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
本文层次清晰,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主线——“我对这两位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结合重点词语,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情感。同时也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实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
我引用了与本文密切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赋得永久的悔》。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又体现了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
课堂上,我坚持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染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和人文共振。”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全体同学,发言面较窄。教师还欠缺一定的教学机智,个别引导、评价语言不到位。
今后,我还会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加强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适合朗读的课文。因为课文写的是浓浓的离别情,深深的相思爱。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是语文课的一项基本功。执教完本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为文中殷殷的情,为母亲刻骨铭心的爱。教学伊始,我动情地范读了全文,我的朗读,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教室里静悄悄的。那感人至深的文本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教学的成功缘于我对课文的较好把握。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故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不二法门。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3
学完《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我感触很深。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写出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了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作者通过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片段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线亲的怀念之情,文章先写出对亲生母亲爱恋和怀念,又在怀念生母的基础上融进了对祖国母亲的深切怀念,对两位母亲的同样的敬意,同样的爱慕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本文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对生的悔恨,怕学生对作者失去母亲的那种痛理解的不够到位,我为同学们读了一段课外资料,是写作者和母亲生活的经历,这样学生感受到了终天之恨的情感,学生把这种伤心的情感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了。
学习本文,我同样采用了让学自己找感受深刻的句子,自己先体会再交流,我在交流过程中适时点拔,这样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读的也比较到位。我同时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因为,现在很多学生与父母开始有逆反心理,对他们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是比较合适的。
我感觉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备得还是不够细,应多查阅资料,对有效的课堂教学会有很大益处的。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4
听名师讲课,我会自始至终被课堂吸引着,被情感包围着,学生也是始终如一的融入课堂,达到心灵与文本对话的境界,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震撼。
新学期伊始,学校举行第一轮听评课。每位老师都在认真的准备着。我执讲《怀念母亲》一课。选这课的原因是因为文章感情深厚,语言凝练,字字句句都含着泪含着情。并且文章首尾照应,主线明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生母的怀念、爱慕,以及对祖国的崇高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如果能上好了,我想学生肯定会满含激情、热泪于课堂上,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从导入到初读,应该说非常到位。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都被引入了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却离文章越来越远,到最后下课有种不了了之、虎头蛇尾的感觉。
纵观整堂课,我想主要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如:学生找的这句话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问学生:作者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生略思:作者想说,妈妈你回来吧!如果当时,我借着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悲痛的语气再读这句话,全体学生再齐读,肯定会深受感染,课堂氛围也会更好。通过这点,我想: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有效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入引导、朗读、体会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点语句精读文章时,学生找了很多自己认为感动的句子,我不分重点平均用力,结果既浪费时间,又感受不深。我想一篇文章两三处深入体会挖掘即可。
不同感情基调的文章教师在讲课时,应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不同的表情,这也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显而易见,《怀念母亲》文章,应该说非常到位。这篇文章,教师应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去读文章、讲文章,让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另外,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满怀信心的去上课,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课文,以及教师的内在修养,把握驭驾课堂的能力,都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5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紧接着,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明白,在教学中 “解读”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6
课文《穷人》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我从“穷”字入手,简介从文章的主要情节入手(即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开始讲起),而在这几大部分中又精选出两个重难点:一是抓女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动细细品味;二是抓男主人公渔夫的语言来体会中心。这样一来节省出了逐段讲解的时间,留下更多时间深挖这两个重难点,以此提高课堂时效性。
对于渔夫的语言,重点体会“熬”字,并提出假设收养了两个孤儿后,渔夫家的生活对于渔夫和桑娜来说会怎样?对于他们原有的五个孩子又会怎样?这些渔夫都过多的考虑过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结合全文内容去体会渔夫一家的高尚在于他们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这节课中,我虽进行了读的训练,但读的不充分、不畅快。我认为在重点之处还应加大读的力度,反复地读,让学生充分地
