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学语文若干注释辨析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很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篇目,注释曾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些新选入的课文,编者在注释时也尽量吸收了学术界新的科研成果,颇费了一番苦心。因此,就总体而言,课本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教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出于有些是校对上的原因,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本的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是需要加以补正的;还有一些原注并无大的错讹,但似乎未能尽善尽美,是可以进行补充的。总之,指出不足之处,就一些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课本日趋完善,是广大语文工作者共同的义务。正是本着这一想法,笔者曾撰《对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文若干注释的商榷》的系列论文,分别发表在《贵阳师专学报》、《北京师大学报》、《浙江师大学报》、《山东师大学报》、《云南师大学报》、《河北师院学报》、《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其中有的注释已在新版课本中得以更正。这里积多年教学所得,再对中学单册文言文课本的若干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一、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新编高一册《赤壁之战》)
其中如其,课本未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高中第一册》译为如果这件事能圆满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刘兄声等《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也是这样翻译的。显然,其译文都将如其看成如加上其。如,如果;其,这件事。实际上,如其乃同义并列,表示假设条件,义即假若、假使、如果等。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战争卷》译为如果能够成功,就可以平定天下。改革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上册译为:如果能达到目的,就能平定天下。江夏、肖毅等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第32页译为:如果能够成功,天下的形势就可以确定了。以上三家所译极是,课本当从。
二、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新编高三册《柳敬亭传》)
其中进乎技矣,课本注为:到了精妙的程度。此注值得商榷。
进乎技矣一句,在中学课本出现两次。《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其中道与技而言,技指普通的技术;道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当然比只掌握一般的技术更进了一步,所以说进乎技矣。庖丁解牛经历了从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最后炉火纯青的三个境界,雄辩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同理,柳敬亭说书之臻于精妙,也经历了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掌握规律、不断提高的过程。最初只是引人发笑尚未使人感动;进而使人慷慨涕泣,激发人的意志,不禁感慨流泪。最后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性情不能自主,创造气氛,使听众进入规定情境,左右其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说书技艺完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正是他听从名师莫后光的教悔句性情,习方俗,反复揣摩,掌握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特点、表现思想感情的说书表演艺术的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自然比一般的说书技艺更进了一步,所以赢得了莫生对他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进乎技矣。这和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异曲同工。
从词义上看,进乎技即进于技,意思是比技术进了一步。刘淇《助字辨略》:乎犹于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上册277页)注云:乎,於也。扬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82年版120页)亦云:乎,介词,与於同。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版93页)注云:乎为于之借。乎,於也。《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师范大学编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75页)注云:乎,介绍同人或事物的性状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8年版上册第二分册357页)注云:进乎技,比技术进了一步,乎,于。此说甚是,课本当从。
三、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新编高三册《梦溪笔谈二则》)
其中粪溉,课本注释为:用粪浇灌。将粪释为名词作状语,其实不妥。因粪溉在此不是偏正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即施肥灌溉。
粪本义为粪便,引申为施肥的意思。新《辞海》粪字条下有施肥的义项。《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扬伯峻《孟子译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凶年粪其而不足,其中粪均作施肥讲。再说溉字,《说文解字》:溉,灌注也,从水既声。《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934页)注云:灌,浇水。如《史记》有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乐府诗选·郑伯渠》有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余冠英先生释溉为用水灌田,释粪为用淤泥肥田,都作动词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70页)注云:粪,施肥。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同一亩地里的庄稼,施肥灌溉的先发芽。)《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4页)注为:粪溉,施肥浇水。再说,据农业生产经验和人们的常识,种植者就不能光对没有发芽的种子用粪浇灌,而要适当地施肥浇水(灌溉);一旦种子发芽,更不能光用粪浇灌而不浇水,按农民说法,那样做会把嫩苗(新芽)烧死的。据此可见,这里的粪溉不能释为用粪浇灌,而应释为施肥浇水。这样的理解,始为合理。
四、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新编高三册《训俭示康》)
其中诟病,课本注释为:讥议,认为是缺点。此注可商。
依此注释,课本似乎把诟释为讥议,把病释为认为是缺点,因为病有毛病、缺点之意,用作动词,就是认为是缺点了。其实,这种看法不妥。诟、病在此是同义并列,即耻辱的意思。诟训耻辱,乃其常训。《玉篇》:诟,耻辱也。《左传·定公八年》:公以晋诟语之。杜预注:诟,耻也。病字古代亦有耻辱义,如《仪礼·士冠礼》:宾对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辞。郑玄注:病犹辱也。诟、病古书常常连用,如《礼记·儒行》: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郑玄注:诟病,犹耻辱也。又《诗经·小雅·斯干》郑笺:言时人骨肉,用是相爱好,无相诟病也。《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点以为灰尘,而相诟病矣。可见诟病亦耻辱之意。耻辱作动词,义同羞辱、侮辱。课文中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意思是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互相羞辱。这样理解,既言之有据,又文意畅达。
五、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新编高三册《察今》)
其中岂遽,课本注释为:难道就。遽,就。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作如是解,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吕氏春秋选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其中遽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先秦诸子散文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寓言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等书释为迅速、马上、一下子等,全句译为他的儿子难道也马上会游泳的吗?
