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8-12 14:20:19 来源:高考在线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一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影片中宜宾市珙县鹿鸣镇珙桐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周彤彤返乡,与农科所工作的男友怀民带领乡亲们修建茶园致富,为了改变山村交通闭塞面貌,在打通链接山外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中,男友与几位村民不幸被滚石砸中壮烈牺牲,周彤彤在痛失男友和村名逼债的双重打击下精神彻底崩溃——疯了。影片开始展现出来的最后一公里,表面上是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被打通,随着剧情发展,揭示出脱贫攻坚真正没有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实质却是广大村民的心结,这个心结就是村民对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如果这两点不通,扎在村民心里的那颗刺,就永远拔不掉,扶贫攻坚的任何措施注定是徒劳的。

先谈一谈信心问题。信心就是动力,没有信心,干什么事情都没有底气,脱贫致富也不例外。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每位生活在大山深处贫困户们的千年梦想,广大立志扎根乡野的热血青年跃跃欲试,并为之做了很多尝试。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正如影片中周富贵调侃主人翁李双红那样——“喂鸡鸡瘟,种树树枯”,希望一次次熊熊燃起,却又一次次无情熄灭,村民们的身心受到一次次摧残,信心受到一次次打击。在万般无奈之下,广大农村壮劳动力不得不舍家弃口,背井离乡,留下老人和孩子,走上外出务工的道路。

再说一说信任问题。人无信而不立,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是人与人心灵碰撞的前提。精准扶贫初期,广大贫困户对下派干部和村干部缺乏足够信任,往往持怀疑态度。一是认为下派干部结对帮扶,就是为了应付中央精准扶贫的任务,做做样子,走走过场,不是真心诚意帮助自己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个别政治素质低下的村官甚至利用精准扶贫机遇,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捞好处,把不该享受贫困户政策的亲戚申报为贫困户,伤害了广大村民的心,拉远的政府与村民的距离,这点影片中有体现。三是村民闭塞的认知水平,对政府部门推荐的致富项目不放心,不信任,特别是收益时间长的脱贫项目,心中更是一片迷茫,害怕担风险,对他们而言也扛不起风险。

由是观之,只有把村民的信心扶起来了,村民对政府的信任扶起来了,脱贫攻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影片还展现了扶贫新思路:1.只有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增收,达到终极脱贫的目的。2.只有个体扶贫向集体扶贫转变,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扶贫项目的抗风险能力。3.只有原材料扶贫向深加工扶贫转变,才能实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加快脱贫的速度。另外,互联网+在扶贫攻坚中的应用,也跟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二

看完《最后一公里》这部电影之后,你就会发现,它区别于同类电影,不仅弘扬了我国坚毅的民族精神,而且更加活泼,融入最为生活的真实写照,十足温情、极为有趣。

电影由李伟执导,李彦锋、钟卫华、陈依莎、赵成顺等主演,讲述了四川珙县珙桐村的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集体作用,以身作则,在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下,一步步带领全村百姓走向致富之路的故事。

影片摆脱了以往脱贫干部高大突出的形象,以村民百姓为中心,极接地气,而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让每一个角色都显得十分鲜明,有血有肉。虽说他们同为一村村民,但因年龄、教育、自家处境等等的不同,每位村民的心思也不同,或许为人和善可亲,又或许为人冷漠,但并不能说违背了朴实的初心,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现实,“穷怕了”!

李双洪本是一位留守知识青年,毕业后回归故里,一直努力尝试着各种创业方式,山上种植核桃树、养乌鸡、养高蛋白蛆虫,可事业总是无果而终。巧而受命村党支部书记,肩上责任更重了,深刻反思自己的失败,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之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发掘自身潜能,靠谱且有担当。还有背后无偿支持李双洪的青梅竹马,虽被村民拒绝分一杯羹,但依旧选择了帮助李双洪,走向脱贫攻坚战中,不得不说这是一份坚毅,也是一份“模糊”的承诺,真情相对。

