎然而止的是塞尔玛的歌声,那本来激昂但却是绝望的歌声也一同停滞了,于是压抑很久的泪水很顺畅地流下来,始终郁结的压抑、悲怆的情绪也得以在影像趋黑之后一点点地释放……

这部影片讲的故事并不独特,同样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悲剧,它的特殊主要在于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用一般的电影叙事来展现现实,而用热闹的歌舞剧来表现幻想,这样的话就使得主题昭然若揭。从车间、铁路旁、火车上,到排练场、法庭、监狱直到最后的刑场,七次歌舞的演出,正是塞尔玛七次对生活、对生命的幻想,不仅承担了叙述部分情节的任务,还将追求自由、光明以及人性和生命的主题一一展现。就这样,影片在幻想与现实之间不停地跳跃,每一次幻想与现实的切换,由沉闷、阴郁、舒缓的现实跳入急促、明亮、欢快的幻想,颜色由灰暗转到明艳,光线也增加了亮度,只是因为现实和幻想是如此鲜明地对立着,也就成了黑暗与光明的两个世界。塞尔玛无法摆脱黑暗的现实生活,却能在幻想中找到自己的希望和快乐,她是个“黑暗的舞者”。压抑的情感与幻想的歌舞混杂着,调和出一种光明的、天堂里流光异彩的颜色,这是生命的颜色。可她最后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控制,她因为善良而走向了死亡……

影片中处处可见塞尔玛对生命的热爱,犹如舞者爱着她的舞步、她的音乐,换句话说,塞尔玛近乎是以艺术家的方式爱着的。她总是甜美微笑着,即使遭遇失明或死刑;总是善解人意,心系他人:得知比尔秘密时,她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会好点吗?”尽管生活拮据,她主动提出了加房租,或是在自己即将死亡之际考虑到的还是他人,她对杰夫说“如果你认为你受得了的话,我很欢迎你到时在场。”这既是她留恋美好生命,渴望友情爱情陪伴的真情流露,也是她时刻关怀他人,祈愿让他人心感安定幸福的体现。她总是赋予生活美好的色彩,工厂里机器的声音都变成了音乐。就如她在狱中唱到:“玫瑰花上的雨点、小猫咪的胡须发亮的铜水壶和温暖的毛手套,用绳子扎好的棕白色纸包装,这些都属于我最喜欢的东西。”这就是她对生活纯粹真诚的喜爱与满足。

"我只想有个孩子"当你疑惑塞尔玛明知道她的孩子也会遗传她的眼疾时却还坚持要这个孩子时,她是这样说的。只为了将自己的母爱施展,她将一个孩子带到了注定黑暗的世界,而她则受到了辛苦操劳大半辈子并付出了生命的惩罚。

我相信每一位看到这部电影片的观众都会被塞尔玛这种伟大的母爱所动容。影片始终以一种平淡冷静的语言讲述着一个情节并不离奇的人生故事。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以及手提式的摄影手法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简单中包含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关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故事中的主人公萨尔玛,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听觉便尤为敏锐,只要有声音,只要有一丝细微的声音,便会激起舞者心中的节奏,在黑暗中舞蹈,在自己的脑海中恣意旋转踢踏。而不确定的,只存在于白日梦中的歌声,终于在最后倾囊而出,像泊泊泉水,渐渐悦耳高昂直到刺激耳膜,然后,在最高点戛然而止。世界,又陷入寂静,可怕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