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感动中国度人物》俞贺楠观后感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3-08-18 20:06:34 来源:高考在线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俞贺楠观后感心得1

人社部人事司有关负责同志说:“俞贺楠是人社干部驻村扶贫的优秀代表,也是人社部青年干部的优秀代表。人社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关系民生,我们就是要选派精兵强将到扶贫一线,尽锐出战。”

2018年9月,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俞贺楠主动请缨,到国家级贫困县、山西深度贫困县天镇县薛牛坊村担任第一书记。

博士去农村稀奇吗?博士去当扶贫驻村的第一书记稀奇吗?在一般人的眼中,这很稀奇,但是在共产党人眼中,这不稀奇,因为能理解他心中深藏着为民的情怀,能理解他心中为人民谋福的那一片火热的激情。博士去扶贫,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初心使然,是要用自己的一腔热情、一身所学为党的脱贫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民谋福,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初心和情怀,不会因为是否是博士而有所改变。博士去扶贫,没有因为自己是博士就心有所碍,更是展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为民本色和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赤子之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这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要学习他树牢宗旨意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要求党员干部要具有深厚的为民情怀,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把他们当做最亲最爱的人,从心底发愿要为他们的幸福生活而奋斗。俞贺楠之所以放着人社部“高大上”的工作不干,主动请缨去扶贫一线,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党员,是人民公仆,应该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宗旨意识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具有的,只有具有强烈的宗旨意识,才能在思想上认清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

要学习他锤炼担当精神。党的事业从来就不是喊喊口号、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要经过艰苦奋斗、克服各种困难才能成就,这要求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担当精神。就如脱贫攻坚一样,根深蒂固的“贫根”,并不是容易解决的,但俞贺楠丝毫不惧、主动担当,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投身到扶贫一线。担当就是不惧困难和挑战,担当就是要以我之力为国为民做一份贡献,担当就是要像俞贺楠那样,“我想再多做点事情,多帮帮乡亲们,对自己的工作无怨无悔,也为乡村振兴出一把力!”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俞贺楠观后感心得2

2020年10月23日,霜降,山西天镇县的最低温度已是零下,风一吹寒意往衣服里钻。俞贺楠紧了紧衣衫,心里却是一片火热。刚在太原参加了农产品带货直播,俞贺楠想着得抓紧时间赶回村里,张罗着给村里的老人过一个平安喜乐的重阳节。

2018年9月,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俞贺楠主动请缨,到国家级贫困县、山西深度贫困县天镇县薛牛坊村担任第一书记。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派驻的第一书记,俞贺楠在人社部天镇扶贫工作队和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结合薛牛坊村特点,发挥人社部门特长,围绕如何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聚焦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多点发力,为薛牛坊村绘就了一幅脱贫致富的小康蓝图。

2020年10月17日,全国脱贫攻坚奖在京表彰,俞贺楠荣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领完奖,他又马不停蹄赶回村里,他在朋友圈发文:“还有60多天,加油鼓劲,脱贫攻坚决战完胜!”

“村民说我是好‘后生’,他们有干劲我就有动力”

一个老家东北的博士,来到了天镇县,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刚来薛牛坊村,每次去村民家了解情况时,都要带上村干部,不然实在听不懂村民说话。”于是,他就主动帮村里老人挑水、买药送药、申请低保,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几个月的“听力练习”,俞贺楠不仅克服了语言关,还融入农村生活中,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博士书记”,他也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好“后生”。

薛牛坊村地处天镇县南端,到2018年,全村641口人中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1人。通过遍访贫困户调研,俞贺楠很快找到了村子发展滞后的“病根”——党建工作偏弱、战斗堡垒不强。对症开方,他提出了“四驱联动”工作模式,即村两委带动,第一书记、工作队拉动,在村党员推动,全体村民联动,借助“三会一课”强化基层党组织阵地。

说干就干。俞贺楠积极奔走,通过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帮扶,投入15万元为村党支部配备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文件柜、大喇叭、投影仪、旗杆等,使村党员活动室焕然一新;带领12位基层党员干部先后赴四川、重庆、广东、安徽等地学习考察培训,开阔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树标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抓班子带队伍,添硬件强基础,俞贺楠让党旗在薛牛坊村高高飘起来,为村子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急需的“活水”和“活力”。