当然同样也少不了像片中大奎这类破罐子破摔的偏激分子,依赖扶贫款浑噩度日,一旦涉及他的利益便开始传闲话,出歪点子,一肚子坏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时之需不解一世之苦。物质上的脱贫帮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精神脱贫才是属攻克贫穷最根本的方法。影片中大奎便是最好的例子,曾经也有过热血,想要奔上致富之路,在打通通向城市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时发生意外,包括他在内全村子的人都伤亡惨重,自此开始消沉,成为所有人的心结。而十几年之后李双洪带头让项目再度重启,无疑也是所有人心病的解封,唯一说不通的便是大奎。一顿拼酒对垒,又帮大奎报上梦寐以求的电影放映员工作,这才使他有了转变。即使人过中年,只要梦想依然犹存,再次燃起对梦的追求,无疑也是在某种意义上的脱贫。

相比同类影片,影片《最后一公里》的最大亮点可谓就是巧妙结合了轻喜剧的形式表现脱贫攻坚战。尤其是影片对老村长的刻画,区别于往日里的中规中矩的农民形象,而是颠覆性地“和盘托出”臭美、怕老婆、自私等小毛病。如此设定使得影片更为贴合实际,让观众一秒入戏。人无完人,恰巧就是因为这些零零散散的小问题,才是最为本真的生活,让作品自身丰富饱满,又使得影片更为看点十足,趣味横生。

心结了了,有梦便去追!电影《最后一公里》有趣、温情又满满的正能量,一个噩梦的结束,一段幸福旅程的开始!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三

近日,公司组织观看了精准扶贫题材电影《最后一公里》。电影是以中国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为主题,讲述了宜宾珙县珙桐村的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支书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真实感人故事。

时代把留守党员李双洪推上了村支书的平台上。他是电大毕业生,喜欢琢磨技术;为了照顾七公留下来,有情有义。在有人眼里,他是成事不足的“憨包”,在有人眼里他有担当的有志青年。事实上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打不败的“硬汉”精神,临危受命当了村支书。

穷则思变,他带领村民开荒种茶,改良新品种,建立茶叶合作社,建立茶厂。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官上任遇到老干部的不支持甚至阻挠;穷怕了的村民也未必理解支书的苦心;资金的缺乏让他寝食难安、绞尽脑汁;遇到个别贫困户的胡搅蛮缠、无理取闹;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颗颗被贫困冰冻的心,让人不寒而栗。为此还受到无赖的诬告,几近发疯。在月色里,他手拿砍柴刀在山顶对着杂草乱舞时的发泄的样子,有些英雄末路的悲哀,就要走上小姑周彤彤的老路,幸好周七公的一个拥抱融化掉了所有的失落与委屈,晓莉的爱情也给了他力量。这样塑造的人物就避免了“高大上”的套路,让人物更真实感人。

影片的成功,在于人物的塑造上栩栩如生,很接地气有生活味。在人物上,再现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也有人性的善良美好,有的贫困户好吃懒做、居心叵测,有的村干部贪权恋权、不思进取。通过描绘李双红、周富贵、周大奎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的情节演绎,个性鲜明的人物,使电影更加的贴近生活,感染观众,激励人心,得出了精准扶贫中扶贫得扶志和智。

在公司推行的“两长五大员”和“四联五服务”的平台下,作为班组工会组长的我,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作表率,并通过精准查找存在问题的根源,通过扶“志和智”,实行差异化内部管理和帮助,利用先进员工引领落后员工,带领全体员工共同进步,确保圆满完成事业部下达的各项任务。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四

电影《最后一公里》是李伟导演的,是以中国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为主题的电影。用喜剧片的形式讲述了四川珙县珙桐村的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支书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真实感人故事。电影情节一环扣一环,矛盾冲突不断,人物个性鲜明,加之珙县的好山好水,把观众牢牢吸引,没有人退场。可以说,是《喜盈门》后的又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力作。

影片的成功,在于人物的塑造上栩栩如生,很接地气有生活味。在人物上,再现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也有人性的善良美好,有的贫困户好吃懒做、居心叵测,有的村干部贪权恋权、不思进取。好的建议得不到理解,好人被逼疯,村民身陷贫穷阴影看不到希望,这些都如扶贫攻坚路上的刺,把村民深深的伤害,村民看不到一点希望,纷纷离乡背井外出打工。

时势造英雄。时代把留守党员李双洪推上了村支书的平台上。他是电大毕业生,喜欢琢磨技术;为了照顾七公留下来,有情有义。在有人眼里,他是成事不足的“憨包”,在有人眼里他有担当的有志青年。事实上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打不败的“硬汉”精神,临危受命当了村支书。

