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十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06 19:48:17 来源:高考在线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1

  一、在情境中感悟加法含义

  对低年级学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当学生能看着图说出图的意思后,帮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5个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整个新课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手势演示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5以内的加法》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就学过,有基础,如何在孩子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叶澜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这节课中学生既感悟到了加法的含义,又产生用加法计算的需求。给我的感觉是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

  二、加强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进行计算的时候,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找出不同的方法,尽最大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5以内的加法计算的基础是认识了数和数的合成,5以内的加法计算又是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实际问题最基础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急于将最优化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而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找找不同的方法,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拓宽了思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得出2和3合成 5,所以3+2=5。解决问题的时候,又让学生利用刚刚学的加法,充分体验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致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实现有效课堂的有力保障。数学教学首先是一种教育,小学生需要更多的养成教育。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生成,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地渗透数学学习习惯的教育。观察习惯,思考习惯,乃至心算习惯,草稿习惯等等,不是一两堂课或一两段时间学生就会养成的,不厌其烦的引导,长期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和学生的身体成长融合为一体,成长为学生良好的素质。先想说做再在教师引导,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想说做,这就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2

  “5以内数加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起始课,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

  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从中认识“+”,会读会算,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计算,为了能够达到预设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点实施。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新课教学利用书本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意,引导学生学着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创设出“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在一起”这样一个情境,试着提出问题:“一共有几只纸鹤?”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合起来”要用符号“+”来运算,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继续挖掘主题图的信息,通过多种不同的观察角度,体会到算式“2+1”可以表示不同的事例。

  二、利用各种教学材料,进一步巩固“加法意义”的理解

  在各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小鸟图、气球图、摆圆片、看图列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图意,列出算式,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通过小鸟图,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考,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增进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并通过比较两个算式,初步感知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三、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通过表述图意加深“加法”的意义。

  每次出现的图,都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说说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课堂里尽量请多一些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让他们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意义。

  四、设计的练习有层次,注重拓展学生的能力。

  (1)摆一摆、说一说:将摆说结合,将动作和语言相连接。

  (2)说一说、填一填: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学生能够自己看图说意思、提问题、列算式。

  (3)看图说说、比一比:比较“4+1=5”和“1+4=5”之间的规律:加号前后的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再通过找到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给学生空间拓展能力。

  (4)看图列算式:出现整幅综合图,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找信息,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学生能够充分的说图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说明学生不但会计算,还能通过加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在让学生理解“加法意义”时,只注重学生口头表述的能力,忽略了低年级孩子年龄的特点,没有重视对学生“合起来”动作的强化训练,导致有些孩子对加法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设计的练习虽然考虑了层次性,但是有些题目出现重复,训练目标不够精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改进,提高教学效率。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3

  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小丑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着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数学信息。创设了“把3个红气球和一个绿气球放在一起”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计算的算理,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自主探索。

  在自主探索中自主探索让学生充分体验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实践,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的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思维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合一合,说一说,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己的探索中领悟到加法的意义,记忆更加深刻,说一说这个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但要用数学的语言把图意说清楚说明白,并用列式计算的形式呈现出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问题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还是出现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匆匆地把答案说出来。

  2.学生互动学习还有待于训练。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计算方法)较好地与同学交流,在今后教学中先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一起分享,怎样通过同桌合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难题,使学生学会初步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4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和老师的点评,更深刻意识到,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突出重难点,主次要分清。在学生的注重和培养方面,一定要落实到位。学生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以后的展开教学各个环节时,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出的教案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而不是去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教案。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

  2、学生互动学习还有待于训练。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计算方法)较好地与同学交流,要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一起分享,怎样通过同桌合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难题,使学生学会初步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5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他们对加法却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看着图列加法算式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何说清图意却是有困难的,要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例题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在这一环节的时候,有孩子说一共有5个小朋友,当时我是回避的,现在想想可以这样问:“你怎么知道有5个小朋友的?”也许孩子会说出:“原来有3个小朋友,又来2个小朋友,一共就有5个小朋友。”然后我又问:“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孩子的表情告诉我,他不懂什么意思,然后我就抛给他们一个词:请问,这下有孩子明白什么意思了,随即提出:“请问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浇花呢?”为了后面的教学,我在这里还逐步的要求孩子说三句话,孩子领会的也是不错的。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我又问你是怎样算的?孩子的回答很很多:有的是掰手指的,有的是看图的,有的是用分与合的,还有的是根据数之间的关系:3再往后数2个就是5,比3大2的数是5。在这么多方法中,我没有否定任何一种方法,但是我却强化了分与合的方法,因为我看教材上是这样说的,不过我估计有的孩子是不会这样想的。接着,我又带领他们领会加法的含义,不过在这里我的要求有点高了,因为我要孩子说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就要把原来的3人和又来的2人合起来,所以用加法。”好孩子是可以完整说出来的,不过基本能说出“把原来的3人和又来的2人合起来”我也就算了。