心气足了,有干劲了,村干部出主意想办法,想着如何脱贫、怎样致富,村民们也有了脱贫的动力。“俞书记来我们村后,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薛牛坊村返乡创业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薛占军说:“不仅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我现在既能种地又能开店,在村创业也大有可为。我正积极申请入党,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产业扶贫要让村民能致富、稳得住”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走访,俞贺楠发现村里很多妇女有手工缝衣的技能,但都赋闲在家,怎么把“手艺活”变成致富“金钥匙”,俞贺楠动起了脑筋。

他跑北京、去河北,对接当地服装、毛绒玩具加工企业,发现有加工需求后,他多方联系,向人社部驻天镇扶贫工作队争取到15万元帮扶资金,在村里建起了“人社扶贫车间”。经过严格培训,车间吸纳村里有缝纫技能的20多位妇女就近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全家脱贫。贫困户汪慧玉说:“去年,我在扶贫车间打工3个多月挣了3600元,今年又在紫玉山庄服装厂加工服装,每天能挣30多元。”

为确保村民稳定脱贫不返贫,俞贺楠紧盯持续增收这个关键点,想招数、做尝试,全力巩固脱贫成果。

2019年10月17日,天镇县全国扶贫日活动现场,以薛牛坊村为代表的紫玉山庄品牌农特产品大放异彩。在俞贺楠的积极奔走下,2019年“人社定点扶贫驿站”在薛牛坊村挂牌,人社部天镇扶贫工作队为村里配备了真空包装机、肉类切割机、玉米粉碎机、榨油机等设备,为提高全村农产品的附加值夯实基础。

为让乡亲们的土特产品“链”上互联网,俞贺楠在人社部“实名农户”电子商务平台上为薛牛坊村开设了两个网店,引导村民成立“紫玉山庄小杂粮合作社”,注册“薛牛坊紫玉山庄”商标,并积极为薛牛坊村农产品“代言”,通过电商培训、直播带货等方式,拉动土特产品快速销售。

为了调动村民种养积极性,俞贺楠拿出人社部第一书记工作经费,贴补农民种植和养殖。补贴小部分,村民出大部分,“村民们出了资,就会用心养,补得太多容易不珍惜。”

“我养了10只蛋鹅和20只鹅苗,一年下来卖鹅蛋和肉鹅就收入2000多元。”曾经的贫困户薛胜利如今靠养殖经成功脱贫。2019年秋天,薛牛坊村的优质土豆产量明显提高,村民们养的鸡和鹅都实现了增收。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村民从事种养的积极性,使全村在脱贫摘帽的路上有了“稳得住”的底气。

“为了忠孝两全,我虽负重前行,但也乐在其中”

2019年9月,俞贺楠在考察村里红芸豆收成时不慎摔倒,脚踝关节韧带撕裂,他拄着拐继续坚持工作,直到11月底才全身麻醉做了左踝关节镜韧带修复手术,现在脚里还有三根钉子。

2020年春节,俞贺楠的母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父亲患脑梗塞14年,生活不能自理,这给作为独生子的俞贺楠出了一道难题。妻子在北京一家企业上班,四岁的儿子还需要妻子带。照顾父母的担子就落在了俞贺楠的身上。

如何忠孝两全?很多村民提出:“把老人从老家接到天镇吧,俞书记爸妈就是我们爸妈,我们一起给老人养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俞贺楠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村民,村民也把这些感谢回馈给俞贺楠。就这样,俞贺楠把父母从辽宁沈阳接到了天镇,继续开展扶贫工作。这时的他,在乡亲们心里已经不仅仅是“博士书记”,更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硬汉书记”。

如今的薛牛坊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两年时间,薛牛坊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70.04%下降到0.47%,实现整村脱贫。

人社部人事司有关负责同志说:“俞贺楠是人社干部驻村扶贫的优秀代表,也是人社部青年干部的优秀代表。人社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关系民生,我们就是要选派精兵强将到扶贫一线,尽锐出战。”人社部驻天镇扶贫工作队队长、县委副书记李克亮说:“扶贫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社部派驻扶贫工作队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干事创业解难题上铆足了劲,锤炼了‘啃硬骨头’的决心和能力。”

今年9月,俞贺楠的第一书记两年任期已满,按照统一要求,延期到今年年底。“我想再多做点事情,多帮帮乡亲们,对自己的工作无怨无悔,也为乡村振兴出一把力!”(刘娟)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俞贺楠观后感心得3