穷则思变,他带领村民开荒种茶,改良新品种,建立茶叶合作社,建立茶厂。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官上任遇到老干部的不支持甚至阻挠;穷怕了的村民也未必理解支书的苦心;资金的缺乏让他寝食难安、绞尽脑汁;遇到个别贫困户的胡搅蛮缠、无理取闹;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颗颗被贫困冰冻的心,让人不寒而栗。为此还受到无赖的诬告,几近发疯。在月色里,他手拿砍柴刀在山顶对着杂草乱舞时的发泄的样子,有些英雄末路的悲哀,就要走上小姑周彤彤的老路,幸好周七公的一个拥抱融化掉了所有的失落与委屈,晓莉的爱情也给了他力量。这样塑造的人物就避免了“高大上”的套路,让人物更真实感人。

15年前开山辟路时的塌方,埋葬了太多人的性命,使得出山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一根刺,扎在了村民心中,家乡未来的发展一度陷入绝望。村支书为了给大家希望,力争拔掉这根如鲠在喉的刺,他的慷慨激昂的演说能使铁石心肠融化,最后他赢得了人心和支持,打通了出山的最后一公里,走上了富裕道理。他也事业爱情双丰收,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一个给村民带来希望的人。

可见,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上任是多么的重要。与李双洪构成对比的是村干部周富贵。

周富贵,全村首富。在村民眼里,还不是坏人,还是个粑耳朵,他在家跪搓板的那场戏,很有看点。可是他老奸巨猾,私字当头,缺乏大局意识。正如他老婆骂他的,“有好处就只想到自己的亲戚!”他视权如命,没有当上村支书就在老婆面前“哎约、哎约”的叫,像是失去魂魄。他反对开荒种茶,也不加入合作社,就等着看别人笑话。

他善于使绊子。电影里,好不容易产业扶贫,组建了合作社,周富贵自作主张在高音喇叭里讲:不是本村的,不能入股,干净利落地过河拆桥,把提供关键茶叶技术和销售渠道的晓莉姑娘给踢出了。他还阴险狡诈,当周大奎去纪委告状,他明知李双洪是清白的却不加阻止,还给路费,唯恐天下不乱。

当茶叶销路好,他就心安理得的享受合法分红的成果。他不但图利还贪名揽功。当要做茶叶宣传栏时,他想到的是把自己的挥手的光辉形象印制在封面上,突出自己的业绩和形象!可见,周福贵的脑子里,满是个人崇拜的封建意识。绝大部分村民是淳朴善良的。但是一颗耗子死打坏一锅汤,贫困户村赖周大奎的破坏了就不小。贫困大户周大奎,他有腰伤,家徒四壁,就靠扶贫款救济,好吃懒做,自甘堕落,整天与酒为伴,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偏偏他懂政策,善于钻政策的空子。他知道,扶贫政策是“一个都不能少”。他知道,官越大越要面子,不会跟他计较,周大奎对送扶贫慰问品的干部不理不睬:“还是老三样?!放门口吧”。不但不感恩还嫌少,等靠要,巴不得真金白银。

他得知村书记歇了他的帮(歇帮,暂时停止扶贫),他就与村干部周富贵扭打在一起,显示出无赖的嘴脸,还厚无颜耻地挑事儿,状告村支书。他还能利用村民对风险的恐惧,造谣搞出大事情来。影片里,纪委来查书记,茶厂资金周转困难,他就成功鼓动了群众来讨债,差点将村支书逼上绝路。穷山恶水出刁民,我们对可怜可恨的周大奎,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好在精准扶贫中,他重新当上放映员,人性得以回归。这也告诉我们,扶贫得扶志和智。周七公在影片中表现出的儒雅、豁达、智慧,也给人深刻印象,他说的“人生如茶,苦甘相伴”“茶有类别,人亦有之”,都给人生以启迪。晓莉的美丽、多才和干练,也打动人心。

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的情节演绎,个性鲜明的人物,使电影更加的贴近生活,感染观众,激励人心。《最后一公里》,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就得拔掉阻碍攻坚扶贫的“刺”。这刺有过去修路塌方伤人留下阴影的刺,有自私恋权的刺,有好吃懒做坐享其成的刺,有贫穷怕了看不到希望的刺,有阻挡出村致富路的刺......好在都被科学技术扶贫、思想扶贫、内心扶贫的村支书和好政策一一拔掉了。

