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猜数游戏》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8-13 10:33:11 来源:高考在线

《猜数游戏》教学反思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数学课中的游戏,可以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下面给大家分享《猜数游戏》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猜数游戏》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主要利用了做游戏和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得数是6的加减法,学生在一种活泼、开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之后,才能够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课一开始,我以猜数游戏引入本课,学生都觉得非常有趣,气氛相当热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起来,进行下面的游戏。又在后面安排了分一分棋子的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经历把数字6分成两份的过程,使学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还体会到不仅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还要设法保持住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说出了不少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答案,发挥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也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这一点也充分地说明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旧的灌输式的死板的教学理念是对学生的一种制约和束缚,如今的学生想像力丰富,思维敏捷,看问题总有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统一的答案,那只会把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扼杀掉。本课时的题目就有两道题都是开放性的,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做出合理的说明,就应肯定并且鼓励学生作出不同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放手给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思维的舞台。

  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自己有一些紧张,思绪不够清楚,表达不够自然;其次,这节课的内容较多,有游戏、故事和习题,在各个部分过度的问题上就把握得不是很好,对孩子常规的要求也不够完善,有时会忘了让他们把摆出来的学具收回去;再次,上课时语言表达不够严谨,在提出个别问题后,学生不能明白问题的意思,而未能得出合理的.答案;由于考虑到一年级孩子识字不多,我没有安排好板书,板书不规范。课堂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等。课后聆听了一些老师对我这节课的点评,使我成长了很多,同时也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之处,为今后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营造学生的自主课堂。不断的专研教材和教学方法,我相信行动就会有收获。

  《猜数游戏》教学反思2

  《猜数游戏》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1~5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重点在于探究并掌握有关6的加减法的计算;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的问题。

  回顾前期的学情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学生在幼儿园时对6的加减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再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一定会让大部分孩子提不起兴趣,有炒冷饭的无聊感觉。同时学生间的知识储备差距又会让一些孩子在课堂上有一种“我算的好慢、其他同学比我强”的挫败感。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我们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主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得对6的加减法的全面认识。让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角,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游戏贯穿全课,巧妙设置悬念。

  一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数学课中的游戏,可以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满足儿童的天性,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

  教学伊始我就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先进行语言交流,一句“今天我和同学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整节课的设计可以说是游戏串,从师生合作的“手指游戏”到学生操作完成的“摆智慧果”以及本课重头戏的“猜数游戏”,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将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上来。可以说孩子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就是充分地“玩”。

  当然这个“玩”并不是随意的、简单的,它背后却是另有深意。如:在玩猜数游戏的过程里,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棋子,然后两手一捂,打开一只手,露出棋子,让学生猜另一只手有几颗棋子,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逐步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猜出数量只是完成了一个目标,我还要求孩子们用适当的算式来表示这个猜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巩固了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谓一石三鸟。这种潜移默化的数学知识的习得比重复的训练与单纯的讲授效率更高,学生也能够在一个更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我们就在“玩”上下功夫,特别注意了把思考贯穿“玩”的全过程,将“玩”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如:“摆智慧果”这个游戏,表面看是摆学具凑数,实质上是让学生边操作边感知6的组成。而且我们还给学生的这次“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边摆学具边记录算式。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直观形象逐步抽象概括,最终建模的过程。这个过程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照顾到了学生的学前积累差异,为那些在学前还没有完全掌握6的加法计算的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为已经有了学习经验的孩子则创建了再探究的平台,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各取所需,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重“技能”掌握,更重“思维”提升。

  这节课的教学既有操作这种显性的“玩”,也思维有隐性的“玩”。如教学设计中增加的整理算式这个环节就是一场思维游戏。这个活动就是学生数学思维拓展的隐性的“玩”,这个活动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这个活动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形式美。

  我认为对学生而言学习新知之后如果仅仅只进行单纯的计算练习,那只是对技能技巧的训练,没有最大化地达成教学利益。如果让孩子们把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算式进行整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挑战,能再次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热情。同时也体现出数学学习实践性、探索性的特征。

  实践证明这个活动还是非常有效的,学生把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有的按得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规律整理、有的则按加数(或减数)的大小规律整理。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两次整理活动,从第一次加法算式整理时的犹豫不确定,到整理减法算式时的坚决而自信;从第一次的疑惑到第二次的笃定;从第一次的寥寥数人举手到第二次的抢着发言。可以说孩子们在回顾梳理知识的同时,发现了6的加减法“秘密”,既为后续学习加法表、减法表做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规律,只要细心留意观察就能够发现。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一节课也总有它的不足之处,对于这节课来说内容比较多,有大量的学生游戏活动时间,所以在处理练习的时间问题上就把握得不是很好。课堂上对学生交流汇报环节的组织应该做好预设,准备的再细致一些就更好了。

  《猜数游戏》教学反思3

  《猜数游戏》是本册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第4课时,主是教学目的是掌握6的加、减法,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并知道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并会根据简单情景提出相应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三个“猜数游戏”进行,这也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孩子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动状态,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一”单手猜数活动,提醒他们多了一些,少了一些,这样与数的大小复习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二”双手猜数活动,得出相应的6的加法算式;通过“游戏三”单手猜数活动,得出相应的6的减法算式,再通过询问学生6-4=?如何计算,引出6的分成,并让学生明白分成对计算加减法的重要性。在学习本环节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本节课不足之处:首先,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点前松后紧,导致后面没有练习的时间。其次,在引出减法算式时,有点不顺利,其实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这种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实属正常,特别是后面学习9的加减法书中就是这样用加法引导孩子的。课后反思,我想如果不按照书中给出的游戏,换一种具体的情景,如有6颗棋,拿走3颗,还剩几颗,学生可以很顺利的列出算式,6-3=3,我觉得一年级孩子在这种具体的情景更有利于学习减法算式。

  这些就是我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恳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