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8-14 11:50:50 来源:高考在线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1

  今天我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整堂课教学以三步导学模式进行,在检测导结环节中统计发现孩子们练习的正确率很高,只有个别孩子在个别题目中出错。面对着如此的局面我本应该高兴,可是总感觉好像还缺点什么。课后我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反思,现将本节课的成功与困惑总结如下:

  成功的地方有:

  1、上课开始,通过题组的形式复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唤起小朋友对计算的兴趣,同时通过询问“32+4”你是怎么算的,复习算法,为孩子能够把算法迁移到今天的学习中埋下伏笔。

  2、数学教学专家经常讲: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出示教学主题图后,我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方式请孩子自由选择信息进行提问。这一方面训练了孩子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提问能力。孩子们能够全面的提出问题并正确列式。

  3、在练习的处理上,“做一做”有三组同类练习。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习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对于本课的教学仍有一些解不开的困惑。

  1、在教学24+6和24+9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没有让孩子通过把摆好的小棒圈一圈的操作来理解24+6和24+9的计算方法,以分解式取而代之。通过计算24+6的分解式,在计算24+9时孩子很好的进行了迁移,能够正确的写出分解式并进行计算。可是这样一来,却钳制了孩子的思维。在课前我隐约的认识到了这种教学策略的局限,因此,在教学完24+9时,我又问孩子,除了这样的方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此时孩子的回答:可以通过使用计数器来计算,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等等,始终没有出现教材中的:先算24+6=30,再算30+3=33。突然想起来郑毓信教授在一本书里举到的一个例子:一个母亲带领幼儿园的女儿和三年级的儿子去吃饭,每位198元,轮到买单时母亲问孩子应该付多少钱?儿子说,“给我纸和笔,我需要通过计算得到”,而女儿通过简单的口算得到答案,可是几年以后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问题,儿子、女儿的回答却是惊人的一致:“给我纸和笔”!在我心中最优质的教学是要发散孩子的思维。可是在我们现如今的教学,(包括郑教授的例子)通过教学的优化却在紧致、缩小孩子的思维,我今天的教学也是。在我的这样一种引导性教学中,孩子的思维窄化了。面对此种情况,我有些担心,有些困惑,不知道谁对谁错?

  2、摆小棒的价值何在?在教学24+6时,我要求孩子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求得正确的答案。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不会摆小棒,或者不愿摆小棒,摆小棒流于形式,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花架子,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作用不大。本来,教材设计摆小棒的环节,是希望通过摆小棒来理解24+6的算理与算法。可是,在我们学校绝大部分孩子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之前都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是自觉的迁移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即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孩子已经超越了实物操作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摆小棒还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价值何在呢?思前想后,我给自己的教学找了这样一个理由:摆小棒在我的教学中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它的价值就在于检验由已知迁移来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小棒的作用由帮助理解变为了帮助验证。

  一节看似简单的计算课,却给我带来那么多的疑惑与不解,感叹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也不简单啊!惟有通过“实践——读书——再实践”来丰富自己,才能变的通达!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果园图入手,创设聪聪明明到果园摘果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也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整十数”。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习惯,应该是离不开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习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实践,、反思,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并且要把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总评: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不足: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各环节结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在提问题过程中,就用时过多,也体现了年轻教师在大舞台上紧张。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关注的不够全面,鼓励性的语言欠缺。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探索进位加法的算理时,就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将探索不进位加法的算理迁移到新知识中来。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先通过“数画片”的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之后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从而导入两位数加一数的'进位加法,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述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不同的算法,做到算法多样化,开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教学中,我尽量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交流。学生通过同桌边操作边交流想出了计算“24+9”的多种算法,对于学生自己想出的各种算法,我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与其他同学的算法比一比等活动,在课堂巡视中更多关注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点拨,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学习在学生的操作中体现。小学数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任务更多侧重于“过程与方法”。很多的过程与方法就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计算教学应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4

  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积极地投入到解决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教学问题中。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培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构建中来,在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学习过程中,不是由教师担当主角一味讲解,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摆小棒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都很高,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以下的不足:

