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赞美漓江的话语

更新时间:2023-08-16 12:16:04 来源:高考在线

  赞美漓江的话语

  1、秀丽而澄清的漓江像蜿蜒的玉带,环绕在苍翠的群山之中。乘舟泛游漓江,两岸屏立的峭壁,群龙戏水的石乳,风光旖旎,处处充满诗情画意。

  2、喜客尝留橘,应官说采金。倾壶真得地,爱日静霜砧。

  3、我到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没有一个像桂林这么美丽的。——尼克松

  4、水如罗带山如屏,奇秀莲峰古有名,东岭朝霞新面貌,锦绣河山寿阳城。

  5、绳烂金沙井,松乾乳洞梯。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

  6、沙岸竹森森,维艄听越禽。数家同老少,一径自阴深。

  7、情一样的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8、你生气时,我让你当出气筒。我生气时,我把自已当出气筒。

  9、目因诡容逆,心与清晖涤。纷吾谬执简,行部将移檄。

  10、漓江春水绿悠悠,细雨昊天结伴游。

  11、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

  12、即事卿独观,素怀岂兼适。悠悠咏靡盐,庶以穷日夕。

  13、桂水春犹早,昭州日正西。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

  14、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陈毅

  小学词语句式描写漓江的句子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在漓江桂林谷地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石峰,似玉笋瑶簪,耸立无际,宛如青衣罗带似的漓江蜿蜒于千峰丛中,既秀美,又壮观!桂林的石峰不像其它地方的石峰那样气势磅礴,山体高大,山脊线绵延几十千米,而是以其陡峭的边坡,优美而又变幻莫测的造型和数以万计的碧绿峰群而傲立于天地之间!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拔起峻峭,山色青黛,宛若碧玉!

  3.那是夏季一个最炎热的正午,南部的太阳把几亿万高温从它那核子炉中向外毫无顾忌的抛散!这时除了泡在漓江中的人和有冷气设备的地方工作的人外,其余的都昏沉沉头重脚轻!天空现出一阵阵轻烟,不消说那是给太阳烤的,云彩都化成气,嗤溜溜地沉到水里去了!

  4.漓江春水绿悠悠,细雨昊天结伴游!

  5.远处安详的骆驼山静卧在绿树烟雨间;南面深沉的象鼻山在雨中岿然不动,仍在畅饮漓江水;西面的老人峰须眉毕现,头巾在舞弄雨丝;而近处的伏波山,正玉立于碧水萦回的漓江之滨,仿佛一位轻纱拂面的仙女,是那样的神奇,秀美和迷人!啊!桂林的每一座山都是一幅清新的画,一首朦胧的诗,一支悠扬的歌!

  6.冬天,送你海南的阳光;夏天,送你冰城的清凉;春天,与你一起泛舟漓江;秋天,和你同看庐山变黄!愿将美好送你心房,让你四季幸福无双!

  7.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呜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8.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9.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0.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11.漓江的水是那么的绿。人们做在船上,有的在画漓江那仙境般的景色,有的静静的欣赏着漓江那令你陶醉的景色……

  拓展:

  水文特征

  漓江上游的华江、川江、砚田、上洞、高寨一带是我国高值暴雨区之一,中心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达2600毫米, 3小时最大降水量达271.9毫米, 24小时最大降水量可达425毫米, 是漓江洪水的主要发源地。灵川三街、桂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900毫米,流域降水量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

  漓江的地表径流来源于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在雨洪时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低水和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槽,形成漓江的径流过程。漓江在桂林水文站断面处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0.3亿立方米(1941~1990年),实测最大值为56.3亿立方米(1968年),实测最小值为23.3亿立方米(1963年)。年内各月径流分配与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相似。其中3~8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7.5%,5~6月占37.7%,为全年高值期,12月至翌年1月占4.5%,为径流量低值期。高值期与低值期相差8.4倍。据实测,漓江桂林水文站瞬时最高水位为147.43米(1952年),最大流量为5200立方米每秒(1952年) ,最低水位为140.18米,最小流量为3.8立方米每秒,1936~1990年平均水位为141.36米。

  1941~1990年桂林市区平均径流深为1120毫米, 年径流量为6.33亿立方米, 入境水为38.8亿立方米,共计地表水资源为45.1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1.0万立方米。