  整节课我几乎是按这样的模式教学,有些单调,但还是比较扎实的,一节课下来,孩子基本能说清楚题意,理解加法的含义,因为动作配合语言孩子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想想做做的第4题,在做完后首先让学生比较这3幅图的相同与不同,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又过渡到算式,找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区别与联系,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在加法算式里: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逐渐增大1,得数也会逐渐增大1。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6

  5 以内的加减法是10 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学生由幼儿园学习的基础,计算除去个别学生有难度,大多数学生掌握较好,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这个内容上面来。我是这样做的: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课本上的情景图非常有意思,但与学生的生活里联系不够密切,我在教学中,尽量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比如教学5 以内的减法,我设计了下面一个活动:分贴画。小孩子对贴画都很感兴趣,小眼睛紧紧盯着贴画,看究竟怎么分。注意力一下子都转移到学习上来,我就势引导:我能提出一个有关贴画的问题,谁能回答正确,就将给他一张贴画。我有5 张贴画,奖给坐得最端正的曹卓凡一张,还剩几张?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了,我趁机引入了减法的意义。并提问:谁能根据我手中的贴画,发现一个减法问题,提出来。学生很快提出了关于5 以内减法的所有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学效果特别好。

  2、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正确、迅速地口算,还必须经常地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进行训练。

  1、视算

  每节课前,利用3 ——5 分钟的时间,按既定速度出示口算卡片( 投影片) ,让学生看卡片( 投影片) 口算。可在全班用开火车或对口令等形式进行练习,也可以指名回答或抢答。课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或同桌或四人小组利用自制的口算学具进行练习,使视觉、思维与口语表达密切联系起来。

  2、听算

  教师按一定速度读题,学生迅速口算,直接写出得数,使听觉、思维与口语表达也直接联系起来。

  3、笔答

  教师事先准备好口算题单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

  4、游戏 性练

  (1) 口算接龙。教师事先准备好几组口算题( 可写在动物、花朵等图案的反面) 各组学生每人一题,逐一填写得数,看哪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2) 找朋友。教师事先准备好写有数字( 口诀)、算式的卡片,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口算迅速找到自己的朋友。

  5、竞赛

  每周一次进行比赛,评出有进步的学生,激励其多练。

  通过各种游戏使枯燥的口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总之,口算练习要经常化、趣味化、长期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7

  “5以内的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铺垫

  让学生摆学具,先摆3个,摆5个,再把3个分两堆,把5个分两堆,分别说说怎么分的。让学生回忆学过的5以内的组成,为5以内的加法做准备。

  2、探究新知。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感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让学生说出图意后,让学生拿出小棒代替气球摆一摆,让学生知道把小丑两只手上的气球合起来要用加法,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学生很想表现自己会了,争着要边说边做“合起来”,这时多让一些学生说一说,加深印象。再请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并指导学生认识加号。算式列出后,再请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代表什么什么意思,为学习解决问题作准备。在计算出结果时,问问学生是怎么算的。学生有的说想的分合式,有的说数数算出来的,对此不强调某一种想法,对每一种都表示肯定,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待到以后进行大一些数的加法时再由学生自己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方法,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3、分层练习。

  先让学生左手拿3根小棒,右手拿2根小棒,问合起来一共有几根,体验把两只手的小棒合并在一起就是32=5.这样的游戏进行几次后,让学生看书p24“做一做”,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对于第三幅图,有的学生会从图上的人物来说算式的意思,有的会从桌上的纸鹤来说算式意思,都给予肯定。

  本节课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乐趣。同时教学后觉得在练习多样性、趣味性上还需要再改。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8

课前思考:

  课前将学生5以内的加法情况进行了调查,由于受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加法除了知道计算结果是多少以外,其他都已忽视了。他们只认识加号,知道加法,却并不知道加法这一知识的来龙去脉。

  我们思考: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不是借助一个例题,一幅图就总结得出的。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例题和3幅动物图,经过4次演绎,初步归纳加法的含义和算理。第二层次融练习于学习过程中,经过从一幅图中找几个加法算式,再次归纳,理解其含义、算理。第三层次就是对加法含义的拓展。