  (1)对算理的口头表达训练还不够。

  (2)练习部分习题的层次性不够,特别是对学生有启发性的训练和拓展思维的训练应该增多一些。

  (3)教学过程中语言还不够锤炼和准确,以后应多加强教学语言的组织。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5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把计算和生活结合起来,让计算有应用味;把计算和探究结合起来,让计算有探究味;把计算和学生自己的选择结合起来,让课堂富有生命力,是我设计之初的最大难题。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计算教学的乐趣,学生从中体会到计算课也可以这样轻松这样有意思。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如在出示主题图之后我要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的回答更有针对性了,更能直奔主题。直接把学生引到我们的计算教学中来。

  二、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

  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孩子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孩子们观察、试验、猜想、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在教学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教学中我也始终没有把动手摆丢弃。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有了自己的方法也是可以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但是也不任由学生没有新的发展,老师也重点推出较好的计算方法。给予孩子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好的方法。这样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算法多样性又不是笼统的给予学生很多很杂的计算方法。对于较差一点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指向性。

  四、给自己的几点建议

  1、注意提高问题的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问题的质量不要给学生一个太大太泛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混乱。不利于教学进度和学生思维的启发。

  2、计算教学的练习要多样性,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练习有梯度。要有提高、提升类型的题目。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6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以上学期学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近阶段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更是重中之重,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掌握。如果前面的20以内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没有学好,那么这节课就会寸步难行。如24+9,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凑十法,把9分成6和3,4和6凑成10,这样和20组成了30,然后再用30加3,得33;第二种就是先算4和9合成13,再算13加20,得33。

  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运用情境图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加法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充分让学生操作小棒理解“满十进位”的算理。再次感悟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在练习的处理上,“想想做做”2有三组同类练习。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计算后,请孩子充分的交流,“通过计算这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刚开始孩子说的比较表层化,比如都是加法,第一个加数个位都是4,第二个加数都是8等等,这些都是从算式本身观察到的。后来有学生发现四道算式得数的个位都是2,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计算过程。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得数的个位会都是2呢?在这样的引导中孩子回忆到这一组题目都是先把个位相加,都是先算的4+8,所以得数的个位都是2。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习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学完这节课,最大的感悟就是学生的差异什么时候都在所难免,统一的教学思路,同层次的练习,实在是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学环节都很好,只是个别学生掉队,使我感到伤心,因材施教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7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是人教版第二册中第6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下是我对于自己教学这一课后觉得满意的几点:

  教学一开始,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两组口算题,创设比赛场境,让学生在比赛中复习旧知,使复习这个环节面貌全新,不单调;比赛结束,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得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知识重难点处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纠错,从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教学35+3时,通过帮学生拨计数器时故意把3个珠子拨到十位上,下面的学生表示反对老师的拨法,这时我要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学生经过自己的解说战胜老师,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向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8

  今天我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整堂课教学以三步导学模式进行,在检测导结环节中统计发现孩子们练习的正确率很高,只有个别孩子在个别题目中出错。面对着如此的局面我本应该高兴,可是总感觉好像还缺点什么。下课以后我立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反思,与同行进行了研讨。现将本节课的成功与困惑总结如下:

