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14 05:33:29 来源:高考在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所谓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它主要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它直接影响着人的素质的高低。因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了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下面,就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谈谈我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情趣。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了对面积、面积单位两个概念的复习作为铺垫,然后出示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启发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数出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由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进一步巩固了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较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求学校长方形大操场的面积,也采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的方法,可以吗?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学校操场那么大,也用面积单位来一块一块地进行测量,行吗?全班同学立即展开激烈的争论,得出了“用这种办法不行”的结论。要测量操场的面积,该怎么办呢?学生陷入了深思!这时,我发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已萌发,我便把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引导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上。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二、重视过程,理解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有些概念,教材往往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解决问题为主题,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方式组织学生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突出三点:

  1、观察:先用电脑显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沿着长边一个一个地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数看,每排能摆几个?再沿着宽边照前样摆小正方形,数数看,能摆几排?

  2、操作探究:学生根据电脑演示过程,进行学具操作,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上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看,可以摆几个?

  3、推导结论(电脑演示、学生观察):在这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沿长边摆1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对应边长是1厘米,摆2个小正方形,对应边长是2厘米……,沿宽边摆小正方形,每摆一排,正方形对应宽边是1厘米,摆2排、3排,对应宽边是2厘米、3厘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明白:沿着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每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长边所含厘米数是5;摆3排,即宽边所含厘米数是3,可以用算式5×3=15求出一共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由此推导:在这个长方形里长边所含厘米数×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从而进一步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展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边长的关系;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尊重差异,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教会他们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联想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敏捷,遇到相关的问题,能“迎刃而解”。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为了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尊重本班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已知长、宽,求长方形面积;填表格(已知长、宽求面积,已知面积和长<或宽>,求宽<或长>),这些分层练习题目数字较小,便于口算,采用快速抢答的形式进行练习。尽量使每一位学生在本课教学中能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合作学习,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其核心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尽量设计一些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深化练习题:(单位:米)

  你能求出如图所示的草坪面积吗?在学生明白题意以后,我做了如下提示: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能直接计算吗?(不能)我们能不能把它看成几个长方形来计算,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学生不断思考、争辩,全班同学很快找出下列几种方法(分别沿图中虚线处把图形分成几个长方形)

  同时,我还及时鼓励发现这些方法的学生把想法讲给大家听,根据学生的讲解用电脑进行了直观演示,加深了大家的印象。这样,通过合作讨论,激活了学生思维,一道看似抽象的数学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灵活运用。这样,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既开阔思路,又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五、分析比较.优化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还要从中优化出最合理的解法,使其方法具有独特性。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找出四种解法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种方法既合理又简便,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会得到发展。

  实际上,思维品质主要的四个方面是交融在一起的。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一个教学片断只能侧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某一方面,而不应该把它绝对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各种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在各项训练之中,树立起“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的思想,这样才会使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2

  今天执教了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中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的过程,大胆猜测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用课件演示有条理的摆图形,摆一排、摆两排、摆三排……学生说算式的过程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总结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乐于自主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成功的体验,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很强,而且都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虽然犯了错,但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帮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同时提醒其它学生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在教法上,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与别人合作的`优势。但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做的地方:

  1、应该强调乘号的来源;

  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当表格填完后,应该让学生说一说每排摆的个数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摆的排数又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最后让观察长和宽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之后再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验证。

  2、题目中给出的数字不利于学生计算;

  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算理,因为没有关注计算,所以给出的数字不利于学生口算,导致计算用时过长。

  3、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差;

  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想到即使复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依旧不会列出算式计算围栏的长度,将周长和面积计算分不清。

  4、练习题的难度有些大,学生容易混淆知识点,造成认知错误;

  习题的设计有拔高的趋势,因此多数学生没有理解题意,造成计算方法错误,如正方形手帕的周长是80厘米,求面积。

  总之,教无定法,各人有各人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法,有收获也有缺失,今后的路还很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3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秦老师的教学立足于教材,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教学构思充分体现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体验了自我探究、操作实践、观察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通过猜一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应用”,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维得到发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一、重视探究发现的过程,变“讲授”为“自主”

  教师眼中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力图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是一节传统经典内容,它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是以后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知其所以然”,秦老师整堂课的教学都在以面积的意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长方形中所包含相应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以摆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为主要方式,自主感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中长、宽与对应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伊始,秦老师就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为铺垫,引导学生估测,不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探究环节秦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摆一摆——从学具中任意取出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写一写——根据摆好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结果确认,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通过填写表格,学生又能初步感知到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个数与小正方形每行摆的个数、行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到“长方形的长与沿长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个数,宽与沿宽边可以摆面积单位的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理解“长×宽”的意义打下基础。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有如下优点:一是结合前两节内容“面积意义及面积单位”的教学,顺向组织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沟通直观材料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自主提炼数学模型。

  二、关注本质内涵的理解,发展综合能力

  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面积计算方法的本质内涵,一直突出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对面积计算公式“知其然”,同样需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如借助前面所学的“面积及面积单位”的知识内容理解长方形的面积本质意义时,通过学生的猜测、判断过程,提升了空间观念。因为这样的猜测、判断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它是有参照的、有标准的判断,是一种空间感、数感的综合应用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还能够让学习过程的深刻性与学习材料的主动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性有效结合起来。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再如已知黑板面的长和宽,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此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强化了知识点。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设计了拓展延伸性练习,从长方形纸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以及最后根据长方形中部分有规律排列的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再次感悟到“长×宽”的算理,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推导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初步了解了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观,亲自动手摆一摆,仔细观察,动脑筋想,从而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求它的面积来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书上的是不是其他长方形也有这样的规律这一环节我用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一来代替了。在教学中,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求长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再通过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从而引出了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

  巩固练习过程中,出示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最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安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会正确运用。我从老师家引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学习,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小组探究找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计算客厅、厨房、卫生间、及各个长方形的面积。再算餐厅面积时,生说12平方厘米,他是边长4,用周长公式做的。我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引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而后,用小判官巩固强调面积与周长的区别。走进生活,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安排上,我有些前松后紧,学生探究过长,效果不佳。合作要求应具体到人,一组一图。再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

  听取老师们的评议,我感触很深。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接近12分),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课后对学生的提问和访谈看,学生能较好地举例解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整个学生的认知过程也较好地体现了布鲁纳表象模式理论的三个阶段,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经历三个认知发展阶段:动作式再现表象阶段映像式再现表象阶段符号式再现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