时光荏苒,作为人社部驻山西省天镇县扶贫工作队的一员,俞贺楠已经在该县薛牛坊村工作两年半了。出生在沈阳市铁西区,父母都是下岗工人,曾经父亲凭手艺打工供他读书,如今他到国家级贫困县担任第一书记,为了忠孝两全,他带病重父亲一同驻村,感动了当地干部群众。2020年10月,俞贺楠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近日,他又作为候选人参评“感动中国2020”活动。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来自沈阳的“博士书记”。

同吃同住同劳动,“博士书记”进村先过语言关

俞贺楠,从小在沈阳铁西长大,2003年考入辽宁大学,2007本科毕业后到北京继续求学,现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工作。2018年9月,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俞贺楠主动请缨,到天镇县薛牛坊村担任第一书记。

一个东北的博士,来到一个海拔1000多米的小村子,克服吃住条件差尚且不提,语言关对他来说才是最大难题。他告诉记者:“刚进村时,每次去村民家了解情况,我都要带上村干部,不然实在听不懂村民说话。”于是,俞贺楠主动帮村里老人挑水、买药送药、申请低保,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几个月的“听力练习”,他不仅克服了语言关,还融入农村生活中,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博士书记”,他也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好“后生”。

跑工厂落项目,产业扶贫是脱贫根本之策

薛牛坊村地处天镇县南端,到2018年时,全村641口人中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1人。俞贺楠深知,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于是,他通过走访,发现村里很多妇女有手工缝衣的技能,但都赋闲在家,怎么把“手艺活”变成致富“金钥匙”,俞贺楠动起了脑筋。他跑北京、去河北,对接当地服装、毛绒玩具加工企业,发现有加工需求后,多方联系,争取到15万元帮扶资金,在村里建起了“人社扶贫车间”。经过严格培训,车间吸纳村里有缝纫技能的20多位妇女就近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全家脱贫。贫困户汪慧玉说:“2019年,我在扶贫车间打工3个多月挣了3600元,2020年又在服装厂加工服装,每天能挣30多元。”

土特产“链”上互联网,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为确保村民稳定脱贫不返贫,俞贺楠又紧盯持续增收关键点,想招数、做尝试,全力巩固脱贫成果。为让乡亲们的土特产品“链”上互联网,俞贺楠在人社部“实名农户”电子商务平台上为薛牛坊村开设了两个网店,并积极为薛牛坊村农产品“代言”,通过电商培训、直播带货等方式,拉动土特产品快速销售。为了调动村民种养积极性,他又拿出人社部第一书记工作经费,贴补农民种植和养殖。补贴小部分,村民出大部分。“村民们出了资,就会用心养,补得太多容易不珍惜。”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村民从事种养的积极性,使全村在脱贫摘帽的路上有了“稳得住”的底气。

带病重父亲驻村,孝老和帮扶“两不误”

从京城到乡村,签上名字,就等于立下了军令状。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精神生活富足了,小康的蓝图越来越清晰了。在一次考察村里红芸豆收成时,俞贺楠崴了脚,做了韧带修复手术,2020年春天,他出院后,母亲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父亲又患脑梗塞14年、不能完全自理。这给作为独生子女的俞贺楠出了一道难题,但他的“解题方式”感天动地,直接带病重父母驻村,这样就可以做到孝老和帮扶“两不误”。

俞贺楠告诉记者:“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为了供我读书,一直打工赚钱。父亲累病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我的妻子在北京一家企业上班,四岁半的儿子还需要妻子带。所以,照顾父母的担子自然落在我身上。当时很多村民让我把老人从老家接到天镇,他们说,俞书记爸妈就是我们爸妈,我们一起给老人养老。”俞贺楠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村民,村民也把这些感谢回馈给他。去年,俞贺楠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一直跟在儿子身边。

始终心系家乡,愿为沈阳社会保障做贡献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薛牛坊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70.04%下降到0.47%,实现整村脱贫。对此,俞贺楠说:“我家是城市的,工作也是搞政策研究,我觉得只有亲身深入贫困农村,才能真正了解社会,更好开展工作。”目前,他第一书记两年任期已满,但按照统一要求,还要延期一段时间。“我想再多做点事情,多帮帮乡亲们,为乡村振兴出一把力!”