  以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创生和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抽象,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

  本课存在的问题:

1、解读学生不准确,将学生估计过低。

  目标定位太低。我把目标主要定位在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会用“合起来”算加法。为了这两个目标,我设计了很多情景图,希望借助多个具体情境让学生逐步感悟加法的含义,在感悟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强调“合起来”的想法。这样一再的具体,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太低,学习对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无法激起学习的欲望,目标应定位在用数字表示数量关系的3句话,在情境中抽象数字与数量关系,并用算式来表达,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

  各环节要求低。学生有能力用算式表示图意,却提出让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的要求:你能想办法把3句话的意思表示出来吗?我的意图是弹性,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画画图,也有学生可能会列算式。事实上这个问题反而把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学生完全有能力列算式表示图意,就应明确提出:你能用算式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吗?

  后两幅图也紧紧围绕说3句话,只是在交流时说出算式,没有给予学生记录算式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数学课,就培养思维能力来说,写算式比说图意更有思维价值其实“写”比“说”更能体现数量关系,学生能写出算式,他对加法数量关系肯定有理解,对数量关系理解了,加法含义自然就理解了。我们不能为了含义而含义,因为学生对加法含义心知肚明只是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那就需要有高于含义的学习内容来给他体验、抽象的机会。

2、缺乏捕捉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中,学生出现的资源,我不知道哪些资源是必须抓住的,哪些资源可以放一放或不需要抓的;哪些资源需要回应反馈,如何回应反馈;是个别反馈呢,还是集体反馈。。。虽然从理论上知道一些,但到具体的课堂还是无从下手。

  在第三幅情境图,让学生选择一个算式说说表示什么意思,有一个学生说“3+2=5表示3个小朋友和2朵花合起来就是5。”我马上反问:5表示什么?是5个小朋友,还是5朵花?学生没有回答。紧接着有学生说“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是5个小朋友”,我让学生比较,肯定后者,让学生反思,不是任意东西都可以合起来,只有同类的才可以相加。

  紧接着第三个学生说图上的东西是花一类,鸟一类,小朋友一类,3个小朋友和2朵花合起来就是5个东西。我对这个资源处理没有发表意见,我感觉到他对数的认识已经能抽象了,但怎么利用这个资源提升全体学生的思维,我没有想到推进的策略,就一带而过。

  那今后在预设时,要努力想清楚一节课几放几收,放的目的是什么,收的层次是什么。不能为了放而放,更不能有了放却没有收了。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9

  今天我上了《5以内的加法》,5以内加法计算的基础就是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所以学生基本上都会计算。课后和听课老师交换意见,不足之处反思如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在新课开始的时候,让学生结合主题图说说图意,这里就是要让学生产生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的概念。让学生对“合起来”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这里我的时间用的较少,对于“合起来”这个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带过去,使学生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对于3+2的计算,可以是由图上数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这里我问学生3+2是怎样算的,一开始学生有的说是“心算的”,有的说是“心里想的”,就是回答不出是想分与合,或者是直接就是从图上数出的。在学生这样回答的时候,我又追问了几次,学生其实心里可能就是在想分与合计算的,但是他们回答不上来,这里我就不应该再多次追问,直接可以和学生指出我们在计算加法的时候就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而且我们计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这个,虽然后来我也给学生指出了可以这样算,但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过于拖沓和累赘,显得教学的环节不是很紧凑。

  在新课教学环节的最后,教师应该适当的总结一下,如这里的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3+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3+2=5表示什么?我在课上作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说,结果感觉有点像回答问题,没有对新课作出像结论一样的总结。

  在“想想做做”1~3题的练习中,分别是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数、画圆圈、和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在这三题的练习中教师主要是点拨和指导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完成练习,这里我讲解的过多,没有留给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另外,时间有点紧张,以致于最后一道练习学写算式的题目也没有按计划完成,原因就是前面的练习题的处理上拖沓,我本意是想通过练习加强新知识的巩固,因此处理的比较细致,课后思考这样做使学生缺少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最后第二题是一个邮箱和信封连线的题目,我给学生做了一个邮箱送信的游戏,本意是想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看来不是很好,有些学生注意力被分散,书上没有完成,时间过于仓促。