  成功的地方有:一.上课伊始,通过题组的形式复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唤起小朋友对计算的兴趣,同时通过询问“32+4”你是怎么算的,复习算法,为孩子能够把算法迁移到今天的学习中埋下伏笔。二.数学教学专家经常讲: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出示教学主题图后,我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方式请孩子自由选择信息进行提问。这一方面训练了孩子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提问能力。小朋友能够全面的提出问题并正确列式。三.在练习的处理上,“想想做做”2有三组同类练习。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计算后,请孩子充分的交流,“通过计算这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刚开始孩子说的比较表层化,比如都是加法,第一个加数个位都是4,第二个加数都是8等等,这些都是从算式本身观察到的。后来有个孩子讲到得数的个位都是2,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计算过程。我紧接这追问:为什么得数的个位会都是2呢?在这样的引导中孩子回忆到这一组题目都是先把个位相加,都是先算的4+8,所以得数的个位都是2。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习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对于本课的教学仍有一些解不开的困惑。其一:在教学24+6和24+9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没有让孩子通过把摆好的小棒圈一圈的操作来理解24+6和24+9的计算方法,以分解式取而代之。通过计算24+6的分解式,在计算24+9时孩子很好的进行了迁移,能够正确的写出分解式并进行计算。可是这样一来,却钳制了孩子的思维。在课前我隐约的认识到了这种教学策略的局限,因此,在教学完24+9时,我又问孩子,除了这样的方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此时孩子的回答:可以通过使用计数器来计算,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等等,始终没有出现教材中的:先算24+6=30,再算30+3=33。突然想起来 郑毓信教授在一本书里举到的一个例子:一个母亲带领幼儿园的女儿和三年级的儿子去吃饭,每位198元,轮到买单时母亲问孩子应该付多少钱?儿子说,“给我纸和笔,我需要通过计算得到”,而女儿通过简单的口算得到答案,可是几年以后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问题,儿子、女儿的回答却是惊人的一致:“给我纸和笔”!在我心中最优质的教学是要发散孩子的思维。可是在我们现如今的教学,(包括郑教授的例子)通过教学的优化却在紧致、缩小孩子的思维,我今天的教学也是。在我的这样一种引导性教学中,孩子的思维窄化了。面对此种情况,我有些担心,有些困惑,不知道孰对孰错?

  其二:摆小棒的价值何在?在教学24+6时,我要求孩子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求得正确的答案。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不会摆小棒,或者不愿摆小棒,摆小棒流于形式,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花架子,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作用不大。本来,教材设计摆小棒的环节,是希望通过摆小棒来理解24+6的算理与算法。可是,在我们学校绝大部分孩子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之前都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是自觉的迁移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即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孩子已经超越了实物操作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摆小棒还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价值何在呢?思前想后,我给自己的教学找了这样一个理由:摆小棒在我的教学中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它的价值就在于检验由已知迁移来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小棒的作用由帮助理解变为了帮助验证。

  一节看似简单的计算课,却给我带来那么多的疑惑与不解,感叹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也不简单啊!惟有通过“实践——读书——再实践”来丰富自己,才能变的通达!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9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生动的情境中提出来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重视了知识的迁移。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习,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第1题中的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3、重视操作,数学学习在学生的操作中体现。小学数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任务更多侧重于“过程与方法”。很多的过程与方法就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再通过练习、比较,进行算法的最优化。我尽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交流。学生通过同桌边操作边交流想出了计算“24+9”的多种算法,对于学生自己想出的各种算法,我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在新授之后把24+5、24+6、24+9三题的算法比一比,突出本课的重点。

  4、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10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主体图入手,创设新学期发新书,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

  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要解决数学书有多少本?需要知道哪两个数学信息?”学生说:“需要知道没打开的和小朋友发下去的。”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

  灵机一动我说:“30是两位数,也是我们认识的两位数里面很特殊的什么数呢?”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针对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上面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我把它换成:“如果让你做这种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学生有的说:“做题一定要认真、细心。”有的说:“一定要注意把一位数加在个位,整十数加在十位”。我想这样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是新课改下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习惯,应该是离不开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习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11

  上周四,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教学的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感受很多,收获很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谈谈听课后的一些看法:

  首先,王老师用卡片作为教具出示口算题,以作复习。使学生通过复习,唤起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其次,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的把握了本节课进位加这个重点,以及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满十进一”的教学难点。在课上,王老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揭示算法,为学生很好的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供了保障。紧接要求学生不摆小棒说出算法,加强了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必要的。

  最后,在练习中通过组织比较,及时整理了知识结构。体现如下:

  (1)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

  在学会计算24+6后,紧接完成课本中相应的练习,引导学生看计算结果,让学生发现所学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能让学生通过比较,深刻感悟、理解进位加或不进位加的算理。

