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四篇)

更新时间:2023-08-13 19:26:55 来源:高考在线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1

  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中心环节之一。随着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进行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应用题教学,许多老师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追求“花样百出”,尤其是一些作为样板,起着示范作用的公开课,注重课堂的形式,忽视数学的实质。

  (一)情境创设过度

  “创设情境”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老师们在赛课或上公开课时,如果没有创设情境,都会担心听课者会怎么评价这节课,总是挖空心思去思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得课堂更有活力了,但有的老师忽视情境创设的目的,不管是什么内容,片面追求情境,甚至把购物作为必不可少的情景,脱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目标。

  (二)教材把握不准

  新教材常将应用题作为第一情境,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把“第一情境”作为一种“导入”手段,或作为一块“敲门砖”。不能很好地把握应用题在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过程中的作用,有些老师只要活动的过程,不去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其结果是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没有及时加以必要的“梳理”与“整合”,没有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构建数学模型。

  (三)对传统的全盘否定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的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对传统教学的精华,许多老师全盘否定,教学往往另起炉灶。有些老师在研读教材,设计方案时目标把握不准;有些老师不敢把传统课堂中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课中,特别是上公开课,怕别人说自己理念落后,在实践中失去自我,这实际上是对新课改的亵渎。

  反思应用题教学,传统应用题教学有许多值得继承的亮点。强调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如采用对应的思想方法、比较、逆向思考、变式等,都是值得继承的。正如现代教育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当然,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也存在的不少问题。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过分地迷信教材。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课堂教学环节固定。往往是单向的静听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问题的设计上,缺乏思考价值,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

  二、新课标对应用题的要求

  《标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笔者用“应用题”这个词表述),是《标准》的一个特色。对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可以看出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应更加准确,教育理念应更加明确,呈现形式应更加灵活。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教育目标溶于一体,相得益彰,为个性化的的人格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新课程对应用题的编排(要求)有如下特点:

  (一)应用题学习的目的主要不再是学会解题,而更多地体现出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和工具。应用题教学功能的转变决定了它在新课程体系中会有全新的面貌。《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问题解决”式学习模式,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更多地以“原型——模型——应用”的方式出现,“应用题”将成为其中“原型”和“应用”的主要角色。这意味着应用题在数学中的角色将发生变化。

  (二)题材范围从四则运算应用转向多种知识融合。应用题的内容涉及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每一个方面,涉及到概念建立、计算应用、法则推导、性质理解等等,成为各部分知识有机联系的融合剂,改变了过去应用题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相对孤立的教学过程。

  (三)题型从纯文字、标准格式变得更丰富生动。呈现方式除了文字式的,还有情景性的,拓宽了问题的结构空间。如:王大爷在菜场买了2千克鸡蛋,如果剩下的钱还够他买3.5千克茄子,他一共带了多少钱?如果他带了22元钱,那么剩下的钱还够他买多少千克扁豆?(情境图中呈现鸡蛋、茄子、扁豆的价钱)题目不一定是结构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复杂的,数据需要取舍,解决模式可能不唯一,答案可以不相同。如:全球通月租费50元,通话费0.4元∕分;神州行通话费0.6元∕分,不付月租费。入什么网经济实惠?为什么?

  (四)教学模式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将“应用题”教学纳入一般“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形成由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发现与建构的过程,真正体现。

  “应用”性。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建立。同时允许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学同一道应用题,可以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可以仅仅是一种习题的练习;解题的过程可以是探索性的尝试、发现与解决的活动,也可以只是同一种策略、方法、思考,甚至是手段的重复活动;鼓励直觉、猜想、预测、合情推理。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2

  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矗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建立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新模式,其基本操作流程为:

  下面以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为例,对这一操作流程予以阐释。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六(1)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信息,主动深究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细化为两个步骤:一是独立尝试探索;二是合作交流探究。