其实,自2007年离家进京求学至今,俞贺楠始终不忘家乡。他说:“我的亲人都在沈阳,我也经常回家,每次都能感受到沈阳的发展与变化。当初,我考大学选择社会保障专业,并不了解这个学科到底学什么,只知道父母下岗,生活不易,我要通过学习,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如今,俞贺楠经常回沈做调研,进行学术研究,他还计划与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将来为家乡建设出力献策。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俞贺楠观后感心得4

大同市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第一书记 俞贺楠

在天镇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人社部派驻大同市天镇县薛牛坊村的第一书记俞贺楠,舍小家、为大家,“带着爹妈下乡扶贫”,用心用情用力帮扶。短短两年时间,薛牛坊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70.04%下降至0.47%,实现整村脱贫。

俞贺楠是人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2018年9月,主动请缨到山西省深度贫困县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担任第一书记。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俞贺楠发现村里很多妇女都有手工缝衣的技能,他多次到北京、河北等地对接服装、毛绒玩具等加工企业,向人社部驻天镇扶贫工作队争取到15万元帮扶资金,在村里建立起了“人社扶贫车间”。通过严格的培训,车间吸纳村里有缝纫技能的20余位妇女就近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全家脱贫”。

贫困户汪慧玉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我在扶贫车间打工3个多月挣了3600元,今年又在紫玉山庄服装厂加工服装,每天能挣到30多元。”

俞贺楠起早贪黑为脱贫事业奔波,体力透支严重。去年9月,在扶贫工作中,不慎摔倒扭伤脚踝,韧带断裂,当时不知情的他,仍然拄着拐杖继续工作,落下严重伤病,不得不进京手术治疗。手术不长时间,他牵挂村里的事情,坚持出院,拄着双拐回村,继续奋战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线。

正在这时,他的母亲确诊为肺癌,父亲患有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4岁的儿子需要妻子照顾,这给作为独生子的俞贺楠出了一道难题。但他的“解题方式”感天动地,直接带病重父母驻村,这样就可以做到孝老和帮扶“两不误”。

帮助群众调运脱毒种薯7500公斤,种植400亩;引进产蛋率高的鸡苗、鹅苗1960只;筹建了“人社扶贫车间”,为在村的20多位妇女培训缝纫机操作技能,加工服装和毛绒玩具等;建起300千瓦光伏电站,年收益49万元;筹建了“人社定点扶贫驿站”,注册了“薛牛坊紫玉山庄”商标;通过人社部劳科院定点采购、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群众推销农副产品75万元;完成危房改造135户322人……

驻村扶贫两年多,俞贺楠结合薛牛坊村特点、发挥人社部门特长、作出了人社扶贫工作的特色,重点围绕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党建引领、扶贫车间、消费扶贫、扶志超市、产业扶贫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用薛牛坊村返乡创业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薛占军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丰富了,村容环境变美了,回村创业大有可为。”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俞贺楠观后感心得5

俞贺楠,我校劳动人事学院2007级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2007至2008年度 “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他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排名年级第一,现任我校研究生会常委,研究生社团指导中心副主任,我校社会保障青年学社副社长,所在班级党支部书记。人要精神,物需整洁“能谈谈你申请吴玉章奖学金的经过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俞贺楠谦逊地笑了笑,“能获得学校最‘重量级’的奖项,挺惊喜的,也觉得很光荣。当时老师让我填吴玉章奖学金的申请表,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最后获奖了。这也是学校对我的一种肯定吧,我很感激。”

交谈一开始,他谦逊平和的态度就为采访奠定了轻松而自然的基调。

“万事无小事,待人需坦诚,心态要平和”是俞贺楠的人生态度。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那么生活回馈你的会更多更好;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人,那么收获的乐趣将会更大。学校的工作无论大小,只要布置下来,他都以十分的热情对待;同学提出的要求,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他总是热心地帮助。

“人要精神,物需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是俞贺楠的座右铭,他一直以此激励着自己,要求着自己。虽然研究生会的工作比较忙,但在与他交谈当中,我们没有感受到丝毫倦意,他的健谈与真诚更是让我们印象深刻;他的寝室总是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洁的环境对心境会有很大的影响”;他总是将时间安排得有条不紊,生活中忙但却不茫。“说话和气”,不急不躁;“办事公道”,他认为心正做事才能正,而且要把握好原则和底线。这十六个字,将俞贺楠的素质和精神状态整体提升起来了。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的也是平凡的事。”回顾过去的学习与生活,俞贺楠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壮举,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言论,只是“厚积薄发”。但当荣誉来临时,当赞许充溢时,他自己却仍然站在一个低调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他仍然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荣誉。获奖的意外正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付出的最好奖励,获奖的感激正是平和心态处事的最好体现。