遽用作常义,容易理解,释为就,也是言有所本的。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在《察今》的注释中就特地指出:遽训为就,据清人刘淇说。其实,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华书局版卷四194页)中只是对遽的单字训为就,岂遽是否岂与遽两上单字义项的相加?这是问题的关键,是需要认真辨析的。
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4月版116页)有讵、距、钜、巨、渠、遽条,王氏指出:《唐韵》曰:讵,岂也。字或作距,或作钜,或作巨,或作渠,或作遽。王氏又云:讵与岂同义,故或以岂讵连文。据此,可见岂遽是两个副词性的同义并列结构,遽同讵,因此岂遽的用法与岂相当,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据王念孙考证,遽亦是何的意思,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讵、距、钜、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见《读书杂志·汉书九》何遽不若汉条,又《读书杂志·荀子六》岂钜知条)王氏所言极是。对此,著名语言学家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2页)中作了专门阐释,兹不赘述。准此,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一句当译为:他父亲虽然善于游泳,他儿子难道也善于游泳吗?《吕氏春秋·具备》: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意思是(宓子贱)先有所准备,难道一定能实行吗?有少数注家就采用了王氏的说法,对岂遽一词作了准确的解释,如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中册651页)在《察今》中注云:遽,通讵,表反问的语气副词,义同岂。岂遽是个同义复合词,同岂讵或庸讵,难道的意思。此说甚是,课本当从而改之。
六、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新编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中解字,课本注释为:解去,解围而去。此注不妥。单独一个解字古无解围义,此解当训为撤退(军队)。解字有撤退(军队)之意,陈霞村先生《〈史记选〉注释质疑》(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多有论述,今再补一例,以资佐证。《史记·苏秦列传》: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进、战、解分别是军事行动的三个不同情形,解与进、战对举,则为撤退之义无疑。
另,其中选兵未加注释,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的注释又令人无所适从。程希岚、吴福熙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云:选兵,挑选精兵,《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0页。)注云:选兵,选拔出来的士兵。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出版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选兵,经过挑选的精兵。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历代文选·上册》193页注云:选兵,挑选出的精兵。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152页将得选兵八万人译为:得到精兵八万人。比较以上诸说,愚以为江氏的说法较为妥贴。因为,若释选兵为挑选精兵,则得字无着落;若解选兵为经过挑选的精兵或选拔出来的士兵,则选究竟为何义仍嫌含糊。我们认为,选在此当释为精、善选兵即精兵。兹撮录数例,以资佐证。如:
1、《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
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3、《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
4、《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选,善也。
5、《汉书·王莽传上》:君以选故而辞以疾,君任重,不可阙,以时亟起。颜师古注:选,善也。
6、《韩诗外传》卷五:夫车固马选而不能以致千里者,则非造父也;弓矢直而不能射远中微者,则非羿也。
7、晋袁宏《后汉纪·光武皇帝纪》:惟公多拥选士精兵,众郡骏马、仓谷、帑藏,皆得自调。
以上诸例中的选当释为精善。得选兵八万人,即得精善之兵八万人。准此,《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的译文是正确的,课本当从。
七、禹之王天下也,自执耒@①以为民先,股无bá@②,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新编高三册《五蠹》)
其中股无bá@②,课本注释为:大腿上没有毛。bá@②,股上之毛。此注值得商榷。
这里的bá@②当释为股上之肉,而不应释为股上之毛。若将bá@②释为股上之毛那么股无bá@②,胫不生毛,则成了大腿上没有毛,小腿上也没有长毛,如此,前后语意犯复,与文理相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506页)注为:bá@②,白肉。《庄子·在宥》:尧舜于是乎股无bá@②,胫无毛。成玄英疏:bá@②,白肉也。尧舜行黄帝之迹,心形瘦弊,股瘦无白肉,胫秃无细毛。此注合乎文理,因从腿无白肉和无细毛两个角度形容帝王创业艰难,形体消瘦枯槁,比从一个角度说理,显然理由要充足些。