不足之处:以读促思读中有悟: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讲的再动情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上我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改变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模式,在学生个人圈点、勾画、批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但在读西蒙惨死在稻草铺上这一段时,由于只读了一遍,学生还没完全感受到那种生活的悲惨,这时应引领学生再读一遍。不能因为此处非重点之处怕耽误时间,就忽略掉,要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的读。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7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其中第二个目标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课前设计了一份前置小研究,包含了课文朗读、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作者、抓文章主干、拓展阅读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本课的基础知识,了解写作背景,抓住文章主干,把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放手交给学生在预习时去做,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样以来,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交流,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加深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前置小研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画出相关语句,并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空白处。”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下预习时便会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批注式阅读,课堂上,在交流到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把自己勾画的语句和所做批注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批注,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我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我还穿插补充,拓展有关资料,尤其是描写亲生母亲这一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必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而引入相关资料,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认知,加深对情感的体验。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有许多遗憾之处,如:
1、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朗读感悟等方面有所欠缺。
2、指导朗读时,我的本意是想通过有层次的引导,让学生读出不同的层次,加深情感体验,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事后我想,如果当时我能进行范读,或许效果会好一点吧。
3、整堂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只有几个孩子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沉默者居多,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8
继续我的教学思路,本文可以上得“情意浓浓”,丰富的情感,作者是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读起来令人潸然泪下。而我却总想着再往前“走一步”,作者是如何写得呢?这篇散文的结构非常严谨,前后呼应这点发现对于学生来说已是简单的事。穿插“日记”“散文”的写法很有特色,这倒是值得细细去揣摩,尤其是“日记”的写法,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走进“日记”去感悟作者的“触景生情”,去感悟作者的“精当用词”,成了很有意思的学习过程。
日记一:是黄昏的夜色触发的情感,凄凉而又甜蜜的,是浓浓地“糊”在心头的感受;日记二:是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牵盼触发的情感,不由自主想起母亲;日记三:直接抒发情感;日记四:是风雨,是天色阴如黑夜,触发的情感,思潮起伏。回顾引导发现,除了日记三,其他的几则日记前半部分都是写景或叙事,后半部分都是直接抒发情感。领悟迁移写法也就有了依托,飘零的落叶、牵着孩子的妈妈、下雪的天气、秋风刮起的时刻、空中挂着的.明月,成了学生想象的情景,成了抒发情感的依托,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得以形象诠释。
再回扣全文,作者在行文时就是这样的写作思路,第二自然如是写,日记如是写,加上总起的段落的体会,行文的结构和写法就能引导学生得以把握。我喜欢这种“实实在在”的课堂。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9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及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 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奠定基础
1、直接入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读课题:《怀念母亲》
2、介绍作者
师:作者季羡林老人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曾在20xx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我们平时看到的更多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3、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将近百岁老人的心,带着那些浓浓的思念,再来读一遍课题。
4、回顾课文,作者怀念的是哪两位母亲?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有怎样的情感?
出示课文句子: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引读: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过渡:下面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品读思母之痛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段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谈感受。
2、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你又能从中捕捉到季羡林内心怎样的感受。
(悔,恨)
3、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相机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4、生默读,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5、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过渡: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比如在他的日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在日记中找一找。
(二)学习11月18日日记
1、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
2、房东太太因为儿子没有从学校回来由高兴变得有点沮丧,而当年,十四年之中我只回了两次家,最后一次看到母亲已经是八年前的时候了,这段时间我的母亲又是怎么等待我的
3、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师: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季老心中所有的感觉化为三个字————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引读)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
三、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季老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出示11月16日日记
②快速浏览这则日记,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季老对祖国的怀念?。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一想到故乡作者会有什么感觉?(板书:凄凉,甜蜜)
③、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师:同样表达怀念故国情感的日记还有11月20日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思念祖国)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④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于是他在11月16日的日记中写到:生读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为了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他在11月20日日记中写到——生:11月20日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于是,他在11月28日日记又写到——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怀念生身母亲、怀念祖国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现在开始阅读。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吗?
