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12 01:22:43 来源:高考在线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1

  这一课是整个单元中比较难理解的一课,在五个班的教学中一次比一次理清思绪。

  难点一,蒸发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常见的生活实例就是烧热水冒出的“白汽”,在热水壶烧开时,近壶口地方时透明的,而远离壶口的地方开始出现白汽,其实近壶口透明处才是水蒸气,而白汽已经是水蒸气遇到了周围冷空气凝结而成的小水珠了。

  难点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实验中,一只勺子加热,另一只勺子放在常温中,发现加热的勺子里的水迅速蒸发了,但另一只勺子并不能看出明显的区别,学生自然认为只有加热才能蒸发,常温是不能蒸发的,其实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蒸发,只是短时间内肉眼不能看到明显的现象。

  难点三,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验,其实模拟的就是云的形成,在外罩着的烧杯里凝结了许多小水珠,说明云是小水珠组成的,但是依旧有许多学生认为云是气态的水。看来,实验的运用,还需多思考。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2

  《水和水蒸气》这节课的教学既是跟进课,又是一节教学模式的尝试,在金光涛老师的帮助下将这节课一气呵成。学生收获是比较丰富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授课教师收获都是比较多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提升;

  科学课堂应该是具有理性思维的课堂,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将这个“理性思维”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变成了“纯理性思维”。我原以为,在经历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白汽是看得见的(可能不是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那么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也会凝结成小水珠——白汽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这样的一个思维推理过程,会达成本课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事与愿违,引用金老师的话:科学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水和水蒸气》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才一个学期的学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建构的概念是基于具体形象的事实上的,可是在教学中我却忽略了这点,把学生的起点拔得太高。如果用我的设计到五年级去上,那么这种思维的卷入会更有效,可是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这堂课上“砸”了。

  其次,是学生的收获;

  美国的科学老师在探究“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面积”的时候,把一个地球仪抛向学生,让学生接着。然后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指有几个在陆地上,有几个在海洋上。多么有趣的活动啊!为什么我的课堂不可以这样去做呢?科学课堂应该是“有趣”的,是学生“渴盼”的,我们可无权让三年级对科学充满兴趣的学生,到了五年级,就再无一丝对科学探究的冲动了。如果是这样,那是我们的罪过。

  再次,是师生的和谐;

  那到底该如何去教?《水和水蒸气》让我不安。认真斟酌了学员们提出的意见,分析了金老师的“事实中的思维”这句话,顿悟!科学课堂就应该是充满着乐趣,在意犹未尽中探究,于是我想这样去教:

  1、在黑板上用湿毛巾写一个字,观察水的变化。再分小组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痕,从而讨论水蒸气的`特点:看不见

  2、端出一盆水(盆里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珠子),引导:水蒸气的微粒我们看不见,今天我们把微粒放大,让全班同学都来当其中的一个微粒(珠子送给学生)。让学生举着一粒珠子去模拟水蒸气在蒸发过程中运动的路线,但在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把珠子握在手心里,不让别人看见。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接着,让一个学生用手抓一把珠子(珠子送给学生),讨论:这么多微粒在一起,手握不下让我们看见了,还是不是水蒸气?

  (在这个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了水蒸气到处都有的概念,同时强化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有很多微粒在一起时,就可能会被我们看见了。我想用这样有趣的活动,学生会在脑海中牢固地建构起“水蒸气看不见,看见了就不是水蒸气”这个概念。)

  3、倒一杯热水,观察白汽。

  (此时,如果前面这个活动的效果就会迁移到这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白汽看得见,就不是水蒸气了,那是什么呢?从而进行更加有意思的探究——凝结实验)

  4、凝结实验:探究“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5、解释“白汽”现象。

  收获颇多的一节课,也是双赢的一节课!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3

  书本上开头的导入有这样一句话:“地面上的积水到哪里去了呢?”,“是水渗到土里去了吗?”如果我是三年级的学生我或许完全会这样理解。开头这样的例子还不如换成:“洗好碗后,碗上有小水珠,第二天,水珠还在吗?”这样的疑问学生会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水珠会不见的呢?从而引入课文更适合。