  漓江的泥沙主要来自上游兴安、灵川及桃花江沿岸,由暴雨、洪水冲刷地面和河岸而形成,以悬沙为主。含沙量的变化随暴雨、洪水而定,洪水期含沙量较大,桂林水文站断面实测最大值达10.3公斤每立方米(1977年),低水时含沙量较小。每年1、2月和11、12月常接近零, 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084公斤每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34.3万吨。漓江上游河道流经山区,植被繁茂,覆盖率高,表土流失少,司门前以下河床主要由卵石、砂组成,泥质甚少,同时在它的河床上有一个又一个的深潭起着沉降泥沙、澄清水色的作用,造就了晶莹的江水,成为广西含沙量最小的河流,获“江作青罗带”的美誉。

  具体到阳朔县段,又有如下特征:

  (一) 相对流量丰富。据阳朔水文站资料,年最大径流模数为55.8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 平均为38.8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仅次于柳江,高于红水河,郁江。但1984、1985年比多年平均值偏小10%。这与流域内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有关。

  (二)夏涨冬枯,暴涨暴落。据1967年至1985年的资料,漓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和洪水期的最大流量相差514.6倍,为广西河流之冠,而居广西第二位的南流江仅相差240倍。1974年最大流量为6330立方米/秒,而同年最小流量仅为13.1立方米/秒,且出现日期为11月30日,比各年都早。1972年的最小流量只有12.3立方米/秒。

  暴涨暴落极不利于旅游船只一年四季通航。阳朔水文站的实测资料表明:1974年最高水位 (指珠江基面以上) 为111.75米,最低水位为102.64米,一般相差8—9米。以致通航水位(103.20米)保证率低、天数少,最高年份(1982年)为304天,最低年分(1974年)仅有180天。

  这是由于漓江流域河流深切,河道狭窄,河床比降大,每遇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水位急升;暴雨过后,河水消退,水位急降。特别是桂林地区秋旱多,冬季雨水稀少,致使水位降到最低点,造成较大的水位差。另外,流域内植被遭破坏关系也很大,如地处漓江流域的白沙镇古板村五十年代共有森林面积1万亩,四处有清流。如今全村132个山头中,剃光头26个, 砍成癞子头的83个, 保留稍好的23个。森林复盖率由原来的59.8%下降到30%,近5000亩森林遭破坏。因此森林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小溪经常断流,到秋冬,有些地方的群众要到1里多远的地方去挑水吃。

  (三)汛期较长。由于夏季东南季风来得早,秋季又受台风影响,漓江雨季较长,区水文总站确定的汛期为3月1日至9月1日,长达半年。

  (四)含沙量少。1967年至1984年平均含沙量为0.131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为172万吨。最低的1969年平均含沙量仅为0.053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为52.2万吨。是广西比较清的河流。 但进入七十年代后含沙量均比1969年高一倍以上, 最严重的1971年竟高达每立方米0.241公斤, 1984年也达每立方米0.15公斤。主要是因流域内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另外过往游船形成的波浪冲击沿岸也带下泥沙。 1980年被冲刷的绿化地段为980米,到1987年却长达37206米, 计有164处,其中最小的宽2米,最大的宽20米,一般的都有4—6米。被冲刷移位的竹木有1856株(丛),被冲走的有2234株(丛),其中最大的竹丛有土方达50立方米的。另外,还冲掉淹死新造幼林49120株。

  水质:阳朔流断1980年除溶解氧、大肠杆菌数为二级标准外,其余指标均达到一级标准。1981年镉浓度上升为二级,其余指标与1980年相同。1982年溶解氧和镉浓度及其他指标均达一级,大肠杆菌为二级,水质有较大好转。1983年与1982年的情况相同。1984年大肠杆菌群数上升为三级,其余保持一级水平。而1985年溶解氧上升到二级,大肠杆菌群数严重超过了三级标准,其余各项为一级。可见,自1981年至1983年漓江水质有所好转,1984年和1985年水质又变差:大肠杆菌群数猛增,溶解氧降低。这是由于受上游桂林市流断影响较大,小东江、良丰河、宁远河、南溪河等支流,1983年后污染程度加重。加之杨堤—兴坪—阳朔沿江城镇的垃圾、粪便等没有进行妥善处理,下雨时冲刷入江。旅游船的迅速增多,船只粪便、垃圾等排入江中,以及游船冲击江岸带入的悬浮物。根据1985年的监测,杨堤至兴坪断面,溶解氧为二级,大肠杆菌为三级。而阳朔大桥断面,大肠菌杆群数为三级标准的3至6倍。为保护漓江水质,阳朔镇治理桂花沟工程已于1986年投入使用,县城污水经氧化塘净化后排入漓江。另外在旅游船上设置垃圾、粪便收集设备,集中上岸定点处理。1986年12月在阳朔漓江大桥断面采样化验的监测数据说明,漓江水质好转:大肠杆菌群数年平均基本上达三级标准, 溶解氧年平均达一级,其余指标达到或优于一级。据1988年4月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县城污水氧化塘监测的数据表明:1986年以来的年平均水平,化学耗氧量去除率85%,生化耗氧量去除率91%,菌落总数去除率58%,大肠杆菌去除率60%以上。出水(即进入漓江)溶解氧达到4.70—7.66毫克/升,悬浮物去除率为67.2%。