  总得说来,这堂课上得不是很成功。

  另外低年级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完整地说。认真听包括听老师说还有听同学说,前面做的还比较好,但有时候在听同学回答的时候表现就不是很好了。有时候觉得课堂上我说的太多,留给学生说,让他们表达的机会不多,对他们不信任,应该多相信学生,充分给他们表达自己、阐述自己意见的机会,培养他们勇于思考,完整表达的能力。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10

  《5以内数的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数的点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10以内数的加法的基础,是后面学习加法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加法的含义这一内容上来。

  成功之处:

  课堂上,我尽量列举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组内交流讨论,交流认识到:“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在老师小结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进一步体会加法表示“合起来”的意思。这样即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又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问题。

  在巩固练习中,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的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一方面继续巩固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感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这一基本性质。

  通过练习,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还通过计算,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仅帮助学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法,而且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不足之处:

  在操作中,用先后这两个顺序词误导了孩子,结果孩子们仅列出了一个加法算式,造成后面环节的处理有些牵强。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48-49页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步体会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与反思。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环节进行教学。首先根据一年级学生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教材呈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兔子一家”的情境图,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情境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而提出“一共有几只兔子”的问题,让学生由“2只大兔和3只小兔合起来是5只兔子”得出2+3=5或3+2=5,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是从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来的。接着教材呈现兔博士提出的“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其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教材这样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而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加法运算的意义。

  接着教材安排了4个练习题。第1题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呈现用集合圈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题目,并且也是第一次出现“一图两式”的题型,这样不仅直观而且更进一步地让学生了解加法的意义。第2题,与第1题比较,教材让学生自己看图并列出完整的算式,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和巩固。第3题,教材又是第一次让学生脱离实物图口算,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也锻炼了学生的口算能力。第4题是一幅关于长颈鹿的情境图,再次给学生一个由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解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3、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猜谜激趣,引出情境图。学生猜中后,让学生交流一下猜谜语时的想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谜语:“圆圆眼睛绒绒毛,长长耳朵真灵巧,爱吃萝卜爱吃菜,一蹦一跳总在笑。请大家猜猜这是哪种小动物呢?

  (设计意图: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情景图,交流信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图,然后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3棵大树,5只兔子,4个兔笼,4个萝卜以及树的方位、兔子的颜色、形态、萝卜和兔笼的颜色等信息。

  二、自主探索

  1、提出“有几只兔子”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

  师:老师提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自己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化的算式。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提法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可以写出不同的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2+3=5

  3+2=5

  4+1=5

  1+4=5

  3、观察,讨论写出的4个算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可以写出两个算式。

  如,1只白兔,4只灰兔,一共有5只兔,可以写成1+4=5,也可以写成4+1=5。

  师:观察写出的4个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以有以下说法:

  3+2=5表示3只小兔,2只大兔一共有5只兔,2+3=5也表示3只小兔和2只大兔一共有5只兔,教学反思《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两个算式都表示3只小兔加2只小兔,一共是5只小兔。

  师小结: 2只大兔和3只小兔合起来是5只兔子,可以写作3+2=5,也可以写作2+3=5。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是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来的。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三、尝试应用

  1、提出兔博士的要求,鼓励学生根据图中其它数字信息提问题,并列式计算。

  师:刚才我们观察小兔一家的动画片,除去一共有几只小兔外,大家还发现许多其他东西,如:萝卜、大树、小兔笼等。你能根据小兔家的事提出其他问题吗?自己试着提一个,并列式解答。

  学生自主思考并列式。

  2、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列式计算的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问题和算式的机会,鼓励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算法。

  师:谁想说一说你提出的问题和列出的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

  3个小笼子和2个大笼子,合起来是5个笼子。

  3+2=5或2+3=5

  近处的1棵和远处的2棵,合起来就是3棵。1+2=3或2+1=3

  埋着的2个萝卜和土地上的2个萝卜,合起来是几个萝卜。列式:2+2=4。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其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教材这样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而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加法运算的意义。)

  四、课堂练习

  1、第1题,第一次呈现用集合圈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形式,先让学生认识这种图表示的意思,再看图填空,交流时,重点关注能否理解写出两个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集合圈表示的意思,通过看图填空,体会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练一练第2题,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最后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看图并列出完整的算式,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和巩固。)

  3、练一练第3题。第1次脱离实物进行计算。教师可做成口算卡片让学生练习,并注意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脱离实物图口算,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也锻炼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4、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长颈鹿的只数和大大树的棵数提出不同的加法问题,并算一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由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解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小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学。在本课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味,数学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主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我还是组织学生对“看组成想加法”的方法,跟其它算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这种方法是最简洁、最实用的,培养学生多中选优的数学思想。

