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渔歌子的课后教学反思(通用六篇)

更新时间:2023-08-01 11:18:00 来源:高考在线

  渔歌子的课后教学反思1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

  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1、创设情境,导学得法。《渔歌子》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2、借助想象,读出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渔歌子的课后教学反思2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抱着教参,加上感觉去确定教学目标,而是先认真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是这样阐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目标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年段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其中,“激发想象力,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测的。必须转换成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

  于是,我把“大体把握这首词的意思”转换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把“体会诗人的情感”转换为“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些要求,我初步定下这样几条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渔歌子的课后教学反思3

  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但还不够成熟。

  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自学提示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而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起引导、加深点拨的作用,全部由学生自主交流,完成整首词的学习。

  整堂课,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在课堂交流时,往往参与度不够。比如在学生欣赏画面理解词意时应该要利用课本中的画面,学生更好理解。“斜风细雨不须过”在这句的理解上教师并没有明确点拨,忽略了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二、“吟咏”,体验了词的韵律美,但还不够深入。

  在课堂上,我播放了配乐,还播放了《渔歌子》改编的歌曲。学生听了很新鲜,觉得很有意思,也能像模像样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吟咏这首词。但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吟咏的形式,但整堂课时间的把控不足,在吟诵方面的时间不够。

  三、“拓展”,感受了词情,但还不全面。

  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张志和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从中看出张志和一心远离官场,真心隐逸山林的高洁情怀。还通过出示张志和哥哥的《渔歌子》与张志和的《渔歌子》的对比,体会到词人“不须归”的坚定决心。但对于拓展的诗歌学生读的不够,没有加注释,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渔歌子的课后教学反思4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江南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词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

  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

  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然而,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的遗憾甚多:

  一、作为公开课,我准备得较为充分,但那天早上,临阵出了点状况,我没有时间调试好课件,导致该渲染气氛时的音乐,没能及时呈现,冷场尴尬,失趣不少。

  再者,我自身存在的一个弊端,上课老是前松后紧,喜欢自由,未秉承章法。没有做到教而有法,导致延时。加之课间音乐的打扰,让人不堪其扰,学生也无心听课,教学效果欠佳。

  总之,诗歌教学为古之经典传承,用哪种方式能将其发挥到极致,还是我要挖掘和进攻的方向。教学有法,无法而至极致。亟待与各位同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请大家对我的这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渔歌子的课后教学反思5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首先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接着让同学们自读这首词,观察这首词跟前面两首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首词的3、4句字数跟1、2、5句不相等,而前面两首古诗的每一行字数相等。

  老师接着就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词的标志,词中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词也叫长短句。渔歌子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名也决定长短句的字数。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但今天这个词牌名既是格式同时也是词的题目,概括了词的内容,因为这首词就是写垂钓的渔夫的。

  接着我让学生抓关键词体会,这首词描绘的什么季节、什么地方的景色。学生通过“桃花”、“西塞山前”知道了是春季,西塞山。然后我让学生找找这首词描绘了哪些景物。

  学生也找出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我问青箬笠、绿蓑衣是景吗?学生回答这是渔夫的打扮,不是。接着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什么画面。

  学生就根据这些景物,概括说了我见到的画面有哪些景物,极其简略,描绘得不具体、不形象,没有美感。然后我就再引导学生讲讲,你心目中的这些景是什么样的?企图把景描述得具体、生动、形象。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描述具体了一些,但跟我的想象和要求还差一截。

  于是我把我心目中的画面描绘了一下,学生听后,似乎有点感动,都面带微笑,露出喜悦的神色。经过这样的想象之后,我们就请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渔歌子的课后教学反思6

  《渔歌子》是借鉴了民间的渔歌而成。此词语言清丽自然,寄情与景。词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一、丰富想象,品出词中画。

  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道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唐代书画家颜真卿曾经夸他写得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因此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词句,通过想象,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柔和之美。

  同样通过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也进一步品味了诗意,走进了诗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老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不仅看到了连绵的群山,飞行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白鹭,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花香……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让人情不自禁的吟诵一曲《渔歌子》。此时,任何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品出词中情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所代表的思想感情。

  由此本节课中我给学生补充了词人生平事迹,拓展了张志和的兄长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并设计了和学生和诗的环节。

  这并不为拓展而拓展。而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诵读词。了解了诗歌背景,又是以对歌的形式呈现,此时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我适时发问:弟弟呀!你为何不归呀?学生答案脱口而出。我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三、反复朗读,悟情悟境

  朗读时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因此在整堂课中我都贯穿了诵读领学。初读,读正确,读流利。

  再读,读得有点“词”味,指名读,教师范读,配乐读,想象读,和诗读,直到最后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了感情。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