  治理开发

  漓江曾是岭南与中原交往的水上重要通道,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秦监史禄在今兴安县境凿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两水系。 元代至元二十四年 (1287) 镇南王托欢率师征交趾, 设银江站于县东。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 ,于县境漓江分置千秋峡、白石潭、芦田市3巡检司。20世纪30年代后,漓江航运地位与作用逐步为公路、铁路所取代。

  据统计, 解放前,漓江灵川境内河段共筑有堰坝17条,安装竹简水车176架,灌溉农田4078亩。今为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所代替。漓江河沙蓄量丰富,为优质建材,尤以三街河沙为著。

  阳朔县境,沿途主要渡口有5处(双全、兴坪、阳朔、福利、普益) ,4个主要码头(杨堤、兴坪、阳朔、富安)。

  引水工程

  灵渠,又名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由枢纽工程大天平、小天平、铧嘴,渠系工程南渠、北渠和渠道上的附属工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水道工程体系。灵渠属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利工程。

  平乐堰:位于溶江镇龙源村司门前川江河(漓江上游支流)上,系木桩卵石坝,坝长120米,坝高0.8米,引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灌田1880亩。

  滑石堰:位于溶江镇富江村川江河上,为浆砌石坝,原坝长150米,高4米,灌田3085亩。1956年、1957年和1963年,共投资18.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71万元,投工16万个,完成土石方15.05万方, 建成坝长115米,宽9米,高3米,引水流量0.7立方米每秒的浆砌石坝,并建有附属工程93处;“长藤结瓜工程”水库2座,水塘4处,可蓄水13.5万立方米,灌田扩大到1万亩。

  南 堰,位于三街镇车上冲村南,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知县王士姿捐俸修筑。堰身长49.5米,高1.84米,为大块石镶砌坝面。引潞江水,灌田1000亩。解放后,用水泥沙浆填缝加固大坝。

  北 堰 , 位于三街镇岭冲村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知县李天荣捐俸修筑。长45.8米,宽5.7米,高2.7米,木石结构。北引潞江水,灌三街,龙门田2500亩。

  金陂堰 ,为“木框暗道式” 引水工程。清道光年间建。位于三街陶田村西,暗沟长200米,引白云江地下水灌溉陶田、东田、柴田、矮树底等村农田共1400亩。因白云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卵石泥沙常淤平河床,故采用挖一跨河深槽至地下水渗出处以下,用松木制成方框架 (高宽比为1.5×1米) 放入槽内;(框架底排置松木以阻沙石。两侧密排松桩打入河底,以固牢木框和防止沙石入内。桩外上侧砌大块石并堆碎卵石以取渗水入槽;下侧垫松板,板外填粘壤土与框架平,并夯实以阻水。框架顶密架松木条.上压砌大片石加卵石封平深槽)框架埋入河底0.3~0.6米以下,暗沟取水口端紧接河岸引水渠。迄今仍完好。

  新全堰 ,位于淦江口北侧。 清雍正年间由邑民全尔炜创筑。坝长20米,高0.6米。引淦江灌倒风潭村农田329亩。至今受益。

  甘棠江引水工程,位于灵川镇桥头村南。 坝型为砌条石溢流坝,高1.4米,长24米,引甘棠江水;青狮潭水库建成后,改引绿宝河水。引水流量1.31立方米每秒,灌溉禾嘉铺村至定江圩及桂林市郊的矮山塘、 白塘一带农田,设计灌溉面积1.45万亩,1978年实灌面积11960亩,1986年实灌面积仅7306亩。为灵川最大的一项引水工程。

