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学而篇第一原文翻译

更新时间:2023-08-08 22:19:14 来源:高考在线

学而篇第一原文翻译

  综观学而篇第一,其主旨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为何?

  孔子在此篇并未讲述有关学业学习做学的具体知识与方法,只是通过对自身德性的要求与处理人际关系的德行与态度陈述其所认为的“学”的内容。所以与其说孔子的“学”主张是关于做学的学问,倒不如说是关于做人的学问更为恰当。因此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说法是非常恰当的,学文为小学,学会做人才是大的学问。或者说,关于人的仁德之学本身就是“学”的主要内容。

  如上述,孔子从人德自身与人际之德两方面对“学”的内容作出具体阐释。从人德自身看,他提出温良恭俭让,礼之用和为贵,敏于事而慎于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等主张。从人际之德方面,主要针对长幼,夫妇,父母,君王,朋友五种人际关系提出相应主张。如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从人德自身而言重视人的自我克制与自我修养。从人际之德而言则以孝,形成一套从上至下的严密的伦理体系。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对夫妇,对朋友则以平等地位处之。在此,有一点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孔子并未提出后世儒学的纲常之说,只是从德性本身强调一种必要的伦理次序。

  由此观之,孔子的'德性主张似乎是完美的,五种人伦关系占据了生活人际交往的主要,且其主张是适用的。但仔细推敲下可发现,这五种人伦关系始终局限于熟人社会。换言之,孔子并未对将以何种礼仪,何种态度对待陌生人提出要求。不患人之不己知在上述已提到,这也是适用于熟人社会的,只是双方并未达到相当亲密的十分了解的态度。所以孔子在对待陌生人方面如何自处似乎是空白的。此陌生状态并不仅仅指示和相识之人同一维度的,在地域上空间上存在距离的不相识状态,甚至也是包括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的状态。

  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于,无论是从人德自身还是从人际之德方面考量,孔子的德性主张似乎都包含一个这样地倾向。即,以德报德。换言之,孔子是有所求的。他希望自己的德性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同理解进一步地别人以德报德给予他相应的回报。何以有这种猜测?我们依旧从人德与人际之德考量。人德自身而言,温良恭将让,礼之用和为贵等其实强调的都是与他人交往我们自身应具备哪些内在德性,这种德性甚至要通过某种压抑人性本身来实现,使其符合礼的要求。人际之德方面则体现的更为明显,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以一种理性利他的方式来实现人际关系的融洽。这并非指毫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将利他性作为原则本身。其实我们也可毫不客气的说,无论人德还是人际之德其实都是关于在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世的学问。孔子的德性之学实为人际关系学。

  那么问题便来了,且是无可避免的直击本质的。孔子提出这种人际之德的目的何在?

  我们不得不以某种恶意揣测,人对自身是利己的但却希望别人的行为处事是利他的,这样才能使自身在社会中始终处于一个有利地位。孔子的这种德性主张或许只是利用了人的这一心理需求,具备这种德性的人是受到社会欢迎的,孔子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人对社会生存的一种适应。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设想,如果这个社会只剩下你一个人,孔子的这种人际之德主张还有其必要性吗?或者,一个社会的规则以虚伪,强权,适者生存为主要,不适应它便无法生存。孔子的这种德性主张还有人会遵从?答案是否定的,当孔子将德性定位为人际之德的那一刻起,似乎结果就已经注定,因为孔子也只是将德性作为一种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存的一种手段,而并非出于德性本身是善的,对的因而倡导人遵从。任他说的天花乱坠,他将道德作为手段的行为始终都是对道德光辉本身的一种亵渎,是对独属于大写的“人”的一种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