  3、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魅力。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进行客观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对他们作出较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同时较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初步形成。

  4、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提数学问题的习惯。如:让学生观察图并把图意完整表达出来及提出数学问题考考大家等。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出现个别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冲冲的把答案说出来。

  2、学生互动学习还有待于训练。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计算方法)较好地与同学交流,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先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一起分享,怎样通过同桌合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难题,使学生学会初步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12

  一、导入凸显分与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来自于分与合的思想。在教学开始时,以几组变式的分与合作为基础,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我们要用分与合来解决新问题。

  二、从算理中教学。

  在例题教学时,我通过图意变化,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图的意思。(校园里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给学生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了解看图是要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2=5。这部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讲解,计算教学重在算理。我采用了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已经认识,而是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算式“3+2=5”中“3”、“2”、“5”的意义解释,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学生能够通过分与合的经验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经历形象——数——符号——语言——初步将意义整合,最后将“3+2=5”意义精简为“3和2合起来是5”。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13

  今天教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例5,这是“用数学”的内容,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开放的问题情境——运动场中啦啦队表演图,看着这一幅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能够列出不同的算式,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不受局限,我在本课为孩子们创设了比较大的空间:

  空间一: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始。出示主题图后,我先给了孩子们观察图的时间,但没有让他们说看到了什么,而是直接将要解决的问题提了出来“一共有多少人?”那么啦啦队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帮着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孩子们很快就想到了答案,有的算式列成了“8+7=15”,有的列成了“9+6=15”,列出算式后,我还重点让列式的孩子给同学们讲了为什么这样列,孩子们讲的非常完整“第一排有7个小朋友,第二排有8个小朋友,两排一共有15个小朋友”,“我看到男生有9个人,女生有6个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15个人”。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到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空间二:找不同,进一步体会加法含义

  在学生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两种解答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得到的,列式不同,但解答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用加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人,进一步体会了加法的含义。

  这一例题的解决让学生切实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14

  本节课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我在设计该课教法时主要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含义,并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一、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如下特点

  1、首先,我通过图例中的场景来让学生感受加法的含义,并领悟计算方法,根据图意或数的合成的知识算出得数。其次,学生们现在属于爱表现的阶段,什么事情都想被关注,所以我根据这一性格特点设计,从生活中的一个普通问题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亲切而自然,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加法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接受新的知识。第三,由于之前已经给学生设置了要当小老师的情节,所以利用孩子们的特性,让他们在积极动脑中勇跃回答问题,理清加法的含义是将两部分物体合起来。第四,创设一个情境,让男生女生进行比赛,让学生充分得到练习,自主解决问题。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教学中,一开始采用教学挂图,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活动;充分的认识了什么是加法,明确了加法的含义,又找到了计算加法的方法。其二又在一开始给学生创设当小老师的情境中来完成练习,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3、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加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5以内的加法》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加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总之,感到学生学的认真、轻松,基本掌握了什么叫加法,也能快速的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二、我感受的教学遗憾

  学生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之后,老师还应该加入一个拓展环节,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生活中,哪些事件也可以用加法式子来表示呢?让学生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15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我看到图上近处3个小朋友在浇花,远处有2个小朋友在提水。于是想到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朋友们不但爱学习,还爱劳动呢,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3个小朋友浇花的动画)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接着说:水不够了,这时有人去提水了,(再出示两个小朋友提水的动画)学生再说说几个小朋友在提水?这几个小朋友是“护绿小队”的,他们一共有多少人啊?通过动画演示,分3个层次,学生一句句的说出题意:有3个小朋友在浇水,有2个小朋友在提水,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这样做,为以后解决问题时采用条件加问题的形式做渗透。以课件动态化的出示情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为第一次接触加法的学生搭了一个台阶。

  “+”学生已经认识,我就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算式3+2=5中3、2、5的意义解释,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学生能够通过分与合的经验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经历形象-数-符号-语言-初步将意义整合。最后将3+2=5意义精简为3和2合起来是5。这样学生对算理就理解清楚了,并在说中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想想做做第4题有3幅小白兔采蘑菇的图,我先用动画把它们放一遍给学生看,再请学生自己看着图编好《小白兔采蘑菇》的故事,在编故事的过程中把蘑菇数量的变化过程在算式中填写清楚,集体交流时学生就能明白每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也注意到了算式之间的联系。

  看来书上的情景图,如果我们挖掘的好了,就能有很不错的效果,就不需要绞尽脑汁的去自己创设情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