  两河沟引水工程,位于大圩镇上悻陂村东,引潮田河水2.5立方米每秒。灌溉袁家、秦岸、茯荔、潜经4个大队22个村的田地共9700亩,并解决了高宅、大埠、浮石、上、下茯荔、古东等村群众生活用水问题; 该工程1962年10月施工,1965年春工程建成后投入运行。1974年开通潜经隧洞,配套完成。

  蓄水工程

  青狮潭水库,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航运、养鱼、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总库容6亿立方米。它位于东经110°05′~110°25′,北纬25°04′之间,座落灵川县县西北部。枢纽离桂林市30公里,距灵川县城18公里,大坝填筑在漓江支流~甘棠江的青狮潭峡谷口,以坝址所在地取名。该库地处广西东北部南岭山脉南侧,水库总库容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4.05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3.86万亩,电站装机4台, 每台容量3200千瓦,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保证出力4130千瓦,年利用小时4180小时,年平均发电量5350万千瓦小时。主要供桂林市和桂林地区部分城镇及农村的工农业用电。水库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上游航运条件,有利于库区竹木筏运。工程于1958年9月20日破土动工, 1961年基本完成大坝、溢洪道、灌溉发电引水隧洞等主体建筑物。从此,灵川、临桂二县及桂林市郊区数十万亩干旱土地得到自流灌溉, 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1966年7月开始水电站地下厂房的施工, 1969年5月16日、9月5日、11日、29日和1972年6月27日4台机组先后安装、调试并网发电。青狮潭水库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灌溉发电隧洞、水电站厂房、东西干渠等。

  白云江水库,位于三街镇陡上坪村西。截蓄北溶江水,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有大坝、放水管、放木隧洞筏道、干渠和南、北支渠,较大的附属工程有双曲拱钢筋混凝土渡槽1座。跌水1座、隧洞2座。 设计灌溉陡上坪,甘奢铺、凉风桥、上花坪、上、下横岭、岩头、陶田等村面积共3100亩,1986年实灌田1900亩。其《大坝工程技术说明》载入《中国拱坝图集》一书。

  芦田水库,位于灵川县潮田乡北,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养鱼等。其大坝为浆砌石重力拱坝,溢洪道采用坝顶溢流方式。设计泄洪量159立方米每秒;放水量1立方米每秒。有总干渠、干渠、支渠共10条,全长45.2公里;实际挖通运行37.42公里。大型附属工程有跌水工程,隧洞2座,反虹管1座, 长320米,渡槽2座。水电站1座,装机1台,200千瓦,10千伏输电线路30.45公里,变压器15台。共容量900千伏安。该工程原设计灌溉大圩、潮田两公社的7个大队的高浪田7315亩。 最高有效灌溉面积5078.4亩 (1976年) , 而1987年仅灌溉2651亩。 总发电量184.849万千瓦小时, 总收入38.71万元,总支出36.81万元。

  九牛岭水库,位于灵川县大圩镇九牛岭村东。 大坝为均质土坝,高18.1米,总库容121万立方米,放水管长66米,卧管长20米,梯级放水,共26级,级差0.5米,管孔出水量0.2立方米每秒。排洪道宽4.9米, 最大泄洪量24.65立方米每秒,有渠道4条,长9.4公里,反虹管2座。水库以灌溉为主,灌溉九牛岭、上龙塘、回龙、大村、古元、西隆、福恋等村田共1980亩。

  旅游开发

  漓江风光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胜”之誉。从桂林至阳朔的83公里漓江河段,是漓江精华,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是岩溶地形发育典型、丰富和集中地带,集中了桂林山水的精华,令人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

  1982年11月“桂林漓江风景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要求重点保护。1991年12月漓江风景区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名单中名列第二。1996年11月漓江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江河之一。1997年4月,桂林—阳朔航线被广西交通厅评为“广西水路运输文明航线”。1998年5月,桂林--阳朔旅游航线获自治区“广西水路运输文明航线”。1998年7月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区旅游区示范点”。1998年12月,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桂林至阳朔航线为“广西文明航线”。2000年12月交通部授予桂林—阳朔航线为部级“文明航线”;授予磨盘山码头部级“一级文明客运站”,授予竹江码头部级“三级文明客运站”。漓江游览景区由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2001年1月被誉为“黄金水道”的漓江航线,被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水路客运旅游管理委员会评定为“部级文明航线”。2002年4月以桂林市交通局为管理主体的漓江旅游管理一举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保护管理体系、OHSASI8001职业健康安全三项国际管理体系认证。

