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14 05:46:03 来源:高考在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最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

  课题: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的计算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声速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索

  教学用具:音叉一对、乒乓球、铁架台、透明塑料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p31带?的文字,提问:同学门是不是都听见了?他朗读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他的声音是怎样钻进每个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声音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发现: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解释何为振动)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演示实验验证:音叉发声,弹开乒乓球。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得到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提问:反过来,是不是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呢?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手握音叉演示实验说明: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三、声音的传播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学生讨论、举例,老师归纳:其他气体、液体、还有固体都可以传声。

  举例说明:钓鱼、潜水员喊话,铁道游击队听轨等等

  学生实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把所有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媒介)叫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请学生查看课本P33声速表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由分子密集程度决定)

  找出15C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要求学生识记。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

  之间间隔是多久?

  四、回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s=vt=340mL=s/2=17m

  五、回声的利用

  1、测距离:L=vt/22、测深度:h=vt/2

  六、思考题:一小车以40m/s速度向山脚行驶,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听到回声,问小车按喇叭时离山脚多远?

  七、小结:作业:P43页3题,4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 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

  明确 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

  明确 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

  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

  明确 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明确 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

  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

  明确 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3.达标反馈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 3 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 s 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