2、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在这里老师想向大家推荐一首歌,这首歌几乎成为了所有海外华人的心声,它就是——我的中国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激情。
七、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悔恨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敬意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凄凉 甜蜜 心潮腾涌 爱慕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倾注了我们六年级组所有老师的心力。为了能让教师的教学用语规范、简洁及让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案中设计了每个环节的过渡语,我个人十分喜欢。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口头语还是很多,原因还是不够熟悉教案。课后个别老师建议:1、过渡语过多,可适当删减;2、总结延伸处加个小练笔,加深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母亲的情感。这两点很实在。在制定教案的时候只考虑到怎么说才能把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没有考虑到过渡语过多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后面的小练笔可以和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激情。这一环节整合,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练笔,并在音乐声中说感受。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0
那天我执教《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
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深层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段,在指导朗读时我范读,竟然读着读着读不下去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难以弥补的悔恨……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情不自禁抹起了眼泪。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对我从小到大无私地呵护,想到了自己对自己女儿的爱,想到早晚有一天会骨肉分离……孩子们抬起头看着我,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学生嘲笑我不争气的眼泪。我努力恢复平静,说:“同学们,我们多么幸运,我们的母亲都还健在,我们的母亲是怎样爱着我们,如果有一天你的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你能理解季教授此时此刻的心情么?你也会像季教授这样深深地怀念自己的母亲吗?”他们默默地点头,他们也被感染了,我没有多说什么,情感激发得自然而然,这节课他们朗读都特别动情。
老师在课上哭了,这算不算失态?“情动于衷”,我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学生不会见笑,自己也不用不好意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1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上课一开始,课件出示感人的画面,体会母亲的无私与伟大,以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寸草心》片段,让学生一步步走近母亲,感知母爱,了解母亲,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文本的探究中。教师配乐诉说自己的真实经历,撞击了学生的心灵,是他们在联系实际中深深懂得母爱的伟大,深刻认识到古今中外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另外,在学习完日记后,整体回归文本的时候,让学生在幽怨的音乐声中练笔,以调动学生的心弦,更好地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2、以读为本,感悟为主。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师引读,生抓关键词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悔恨之情。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的效果。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与人文共振”。
3、资料拓展,充实认识。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读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学功底深厚的国学大师在七、八十岁写的文章,实在是有一段距离,因此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语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资料的拓展,来充实学生对作者理解的空白与间隙,搭起桥梁以方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课的导入时呈现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片段,进入第2自然段学习时补充了作者心中的悔,另外还有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片段以及赡养母亲的愿望等等,一系列的资料补充,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实,学生理解更到位。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语文课,在瞬间走进学生的心,能让学生的心灵开花,这样的话,我的语文课堂就生机盎然了。然而,由于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足,往往似乎总显得眼高手低,比如在引导学生感悟、朗读还不到位,在面向全体上做得也很不好,怎样使之面更广,程度更深,作业的安排怎样更合理等,都是值得我思考和改进的。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2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布置学生回家写读后感,从孩子们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触,于是提笔谢谢自己的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3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教学后反思如下:
1、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抓住“母亲”一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表达了对这两位母亲的什么样的情感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2、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让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让自己抱终天之恨,所以文中说:“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相关资料去理解、感悟句子。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此时,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3、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我让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4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
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
的思想情感打基础。接着,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合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交流各自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从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由于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所以,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相关资料去理解、感悟句子。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此时,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5
(一) 我个人对本篇设计的最得意之处是板书。它简洁、巧妙,它不仅突出课文重点,而且体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文章的线索,所以根据板书,我的问题设计比较精要,与课后练习结合,注重了提高课堂效率,还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通过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课文的结束部分设计得也很有创意,本来教材是朗诵诗,我把它设计为先唱后朗诵,因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音乐的氛围中,人会显得轻松,而且学生更易接受,更容易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最后朗诵诗歌时,学生的情绪会更饱满、感情会更到位。 本课,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可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和拜读《永久的悔》一文。至于如何更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层的思想感情,我还得思考。
(二)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如何使情感基调贯穿在整堂课中听名师讲课,我会自始至终被课堂吸引着,被情感包围着,学生也是始终如一的融入课堂,达到心灵与文本对话的境界,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震撼。 新学期伊始,学校举行第一轮听评课。每位老师都在认真的准备着。我执讲《怀念母亲》一课。选这课的原因是因为文章感情深厚,语言凝练,字字句句都含着泪含着情。并且文章首尾照应,主线明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生母的怀念、爱慕,以及对祖国的崇高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如果能上好了,我想学生肯定会满含激情、热泪于课堂上,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从导入到初读,应该说非常到位。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都被引入了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却离文章越来越远,到最后下课有种不了了之、虎头蛇尾的感觉。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安置房买卖协议书四篇2023-08-07 20:01:20
有关纠纷协议书三篇2023-08-02 03:53:03
民事纠纷调解协议书范本(通用六篇)2023-08-18 16:01:19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范文2023-08-10 02:15:14
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2023-08-17 06:11:21
一张旧照片2教学反思2023-08-11 04:21:37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十五篇)2023-08-14 13:03:41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2023-08-09 21:40:37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2023-08-11 07: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