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次韵东坡原文翻译

更新时间:2023-08-04 18:50:18 来源:高考在线

  次韵东坡原文翻译:

  寄言天上,石麒麟、化作人间英物。醉拥诗兵驱笔阵,百万词锋退壁。世事空花,赏心泥絮,一点红炉雪。识时务者,当今惟有俊杰。

  我本浩气天成,才逢知己,便又清狂发。富贵于我如浮云,且看云生云灭。羊石论交,鹅湖惜别,别恨多于发。共君千里,登楼何患无月。

  次韵东坡原文: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牋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

  作品赏析

  李之仪于元丰年间(1078-1085)登进士第以后近三十年,跟随苏轼于定州幕府。元符年间(1098-1100)监内香药库,又因曾从苏轼征辟而被勒令停职。他与苏轼不仅有师生之谊,而且同受党争之害,所以彼此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这首七律将作者听闻苏轼从岭南归还时悲喜交集的心情和重瞻苏轼风神的渴望融化在浪漫的想象和苦涩的感叹中,深情地赞美了苏轼身处逆境而能保持达观的开朗胸怀。

  首联概括苏轼流放生涯中的甘苦,语似慰解而意极酸苦。"凭陵"有逼压之意,写苏轼在政治斗争中所遭到的`凌逼以及在艰难岁月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颇为精切。蘗即黄檗,落叶乔木,果实及茎内皮皆黄,可入药,味苦,古人常以黄粟比苦心。虽然物极必反,但决无苦多反而味甘之理,这两句是反话正说,犹如人愤极无泪唯有苦笑,实是以反常的甘味来表现极度的苦味。另一方面,从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来看,这两句也写出了他在贬谪岭南的逆境中安之若素、甘之如饴的精神。

  颔联写苏轼遇赦归来的背景。宋徽宗即位,例行大赦,这时执掌军国事,打击变法派,原来被变法派流放到岭外的元佑党人纷纷迁移,相继复职。在他们看来,是雨露恩泽遍及朝廷内外。以"才闻"和"相继"对仗,可见出旧党起复之迅速,以"卧龙"为喻和"时雨"相对,赞美元佑党人的政略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政治倾向,也形象地写出了旧党得赦之后枯而复苏的政治气候,交代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

  颈联借颔联卧龙腾起之势,描写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鹤驾清风,仙袂飘飘,云里诗笺还带着海边潮湿的雾气。李之仪好将气清澈骨的人比作仙人凤鸾(如《题张湛然兄弟所居壁时谒之不见》),此处不仅是赞美苏轼贬谪之中依然保持着旷达的胸襟和旺盛的创作力,而且把他历尽磨难而依然清旷飘逸的形象升华到谪仙人的高度。在阔别苏轼的日子里,作者是这样魂牵梦萦地怀念着他的老师:"几度惊回窗下梦,新来添得雨中寒。伤心不见东坡老,纵有鹅溪下笔难。"(《和储子胥桩竹》)苏轼的归来对他来说是喜从天降。所以这一联是将作者平时的梦境与苏轼潇洒的风神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浪漫想象,苏轼从天而降的形象又是将他喜从天降的心情夸大并加以具象化的结果。

  尾联从浪漫的想象跃回现实,"应"字表现出,苏轼容颜变老,归来后重见门生不相识的情景实为作者的揣想。"两毵毵"既指鬓、髯皆白,又包括两人须发皆白的意思在内。连门生都已如此衰老,则苏轼历尽坎坷之后的老态更可想而知。事实上,苏轼归来这一年已经六十六岁,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这一联真切地写出了与宗师同命运的门生历尽苦难之后的深沉感慨,对苏轼在贬谪中耗尽余生的不幸,流露了无限的同情。

  此诗中间两联意奇境阔,首尾两联情悲语酸,却并无不协调之感,主要是诗中所写苏轼洒脱豪放的风神和受尽磨难的悲慨正与这两种格调相适应。前人称李之仪诗取径险峭而有浑浩雄深之气,从这首诗能将飘逸和苦涩相统一的风格来着,有着近似苏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