  为保护漓江环境,桂林将投入3.14亿元实施桂林市区段漓江“一江四岛”保护性旅游开发项目一期工程。

  项目将对漓江风景名胜区桂林市区段(南洲大桥至净瓶山大桥)进行生态修复及保护性开发,全长13.5千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伏龙洲生态修复工程、漓江东岸生态慢行步道建设项目、漓江沿岸慢行步道改造工程(含西岸延长线段),漓江城市段沿岸绿化美化工程及旅游设施等。

  诗词歌颂

  漓江画山九马

  清·林克武

  漓江饮马欲何之,不尽芒山烟雨迷。

  曾逐秦兵临桂海,也随汉戟过边陲。

  雄风鞭策行千里,壮志凌云胜昔时。

  仰首崖头观宇宙,一声长啸九天披。

  桂林行之漓江偶吟

  当代·贵谷子

  桅杆轻澈上,摇橹沿下行。

  桂林山水甲,境流天浪清。

  澄碧漓江貌,青罗伴波粼。

  客游奇峨秀,神仙留倒影。

  航道航运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秦史禄凿成的灵渠,不仅是全国南来北往最早的内陆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航道,也是境内最早的主要航道。此航道北自界首圩起,经唐家司、县城、严关、溶江圩至灵河止,全长约60公里。 古时灵渠航道沿途建有36个陡,陡与陡之间距离最长为2.5公里,最短为200米,一般为1公里; 均设有陡卒负责管理。高塘至界首圩一段,则有田产,供沿途村民拉纤之用。沿途河滩,由船民临时修整,或雇工修整,由通行的船主支付工钱。但因通航条件差,常误船期。清代以前,每年春季南来北往的民船较多,到冬季水浅时,南来的船只能在唐家司停靠,货物采用人力挑运到大溶江后,再装船转运至桂林。民国17年(1928年)、27年,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后,水路运输逐步由陆路运输取代。 解放后,50~60年代,灵渠航道仅在南陡口至县城一段有少数农船通行。70年代停止使用。80年代,随着开放旅游,有部分游船载客通行。1984年,交通部批准湖南、广西两省区在灵渠航道的基础上开发湘桂运河梯级航道规划。但由于资金问题,到1990年此规划尚未实施。

  除灵渠航道外还有由溶江圩至司门前的大溶江航道, 长8公里,水旺时还可上溯至华江的六洞升坪;由河口至松江口的小溶江航道,长10公里,此两条航道,皆曾有民船通行,运输竹木、柴炭、土纸、茶叶、香菇、玉兰片及其它各种山货顺桂江至桂林、柳州、梧州。自60年代后期,陆路交通进一步发展,金石、华江公路通车,航运逐渐废除,只有水上排筏由金石和华江运出山区竹木。

  漓江灵川段,流程45公里,上段(灵河口至董家巷)33.5公里;下段(大圩至阳朔县境)11.5公里。 1990年上段河宽平均200米;下段河宽平均150米。有6座堰坝,26条滩。水深1米至4米。南宋时可“渠通万斛船”。民国27年(1938)因抗日军运需要,曾进行疏浚。1958年后,因上游修建水库和植被破坏等原因水位逐渐低落。 60年代初, 曾采用“民工建勤”疏浚。1987年至1990年从青狮潭水库共调水入漓江4亿立方米,保证了桂林至阳朔的旅游船运行。

  甘棠江航道, 原为县境西部主要航道,全程66公里。1990年潭下圩以上河宽55米,以下至三岔尾150米,水深2米。可航行5吨位船舶。历史上公平、蓝田、青狮潭3乡所产的竹、木、土纸、蓝靛等土特产品,均由此江运往桂林。1960年,因青狮潭水库截流,水位下降,航道缩短至45公里,其运输功能也为公路所代替。

  潮田河 航道,是漓江主要支流。长44公里。50年代河宽20~60米,水深1~3米,滩浅水急。70年代以后因水位降低,只在春夏水涨时可放木排。

  青狮潭水库航道 , 大坝至蓝田堡,航程17公里;大坝至公平,航程12公里。终年可航行5~20吨位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