  1、一独立尝试探索。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成为救世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学生研究信息。思考:已有的信息是否理解?能否解决男生、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求这一问题还需要了解什么信息?(教师在学生思考后提供六(1)班男生30人、女生20人的信息)接着各自独立思考,提出解题设想。有的学生应用份总关系来思考解题方法(30:20=3:2,即是男生3份,女生2份,共5份。男生分到:2053,女生分到:(2052);有的学生运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来思考(男生分到:30:20=3:2,20;女生分到:20);有的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男生分到:设男生分到X个,=,X=12;女生分到:20-12=8个)。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碰到了一些障碍出现一此错误或不合理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探究过程。如当学生没有化简30:20,直接1列式时教师可以问:观察一下,30:20是最简整数比吗?1可以怎样?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分析。

  2、合作交流探究。

  未来社会已辑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学校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

  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通过讨论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偏差。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可以根据份总关系来思考;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也可以根据正比例关系来思考),也进一步掌I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三、反馈点评,归纳总结

  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使教师以及学生相互间了解他们真实1的思维活动,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同时,因为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欠缺等限制,总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应知道,其中一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我们必须坚信:学生学习数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必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同时,研究信息、主动探究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为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更趋向稳定和加强,使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因此,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教师应诊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并尽可能及时地让学生表达出来,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及时纳入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去。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或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

  如:在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后,设计这样的习题蔬菜专业户王大伯有一块地,面积是2400平方米,要种一些蔬菜,请你帮忙出出主意,种哪些蔬菜?按什么样的比例来分配?并算出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

  这样的应用题,由于问题情景是开放的,条件是开放的,解题策略也是开放的,对学生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应用味。

  我们认为,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自由选择性、合作性和发展性等时代特征,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种以教学理论支撑的概括化的教学原型,以利于教师在运用模式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时,达到对课堂教学结构驾驭自如,并能对模式变型,或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最后进人无模式境界,使学生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3

  分数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比较难分析、判断,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通过我近年来的教学,对这部分知识有以下体会。

  1、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从中总结出“一找,二看,三判断”的解答步骤。找:找单位“1”;看: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教学到教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率。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率。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等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等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

  总之,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将其以上三点用了六句话进行总结了一下,做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则加,比1少则减”。所以只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知识结构中前后知识点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会变得比较轻松。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4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总复习中它至关重要。应用题的系统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因此,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在复习时,我特意安排了一些补充条件的问题和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看到问题立刻想到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两个条件;看到两个条件能迅速想到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出些有助于训练发散性思维的练习题。如给出两个条件:甲数是10,乙数是8,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提出些问题。练习时,先要求学生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乙数占甲数的几分之几”等。然后再要求学生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乙数占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等。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复习时我还采用给名称让学生编题的练习形式。如已知单价和总价,编求数量的题目;已知路程和时间,编求速度的题目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如增加、增加到、增加了,提高、提高到、提高了,扩大,缩小等。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易混的术语,如减少了和减少到等要让学生区别清楚。

  二、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习时侧重教给分析法。如:李师傅计划做820个零件,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50个,其余的6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分析方法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即:①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个,必须知道余下的个数和工作的天数(6天)这两个条件。②要求余下多少个,就要知道计划生产多少个(820个)和已经生产了多少个。③要求已经生产了多少个,需要知道已经做的天数(4天)和平均每天做的个数(50个)。在复习过程中,我注重要求学生把分析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能说清楚,就证明他的思维是理顺的。既要重视学生的计算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表述的分析过程。

  三、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在应用题复习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个修路队,原计划每天修8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结果用12.5天就完成任务。原计划多少天完成任务?可有下列解法:

  1、80×(1+20%)×12.5÷8=15(天)

  2、12.5×(1+20%)=15(天)

  3、设计划用x天完成。

  80x=80×(1+20%)×12.5x=15

  4、设原计划用x天完成。

  80∶80×(1+20%)=12.5∶xx=15

  上述四种解法分别是按解一般应用题的思路、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方程的思路和用比例解的思路进行分析的。通过本题的复习,引导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过的解应用题的各种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