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通用7篇)

更新时间:2023-08-01 17:04:31 来源:高考在线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课后习题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

  (5)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6)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7)在自然数中,有无限多个质数,没有最大的质数。( )

  板书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及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5.引出例1。

  前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们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砖铺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学生任意选择操作方式。

  ①用长方形学具拼正方形。

  ②在印有格子的纸上面画出用长方形墙砖拼成的正方形。边操作、边思考: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反馈并揭示意义。

  ①请选用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学生上来演示拼的过程,并说一说拼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板书正方形边长,如6dm

  ②请选第二种操作方式的学生汇报,老师让多媒体课件闪现边长为6dm、12dm……的正方形。

  ③正方形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④观察所拼成的边长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与墙砖的长3dm、宽2dm的关系。体会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数,而6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

  ⑤阅读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画一画,说一说。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第3次呢?

  引导学生将本题与例1比较: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完成教材第8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4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的倍数;6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的倍数。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4和6的公倍数。

  (3)独立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指导学生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一)

  4的倍数: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后反思:

  优点:

  本节课主要学习怎样进行约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找到约分的技巧,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结出约分时的注意事项。本节课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不足:

  首先在分层练习的时候题目较简单,没有体现由易到难,分层练习这个过程。其次本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更像一节纯粹的做练习课,缺乏必要的讲解和语言文字的修饰,更只是简单的习题罗列。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问题.(揭题).

  二、展开.

  1.师: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相同情况.想一想: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包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法?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

  3.师:现在研究6个相同情况.2个有三种不同摆法,6个有几种呢?你能很快猜出有几种吗?

  生:6、7、8、9、10、12种等.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1)小组摆、交流.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向同学们推荐了同学中作记录的学习方法.并问:为什么要记呢?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师:还有其他思考方法吗?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生:都是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的表面积较大,因为重叠部分面积最小;上图第一列中的A面重叠、AB、A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表面积较小,因为重叠部分面积较大……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三、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四、小结.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包装这一小问题,学问可不小;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标准选择方案……

  探究活动

  设计包装盒

  活动目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活动题目

  某工厂生产A、B、C、D、E五种产品.厂方要设计师设计一种通用的包装盒子,能包装这五种产品中任一种.设计师按要求设计了如下图中所示的包装盒子.

  五种产品:

  包装盒子:

  厂方负责人看了设计师设计的包装盒后,不满意,认为太浪费了,根本不需要设计成十二格的长方体,只要放得下产品就可以了.于是设计师改进了方案,设计了最少体积的盒子.同学们,你们知道盒子的体积有多大吗?(即由几个小立方体组成)形状是怎样的?

  活动方法

  学生利用学具分小组拼摆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定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想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师: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我们都学习过图形的运动,你还记得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出示课件动态图片)

  预设:生:旋转现象

  2.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

  3.这些现象是不是旋转呢?(出示秋千等动态图)

  这些也是旋转现象,也是物体绕一个点转动,只不过进行的是局部的圆周运动。

  4.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生:螺旋桨,风扇,钟表等)

  5.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还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最密切的钟表开始,来探究图形的旋转吧。(板书课题)

  二、展开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旋转方向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钟表的指针是怎样转动的?一起来比划一下。

  引出:与钟表指针转动的方向一样的叫做顺时针旋转。

  与钟表指针转动相反的方向叫什么?(逆时针)一起来比划一下逆时针旋转。

  2.旋转有几种情况?(两种: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3.这里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指的是旋转的方向(板书)

  (二)借助钟面,明确旋转三要素

  1.动态出示指针从“12”旋转到“1”、从“2”旋转到“6”。

  师提问:

  (1)仔细观察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不同点?

  板书:角度、起止位置

  (2)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点?

  板书:方向、中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怎样从起止位置、旋转中心、方向、角度等方面描述一下指针从“12”旋转到“1”的过程呢?

  生: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指针从“2”到“6”的过程吗?

  生答。

  4.你能想象一下指针从6到9的旋转过程吗?除了顺时针旋转还有其他转法吗?

  5.描述道闸的旋转(出示习题图片)

  师:打开课本83页,做一做,认真读题,想象或模仿一下车杆的起落,并将空格补充完整。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6.反馈。

  (三)简单图形的旋转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描述钟表指针、车杆等的旋转过程,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描述图形的旋转。

  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2.仔细观察,三角形在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预设: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没变,夹角没变等。

  3.你能描述一下三角形是如何转动的?