  (2)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引导算法。

  王老师在巩固练习中用小黑板出示了三组算式,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题组中算式的联系,让学生体会一位数加一位数是基础,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第一步计算,让学生巩固、掌握相同数位相加的基本算法,为后续学习笔算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能力放在首位。在教法上能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探索、发现、解决新问题,真正体现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唯一不足之处是本节课只有老师的板书,没有学生的板演。

  我觉得学生板演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首先,通过板演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疑难困惑与错误,以便教师及时启发引导。其次,全班学生通过观察板演学生的解题方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最后,低年级学生大都有表现欲望,通过板演会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12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复习题,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练习时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13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14

  我们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大家在生活时常遇到的问题—乘车。大巴车有45座,中巴有30座,小轿车有3座,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大巴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或者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算理,注要讨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4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4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40+30。

  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让学生用夺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练习题训练,夺到小红旗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

  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0+6=30+60=60+4= 60+40=

  5+20=50+20=9+40= 50+50=

  2.填空

  (1.) 3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 42是由( )个一和( )个十组成的。

  (3.) 个位上是1,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

  (4.)十位上是6,个位上是9,这个数是( )。

  (二)学习新课

  1.出示青蛙星期六捉害虫主题图

  青蛙妈妈: 我吃了35只害虫。小青蛙:我只吃了3只害虫。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出示算式:35+3= 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4.用三种方法理解算理。

  (1)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图,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摆35根小棒,再摆3根,一共有38根小棒)

  (2)拨计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拨出35,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一

  (3)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5+3=8,再算30+8=38)

  观察分成图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5加3呢?

  (因为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3表示3个一,5个一和3个一相加得8个一)

  师: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再算30加8得38。

  5.出示青蛙星期天捉害虫主题图

  青蛙妈妈: 我吃了35只害虫。小青蛙:我吃了30只害虫。

  6.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出示算式:35+30= 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7.用三种方法理解算理。

  (1)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图,理解口算方法。

  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捆零5根,右边摆3捆.边摆边口述计算过程)

  结合摆的过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师:35+30应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拨计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拨出35,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

  表示3个十)

  (3)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30+30=8,再算60+5=65)

  8.比较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5+3=3835+30=65

  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9.板书课题: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10.观察算式 35+3=38 35+30=65

  引导学生对 35+3=38 和35+30=65 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讨论: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42+3= 40+17=

  3+42= 17+40=

  2.对比练习(以小青蛙获奖的形式出现三个气球,题目显示在气球上面)

  35+ 4 = 42+ 3 = 5+ 21 =

  35+40= 42+30= 50+21=

  3.课中放松.唱歌《我们都是小青蛙》

  4.青蛙妈妈说天空中有很多飞动的气球,气球上面有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5.小青蛙决定去见见它的好朋友小白兔.出示小白兔图.

  我收了27个萝卜,我收了20个萝卜.我们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6.小青蛙决定去见见它的好朋友啄木鸟.出示啄木鸟图.

  大啄木鸟:我吃了22条虫子.小啄木鸟:我比你多吃了10条.大啄木鸟吃了多少条虫子?

  7.小青蛙最后决定去见见苹果树.树上结满了苹果(苹果上面有算示 ).谁算对了苹果就掉下来了.

  8.小青蛙准备回家了.看一看回家的路怎么走.

  (每一个算式的结果就是下一个算示的第一个加数)

  2+21 23+ 10 33 + 3 36+20 56+3 59+40

  9.青蛙妈妈说远处的荷花旁有数学题考考小青蛙.出示荷花图和算式.

  41+●=47 ■+28=78 50+=91 ▲+ 7 =69

  ●=( ) ■=( ) =( ) ▲ =( )

  10.小青蛙填数字

  3 ( ) +4=3( ) ( ) 8+50=( )8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关于小青蛙捉害虫有趣的学习情境,学生兴趣比较浓厚。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怎样调换位置会更清楚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如:在探讨算法时,我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很快掌握了其计算原理。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算理的口头表达训练不够。

  (2)练习部分习题的层次性不够。 特别是对学生有启发性的训练和拓展思维的训练应该增多一些。

  (3)教学过程中语言还不够锤炼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