然而课本注释也是言有所本的。《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53页)注云:bá@②,人体脚腿上的细毛。《庄子·天下》:禹亲自操橐sì@③,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bá@②,胫无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其实《辞源》的训释有误。若照此理解,《庄子·天下》中的腓无bá@②,胫无毛译成现代汉语则成了小腿肚上没有毛,小腿上也没有毛,这不成了典型的冗辞赘句了吗?庄子行文汪洋恣肆,气韵天成,断不会出此繁语琐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按《辞源》所训,岂不成了身体上臀部没有细毛,皮肤上也没有长毛。司马迁历来用语简炼,同样不会出此冗句。可见《辞源》所举二例,均不能佐证bá@②为人体脚腿上的小毛。其实,对bá@②字,前人最确注。如:
《庄子诠诂》(胡远浚著,中华书局版227页)在释《庄子·天下》中的腓无bá@②,胫无毛时,注云:bá@②,白肉也。此注与庄子原意相合,不至于相悖。
又《史记》(中华书局版卷九,3501页)在《司马相如列传》中释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的bá@②,李颐注云:bá@②,白肉也。
就是今人选本中,也有确注的。如:
南京大学等十三院校协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121页)注云:bá@②(bá拔),大腿上的肌肉。
郭锡良等主编、王力先生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5月版中册642页)注云:bá@②,大腿上的肌肉。
据上述分析,课本对bá@②字的注释确实有误,当释为:bá@②,大腿上的肌肉。这样理解始为合理。
八、余自束发读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新编高五册《项脊轩志》)
其中过余,课本注释为: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按课文注释体例,这里的过讲作动词到了,非也。引申义倒是符合文意的。其实,只要搞清了过在此的确切含义,无需再将过进行引申。
过在此当释为探望、看望。如《史记·田叔列传》: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史记·信陵君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后汉书·马援传》:援间至河内,过存伯春。《世说新语·赏誉》: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有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版93页)注为:过④,访,探望。《新编说文解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18页)注云:过,访,探望。如:过存(问候)。据此可见,课文中大母过余与过卫将军、愿枉车骑过之、过存伯春、略不过叔句式完全相同,意思一样,即探望、看望。故课本应注为:过余,看望我。如此,更忠于原意,不致于转弯抹角,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77页)的注释倒是值得参考的:过,看望。此注准确简炼,课本当予更正。
九、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新编高五册《诗经二首·硕鼠》)
其中德字,课本注释为:恩惠,这里作动词用,施恩的意思。《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3页)注云:德,施以恩惠。《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78年版62页)注云:德,恩惠。此言一点也不肯加惠于我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亦持此说。说是动词,甚是;说这里是施恩的意思,则值得商榷了。
因为这样理解颠倒了恩的施受关系。诗中三岁贯女,说明我对硕鼠施恩;食我黍、食我麦、食我苗,说明硕鼠是受我之恩。受恩者对施恩者理当感恩、报恩,怎能释为施恩呢?
再说,这样理解也有损诗中我的主人公形象。施恩一般是上对下、尊对卑、主对奴而言。硕鼠和我在当时社会里虽名自处于主奴地位,但在诗中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却是另一种情形:我是黍、麦、苗等物质财富的拥有者,是真正的主人,而硕鼠则是不劳而获、可恶之极的寄生虫。释德为施恩,说明恩惠在硕鼠一方,莫我肯德不过是有恩而不施,充其量也不过是揭露它吝啬而已,这样,就会美化硕鼠,损害我的主人公形象。据此,我们认为把德释为动词,感恩、感激比较妥贴,因这样解释既切合诗意,又与辞书释义一致。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康熙字典》均释为感激、感德、感恩。虽用词不尽相同,但对恩表示的施受关系却完全一致。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插右加刂
@②原字月加拔右
@③原字耒加官下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李花赠张十一署(或作李有花)》原文注释2023-08-17 10:06:43
《孔雀东南飞》注释之我见2023-08-03 21:29:37
赠李十四四首·其四的原文和注释2023-08-18 08:40:27
《李花赠张十一署(或作李有花)》原文注释2023-08-17 10:06:43
《孔雀东南飞》注释之我见2023-08-03 21:29:37
赠李十四四首·其四的原文和注释2023-08-18 08:40:27
春游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2篇)2023-08-12 21:05:12
春游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2023-08-17 00:31:20
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2023-08-05 18: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