整个影片在脱贫致富和载歌载舞的大团圆中结束,给人美的享受。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11月28日晚,我们法院组织观看了宜宾市、中影集团组织创拍的脱贫攻坚主旋律电影《最后一公里》。

影片把严肃的脱贫攻坚主体以诙谐的轻喜剧手法,展现带领村民创业的第一书记李双洪、“耙耳朵”周富贵、“女强人”向海娇、“等靠要”的典型周大奎等人物形象,生动讲述了基层党员干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全面体现了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和基层实践中的好措施好办法,体现了当代基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深厚情怀,是一部紧贴群众生活、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影片。

通过观看影片,至少有三点体会。

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有一往无前的闯劲。开初被人嘲笑“养鸡鸡死、种树树枯”大学回家创业的李双洪,在担任村第一书记后,突发奇想,敢闯敢干,发动村民发展茶产业,并为茶叶寻找销路,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当李双洪将争取到的扶贫资金用于集体茶场建设,面对个别人的诬告,骚动群众退款时,李双洪想方设法,筹措钱兑换回19年前塌方事件中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周彤彤打下的欠条。群众被他的诚意感动,当场撕毁欠条。在他的带领下,打通了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二、扶贫先扶志气,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等靠要”的典型周大奎,只看到个人利益,不从集体大局出发,不配合扶贫工作。对其采取了息帮机制,后李双洪又以赌酒方式,赌服了周大奎,让其服服帖帖的接受李双洪。李双洪为其安排学习放映,成为村上的放映员,感动不已。

三、杜绝扶贫工作的形式主义。影片中,当有领导到扶贫现场,前面长枪短炮的摄影器材跟随。周大奎拒不出来会见帮扶队伍,骂他们每次都是枪短炮的摄影走过场。尽管话语出自一位缺乏志气的帮扶对象之口。但其话语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留痕制度要坚持,但要切实顾及群众感受,我们是不是真的为群众做了什么,我们的宣传是不是仅仅是务实。

我们要以电影中李双洪、邵干部等先进人物典型为榜样,学习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精神,以实现乡村振兴为己任,全身心攻坚拔寨,打通人民群众致富“最后一公里”。在扶贫攻坚领域是如此,在司法服务人民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也是如此。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六

《最后一公里》以拍真事、讲真话、诉真情的方式,坚持用“小角度”彰显“大方向”,用“身边事”诠释“大道理”,用土语方言析事明理,用群众语言表现群众生活,展现了宜宾人民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与探索;体现了宜宾人民面对困难不畏艰险、永不言败的英雄本色;讴歌了宜宾人民创造新生活、迈入*的自信与坚定。观点鲜明,言之有物,以小见大,意义深刻,值得一看。笔者认为,当下宜宾人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还须进一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扶贫要“壮志”,精神要上门。

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对口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员要切实加大对帮扶农户的思想教育,通过政策宣传、交心谈心等方式,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自信。二要加强自立自强教育。坚决摒弃“困要困到‘助’,政府好照顾”以及“等靠要”的思想,牢固树立“我要脱贫”意识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贫困户用自己的手、流自己的汗、建自己的家园,着力营造真扶真干、脱贫致富的良好环境。三要激发脱贫主体作用。在实施脱贫产业布局、项目选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建设等涉及贫困农户切身利益的方面,要充分尊重贫困农户的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贫困农户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扶贫要“增知”,培训要进门。

一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要通过惠农政策、技术培训、结对帮扶等措施,培养一批乡土人才、技术明白人、致富能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创业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并利用在外乡友、成功人士等人脉资源,组建商会,实现对口帮扶、“点对点”劳务输出。二要加大贫困学生帮扶力度。要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结对扶贫,确保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三、扶贫要“兴业”,产业要有门。

一要抓好产业规划。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贫困村优势资源、自然条件、发展状况、群众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走特色产业发展路子。二要抓好结构调整。在优化贫困村产业结构中,做到长、中、短期相结合,种、养、加工相结合。根据各村主导产业发展和优势资源情况,因地制宜,抓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要坚持一村一品,甚至多村一品,避免脱贫项目小而全、多而杂的现象。三要抓好龙头带动。通过扶持,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争取更多贴息资金,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对产业项目有直接关联的企业进行优先考虑和安排,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让贫困户从产业化扶贫中得到更多实惠。四要完善帮扶机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多种形式,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工作衔接起来,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分享产业发展的收益。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