  生: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他描述的对不对?三角形绕点o旋转我们看得很清楚,因为点o没变,顺时针也很容易看出,你怎么知道它是旋转了90°呢?

  生:看三角形的边

  4.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

  5.结论:我们可以根据图形上的边或点等部分旋转的角度来判断图形旋转的角度。

  (四)动手操作,感悟旋转性质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图形的旋转,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线段的旋转(课件出示)

  (1)如果我们让这条线段旋转,你觉得应该怎么转?

  (2)画出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画的?观察旋转前后的线段,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三角形的旋转(课件出示)

  (1)动手操作,感受三角形旋转的过程

  将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先想象旋转过程,再动手操作。

  提问:如何确定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

  预设: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2)教师演示,总结画图步骤。

  (3)做一做: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

  三、回顾小结,感受旋转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图形的运动中的旋转运动,艺术家们运用几何学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欣赏一下。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艺术家们,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扮我们的生活!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 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交流、倾听、分享能力。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一张、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把小朋友和小朋友说的话多读几遍,并认真完成下列内容,不懂的要反复思考,相信你一定会很棒的!)

  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你是怎么计算的?

  3.尝试完成90页做一做第2题,同桌互相说说同分母分数相加和相减怎么计算?

  4.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吗?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和分数有关的知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精讲多炼

  预习检查一:

  1.(出示例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师:兰兰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饼,妈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3块饼,妈妈吃了1块饼,,也可以说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

  师:张饼表示的是(生:把一张饼同时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三块也就是张饼)

  师:张饼表示的是(生:把一张饼同时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一块也就是张饼)

  师: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两个问题吗?

  出示: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师:怎样列式解答?

  预习检查二: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1.涂一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圆里用红色表示爸爸的饼,用蓝色表示妈妈的饼。

  2.说一说:请你根据所画的圆来说说怎么计算?请左边的同学说,右边同学说。

  师:红色代表什么?(生:爸爸吃的饼)这1块表示(生:这张饼的)(生:有3个)

  师:蓝色代表什么?(妈妈吃的饼)这1块表示(有1个)

  师指涂色的圆,所以(生:3个加上1个是4个,也就是)

  师:说说减法。

  生:3个减去1个等于2个,也就是。

  生:和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和1个直接加起来,也可以把3个和1个直接减。

  3.规范书写

  4.归纳法则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师:为什么分母不变?请联系你所画的圆想一想。

  生:把1个圆平均分成8份,平均分的总份数不变,分母也就不变。

  师:不看图就看这几个分数想一想为什么分母不变?

  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相同说明是分数单位相同,分母不变分数单位也不变,分子相加减,就是把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齐读)

  5.即时练习

  师:请同学们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下面各题。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习检查三:

  要求:同桌互相核对答案,左边的同学对右边的同学说是如何计算加法的,右边的同学对左边的同学说是如何计算减法的?

  比较:这两行的分数加法和减法有什么不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归类整理师: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布置作业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习

  自学内容 P27~29例题1~2

  1、 同伴互相举例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

  2、 观察长方体,看P28的例一,试着(用铅笔)完成书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里的材料,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做一个长方体。写下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29的做一做练习

  4、 有什么疑惑?

  三、汇报展示:

  (一)导入

  1.已经认识过许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等各是什么形状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图形。

  讲台上放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和平面图形一样吗?

  2.指出:像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其中,粉笔盒、书等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出示P27图,让学生观察。

  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4.小结: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二)教学实施

  1.认识面、棱、点。

  师:昨天让同学们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老师来演示一下,你们说说面、棱、点的区别。

  (1)拿出准备的马铃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平平的面)

  (2)挨着这个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及时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

  (3)紧挨着这两个面再切一刀,形成三个面,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三个面,三条棱)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2.汇报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3.汇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4.汇报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和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汇报,并完成下面这几个问题:

  (1)面的特征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的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大家的操作、讨论可以知道:(课件出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6.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图形。

  (三)、汇报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P29例题2,昨天让同学们用学具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提问:在做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并汇报下面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2.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让学生指出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

  3.总结(课件出示填表内容)

  四、反馈检测

  1完成P31练习五T1。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综合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后反思:

  教学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了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学生已经见过的图形,自然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征,进而也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