  这一课的难点:什么叫做水蒸气。水蒸气是用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而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显示学生都认为开水开了之后的白汽,嘴哈出来的白汽都属于水蒸气。我是通过讲解然后让学生看一段蒸锅冒出来的汽来分析这个是不是水蒸气,通过短片的观看和自己的讲解,学生似乎强扭了这个概念,但是没有用真正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这点会更好,不过我用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以短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也能理解了这个白汽不是水蒸气,同时学会了水蒸气概念,也为前一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为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有一个概念是直接出现了水蒸气,我个人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建立水蒸气的概念,直接上这一课,学生会感觉莫名其妙,这个水蒸气究竟是什么东西会有些不太明白。所以,我让把《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放在了《水和水蒸气》一课之后进行教学,这样的调整我根据自己小时候接受概念的顺序来说,似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4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水能变成水蒸气有一定的认识,在第一环节:水到哪里去了,没有让学生用浅碟实验,而是提前几天做此实验,拍下照片作为实验资料给予学生感知。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进一步直观地呈现他们认识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

  建立了“蒸发”的概念后后,提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蒸发现象?学生的回答让我认识到,他们对蒸发的理解主要来自课外书籍,因而他们对生活中的认识明显不足,也就是说他们前面所解释的并非他们内化的认知,而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认识上。意识到这一点,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如:湿头发自然变干,实衣服自然风干等)通过大量的生活例子,使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现象结合,理解更加深入。

  在研究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时,直接出示装有水的试管,问:我想让试管里的水蒸发得快些,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谈到:放在阳光下、用火烤等,引导学生提炼,这些方法都是使周围的温度升高,进而提出了研究的问题。本实验,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代替书中的实验,一来觉得更严谨些,二来材料准备更方便些。实验前,简单地讲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前,一方面提醒学生观察哪只试管的水蒸发快,另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还有哪些新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不难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水在受热时蒸发更快。这时还让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学生谈到:

  (1)水翻腾,冒泡

  (2)试管壁有水珠

  (3)试管口有白气……将水加热时,试管口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这一问题放在最后抛出,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5

  《水和水蒸气》是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中的第六课。我从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水洼,一段时间后,水没有了。水到哪里去了?导入本课。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得出水洼里的水蒸发到空气中了。又通过动画显示,让同学们看看水蒸气蒸发的过程,使学生明白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而且是个缓慢的过程。接着就提出“水在什么条件下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由于同学们渴望看见水蒸发的过程,所以这部分的讨论很激烈,很自主。第一想到的是“加热”,并要求同学们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对比试验来验证。部分优秀的同学已经能完成这个环节,但仍需继续加强帮助所有同学构建“对比实验”的概念。加热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完成的不错,观察的也很仔细。实验最后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出结论,同学们会说水干了,这时我就进一步指导他们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归纳“勺中的水完全被蒸发了”。学生还说出了另一个加快蒸发的条件:风。学生是从妈妈晾衣服都放在通风的地方想到的。对这个学生,上课时大力表扬了,表扬他是一个很会观察的好学生。还有一个条件“增大表面积”学生不容易想到,我从洗头发后怎么样干得快?学生想到了“电吹风吹干”这,让学生们从日常常见的现象中总结出该掌握的科学道理。

  对于第二个环节:空气中的水。我以问题“空气水蒸气不会满出来吗?”“江河湖泊中的水不是越来越少了!”等引入让学生讨论,通过讲解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蒸气,水蒸气聚集就会形成小水滴,降落下来。不知道是不是没讲清,但是这部分内容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体现在盛冰的玻璃杯外面为什么有水珠?没有很好的解释。这部分内容下次教学需仔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