低估现在,高估未来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重镇,我校汇聚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者,造就了一支积极向上的学术团队,培养了一批孜孜不倦的人大学子。沐浴在人大浓厚而自由的学术氛围中,俞贺楠在人大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历练自我。

“来到人大后,给我最大帮助的就是导师郑功成教授。”2008年5月俞贺楠组织创办了第一期《劳动人事学院学刊》,副院长郑功成教授为本刊题词———“终身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俞贺楠将这十二个字铭记于心,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

俞贺楠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学术和实践仍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俞贺楠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任务或负担。俞贺楠认为知识的掌握源于点点滴滴的积累,无时不刻的学习。他喜欢看书,经常将书带在身边,一有空就拿出来翻阅。他以学术研究、编写论文为契机,带着问题博览群书。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的治学精神给俞贺楠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他认为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架构的最厚实、最基底的一层,而一个人视野的扩宽必须通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交汇来实现。除了阅读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他还广泛阅读经济学、法学、哲学的著作。“把不同的思维方法运用到专业上,平时写文章时就会有新的思路和念头蹦出来。”有效地利用大学里开展的学术讲座,积极参加学术沙龙,对俞贺楠知识的提升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学有所思,他杜绝将自己的思维禁锢起来;学有所感,他杜绝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某一个领域。

在大学里,不少人认为学习和社会工作就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然而俞贺楠认为学习和工作并不冲突,高效地利用时间,两者可以相得益彰。他积极投身到校研究会的活动中,以一颗奉献的心服务大家。他通过学生组织这个平台,与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同学接触,从中了解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分析问题的视角。他还经常参加和组织一些跨高校间的交流活动。当一群有志向、有理想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时,新理念、新思想在其中碰撞与汇聚,但他不是以一个很高的姿态出现,而是以平和的心态跟别人进行交流,相互学习。“通过与朋友的聚会、交流,很多生活上的困惑和科研上的瓶颈都在这里找到解答和突破。”

“低估现在,高估未来。”———这是俞贺楠很欣赏的一句话。潜心地对待学术,不浮躁不骄傲;勤恳地对待工作,不急功不近利。他很淡然地看待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其实我很平凡,我能做到的,大家也能做到,只要用心对待。”把握当今,放飞理想“人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大学子有着较高的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俞贺楠不是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他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的路”的道理,懂得学术的进步与提升来源于社会实践。由于专业导向和导师引导,他对民生问题非常关注。他最感兴趣的书籍就是《中国农民调查》。他将学术知识与社会责任感相融合注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平时去帮助残疾人,关爱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这是一种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德,是你我必须要去做的。”2008年3月至5月,他负责组织导师的课题———“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调查”,对北京市301家养老机构中的100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访谈。2008年4月,他随我校研究生会博士生调研实践团赴上海市开展 “上海教育改革:先行一步———教育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调研,负责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研课题子项目,先后走访了上海教委、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4所不同类型农民工子弟学校,做了大量的问卷和访谈。

“我很关注教育的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是底线公平。”俞贺楠不仅将这种关注落实到调研当中,他更积极投身到支教的队伍中,身体力行地为中国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2008年3月至7月,他在北京市海淀新区义州坞农民工子弟小学义务支教,被授予了我校研究生会 “希望之光”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优秀志愿者”称号。荣誉不是重要的,他更看重支教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支教不仅把知识带给他们,将爱心传递给他们,将社会的关注转向他们,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回报社会的人生价值。”“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但这些小小的力量汇聚起来会成为一股大的趋势,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入到这项事业,将爱心奉献给这些可爱的人。”俞贺楠始终深受郑功成导师“公平、正义、共享”的影响,在践行社会保障的道路上渐行渐稳。

当谈及未来时,俞贺楠很肯定地说:“目前来看,我会继续读博,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研究,我觉得很满足。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道路中我要做一块奠基石。”

临近采访结束,俞贺楠将“天道酬勤”送给师弟师妹们。他说:“在学生时代,应该多读一些书,掌握真才实学,不断提高能力。我们应该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不要虚度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确定目标,把握当今,把握自我,以一颗平和的心处事待人,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